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73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docx

15文言文练习6篇第一学期末六区文言

文言文阅读练习1

(东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问曰:

废天下之生员①,则何以取士?

曰:

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也,废今日之生员也。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廪之学者为之限额,略仿唐人郡县之等:

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

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

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其设之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无隶于仕籍;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

此诸生之中,有荐举而入仕者;有考试而成进士者;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愿给衣巾以老者。

阙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属之童生,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之为生员者少矣,少则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为之师者不烦于教。

而向所谓聚徒合党,以横行于中国者,将不禁而自止。

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而兹不具论也。

或曰:

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使之皆壅于童生,则奈何?

吾固曰:

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

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而仅出于一涂,未有不弊者也。

(取材于顾炎武《生员论》)

注释:

①生员:

科举时代,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的人的统称。

下文中“生儒、廪之学者、诸生”均指生员。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郡十人,等而上之上:

增加B.而向所谓聚徒合党向:

过去

C.使之皆壅于童生壅:

堵塞D.吾固曰固:

坚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皆得就试于礼部B.而并存生儒之制而无隶于仕籍

C.而无使之骤进则取士之方D.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

6.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约计郡县中户口的多少,人材的高下,然后排出等级次序

B.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取消提学官职,让郡守来管理此事

C.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到了中年进行考核,以便要求他们成材

D.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不会只依靠诸生这一种途径了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多才的生员都需要参加礼部考试,中进士的可以授予官职。

B.因违规被斥退等原因而空缺的生员名额,由通经能文者来补充。

C.裁减生员名额,才会使生员知道自重,使他们的老师诲人不倦。

D.作者极力主张废生员,是想从根本上完全推翻现行的生员制度。

8.作者认为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取士,这两条途径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

(4分)

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王子巽言:

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取材于《聊斋志异·蛙曲》)

答案

4.(3分)D5.(3分)C6.(3分)C7.(3分)D

8.(4分)

一是朝廷通过广泛征召和推荐选拔人才,不限于生员身份。

二是让生员制度同时存在,但对生员要有一定的限额,取消岁贡和举人两种办法,要挑选那些博学多才的人参加考试。

11.(5分)

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附: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有人问:

(如果)废除天下的生员,那么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回答是:

我所说的废除生员,并不是废除所有的生员,(而是)废除当今的生员。

请求采用征召和推荐的方法,而又使生员制度并存,(如果)天下的人,不问他是否是生员,都能得到举用并且向朝廷推荐,那么我们所要征召的人,不久(就会)很多了,而(对于)那些廪生,要规定限额,大致可以仿照唐朝所规定的郡县等级:

小郡十人,超过等级的,大郡可增到四十人为止;小县三人,超过等级的,大县可增到二十人为止。

约计郡县中户口的多少,人材的高下,然后排出等级次序,(如)有缺额就补充,并且取消岁贡和举人两种办法。

那些做生员的人,(可)挑其中博学多能、才智出众的,都能(让他们)到礼部去考试,考中进士的,只不过授予(他)主簿县尉一类能够亲临百姓的官职,不让他们提升很快,来平息他们贪婪急躁的心情。

如果设立教官,一定聘请乡里的贤者为师,并且不要把他们隶属于官员之列;取消提学官职,让郡守来管理此事。

这些生员之中,有经推荐而做官的;有经考试而成为进士的;也有因不遵从规定而被斥退的;有不幸而死的,和衰老生病而不能完成学业的,希望供给衣物而终老的。

(如果)空缺名额达到二人(或)三人,然后聚合那些童生,挑选其中通晓经典善于写文章的加以补充。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生员人数就少了,人数少了人们(就会)重视它,而作为生员也就知道自重,做他们老师的就会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

而以前所说的聚徒结党,在各处横行霸道的现象,将会不禁而止。

至于(让他们)温故知新,进行年中考核,来要求他们成材,那就应当参考斟酌古今的办法,这里不再详尽论述。

有人说:

天下的人才,每天在不断出现,(如果)让他们都堵塞在童生这一阶段,那怎么办?

我本来(就)说过:

天下的人,不问他是否是生员,都能得到举用并且向朝廷推荐,那么选拔人才的方法,就不会只依靠生员这一种途径了。

选拔人才是为了辅助国君治理国家,如果仅仅只出于一种途径,那没有不出现弊端的。

断句参考译文:

王子巽说:

(我)在京都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艺人在市上做戏,(他)带着一个木盒(并在)盒子里分成(许多)格子,一共隔成十二个小孔,每个小孔里(都)趴着青蛙。

用细棍敲一下青蛙头,(青蛙)就呱地叫(一声)。

有人给(他)(一些)钱,(他)就乱敲青蛙头,如同敲打九音锣,音量不同的蛙鸣(竟然谱成了)乐曲,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出来。

 

文言文阅读练习2

(朝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

吴录曰:

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

“是儿有卿相之骨。

”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

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②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

值天大风,诸船绠绁①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

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

粲曰:

“船败,当俱死耳!

人穷,奈何弃之?

”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③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④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

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

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寿评曰:

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xiè):

绳索。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穷,奈何弃之穷:

贫穷

B.谭以疾不诣诣:

往,到

C.粲抗言执正抗:

违抗,不顺从

D.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谮害:

进谗言伤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大船尚存者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何必隐形于天外其间旦暮闻何物

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10.请结合上文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

(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5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答案

6.A(穷:

困厄,绝境)

7.B(表被动。

A代词,指吾粲;动词,到,往。

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D作状语,表反问,为什么;作定语,什么。

8.B(省略成分应为“水中生人”)

9.A(“表现不凡”有误;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

10.(4分)参考答案:

文章第②段写洞口之战时,面对落水呼救的兵卒,吾粲不顾大船沉没的危险,救活一百多人。

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果断、见义勇为的人。

(概括内容2分,说明性格特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1.断句(5分)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评分标准:

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桓温带兵进入川蜀地区,到了三峡,部队中有人抓到一只猿崽。

那猿崽的母亲沿着长江岸边哀号鸣叫不已,一直追着船队跑了一百多里还不离开,终于跳到了船上,一跳到船上便气绝死了。

人们剖开它的肚子,才发现它的肠子都断成一寸寸的了。

桓公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于是罢黜了那个人。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县人。

吴书记载说:

吾粲生下来才几岁,孤城有位老妇人看见他,对他的母亲说:

“这个孩子有卿相的风骨。

”孙河任乌程县县长时,吾粲是他手下的小吏,孙河为吾粲的气概感到惊奇。

孙河后来做将军,可以自己选拔辖区内的地方官吏,便上表朝廷,奏请吾粲为曲阿县县丞。

后升为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

吾粲虽说出身寒微,却与同郡陆逊、卜静等人地位声望一样高。

孙权任车骑将军时,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县令,后回来在孙权身边任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道率领水军在洞口抵御魏国将领曹休。

正好遇到天刮大风,各船的缆绳都被吹断,船只有的漂到岸边,被魏军俘获,有的翻倒沉没。

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水未死的兵卒都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其他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沉没,都用戈矛撞击水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

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左右将士认为船只超载定会沉没,吾粲说:

“船沉了,我们就应一起去死!

别人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

”吾粲与黄渊救活的有一百多人。

回来后,吾粲升任会稽太守,征召隐士谢谭为功曹,谢谭以身体有病为托词不肯赴任,吾粲开导说:

“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而成为神灵,凤凰因为善于鸣叫而被人所贵重,你为什么一定要隐身藏迹于天外,潜伏鳞甲于深渊呢?

”之后屡次前往邀请,谢谭终于愉快地同他谋事。

吾粲招募组合人马,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与吕岱一起讨伐平定了山越,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升迁为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遇两宫事变,孙权想废掉太子孙和,然后立鲁王孙霸为太子,朝中官员各自支持一方。

吾粲仗义执言,阐明嫡庶之分,违背孙权的想法,要让鲁王孙霸出朝驻守夏口,遣送孙霸同党杨竺不得让他留在京都。

吾粲又多次将朝廷纷争的情况告诉陆逊,陆逊当时驻守在武昌,接连上表谏诤。

吾粲因此被孙霸、杨竺等人进谗言陷害,被逮捕入狱处死。

陈寿评论说:

吾粲遭遇厄难,因为正直而丧身,可悲啊!

 

文言文阅读练习3

(丰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竹轩先生传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

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

视纷华势利,泊如也。

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

“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

”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

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

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

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

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

“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

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

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

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

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

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

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

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

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

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

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

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

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

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

厥:

代词,他的;考:

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

儿女。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造竹所者 造:

拜访B.母性素严重 严重:

严肃稳重

C.逮子华官翰林 逮:

捉拿D.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以:

用来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这晚辈若不继续增进,家学就要没落了

B.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靖节、林和靖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很少在家塾里教弟弟学习,而长期带他到各地去游玩

D.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魏瀚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去陪伴竹轩老先生散步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与 人 交 际 和 乐 之 气 蔼 然 可 掬 而 对 门 人 弟 子 则矩 范 严 肃 凛 乎 不 可 犯 为 文 章 好 简 古 而 厌 浮 靡 赋 诗 援 笔 立 就 若 不 介 意 而 亦 未 尝 逸 于 法 律 之 外。

10.第二段说竹轩先生“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

请根据文章,分条概述竹轩先生在“业”方面的成就。

(4分)

答案

6.(3分)【答案】C。

【解析】逮:

等到。

7.(3分)【答案】C。

【解析】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译文:

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

8.(3分)【答案】B。

【解析】原文“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是针对母亲“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外家诸弟妹”是母亲娘家的弟弟、妹妹而不是竹轩先生自己的弟弟妹妹;原文“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是说竹轩先生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饥寒却来不及照顾。

9.【答案】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评分标准】4分,共8处;每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画//处可断可不断。

10.【答案】竹轩先生在“业”(学业)方面的成就有:

①学问很深,成为名师,例如“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

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②诗文水平高,有传世之作,例如:

“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说明1分,举例1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①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

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

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

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

“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

”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②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

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

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

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

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就将没落了。

”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

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

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③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

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

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惟恐照顾不周。

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却来不及顾及。

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地疼爱他。

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

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

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

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④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

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

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

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

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⑤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

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

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

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

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

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文言文阅读练习4

(海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2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

“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

“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傅说

之诏其君,亦曰:

“学于古训,乃有获。

”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

“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非之,曰:

“汝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曰:

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

①傅说:

商朝政治家。

绞:

言语伤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缉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B.然后申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C.有兼人之才兼:

超过D.其蔽也贼贼:

偷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吾世其庶矣乎

广之以读书

B.

A.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傅说之诏其君

而况余人乎?

D..

C.

非此之谓也

凡学而不读书者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0.本文作者与其父、其兄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2分)

11.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5分)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答案

6.D7.B8.B9.B10.苏洵苏轼(每空1分,共2分)

11.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共5分,“/”处必断。

每答对2处得1分。

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附录1:

【文言文参考译文】

藏书室记

苏辙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

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

(他)说:

“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