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赤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赤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7日)
王中和
.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赤峰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发进取,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挑战,市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五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0亿元,年均增长17.7%;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00.5亿元,年均增长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引进资金148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5倍。
三次产业比例由26.5∶36.8∶36.7演进为16.4∶51.1∶32.5。
工业的核心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42家增加到562家。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0.5%提高到44.3%。
一批大企业相继入驻,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有色冶金、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建材、纺织、制药等产业加快升级。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牲畜存栏连续五年居全区首位。
以集约节水高效为核心的“1571”工程启动实施,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70万亩,占全区的50%以上。
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加工企业726家,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流通企业148家,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408家和56家。
服务业活跃经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作用明显增强。
五年新增市场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达到28个。
物流业发展迅速,辐射蒙东冀北辽西地区的物流枢纽城市正在形成。
新增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8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46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
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累计开发房地产面积2572万平方米。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市成为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这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2%。
五年累计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30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36.8%提高到48.4%。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3万人。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补贴。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标准提高931元。
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实施。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2万人,比2005年增加2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8年启动实施,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15.6万人,参合率占户籍人口的92.6%;解决了4.6万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
城镇低保月标准比2005年提高135.5元,农村牧区低保年标准比2006年提高447元。
解决了5.4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31.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家,在全区率先成立了鹿业、肉羊、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赤峰农博会晋升为自治区级农博会。
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全面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开始实施。
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区领先。
内蒙古纺织工业学校晋升为高等院校。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明显,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校安工程扎实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赤峰博物馆新馆落成,红山文化节影响力扩大,力王工艺美术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巴林石文化产业园区基本建成,辽文化产业园区开始启动。
投入资金18亿元,新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257所,实有病床1.7万张,比2005年增长46.6%,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全面启动医改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争得全区第十三届运动会承办权,赤峰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
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48.4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9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09%,五年提高3.26个百分点。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顺利推进。
围封禁牧、休牧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桥北新区、松北新区开发,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9万,承载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旗县政府所在地普遍进行了扩建改造,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2%,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96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1万公里增加到2.3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运营里程达到900公里,居自治区首位。
新开工铁路4条,在建里程720公里。
实现了县县通铁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完成电力建设投资68亿元,华峰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每个旗县区至少拥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利建设投资22亿元,完成了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座店水利枢纽、德日苏宝冷水库、大石门子水库等大型水利项目投入使用。
这五年,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承办全区第六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展示了赤峰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新形象,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
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工作进展顺利。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各级政协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群团组织服务大局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建立市、县两级联合接访中心,畅通群众信访渠道,保障了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
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集中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妥善处置锡盟两起刑事案件在我市引发的连锁反应,确保了敏感时期的社会稳定。
这五年,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理念、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力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集体领导作用,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全委会票决,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序健康平稳地完成了县乡两级党委换届,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整体功能。
深刻汲取徐国元腐败案件教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增强。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五年来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赤峰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赤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与赤峰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突出中心,毫不动摇抓发展、促发展。
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正是依靠发展,我们战胜了困难,树立了形象,赢得了信任。
二是必须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深刻认识市情,坚持率先发展工业经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赤峰实际的发展路子。
三是必须统筹兼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抓好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是必须步调一致,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几大班子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必须坚定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夺取胜利。
我们曾经遇到过困难和波折,但始终充满必胜信念,始终没有放缓脚步,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并使之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党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前进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问题还很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长期以来遗留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不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甚至软弱涣散;有些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等。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与任务
未来五年,世情和国情必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
自治区党委对赤峰发展寄予厚望,460万各族群众对赤峰发展充满期待。
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形势,紧紧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发展蓝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加快科学发展,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面向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涵盖面广、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事关赤峰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国务院文件都明确表述予以支持,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推进,东北四省区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市将在区域合作、产业分工、资源开发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我市大部分地区享受到优惠政策,草原生态保护、牧区经济、公共事业、群众生活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加快科学发展,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我市将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环渤海经济区迅速崛起、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北京市对口帮扶深入推进,我市将接受更多的辐射带动。
自治区生产力布局向东部盟市倾斜,积极推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整体发展优势,我市将在合作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加快科学发展,我们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这些年,我们加大投入力度,狠抓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一些前景好、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新动力。
我们统筹推进各项基础建设,便捷立体的交通网络,日渐完备的电力、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新基础。
我们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较低的商务成本、良好的投资氛围,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新优势。
只要我们承接好来势、发挥好优势,就一定能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我们虽然面临着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有可能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波动;我们具备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但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民间资本不活跃,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着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长期历史遗留问题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现实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相互交织,利益诉求多样多元,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维护稳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但思想不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开放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增强前瞻性、预见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科学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区域核心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赤峰。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蒙东冀北辽西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做大总量,加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赤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低起点上实现了较长时间的高增长。
但放眼全国全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的阶段,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台阶,但只处于全区中上游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初级化特征明显;自身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
我们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民生为本,富民优先。
我市人口多、底子薄,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要下更大气力解决好就业、增收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
继续实施民生工程,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
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方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只有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才能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三化”互动,城乡统筹。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两个轮子,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的过程。
这些年,我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化,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实现赶超发展更要依靠工业化。
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发挥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工业振兴带动全市经济振兴。
要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城镇化聚集生产要素、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农牧业现代化是农村牧区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以农牧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四,创新驱动,开放引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
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积蓄发展能量,增创竞争优势。
我市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更应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后发优势。
要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开放是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我市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但总体上还不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
必须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把赤峰的发展放在国际大背景、国内大格局中思考谋划,自觉融入区域发展,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辐射,把赤峰建设成为要素集聚能力强、投资发展环境优、区域带动作用大的活力城市。
第五,保护生态,永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要充分认识我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作为京津、辽沈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特殊性、重要性,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要科学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
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共赢、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六,教育先行,人才支撑。
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赤峰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基础教育走在自治区前列,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年,赤峰之所以能够实现较快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基础,得益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得益于有一支干事创业的人才队伍。
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实现新的发展跨越,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让各类人才在赤峰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施展才华、成就梦想,为赤峰长远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永恒动力。
三、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
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尽快做大做强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要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核心,大力实施“双千双百亿”工程,把有色冶金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把赤峰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元园区,培育一批百亿元园区和百亿元企业,形成工业发展的主体支撑。
加强与中色集团、云南铜业、铜陵有色、山东黄金等有色冶金行业大企业大集团的深层次合作,推进有色金属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就地高效转化。
力争到2015年,有色金属日采选能力、年冶炼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150万吨和80万吨。
推动大唐、国电、中电投、京能等电力企业继续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其中风电500万千瓦,成为蒙东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支点。
确保大唐煤制气、国电化肥等重点项目如期投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水煤合作,新上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力争2015年新型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加快风电设备、矿山机械、农牧业机械制造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材、纺织、制药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
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支持雨润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扩大塞飞亚等龙头企业规模,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矿产资源。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源勘探、详查和深部找矿工作,增加资源储备。
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严格按国家要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求有序有度开发矿产资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群众利益。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把优势资源、紧缺资源配置给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摆布各类园区,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解决工业布局分散、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企业生产排放影响环境等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新上项目除矿山采选企业外原则上要入驻园区,逐步把城镇生活区、限制开发区企业向园区搬迁。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十二五”期末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基本实现使用中水、疏干水、地表水生产,建设环保型、节约型企业。
放宽政策,搞好服务,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在做大总量、承载就业、促进增收、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市中小企业多、分布广,发展潜力巨大。
要坚持“非禁即入”原则,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融资、立项、综合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破解发展瓶颈,增强发展活力,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快发展。
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大企业、大集团搞协作,围绕园区搞配套,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企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是制约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要把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农牧业作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以设施农业和设施畜牧业引领,以集约节水高效为核心,全面实施“1571”工程,建设中国北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保障农牧业稳定增产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牧业装备水平,推动农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优质旱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加快发展畜牧业,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农牧交错带实行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占一产的比重。
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
推进产业化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早,但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
要下力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国内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我市农牧业资源、建设基地和深加工项目,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201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实现每个产业都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
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鼓励、支持新型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更深入地参与产业化经营、更广泛地融入市场经济,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加强良种培育、农畜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科技攻关,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开辟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牧业生产新途径,把粗放经营、传统生产转变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方式上来。
加强市场、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为农牧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培育绿色、有机名牌产品,积极认证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我市人口多、区位优越,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发展服务业有潜力、有需求、有优势。
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以红山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