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2560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docx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对人生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读书的若干名言。

(见多媒体课件)

3.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

参考答案:

(见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后,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

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

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

读书人是幸福人。

(以上四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深入阅读,部分感知

1.全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2.朗读后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总结:

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总结:

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

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作品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作家或作品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对人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或作品。

(4)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试分析说明。

总结:

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

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对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展开了充分且有力的论证。

在具体而富有说明力的事实与引述包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之后,作者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

六、课堂练习

1.找出三个分论点中的关键词。

2.第一自然段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

2.试解读文章最后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搜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收获的作品。

附录 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第二课时

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一、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体会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

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跟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

例如文章在谈及读书的“精神感化与陶冶作用”这一分论点时,以叙述方式出现的八个排比句。

即“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总结:

这排比句,运用古今中外八个事例,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也即分论点。

使论据显得全面而充分,论证显得有力且可信。

比喻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总结:

通俗明白地说明了读书能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总结:

证明了读书使人避恶的功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体会部分句子含义。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小结:

一本好书,能给人以人格上的影响,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小结:

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判断是非的能力。

(3)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小结:

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教师总结:

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了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论述全面而严密。

二、体会读书人的幸福

(多媒体演示有关古今勤奋苦读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读书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教师导入:

“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都是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正是因为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才成就了匡衡、苏秦等人的博学多才。

而大家熟悉的童第周,也是由于对书籍的爱好,对学问的渴求,才成就了他在生物学上的辉煌。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也可以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

(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大家熟悉的勤学的事例。

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

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感受,让学生明确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也听到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人,之所以有后来令人赞叹和羡慕的成就,主要是和他们读书的刻苦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是书让他们成功,是书让他们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而大家也看到,虽然我们读书不多,但一些好的篇章足以令我们有所触动,回味无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等都是对书的作用的最好诠释。

不管同学们以前读了多少书,不妨从现在开始,亲近书籍,接触书籍,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从书本中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让我们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个爱书人,读书人,最终成为作者笔下的幸福人。

四、课堂练习

1.分析文章结构。

2.第四段中作者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写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五、课后作业

1.夹叙夹议是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常用手法之一。

试以第3自然段为例,用双竖线“‖”把“叙”和“议”的部分标示出来,并扼要说明“叙”和“议”之间的主从作用。

2.下面一段话用了“博喻”的修辞格。

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播进胸膛里。

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在江河大海,是;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3.读一本好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

附录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___龙岩市高中开放周(永定一中)特级教师、名师

示范课教学设计

读散文,学写作

——高考复习考试事半功倍的一个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试卷散文文本中的妙处,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从各个方面学会迁移,事半功倍

【教学重点】

1、从散文的赏读,向写作的迁移

2、能力的生成与巩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8’)

永定一中的学生曾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___,我到永定一中听过你们的“亮亮”老师的课,那是2009届的学生,朗朗读书声,伴随的甚至是身体谐和的震颤——据音乐老师说,唱歌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全心投入,身体会有很细微的谐振。

上课需要激情和合作。

看看今天大家是不是也像09届同学一样积极投入。

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最后将获赠神秘礼物!

下面,我们先来读一篇散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6-7’)

二、假设(15’)

大家说说,你读这篇散文的感受。

㈠预测:

感动!

优美!

㈡预设问题,随机使用:

1、最感动的是什么?

2、最优美的有哪些?

3、你会抽空再回头去读这篇文章吗?

预估:

部分说会。

因为感动,因为美。

部分说不会,因为没时间。

4、你还记得你暑假以来考过的散文或小说的篇名或大致的印象吗?

为什么?

高三半期考选考题文学类文本:

《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铭);

高三第二次月考考题文学类文本:

《遗璞》(贾平凹)。

预估:

大部分说忘记了。

因为没想到,没有感受到感动或者启迪或者美。

建议:

可以回头去看看,读读,也许会有不一般的收获。

㈢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要以这篇散文为阅读试题文本,你会从哪些方面出题?

提示:

不必严密精细,只要思考大致角度和理由。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展示。

预估:

学生的思路开阔,角度丰富。

学生试命题,题目涉及的内容,包括语言形式、思想感情、篇章结构、写作特色等诸多方面。

如果只把这些被选作阅读试题的文本当做答题的材料,而不是可做滋润心灵的美文,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评价:

随机。

三、对比转换(10’)

这是___福建高考第五大题,散文阅读题,分值为17分。

1、展示高考试题:

1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

比较高考试题,哪位同学的构想和它最接近?

预估:

学生的角度更丰富,有的很接近。

说明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有一定的积累,对散文阅读的考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可不可以换一个思路,这篇散文,如果把其精妙之处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去?

谈谈你的看法,你觉得如果要从中学习写作,哪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呢?

学生谈,要求有具体的例子。

归纳学生回答内容。

标题的确定:

新颖,直击人心

开头的特色:

简洁,含蓄扣题

结构的特色:

呼应,抒情饱满

语言的风格:

诗意,魅力无痕

技巧的应用:

修辞,生动形象

细节的选用:

真实,饱含深情

感情的表达:

细节,触动情怀

议论的内涵:

哲思,意味深长

……

3、以上几点,其实是阅读与写作共有的。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写作知识来解决阅读的问题,同样也可以从阅读的散文中去不断地感受具体的思想情感之美、篇章布局之美、细节描摹之美,以及语言修辞之美,收获感动,收获滋润。

四、迁移:

(10’)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来学学迁移。

即把这篇文章的好处,吸收消化,成为我们作文的一个亮点。

刚才大家读本篇的第一感觉,是美,美的标题,美的语言,美的文思,美的情感,美的结构;是动人,动人的真挚情感,动人的细节回眸,是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和赞美。

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但因为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先做两个迁移练习,一是拟题,二是仿句。

1、拟题

以___高考福建卷作文《季节》为话题,自拟一个标题。

可以借鉴“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句式,要求新颖,或一定的诗意。

2、以《季节》为话题,选择《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自己特别有感受的语句,做仿写训练。

可以从下面任选两类来练习。

①环境描写句、②人物描写句、③诗意抒情句、④理性阐发句。

例如:

⑴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

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⑵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

⑶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⑷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⑸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

3、学生交流,推荐最佳,展示共享。

提示:

今天的练习,在课后还可以继续,可以在各个方面。

4、迁移不是生硬的,而是要通过练习,达到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的提升,以及自己写作时的融会贯通。

五、小结(2’)

我们习惯的做法是,对于考试或练习中的阅读类散文,我们只是把它们作为阅读的文本、答题的材料,很少考虑到,它们也同时是学习写作的范本。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又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练习题或考试题中去结合,去迁移。

特别是把阅读文本中的特别优秀的、特别有感受的东西借鉴到我们的作文中来,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今后,大家可以注意到这一点,去借鉴和吸收,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以下几个做法,供大家参考:

1、收集最有感觉的标题。

2、摘抄最精彩深刻的语句。

可以分为描写类、议论类、抒情类。

3、学习最感精美的结构。

4、收集最精美的开头结尾。

5、感悟最深刻的思想情怀。

……

今天我们思考的是关于试卷中从散文文本到写作的借鉴融合与迁移。

如果做好,节时高效。

而且,除了这个迁移,还可以有其他的迁移,比如默写题,文言文,名著题,经典题等等。

希望大家课后多加思考,有所收获。

谢谢!

附:

赠送书法作品一幅

万籁藏大道,灵犀会云霄。

山水喜潋滟,文章爱窈窕。

美读通佳构,共赢悟妙招。

迁移贵转换,一箭得双雕。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寻找一个全新的角度。

本次授课,对象是永定一中高三理科实验班的学生。

因为学生素质较高,又是高三学生,所以,我在备课时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教学内容上作出全新的选择。

本次授课的课题是《读散文,学作文》,副题是“高考复习考试事半功倍的一个例子”,就是力图避开熟路,开辟新路,不去做旧饭重炒的无用功。

对于他们来说,散文阅读和作文这两个必考的考点,都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如果从实际的应试能力,以及从复习应试的有限时间来说,把二者结合起来,并且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则是最为理想的。

我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有限的时间里,既完成了散文的阅读,又获得了作文的思想、方法积累,以图一举两得。

从授课情况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2、调动一种全体的热情。

体现一种和谐的氛围。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这种快乐,建立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求索新知之乐,是思考交流之乐,是发现提高之乐。

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集体学习才有的快乐。

这是“与人乐乐”,远胜于“独得之乐”。

作为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就是要促成这样的其乐融融的氛围,让知识与能力都得到进步。

从本节课看,我特别注意做到三点。

一是“拉关系”,二是“重激励”,三是“真表扬”。

2009届,我就带领备课组到永定一中听过谢亮超老师的课,而这次上课的班级,又是谢老师的班级。

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把谢老师09届那个班留给我的印象告诉学生,说“亮亮老师的班级,最棒”。

由此,第一步,拉关系成功,学生马上和我距离拉近。

高三学生,因为学业负担沉重,加上高考压力巨大,所以听课往往会比较沉闷。

尤其是语文课。

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有意设置“试一试”“比一比”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改变角色,站在命题老师的角度,来尝试命题,并和高考原题加以比较。

这个尝试,学生的表现相当不错,我给予大力的激励,大家都觉得很高兴,而我更高兴的是,这一尝试,也帮助学生破除了被动“应试”的茫然,尝到了主动出击的甜头。

至于真表扬,我可以说,在本节课中,对学生的表扬都是发自内心的,学生们都体会到了。

表扬,有的是“滥褒”,不管回答如何,一律都是“太好了,你真棒”之类,和不值钱。

我的表扬,是真的,一是学生的表现真的出色,思考真的独特,真的值得表扬;二是,我的表扬发自内心,由衷赞美他们的学习思考的价值。

真表扬,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3、体现一个师者的素质。

二、不足之处:

1、参照评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感觉“前半部分品材料方面品得不够深入”。

这也是因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常规的散文阅读教学,而是从阅读向作文的迁移,因此不能全面深入。

但如果备课更充分些,应该可以避免这样的感觉。

2、还有老师认为,“个别精彩段落由学生个别朗读,应该效果比齐读更好”。

确实是如此。

我个人比较偏爱学生集体朗读,感觉书声琅琅,有时候就忽视了学生个性朗读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