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名师精编学案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名师精编学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名师精编学案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名师精编学案4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爱 国
1.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2.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亲爱的祖国,再优美的诗篇也抒发不尽对您的热爱;亲爱的祖国,再动听的话语也表达不完对您的忠诚。
新世纪的航道上,前进的巨轮已经起航;现代化的大路上,催战的擂鼓已经敲响。
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着战鼓的节拍,向着荣光,向着辉煌,奔向远方。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3.打开记忆的长卷,走进岁月的远方,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荡我们的心房。
祖国啊,我们爱您,所以我们满心感恩,满怀诗情;祖国啊,我们爱您,所以我们齐聚一堂,把您深情颂扬。
我们的祖国,美丽而宽广;我们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祖国啊,你多娇的江山,是我的骄傲;你瑰丽的文化,是我的自豪!
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
大的诸侯国乘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
文中晋侯即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秦伯即秦穆公,他也有称霸的雄心,但秦国地处雍州,势力比不上晋国。
秦、晋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着暂时的共同利益。
这次联合出兵围郑,一个重要原因是郑“贰于楚”。
楚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地处中原的郑“贰于楚”是楚的势力向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秦、晋双方都不利,双方联合出兵正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外扩张。
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郑与晋邻近,一旦郑国灭亡,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晋因而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秦势难与之争锋。
《左 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被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练、严密而有力。
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译为“了”,句末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译为“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译为“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译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译为“满足”
二、古今异义
1.越国以鄙远
古义:
越过别国 今义:
古代的一个国家
2.行李之往来
古义:
出使的人,使者。
原写作“行吏”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今义:
尊称男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三、一词多义
1.辞
2.若
3.微
4.鄙
5.与
6.以
7.之
8.而
9.其
10.焉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
②与郑人盟结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在夜里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既东封郑把……当做边境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使……减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的地方
②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厚,变薄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四)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意表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和“氾南”前省略介词“于”)
②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代词“之”,代“灭亡郑国”这件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应为“以之为”,“之”代指“郑国”)
3.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4.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推荐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 ②其无礼于晋 ③且贰于楚也 ④晋军函陵
A.①③ 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选B ①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的,不属于原因;②③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④是晋军驻扎位置。
2.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
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
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
解析:
选B B项,说的是“晋侯、秦伯围郑”的作用,而非“分驻两处”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解析:
选A 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
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的道歉与对形势的分析。
4.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解析:
选C 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
三、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从对秦国有“利”的角度巧攻心理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解析:
选C C项,是从对秦国有“害”的角度分析形势。
6.对第3段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的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
B.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
一个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任务。
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解析:
选D D项,烛之武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关系上,他的挑拨离间是隐性的,不是“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7.对第4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B.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以及他出色的辞令。
C.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D.“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解析:
选B B项,本段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1.伏笔与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为之捏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
名词作状语
考点对接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常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三个部分。
如“我们学习文件”中,主语是“我们”,谓语是“学习”,宾语是“文件”。
状语是修饰谓语的,如“我们〔认真〕学习文件”中的“认真”就是状语。
有时一个句子含有多个状语,如“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文件”一句中就有两个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的,因为名词不能修饰动词。
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如“夜缒而出”中的“夜”,本为名词,但却出现在动词谓语“出”之前,因此,“夜”就作了句子的状语。
名词可以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有时不好分辨,但只要我们发现了它的规律,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
“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下面的加点字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朝”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B.奇其才,俾将兵略地
C.云翼太祖
D.云操矛鼓噪出入
解析:
选D 例句与D项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朝”,作动词“济”的状语,译为“在早上”。
“鼓”,作“出入”的状语,译为“打着鼓”。
A项,名词作动词,提着,带着。
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C项,名词作动词,掩护。
技法汇总
判断名词作状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语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
“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不合文意。
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
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2.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
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处所。
如“东市买骏马”,其中的“东市”可译为“在东市”,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
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2)表方位。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方位名词“前”可以译为“向前”。
(3)表比喻。
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可译成“像狗一样”。
(4)表态度。
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5)表工具、方式。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
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规律。
(6)表依据。
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课内素材
1.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一直被埋没。
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
他出使秦军,不辱使命,成功劝退秦军,尽显外交才华。
2.隐私愤,识大体,明大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难免流露出委屈和不满。
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
在国家危急之时,“今老矣”的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只身前往敌营,义无反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3.坚定勇敢
在秦晋两大强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夜缒而出”,只身赴难。
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明机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定和勇敢。
4.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这个伯乐就是佚之狐,千里马就是烛之武。
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认识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天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其结果只能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应用角度:
以上几则材料可用于与“爱国”“胆识”“责任”“穷与达”“利益”“才能”“态度”“千里马与伯乐”等相关的作文中。
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
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前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
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坚定。
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但可能会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
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
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
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
郑国需要你……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然后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思辨议论型——
勇于担当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世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
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
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
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献出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要勇于担当责任》)
课外素材
临危受命:
私下独自哭泣,也把女排扛在肩头
2013年春天的北京,一身黑衣的郎平,拿起了那一纸任令,扛起了女排复兴的重担。
重新担任主教练的路,并不好走。
用郎平自己的感受来形容,第一节训练课下来像跳进了一个火坑。
她也许在接手前想过女排今不如昔,可她却没有想到,原来,女排竟然这么差。
没有基本功没有心理素质,没有防守没有移动也没有串联,亚锦赛38年来的最差战绩,女排荣光的大厦在这一刻仿佛就要倾倒。
好吧,你们现在有多差,以后就会有多出色!
郎平大手一挥,指向旁边的训练馆。
18米长9米宽的场地就此成了炼狱,郎平冷酷地将手背在后面,仿佛看到了35年前的自己。
没有人知道她们花了多少时间修炼内功,只知道中国女排慢慢回来了。
4年前陷入低谷的中国女排,在她的率领下连夺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开启了新的黄金时代。
“我很少在队员面前流眼泪,私下里却哭得多。
”郎平从不隐藏自己哭泣的事实,扛着这样一支队伍往前走,该有多少辛酸苦辣。
她在场上用世界级名帅的表现,带领谁都不看好的中国女排,将巴西女排的“三连冠”梦想击得粉碎。
她仿佛一直可以给我们惊喜,哪怕手里的牌看起来并不完美,她也依然能打得漂亮。
毫无疑问,她是强者,不仅仅是挽救中国女排的强者,更是一个人生的强者。
永远的烛之武
刘明珠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但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这篇散文饱蘸感情,歌颂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
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景,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须发尽白”等词,使课文中只有语言描写的烛之武的形象更加丰满。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9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肆:
延伸,扩张
解析:
选B B项,“济”,渡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没有
B.越国以鄙远以:
把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
损害
D.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
推辞
解析:
选B B项,以,目的连词,相当于“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B B项,均为介词,对。
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D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
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
选B B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
A项,名词作状语。
C项,名词作状语。
D项,动词作名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