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docx
《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调研报告
江油市义务教育调研课题组
一、江油市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一)江油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基本情况
江油全市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总人口88万。
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2所,其中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完全小学45所;另外还存在村级小学28所。
初中在校学生26986人,小学在校学生36974人;初中专任教师2382人,小学专任教师2747人。
全市九义务教育学校班额分布:
小学56-65人以上的班级135个,66人以上的班级7个;初中56-65人以上的班级71个,66人以上班级25个,大班额现象全部集中在城区学校。
全市的小学师生平均比例为13.46:
1,初中师生平均比例为15.91:
1。
全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为:
城市2.72平方米、农村6.33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为:
城市6.68平方米,农村5.56平方米。
(以上数据以2010年秋季入学为准,其中师生比是指在册学生数与专任教师的比值)
(二)、近年来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近年来江油市教育体育局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政策驱动。
江油市教体局先后印发了《江油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布局。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的思路,逐年分步实施,2006年全市有各类学校280所,2007年撤并调整后保留学校185所;2008年灾后规划调整后保留学校120所;2009年灾后重建,再次调整后保留各类学校113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所(含28所村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二是优化配置城市教育资源。
为适应城市的发展,2007年新建诗城小学,2008年新建中原爱心学校、三合小学,有效减轻城市扩容给教育带来的压力。
师资保障。
一是大力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近三年共计招聘高校毕业生155名、引进骨干教师21名、安排灾后特岗教师58名,共计补充教师234名,除极少数安排在高中学校任教以外,其余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
二是适当保持农村学校教师的宽松编制。
通过布局调整,农村教师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使农村学校编制普遍较城区学校宽松,为农村教师参与进修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是强化师资培训。
配合国家政策,近三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均参加了至少一次技能或专业培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福利待遇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
绩效工资中分别为农村教师和山区教师实行了月人均110元和3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特别为7个山区乡镇教师设立了月人均300元的工作经费。
(一)教育投入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全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不足,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离“全教会”提出的4%目标要求,还差近一半。
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地震重建之后学校运行的经济负担加重,原有的教育经费投入亟需增加。
其主要表现为:
1、地震重建完成后,教育现代化程度普遍提高,学校的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大幅攀升。
如花园初中在灾后重建前,每月所交水电费为5000元左右,重建后每月增加到9000元左右。
武都初中2010年前八个月的维修和维护费已达5万元。
2、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成本升高;3、有寄宿制学生的学校需额外为住校生承担宿舍设备购置及维护费、水电费、管理员人工费等,住校生较多的学校此项经费约占到该校义保经费的20%。
4、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义保经费需加大教师培训教研和学校科研工作的投入。
5、部分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债务,需要挤出资金偿还。
6、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的义保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相当一部分被物价上涨因素所抵消。
所以每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仍有差距,学生总数规模越小则差距越大。
(二)城镇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加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强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不减反增,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出现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现象。
目前,城区有诗城小学、胜利街小学和花园小学、初中有江油中学实验校、华丰初中和长城实验学校等6所小学及初中存在大班额现象。
其中三所小学平均班额60人,最大班额超过70人,最小的班额也在50人以上。
(三)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优质师资仍然紧缺,满足不了群众要求子女“读好书”的愿望。
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配置的不均衡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发展的不均衡。
全市72所中小学中,有塑胶操场的26所,有室内运动场的12所,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大规模乡镇的学校。
重建配置的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分一、二、三类的不同标准,客观上也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校际间存在差距。
(四)学校内涵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看,学校内涵建设并未随着灾后重建“硬件设施”的普遍升位而成正比例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又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些学校办学风格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发展思路不清晰。
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有的乡镇45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以上。
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普遍比城区教师大。
二是学科比例失调。
部分学科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小学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专任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因缺乏专业教师,只能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捆绑排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
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山区教师队伍不仅超编而且严重老化。
比如,枫顺、六合乡中心校的教师平均年龄均超过48周岁,师生比却只有7.2:
1;而城市中的花园小学、胜利小学和诗城小学的平均师生比例高达25.48:
1。
农村的枫顺小学、六合小学、文胜小学与城市的诗城小学、中原爱心学校和花园小学作对比分析,教师的主要差距是:
农村学校教师的接受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缺乏工作激情,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城市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和工作强度大。
(五)、教师素质差异大。
部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对比,比如农村的东兴小学、方水小学、武都初中与城市的胜利街小学,长城实验学校,江高实验学校对比。
主要问题是,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留不住,缺乏学科骨干教师引领,教师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适应能力差,面对素质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普遍满足现状,无所追求,不愿开发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技艺。
(六)、名优教师和优秀管理人才分布不均衡。
因逐年向城区集中以及学校内部培养机制的差异,名优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区和乡镇大的中心学校,如西屏小学各级骨干教师仅有4人,而胜利街小学为36人。
骨干教师的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学科引领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发展活力不够,适应发展形势的能力严重不足。
(七)、28所村小办学水平普遍较低。
因村小规模普遍偏小且还在不断萎缩,一些学科教学(比如英语、艺术课等)和教育活动(比如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难以保证开齐课时和开展活动。
加之学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科教师不配套,师资队伍相对松散、学科教师东拼西凑、课堂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三、深入推进江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5.12”大地震两年多来,教体局对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维修和重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学校为中心,对其辐射的校点进行了有效的规划,撤并的校点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清理,力求发挥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学校学校的辐射作用,实现各个乡镇之间的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标准化。
建议进一步落实教体局缑局长提出的中心校与村小实行“捆绑联动机制”,拉动村级小学的发展,针对村小特别缺乏的英语、艺术等学科教师的实际,实施中心校的专任教师到村小走班上课,以实现开足课程、开齐课时的素质教育要求。
二是将闲置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把已投入的教育资源使用好。
三是把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撤并到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学校。
如大康学校的192名初中学生,因各种原因教学质量低下,完全可以与武都初中合并,让他们享受武都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康原二小的22名学生,6名教师应该合并到大康学校,让师生均可享受优质资源,既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又让学校在教师的培训和组合上有更大的余地,充分展现学校以优质带一般、以整体带个体的工作思路。
(二)、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和城镇优质学校的“联合互动发展”模式。
具体做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中学校充分利用我市高中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实力,实施高中学校与初级中学“一对多”的上下游相结合的“集团式合作办学”模式;第二层次,初中和小学内部,校际之间形成“结对互助合作”办学模式。
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要求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实现“结对互助”,建议教体局制定具体的帮扶目标,优势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科教师要深入到薄弱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一线定期蹲点开展工作,以捆绑式评价为手段,切实建立优质学校对农村学校、山区学校和其他薄弱学校的“互助提升模式”,形成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健全和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有效发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一是建议教体局建立动态的“三名”教育资源库,规定其发挥引领作用的职责并定期考核,比如,要规定名优校长和名优教师的帮扶任务,确定要达到的帮扶目标,使其在每一个年度内对薄弱学校的某些方面作出改进和提高。
形成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引领薄弱学校和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三名”力量的辐射引领效应。
二是提高“三名”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比如,“名校”要与特色学校的创建相结合;名校长和名教师要享有必要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使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把争当名优校长和名优教师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形成讲绩效、比奉献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注重培养和宣传名教师、名校长和名学校。
建议教体局把名优教师的培养作为对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让校长把这项工作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大张旗鼓的对“三名”的事迹进行对内对外宣传,让其成为引领江油教育主流的核心价值观。
(四)、要继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注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多活力。
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经验。
加大对义务教育发展资金的投入,继续对山区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
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达到中央和国家的相关要求,提高教师待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教师的“绩效考核适度拉开差距”和“有无住校生的差异”等问题。
(五)、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城边学校”的服务功能。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的增加,城区学校学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部分学校的大班额情况没有缓解的迹象,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
因此建议,一是可以利用城区周边的建设路小学、坚勇5.12实验小学、城东小学以及双江村小的容量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分流。
二是要重点打造建设路小学、三合小学、坚勇5.12实验小学、城东小学、双江村小,缩小他们与城内学校的差距,让他们真正具备城市学校的功能,承担城市学校的分流任务,满足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