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922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docx

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

2008年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2009年2月10日

【名师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

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

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

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

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

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

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

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

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

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

“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

”魏师遂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

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

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乖:

违背B.揉竹为纟亘揉:

柔软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施:

设置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部:

部署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

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

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5、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押题理由】2008年高考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因此叙事类和人物传记类文章就成了命题人常用的材料。

《资治通鉴》在2008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极大。

【参考答案】

1.B(揉:

使弯曲)

2.A(应为“李崇、崔亮等”)

3.D(例句和D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中,连词“来”;B中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中,介词“凭”。

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路夹击。

5.

(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

【抢分秘诀】临考冲刺文言文的复习应立足课文,分类整理,始于积累,终于迁移。

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

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

二月乙巳(初八),又在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

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

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

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

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打硖石,攻克了外城。

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

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

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

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下命令说:

“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

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

”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

【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霸诸侯,攘夷狄攘:

打击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

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

将要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

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③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

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押题理由】近几年高考,在材料选择上,述行文章开拓领域。

《管仲论》(节选)这段文字及设计的试题,既体现了考纲,又反映了命题人在选材上的意图。

目标明确,考查到位。

【参考答案】

1.B(顾:

回头看)

2.C(例句和C为判断句,A、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3.C(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

(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

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抢分秘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应试策略:

1.全面阅读,整体把握。

2.抓住题干,读全把准。

3.借助注解,巧解题目。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5.回归原文,仔细核对。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

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为什么呢?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

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

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

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

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

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

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

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

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

唉!

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

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离骚》曰:

“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招魂》曰:

“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AB

向之所托,俯仰之间,皆为陈迹择其善者而从之

世论以为国香矣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CD

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视椒则远矣视:

比B.不为无人而不芳芳:

开花

C.莳以砂石则茂莳:

栽种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时:

时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不为无人而不芳②来岁不改其性③沃以汤茗则芳④平居与萧艾不殊

⑤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⑥其视椒则远矣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B.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

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

C.“楚之逐臣”是指屈原。

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以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当门”,指当权者。

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

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押题理由】近年来,命题者由原来的写人定势思维转向述行、写景、状物的求异思维领域。

因此这类文章也成了命题的热点之一。

《书幽芳亭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立意深刻,应该是2008年高考选材的重点。

【参考答案】

1.D(A分别为代词、助词;B两个“而”均为连词,分别表并列、修饰;C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均为连词“虽然”。

2.B(在此用作动词,“花草发出香味”)

3.C(③是“兰蕙”所相同的,④是说兰与“萧艾”没有什么区别,⑥说的是“蕙”。

4.C(由“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可知C错。

5.

(1)兰花(虽然)经历雪霜的残酷的摧残而衰败,(但是)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2)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

【抢分秘诀】虚词考查,重在迁移。

掌握虚词,分清虚实,辨析词义,贯通古今。

切实掌握所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宜以“以”“而”“之”“为”“其”为重点。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

兰花和君子很相似:

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

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

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

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

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

”《招魂》说:

“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

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

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

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押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

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

此固未暇论也。

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

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凐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

名之曰录鬼簿。

嗟乎!

余亦鬼也。

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卑微:

地位底下B.以为得罪于圣门者以为:

认为

C.吊已死之鬼吊:

悬挂D.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或:

有的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人之生斯世也B.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C.复以前乎此者D.吊以乐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的一项是()

人之生斯世也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①②

未之思也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

A.①相同②相同B.①相同②不同C.①不同②相同D.①②均不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

B.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

C.作者认为,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D.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5、翻译下列句子。

(1)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

(2)余亦鬼也。

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押题理由】高考选材广义散文渐入视野,这些文段大多议论说理性强,思路不易把握,是大多数考生阅读的弱点。

但是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参考答案】

1.C(吊:

凭吊)

2.B(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用尽心思”。

3.C(①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②两个“于”都是介词。

4.A(“作者个人认为”错。

5.

(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

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

【抢分秘诀】文言翻译,重在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知识,把握翻译的“信、达、雅”原则,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

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

这本来就不待多言。

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

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

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

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唉!

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

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

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

【押题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安策

贾谊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

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依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

非独性移人也,亦形势然也。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

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