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docx
《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
2015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简介:
1,第一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2,第二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两大理论成果,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1、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
4、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
与此同时,作为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成熟的的科学体系。
5、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8、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实现具体化——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上升为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植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基本遵循、是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理论基础
(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时代背景——国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国内:
从20世纪上半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成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遵义会议以,毛泽东在理论上
A“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简记“实践”)
B“逐渐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简记“思想”)
C“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简记“理论”)
D“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简记“策略”)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4)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
A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简记“专政”)
B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简记“第二次结合”)
C领导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记“初步探索”)
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点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述这几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
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3)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4)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
(6)1992年,十四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7)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8)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9)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10)2007年,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当、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
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a.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b.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a.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e.中国梦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f.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正确出来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国两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根本力量+建设者)
a.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c.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d.我国生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安全后盾、专政柱石、重要力量
(10)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简化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当中,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从破解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关系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内在联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十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
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政党的思想路线——指:
政党确定自己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9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4、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
5、党的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1978年12月,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8、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
10、江泽民,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1、胡锦涛,强调:
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录像,强调: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十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
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b.“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
依照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d.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2、内容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3、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
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原则
a.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
b.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
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已经孕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8、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9、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适应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
换言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式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普遍原理。
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无法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2、含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科学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段可靠同盟者)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这是新民主主义和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范畴——原因:
它仍然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参加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注: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联合执政”,不是“专政”)(见P51)
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五、新民族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井冈山、长征、陕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确立了革命道路: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出来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
(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经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时期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和支持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