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710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docx

安徽保障房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详勘参考Word

一、拟建工程概况

㈠、拟建工程概述

xx市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拟在xx市xx路北侧(原xx市xx研究所)兴建xx路保障性住房项目,本期工程为2.3期,由10栋18~27层高层住宅楼组成。

预估采用筏形基础或桩基础,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框剪结构。

为给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受xx市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由我院进行。

拟建筑物情况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工程要性等级

层数及编号

幢数

拟采用基础类型

结构类型

高层住宅

二级

27层(55#楼、57#楼、

58#楼、60#楼、63#楼)

5

桩筏

基础

框剪

结构

高层住宅

二级

24层(61#楼、64#楼)

2

筏型

基础

框剪结构

高层住宅

二级

18层(54#楼、56#楼、59#楼)

3

筏型

基础

框剪结构

㈡、勘察阶段及等级

根据本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次勘察工作属不分阶段的一次性勘察,按详细勘察阶段执行。

通过勘察前收集的资料并在勘察过程中进一步确定,10栋18~27层商住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乙级。

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丙类。

拟建物平面位置、形状、几何尺寸、楼号、层高及勘探孔平面位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孔平面位置图》。

㈢、测量体系

本次勘察采用的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座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座标系。

高程引测点位于xx路上,高程为26.79米。

本报告中各孔口高程均为勘探期间的孔口高程。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勘察方法、执行标准

㈠、勘察目的及任务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对各岩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作出评价和预测,并进行变形估算。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类型,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根据水质分析成果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提供地基土各层的物理力学性指标;提供地基土各层的标准贯入指标;提供各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提供地下室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的渗透系数。

5、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判定,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对饱和粉土或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6、提供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及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并提出基坑支护方案及基坑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

7、对拟建物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及基础埋深提出建议;对可能采用的桩基方案提出建议,提供桩基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桩端持力层的选择提出建议并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8、对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特征提出评价及建议,为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㈡、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的外业钻探设备为2台XY-1型工程钻机、2台GXY-1型工程钻机;取土器为厚壁敞口式取土器,取土方式采用重锤少击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标准的设备和标准试验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原位取土试样、标准贯入试验、单孔法波速测试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水质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㈢、执行的规范和标准

1、工程勘察合同;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8、《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9、《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1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5、《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7、《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19、《xx省工程建设场地抗震性能评价标准》DB34/144—2005。

㈣、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的成图及成表所使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软件为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开发的CAD6.8网络版软件,土工试验为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开发的3.11版土工试验软件,《拟建物与勘探孔平面位置图》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绘制而成。

三、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为保证拟建物地基及基础的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现场勘察工作量的布置遵循有关勘察、设计、抗震、桩基等方面规范要求,勘探点按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布置。

我院施工机组于2012年03月29日进入勘察场地,至2012年04月9日完成野外勘察工作。

完成工作量见下表。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钻探

静探(单桥)

标准

贯入

试验

(次)

取土试样

土工试验及

水质分析试验

勘探

孔高

程测

(点)

地下

水水

位测

(点)

(个)

(米)

(个)

(米)

(件)

(件)

(个)

(个)

三轴

剪切

试验

(个)

岩石饱和单轴

抗压强度试验

(个)

(件)

60

1426

163

126

126

14

10

6

2

60

17

对所取土(岩)试样在室内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试验,部分土试样进行了渗透试验;对所取中等风化岩石试样进行了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对所取的地下水试样进行了水质分析。

试验数据的统计及计算工作,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的成表、成图均由计算机处理完成。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各勘探孔的设计位置采用全站仪进行孔位的定位,对所有完成的勘探孔进行了孔位高程测量。

地下水水质分析试样的采取,岩土芯采取率、分层厚度的量测误差均满足相关规范的标准的要求。

本次勘察的外业钻探施工、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均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四、场地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㈠、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东侧。

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趋势,地面标高在20.64-25.36米之间。

场地的地貌单元属山前斜地。

地基各土层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简述为:

全新世人工填土层(Q4ml)、晚更新世河流冲积层(Q3al)、晚更新世坡、残积层(Q3dl+el)及太古代(Ar)区域变质岩浆形成的花岗混合岩。

㈡、地基土的构成及其特征

根据外业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地面下26.0米深度范围内,可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主要土(岩)性为粘性土、粉土及花岗混合岩。

地基土各层的特征按自上而下和从新到老的顺序分别描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Q4ml)

灰黄色,松散,稍湿,填料成份以粘性土为主组成,含植物根茎,表层局部地段存有

建筑垃圾,不均匀、欠固结。

层厚1.0-4.8米。

②层粉质粘土(Q3al)

灰黄、褐黄、灰褐、棕黄色,硬塑状(局部坚硬状、硬可塑状),网状裂隙较发育、内充填较多灰白色次生粘土。

韧性高,摇振反应无,干强度高,有光泽。

层厚2.9-7.5米。

③层粉土(Q3al)

深黄色,稍密、中密状,湿-很湿,含铁锰质染斑、少量砂礓,夹少量薄层棕红色可塑状粘性土,局部互层;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且有水析现象,干强度低,无光泽反应。

本层局部存在(场地东部),层厚0.8-1.8米。

④层粉质粘土(Q3dl+el)

灰黄、褐黄、浅灰、棕黄色,上部硬可塑-硬塑,下部硬塑-坚硬状,含铁锰结核及少量砂礓,下部含少量岩屑及砾石。

本层土韧性高,摇振反应无,干强度高,有光泽。

层厚5.2-9.2米。

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Ar)

褐黄、灰白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手捏即碎呈砂砾状,主要造岩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暗色矿物,长石、暗色矿物等已风化成粘土类矿物,残留石英质矿物。

层厚2.1-4.7米。

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Ar)

褐白、灰白色,结构大部分破坏,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长石及暗色矿物大部分粘土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

本层下部富集石英脉体。

层厚1.2-3.3米。

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Ar)

灰白色,粗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在节理及裂隙面处存在轻微风化现象;节理及风化裂隙较发育。

本层未钻穿,控制厚度5.5米。

本场地岩土各层的地下空间分布状况、岩土各层的顶底面标高,详见各《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㈢、地下水概述

1、场地地下水分布及类型

根据钻探揭露,本场地在26.0米深度范围内,对工程有影响的主要存在2个地下含水层组,现叙述如下:

第一含水层组:

地下水类型属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①层杂填土及②层粉质粘土的裂隙中;其水量大小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控制,以垂直渗透补给为主。

地下水的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埋深基本一致,在0.30-2.66米(标高为20.14~24.38米)之间(勘察期间水位)。

第二含水层组:

地下水类型属承压水,主要分布于局部存在的③层粉土中,粉土的透水性较好,以地下水的水平迳向流动补给为主;初见水位埋深在5.8米左右。

稳定承压水头高出③层粉土顶面约1.0米左右。

(勘察期间水位;本层地下水仅分布在场地东部)。

另外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中也存在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属承压水,勘察期间初见水位深约14.7米,稳定承压水头高出⑤层顶面约2.0米左右。

以地下水的水平迳向流动补给为主。

本工程的抗浮设防水位为室外设计地坪以下1.00米。

勘察期间为平水期,按正常年份,xx地区6~9月份为丰水期,12月~次年3月份为枯水期,

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1.0米左右。

2、地下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本勘察场地属湿润区,属Ⅱ类环境类型。

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见下表)。

根据评价结果及地区经验,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

场地环境

参与评价项

微腐蚀性评价标准

mg.L-1

弱腐蚀性评价标准

mg.L-1

水质分析检测值

mg.L-1

评价结果

Ⅱ类

SO42-

<300

300~1500

119.59-263.20

微腐蚀

Ⅱ类

Mg2+

<2000

2000~3000

29.54-80.47

微腐蚀

Ⅱ类

NH4+

<500

500~800

0.007-0.008

微腐蚀

Ⅱ类

OH-

<43000

4300~57000

0.000

微腐蚀

Ⅱ类

总矿化度

<20000

20000~50000

693.86-1423.81

微腐蚀

弱透水层

PH值

>5.0

5.0~4.0

7.12-7.15

微腐蚀

弱透水层

侵蚀性CO2

<30

30~60

0.00

微腐蚀

干湿交替

Cl-

<100

100~500

134.37-477.20

弱腐蚀

3、岩土渗透性

通过勘察,场地岩土层中除局部存在的第③层粉土的渗透性较强外,其余土层具有微~极微透水性,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为对②层粉质粘土的渗透性作出定量评价,对其进行了室内渗透试验,测得②层粉质粘土的垂直渗透系数为0.04×10-6cm/s~0.75×10-6cm/s;③层粉土的渗透系数为11.20×10-6cm/s~18.77×10-6cm/s。

考虑到室内试验和现场边界条件的不同,对基坑排水进行设计时,②层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建议采用0.75×10-5cm/s,③层粉土的渗透系数建议采用18.77×10-5cm/s。

4、浅层粘性土的胀缩性评价

本次勘察过程中对②层粉质粘土做了膨胀性试验,自由膨胀率δef在41.5~53.0%之间,荷载下的膨胀率δep在0.10~0.70%之间,收缩系数λs在0.14~0.29之间,膨胀力Pe为22.0~48.0(kpa)。

故综合判定②层粉质粘土为具弱膨胀潜势的粘性土。

按照《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有关条文并根据xx市年降雨量和蒸发力的相关参数计算可知,大气影响深度为3.3米,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1.5米。

㈣、波速试验成果

本次勘察在zk4、zk8、zk17、zk20、zk26、zk35、zk38、zk47、zk52、zk58孔中进行了波速测试试验;采用单孔法波速测试试验,使用仪器为XG—

悬挂式波速测井仪,外业数据采集存储于计算机内,波速试验垂直方向上每1.0米一个试验测试点,以检测该场地各测试点弹性波速度(VS)值。

测试结果详见《xx市xx路保障性住房项目2.3期建筑场地土波速测试报告》。

五、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㈠、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通过该场地波速测试试验资料可知,该场地的覆盖层厚度为18.0-20.0M,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度(Vse)为243M/s~250M/s。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本场地属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认为,本拟建场地内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属稳定场地。

2、饱和粉土液化判别

场地内局部存在的③层粉土属Q3沉积的土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3条规定,判定本场地③层粉土为不液化土层。

3、场地适宜性评价

经本次野外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内无断层通过,无滑坡、软弱夹层、危岩崩塌、边坡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本工程建筑物的修建。

㈡、岩土参数及其分析与选用

本报告对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均进行了分层统计工作,统计数据详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各土(岩)样的物理力学性指标详见《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及《岩石试验报告》。

本报告提供了各土层物理力学性指标的统计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对地基的承载力提供了特征值。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应选用指标的标准值;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宜选用指标的平均值;评价岩土性状的指标应选用指标的平均值。

㈢、地层的评价

1、天然地基土的分析、评价

①层杂填土,属Q4人工堆积土层,稍湿,松散状,不均匀、欠固结。

②层粉质粘土,属Q3冲积成因,硬塑,正常固结土层,层位稳定,中等压缩性。

③层粉土,属Q3冲积成因,中密,很湿,正常固结土层,层位不稳定,中等压缩性,局部存在(场地东部)。

④层粉质粘土,属Q3冲积成因,硬可塑、硬塑-坚硬,正常固结土层,中等偏低压缩性。

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由于风化较彻底,组织结构已破坏,呈以粘性土为主的砂砾状,长石及暗色矿物已全部风化为粘土矿物。

本层状态较好,中等-低压缩性,埋藏深。

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由于风化较强呈砂砾状,长石及暗色矿物大部分风化为粘土矿物,本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在本层下部含较多中风化的岩石碎块;低压缩性,埋藏深。

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岩石较完整坚硬,几乎无压缩性,埋藏深。

2、地基均匀性评价

从已有地质资料分析,地基持力层处于同一工程地质单元。

②层粉质粘土底面的坡度局部大于10%;②层粉质粘土与③层粉土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土层厚度差值、②层粉质粘土与④层粉质粘土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土层厚度差值均小于0.05b(b为基础宽度);在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的平均值为

15.56,其最大值

smax、最小值

smin,满足条件

smax/

smin<1.88。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可将本工程地基视为局部不均匀地基。

3、根据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结合野外各岩土层的原位测试成果及地区经验,推荐地基土各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0.1-0.2建议值如下:

②层粉质粘土fak=250kPaEs0.1-0.2=10.17MPa

③层粉土   fak=180kPaEs0.1-0.2=6.77MPa

④层粉质粘土fak=260kPaEs0.1-0.2=11.51MPa

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fak=300kPa

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fak=500kPa

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fak=2200kPa

注:

以上各土层fak未经深宽修正

4、地基变形分析

不同的基础形式对地基的变形的分析不同,本次分别从天然地基和桩基础两方面考虑。

⑴天然地基的变形

场地内的地基土为局部不均匀地基,在此仅对地基的最终变形量进行计算,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5条公式(式中符号意义同该规范)。

本工程的建筑物总荷重、基础长、宽等均未提供,故本次拟以箱形或筏形基础的形式初步计算(以56#18层住宅楼为例),取基础埋深为4m、基础宽度为14.0m、长度为55.0m、p0为250kpa。

则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b(2.5–0.4lnb)≈20.22m,因56#楼在此深度范围内遇基岩,故Zn至基岩面的平均值11.5m。

计算过程见下表:

基础中点地基变形量计算表

层号

Z

(m)

L/b

Z/(b/2)

αi

ziαi

(m)

ziαi-

zi-1αi-1(m)

Esi

(Mpa)

Δsi

(mm)

ΣΔsi

(mm)

4.10

2.59

0.59

4×0.2454

4.025

4.025

14.29

70.42

70.42

11.5

2.59

1.64

4×0.2171

9.118

5.093

16.71

76.19

146.61

注:

表中Esi压力段取值②层粉质粘土为0.3~0.4Mpa;④层粉质粘土为0.3~0.4Mpa。

变形计算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

s=∑Ai/[∑(Ai/Esi)]=9.118/(4.025/14.29+5.093/16.71)=15.56(Mpa)。

按p0=fak,查表并内插得经验系数ψs为0.3776。

故最终沉降量s=ψss=55mm。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应根据上部荷载的大小及组合形式进行验算,实际使用的压缩模量可按受力状态从《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统计表》中取值。

⑵桩基础的变形

本工程若采用桩基,桩尖持力层可采用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或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

因建筑物总荷重、基础长、宽及埋置深度、轴向压力设计值等参数均未提供,本报告不作桩基沉降量估算,请设计部门根据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及组合形式等对桩基变形进行计算。

㈣、基础类型的分析与评价

1、天然地基

从场地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来看,②层粉质粘土强度高,③层粉土、④层粉质粘土强度较高。

本工程高层建筑未提供上部结构的类型及荷重大小等参数,据前一节天然地基的变形分析结果,若设计部门采用补偿或超补偿式基础设计,在建筑物基础底面的压力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1条规定时,可采用②层粉质粘土作为天然地基的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采用箱形或筏形基础,基础埋置深

度≤4米,具体深度应根据拟建地下室层数及所受的水平荷载的作用综合确定,并确保基础底面以下持力层(②层粉质粘土)有一定厚度及满足下卧层的验算。

2、桩基础

⑴、桩基持力层及桩径的确定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七个岩土层中,④层粉质粘土及其以下各层强度高。

对本工程来讲,若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可选用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若采用钻孔(水下)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可选择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作为桩端持力层;设计部门应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及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结构特点;考虑持力层性质、埋藏深度、岩土参数、以及成桩可能性,进行安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对比选择桩型和桩端持力层。

根据本地区经验,可采用钻孔(水下)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

钻孔(水下)灌注桩,桩径d≥800mm为宜;人工挖孔桩,桩径d≥1000mm为宜,采用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进入桩端持力层不小于1.0d。

⑵、桩基设计参数

根据野外勘察及附近岩土工程资料,场地各岩土层的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及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初步提供如下:

桩基设计参数一览表

 

岩土层编号及名称

桩型及参数

钻孔灌注桩

(冲击成孔)

人工挖孔桩

混凝土预制桩

(管桩)

qsik(kpa)

qpk(kpa)

qsik(kpa)

qpk(kpa)

qsik(kpa)

qpk(kpa)

②层粉质粘土

84

84

90

③层粉土

50

50

55

④层粉质粘土

84

84

90

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

110

116

140

5500

⑥层强风化花岗混合岩

150

2000

150

6000

220

8000

⑦层中等风化花岗混合岩

280

5000

280

9000

注:

表中qsik-桩侧第i层岩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⑶、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在此以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如zk4#孔所示)为例:

以⑤层全风化花岗混合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按桩外径500mm、内径300mm,桩顶埋深4.0m,桩端进入持力层1d即0.5m,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具体选择按设计的要求来验算),计算采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8条提供的公式,式中符号意义见本规范。

计算结果见下表: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表

层号

qsik

(kpa)

qpk

(kpa)

li

(m)

u

(m)

Aj

(m2)

Apl

(m2)

λp

90

2.6

1.57

90

6.1

1.57

140

5500

4.7

1.57

0.1256

0.0707

0.16

⑤Quk=u∑qsikli+qpk(Aj+λpApl)=2092(KN)

注: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⑷、桩基对环境的影响及成桩可能性

钻孔灌注桩桩型属于非挤土桩,钻孔灌注桩泥浆池排污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桩型xx地区有较成熟的成桩经验,按规范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