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105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docx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8000

热门网络新词探究

摘要:

网络热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大部分网络热词来源于对负面新闻事件或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并在这种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喻风格的概括中体现了舆论监督功能与民意所向,也潜藏着以草根网民为主的民众对主流社会及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反抗意识。

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路径皆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造词方式及传播模式,这种由技术带来的独特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化,也带来一系列新闻传播以及舆论监督方式的变化;从一种传播现象上来讲,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也可以称网络文化现象)的现实主义色彩浓烈,已经脱离了最初网络语言仅仅为了好玩与标新立异等而翻空出奇的浅薄层次,其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特征和黑色幽默、讽喻、娱乐夹杂的词汇风格使网络热词具有深刻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内涵,因此,网络热词这种新的网络传播现象值得深入对之研究。

关键词:

网络热词;网络文化;生成传播

目录

摘要

一、绪论3

二、网络热词的概念界定及分类4

(一)网络热词的概念界定4

(二)网络热词的演变历程4

(三)网络热词的分类5

(四)网络热词的特征7

三、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原因8

(一)技术原因8

(二)政治原因8

(三)社会原因9

(四)诸种因素结合造成民意曲径表达的路径依赖9

四、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一、绪论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重要传播新现象,也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说其重要,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与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媒体本身的影响曰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热词的影响力更是火借风势,近年来大量出现且使用范围广、运用率高、影响力大。

其不仅流行于网络空间,还被广泛使用于日常交流语言之中,并与社会现实渐趋靠近,具有很强的认同度和影响力,网络热词的影响还体现在传统媒体对其的广泛接纳上,特别是走市场的报刊及电视媒体,对这种新的网络词汇皆欣然接受[1]。

加之网民的主体如今不再是网络出现初期以20岁左右的青少年为主,而是以35岁左右的青壮年群体为主,这一群体文化层次高思想成熟对现实社会比较关注,具有较强的公民参与意识,其群体心态与行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远大于青少年群体,所以,网络热词是网络兴起后在信息传播上的一种重要新现象[2]。

网络热词又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在性质上属于草根网民自创的一种平民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民众基础,因此,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不应该在研究上忽视;从传媒研究的角度而言,也应该对网络热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正如“因为电影而出现的明星是一个颇值探讨的现象”,网络热词这种重要的媒介新现象也值得对之研究;从网络热词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来看,很多网络热词己经被字典所收录,这说明了网络热词己经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3]。

二、网络热词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一)网络热词的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网络热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相关定义也多属于研究者的粗略概括。

如“网络热词即热门网络词汇,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这一定义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概念的外延过于宽泛,不具备一个专门概念的独有性,其余很多事物的概念也完全可以这样界定,如“社会热点”这一概念也完全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这种下定义过于宽泛的做法是我国研究中常见的毛病[4];再如“网络热词均来源于一个新闻事件或一类社会现象,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词恰当鲜明地做出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社会心态。

”这一定义也不规范,也只是谈了网络热词的屈性,不符合定义必须包含“种属+差”这一基本要求且又过于绝对化,其绝对化体现在不能涵盖现今所有的网络热词,因为近年来所评选的部分网络热词既不是来源于新闻事件也不是来源于某一类社会现象,如“有木有”、“小P孩”、“肿么办”,等等。

还有研究者的定义中,把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民生、发展意见、参与社会进程的体现[5]。

”但“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并不是一个概念,网络流行语必须在网上传播并盛行不假,但是并不一定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因此,这一个定义其实就是把“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二者的定义杂糅了。

(二)网络热词的演变历程

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的出现具有较清晰的历时演变过程,从其历时演变来看,网络热词的产生是网络语言发展和社会现实结合的产物,仅从语言形式上来讲,其本身是由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演化而来,但这一过程的演变是无意识的,不是事先有方向的演变[6]。

1网络新词

从历时性来看,网络新词产生最早,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其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匿名性(四性)的特征为网民提供了在语言创造上的技术可能性和消除了创造传播时的思想顾虑,唤醒了网民创造或传播网络新词的潜能与热情。

网络媒体首先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新词,于是,网民通过对汉语在语音、字形、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改头换面和超常搭配等手法,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这种造词方法不拘一格,其造词方式要比传统方式丰富得多。

习惯上,网络新词也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运用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

例如:

886就是拜拜的意思,“美眉”就是女孩的意思,电子邮件则叫“伊妹儿”,无聊时去追女孩叫做“泡妞”、羡慕叫“流口水”等等。

2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这一说话最为普及,在定义上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与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有关。

例如,有研究者认为: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已有语汇)、传播并得以风行的流行语现象。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经历了由“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最初只应用在网络载体上的、只通行于网虫(网民)之间的一部分网络语言,后来逐渐走进非网络载体并且日益向约定俗成的自然语言渗透的,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各种形式来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句子。

”这一定义相当完备,基本概括清楚了网络流行语在种与属上的特征。

3网络热词

网络流行语之后出现了网络热词这一概念,但网络流行语这一说法仍继续延续,两者之间经常被混用,存在界限不明的毛病。

从实践使用以及学术研究来看,对这两个概念之问严重缺乏界定与区分,甚至在同一篇论文中往往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作为同一概念而交替使用,其中后两者的混用更为普遍。

(三)网络热词的分类

网络流行语之后出现了网络热词这一概念,但网络流行语这一说法仍继续延续,两者之间经常被混用,存在界限不明的毛病。

从实践使用以及学术研究来看,对这两个概念之问严重缺乏界定与区分,甚至在同一篇论文中往往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作为同一概念而交替使用,其中后两者的混用更为普遍。

1与负面新闻事件相关类

现有的网络热词定义,基本指出了网络热词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有关,因此,网络热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负面新闻牛也是理所当然。

从近年来的网络热词来看,这类网络热词占据较大比例:

“药家鑫”、“激情杀人”、“中石化萝卜”、“情绪传染”、“XX门(系列)”、“被XX(系列)”、“谣盐”、“塑化剂”、“绿领巾”、“西毕生”、“恨爹不成刚”、“一个艰难的决定”、“躲猫猫”、“俯卧撑”、“欺实马”、“胶囊公寓”、“我只为领导服务”……,等等,这些网络热词背后都有相应的轰动性负面新闻事件[7]。

2与负面社会现象相关类

另一类占较大比重的网络热词则与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有关,这类社会现象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新旧问题,其形成往往与社会不公、官商勾结、体制不健全以及上流阶层对底层的无情剥夺等有关。

面对这些新旧问题,作为网民中的草根阶层,一方面这些不正常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其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虽对这种现象不满但却无能为力,这类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各种机缘被网民创造出相应的网络词汇并相互运用传播,当其一旦出现,能引起身处其中、正受其害的当事者或者即使不身处其中的旁观者也深以为是,认为概括精准到位且幽默睿智,于是被广泛使用与传播,成为网络热词。

如“天价墓”、“考碗族”、“毕剩客”、“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拼爹时代”、“二奶”……,等等。

这些网络热词都是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都有相对应的一个群体,而这些群体的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会不公和权力腐败[8]。

3幽默自嘲消遣类

在如今大众文化统治时代,文化也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产品,而网络则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大众娱乐的平台,斯宾塞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过剩的精力,于是,网民把网络当成了消解各种压力或者寻求刺激快乐的舞台,而幽默则是得到快乐刺激的有效方式。

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勒个去”、“这货不是”、“乾隆这厮靠不住”、“蛋疼”、“新蚊连啵”、“低碳哥”、“洗具”、“有木有”、“China等于拆哪”、“囧”……,这一类网络热词具有典型的中国式幽默,包含着浓郁的民间智慧[9]。

4日常生活有关类

从近年来的网络热词看,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网络热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蚁族”、“蜗居”、“晒工资”、“蜗婚族”、“团购”、“房奴”、“车奴”、“糖高宗”、“海囤族”、“焦郁碌”……。

这类网络热词主要反映了底层民众当今相对艰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展示了底层民众的民生诉求,也是当今民生问题的形象反映[10]。

(四)网络热词的特征

1形式上简洁求异,内涵上极具张力

网络热词在生成方式上,对新闻事件往往只抓住或者创造出一个关键词,用这个关键词来告知新闻事件是什么以及事件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正龙拍虎”四个字就准确地告知了这一华南虎造假新闻事件,从而抓住受众的眼球也抓住了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

对于负面的社会现象也是如此,网民总能创造或者借用一个简洁新异的词汇来对之概括并能引起网民以及非网民的共鸣,如“蚁族”仅仅两个字就形象经济地概括了刚毕业的那些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状态,还有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

普遍具有高智商,群体蜗居在城中村,力量弱小,地位卑微等。

网络热词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就是追求标新立异,讲究热词给人的耳目一新效果与个性化。

这一点仍继承了最初的网络语言特性,在网络这个全新的交流平台与语言环境中,追求网络热词的标新立异也是顺时而生的结果。

2功能上现实性渐浓,娱乐性减弱

网络热词之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最重要原因就是其不再是网络新词以及流行语阶段的主要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内容上的深度以及意义,网络热词正好实现了这一转变。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网民的成熟,网民开始利用网络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进行舆论监督,于是,网络热词开始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并成为一种影响较大的网络文化现象。

在功能上,网络热词干预现实的色彩近年来开始增浓,其中大部分热词是对现实热点负面问题的反映,具有浓厚的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功能于其中,而纯粹为了语言的翻空出奇与自娱自乐的热词逐渐减少。

3表达方式上隐晦含蓄,充满黑色幽默式智慧

网民在利用网络热词进行民意表达时,大都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派生的焦点词语,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性意味。

因此,网络热词要在网络上能公开传播,这种政治讽刺和批判性就不能太过直白。

所以,网络热词的表达方式不是剑拔弩张,而是隐晦含蓄,并且充满黑色幽默式智慧,在这种曲径通幽中融入网民的意愿以及民意,黑色幽默式的表达风格具有极强的讽喻功能。

这种隐晦含蓄体现在,网民在面对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以及荒诞的负面社会现象时,不是直抒胸臆以表达看法,如果这样的话,就可能沦入疾言厉色的语言暴力,也可能会因为语言上太过激进而无法发表出去。

三、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原因

(一)技术原因

互联网提供了技术前提并超越了技术本身。

分析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的出现,首先必须承认是互联网提供了其生成的技术前提,没有网络技术的出现,就没有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的出现。

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具有的技术特性使它不仅难以控制,并且在控制上留下很多空隙,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交互性就为网民提供了民意参与的可能和向政府等社会组织发起挑战的机会,是技术稍微打破了民间话语权的被垄断。

这种技术条件得益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一些属性,即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自由性、即时性等,这些属性直接带来了网络民意表达和网络监督的可能和参与行为的高涨。

首先,交互性为网民提供了在网上发表言论以及帖子的可能,提供了网民之间以及网民与网络媒体之间互动的技术支持;开放性和即时性则使网络成了一个开放的无疆域限制的平台,网民可以随时上网并随时在上面进行互动,这也为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匿名性打消了网民发表言论以及帖子时的顾忌,这一点则直接激发了网民利用网络批判现实表达民意的热情,并逐渐在网上形成了强大的民间舆论场。

在网络媒体的技术便利下,网民由开始的热衷创造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热衷于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并创造干预社会、表达民意的网络热词,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

(二)政治原因

权力制约催生网络热词这种民间话语的自救。

中国文化与政治自古联姻紧密,分析一种文化现象就离不开对政治因素的分析。

网络热词具有鲜明的讽喻文化特征,讽喻文化的出现既是政治开明的产物,又是政治不开明的产物,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却不矛盾。

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环境处于动辄对作者的文字进行牵强附会以治罪的话,讽喻文化就难以成气候,但如果社会真正开明,民意表达渠道畅通有效的话,也就不需要用这种讽喻方式以体现民意与发挥民众的舆论监督力量。

因而,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的出现就离不开政治因素的影响,且政治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舆论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正是传导舆论、表达民意。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现象的出现,原因之一是新闻媒体相关功能的退化,从而使网络热词分担了部分功能。

对不正常社会现象或负面事件进行公开报道和舆论监督,对民众所处的生活状态等各阶层的社会图景进行客观全面展示本是新闻媒体的本质功能,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论”的要求之一。

虽然我国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以及对民意的代表程度则既与其本质功能相差较大,也与普通民众的期望有距离,在全面客观报道方面也一直不足。

从新闻学科的视角而言,根本原因在于外在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的制约。

(三)社会原因

社会现实是网络热词生成的丰富土壤。

社会现实提供了网络热词生成与传播的土壤,网络热词的生成来源很好地印证这一点,一种现象的产生要有其现实的生活土壤,总体而言,网络热词的生成土壤主要来自三个大的方面:

负面事件、负面现象、民生状态,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论文前面章节已经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往往在舆论监督以及民意表达上缺席,使相关信息难以透明,进一步催化了网民的群体性愤怒,平民不可能没有表达的欲望,也即“人们不能不传播”。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己的传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网民的集体性行为,所以,现实社会提供了网络热词生成的土壤,也刺激了其传播的欲望。

从网络热词来源的依托上,贫富分化、权力滥用、社会不公是网络热词生成的主要土壤,也是网络热词批判的主要对象。

面对问题,少数政府部门推卸责任、处理问题不纳入法治轨道、善做表面功夫、违背常识定性定调等则是网络热词背后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一歩严重的根本因素。

所以,问题的大量存在,只是网络热词存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如果问题能得到理性对待或能通过有效程序得到解决或答复,也许不会出现关于这类事件的网络热词。

问题是这些负面现象往往长期存在或者类似的负面现象此起彼伏,难以得到解决,传统媒体还是报喜不报忧。

文学是人学,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这些基本的规律也说明了网络热词的来源离不开现实生活,而网络热词本身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也说明了现实公共事件或社会问题是其生存的土壤。

网络热词是对现实负面问题的批判,是来自民间的舆论监督,是民生心态的反映,也时代的反映,因此,没有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也就无法有网络热词。

(四)诸种因素结合造成民意曲径表达的路径依赖

面对不正常的各类社会现象以及极其负而面的事件,为何网民不能直接通过大众媒体或者其他言论表达渠道,在语言上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民意表达,参与监督以求对问题进行纠正,而是釆用网络热词这种形式温和的方式,曲折地表达网民的监督意识与参与意识,这就是因为上述分析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络为群体心理的形成与汇聚创造了条件,在网络上当一条新闻发布后,受众成千上万,可以同时在网上跟帖,一个巨大的心理接近的群体能快速形成,群体心理有几个特征:

一是同方向转化,二是易相互传染,三是易心理暗示。

在激发群体激情时,越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越能激起群体的共鸣,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民众被剥夺感的日益增强以及社会不公的大量存在,利益集团的合谋等,如普遍存在的。

在经济体制和社会安排上倾向于保护政治上有权有势者和富人的利益,而往往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必然使民众放弃这种“应然”上的正常表达渠道,对司法以及民意表达机构产生不信任与敌视,失去对政治的热情,但是并不能扼杀民意以及民意表达的欲望,民意如地下的熔岩一直在左冲右突,一有突破口,就会得到爆发,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提供了突破口,但在网络管制的制约下,网络热词这种温和的反抗方式就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武器,既能满足网民在民意上的群体性宣泄和抒发内心的不满,又能尽量不刺激权力的敏感神经,隐喻性地揭示事件背后的猫腻。

四、结语

在人们的刻板成见中,网络语言肤浅而过于标新立异,缺乏社会现实之根,并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与造词规矩;在人们的刻板成见中,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缺乏艺术高度和现实厚度。

刻板成见往往都有一定的道理与依据,但既然是“刻板成见”,就必然存在判断失误之处,属于典型的一种网络语言,又属于典型的一种网络文化的网络热词就是对这一刻板成见的颠覆。

网络热词是社会性语言,荒诞、不公的社会现实是网络热词生成的肥沃土壤,而社会永远不缺乏荒诞、不公,乌托邦永远只是思想家的理想或者说是政治家的谎言,或者是权力者所享有的现世生活。

当然,网络被承载了如此大的民间舆论表达和民意表达的期望,本身就不正常,但是这种不正常的背后因素,则是应解决的问题。

 

致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论文的完成至始至终渗透着老师的大量的心血。

在我完成学业的时间里,老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老师的治学严谨、追求真理、献身科学、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质使我在课题的研究中受益匪浅。

感谢同学对我毕业论文上的帮助和支持,有了这些帮助和关心才使得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感谢我的父母在生活中给予我大量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最后,感谢参加本人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

参考文献

[1]张会超.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新词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2]李忞.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兰州大学,2014.

[3]王海英.网络新词的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

[4]张丽.浅析网络新词[J].文学教育(上),2014,01:

148-150.

[5]张文英,张雨萌.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27-31.

[6]乔建华.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阐释[D].中国海洋大学,2013.

[7]吕屏,杨永红.网络新词与网络舆情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102-106.

[8]郭倩.网络新词的概念合成理论视角[D].河南大学,2014.

[9]邢春雷.大学生使用网络新词的性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10]王丽.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76+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