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728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docx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酸性氧化物通性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

酸性氧化物通性

一、单选题

1.高温下硫酸亚铁发生如下反应:

2FeSO4

Fe2O3+SO2↑+SO3↑,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得到的沉淀物是(  )

A.BaSO3和BaSO4B.BaSC.BaSO3D.BaSO4

2.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理由是

A.Si是非金属元素B.SiO2对应的水化物是可溶性弱酸

C.SiO2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SiO2不能与酸反应

3.煤的气化就是将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和气,其主要成份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

用下列装置检验混和气中部分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和B之间增加装无水CuSO4的干燥管可检验H2O的存在

B.若试管C和E中分别装澄清石灰水、CuO,可检验CO的存在

C.在装置F之后,应该放置一只燃着的酒精灯,防止CO污染空气

D.工业上将煤气化,其目的是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化工原料

4.高温下硫酸亚铁发生如下反应:

2FeSO4

Fe2O3+SO2↑+SO3↑,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浓氨水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得到的沉淀物可能是()

A.BaSO3和BaSO4B.BaSO4、(NH4)2SO4C.(NH4)2SO4D.BaSO3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都是酸性氧化物,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酸

C.氯气和二氧化硫分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氯气和二氧化硫混合不一定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关于三氧化硫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

B.能与碱反应生成硫酸盐和水

C.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沉淀

D.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7.向含有0.2molNaOH和0.1molBa(OH)2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8.96L(0℃,1.01×105Pa)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图像正确的是(气体的溶解和离子的水解忽略不计)()。

A.

B.

C.

D.

8.将H2S、SO2、SO3各0.01mol依次溶解于1L水中,则该溶液具有

A.中性、漂白性B.酸性、漂白性C.只有酸性D.只有漂白性

9.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NO2B.Fe2O3C.SO3D.NaHCO3

10.已知2FeSO4

Fe2O3+SO2↑+SO3↑,下列有关操作、装置、原理及对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用装置甲高温分解FeSO4,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N2

B.用装置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2,现象是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C.用装置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3,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D.将甲装置中反应后的固体用稀盐酸溶解,滴加KSCN溶液可检验FeSO4是否消耗完

二、综合题

11.FeSO4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SO4

Fe2O3+SO2↑+SO3↑。

请回答:

(1)将FeSO4受热产生的气体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证实含有SO3和SO2。

能说明S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为测定BaSO4沉淀的质量,后续的操作步骤依次为________、洗涤、干燥、称重。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验证FeSO4受热后固体的成分(不考虑其他反应)________。

12.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

2NH3(l)+H2O(l)+CO2(g)

(NH4)2CO3(aq)△H1

反应Ⅱ:

NH3(l)+H2O(l)+CO2(g)

(NH4)2HCO3(aq)△H2

反应Ⅲ:

(NH4)2CO3(aq)+H2O(l)+CO2(g)

2(NH4)2HCO3(aq)△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

△H3。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

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

则:

①△H3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

其原因是。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

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

请在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混合气体中含有SO3,将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发生:

SO3+H2O=H2SO4、H2SO4+BaCl2=BaSO4↓+2HCl,则有BaSO4沉淀生成;由于H2SO3为弱酸,酸性小于HCl,则不能与BaCl2反应,得不到BaSO3沉淀,且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与氯化钡不会生成BaS,故答案为D。

2.C

【解析】

【分析】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A、硅是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故A错误;

B、酸性氧化物对应酸可以是强酸或弱酸,如SO3形成的是硫酸属于强酸,二氧化硫对应酸是亚硫酸属于弱酸,故B错误;

C、SiO2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符合酸性氧化物概念,故C正确;

D、NO、CO不能与酸反应,但是它们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

C。

3.A

【解析】

【详解】

A.打开分液漏斗,混合气体从A中经导管排出,因为有水存在,无法检验混合气体中H2O的存在,故A错误;

B.B中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试管C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已经除尽,若混合气体中有CO,则经过与CuO反应生成CO2,CO2可以使F中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检验CO的存在,故B正确;

C.未反应完全的CO,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防止CO污染空气,故C正确;

D.工业上将煤气化,可以得到CO、H2、CH4等可燃气体,这些可以作为洁净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故D正确。

故选A。

4.A

【解析】

【分析】

SO2、SO3都是酸性氧化物,能和一水合氨生成亚硫酸铵、硫酸铵,亚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都能和钡离子发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SO2、SO3都是酸性氧化物,能和一水合氨生成亚硫酸铵、硫酸铵,亚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都能和钡离子发生反应分别生成沉淀BaSO3和BaSO4,所以得到的沉淀是BaSO3和BaSO4。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性质,很多同学往往根据亚硫酸酸性小于盐酸而错误的认为二氧化硫和混合溶液不反应而导致错误,忽略溶液碱性特点。

5.B

【解析】

【详解】

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生成白色的氯化钠固体,故A正确;

B.

都是酸性氧化物,二者的水溶液都是亚硫酸和硫酸,硫酸是强酸,亚硫酸是弱酸,故B错误;

C.氯气和二氧化硫分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氯气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按照一定比例可恰好完全反应,不一定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C正确;

D.氯气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不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三氧化硫为液态,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硫酸,A错误;

B.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再与碱反应生成硫酸盐和水,B正确;

C.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C正确;

D.三氧化硫不具漂白性,它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D正确;

答案选A。

7.C

【解析】

【分析】

n(CO2)=

=0.4mol,通入含有0.2molNaOH和0.1molBa(OH)2的溶液中,相当于首先发生:

Ba2++2OH-+CO2=BaCO3↓,0.1molBa(OH)2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剩余0.2molOH-,生成0.1molBaCO3,然后发生2OH-+CO2=CO32-+H2O,消耗0.1molCO2,生成0.1molCO32-,上述两阶段共消耗molCO2,剩余0.2molCO2,再发生CO32-+CO2+H2O=2HCO3-,消耗0.1molCO2,最后发生BaCO3+CO2+H2O=Ba2++2HCO3-,碳酸钡与二氧化碳恰好反应,据此计算解答。

【详解】

含有0.2molNaOH和0.1molBa(OH)2的溶液中离子总的物质的量为0.2mol×2+0.1mol×3=0.7mol,n(CO2)=

=0.4mol,通入含有0.2molNaOH和0.1molBa(OH)2的溶液中,相当于首先发生:

Ba2++2OH-+CO2=BaCO3↓,该阶段0.1molBa(OH)2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3mo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为0.7mol-0.3mol=0.4mol,其中含有0.2molOH-、生成0.1molBaCO3;然后发生2OH-+CO2=CO32-+H2O,0.2molOH-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该阶段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1mol,溶液中剩余离子物质的量为0.4mol-0.1mol=0.3mol,溶液中含有0.2molNa+、0.1molCO32-;再发生CO32-+CO2+H2O=2HCO3-,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增大0.1mol,溶液中离子为0.4mol;最后发生BaCO3+CO2+H2O=Ba2++2HCO3-,碳酸钡与二氧化碳恰好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增大0.3mol,溶液中离子为0.7mol;故图象C符合;

故答案选C。

8.B

【解析】

【详解】

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SO3+H2O=H2SO4、2H2S+SO2=3S↓+2H2O,SO3极易和水反应生成硫酸,根据方程式知,H2S、SO2反应生成S和水,且SO2有一半剩余,部分SO2和水反应方程式为SO2+H2O=H2SO3,则溶液中溶质有H2SO4、H2SO3、SO2,所以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答案为B。

9.B

【解析】

【详解】

A.NO2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故A不选;

B.Fe2O3属于碱性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反应,故B选;

C.SO3属于酸性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故C不选;

D.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0.A

【解析】

【详解】

A.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故A正确;

B.装置乙不能检验分解产生的

,产物中有

,会对

的检验造成干扰,并且

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不能使其褪色,故B错误;

C.

极易溶于水,当混合气体经过乙时,

会被吸收,所以要想检验

,应该把乙和丙的位置互换,故C错误;

D.不论

是否消耗完,将反应后的固体用稀盐酸溶解后都会生成

,滴加KSCN溶液都会显红色,无法判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

考查物质性质、物质检验、反应现象和装置作用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是解题关键,已知2FeSO4

Fe2O3+SO2↑+SO3↑,通过乙中石蕊试液吸收检验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极易溶于水,通过乙全部吸收,装置丙中的氯化钡溶液不能检验三氧化硫的存在,丁装置中饱和亚硫酸氢钠不能吸收二氧化硫。

11.品红溶液褪色过滤取适量固体,家足量的稀盐酸溶解,分成两份,一份中滴加KSCN溶液,若是血红色,则有Fe3+,说明含有Fe2O3;另外一份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有SO42-,说明含有未分解的FeSO4

【解析】

(1)将FeSO4受热产生的气体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证实含有SO3和SO2,能说明S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为测定BaSO4沉淀的质量,后续的操作步骤依次为过滤、洗涤、干燥、称重;

(2)用化学方法验证FeSO4受热后固体的成分的实验为取少量溶于硫酸,滴加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与高锰酸钾不反应,可说明分解生成氧化铁。

12.

(1)2△H2-△H1

(2)①<

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

(3)降低温度;增加CO2浓度(或分压)

(4)B、D

【解析】

(1)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

(NH4)2CO3(aq)

2NH3(l)+H2O(l)+CO2(g)—△H1

将反应Ⅱ×2:

2NH3(l)+2H2O(l)+2CO2(g)

2NH4HCO3(aq)2△H2

得:

(NH4)2CO3(aq)+H2O(l)+CO2(g)

2NH4HCO3(aq)△H3=2△H2—△H1

(2)由图1可知:

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

在T3前反应未建立平衡,无论在什么温度下(NH4)2CO3(aq)总是捕获CO2,故c(CO2)减小。

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建立平衡后(由图2可知:

溶液pH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温度不变,平衡逆向移动,溶液pH增大,在T2时又建立新的平衡。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或增大c(CO2)

(4)具有碱性的物质均能捕获CO2,反应如下:

Na2CO3+CO2+H2O=2NaHCO3;HOCH2CH2NH2+CO2+H2O=HOCH2CH2NH3+HCO3—。

【考点定位】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