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203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docx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

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毁灭性解构

  [摘要]巴兹?

鲁尔曼1996年电影版《罗密欧+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对莎剧进行了全方位解构,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一方面再次印证出莎剧的经典地位,另一方面影片对暴力、性、枪支、复仇的渲染,消解了原剧中的悲剧意义、宗教作用以及婚姻的神圣,对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巨大美感和净化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也为兰姆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否适宜于舞台演出的怀疑作了恰当的注脚。

  [关键词]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解构 后现代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人们常说,没有《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集的家庭,就算不上是完整的家庭。

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学(诗和戏剧)的顶峰,也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代表了基督教、希腊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英国本土文化的一种综合结晶。

作为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留给世界的39个经典剧本(新增添的是《爱德华三世》和《两个高贵的亲戚》)。

这些剧本涵盖了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或悲喜剧)等诸多戏剧形式。

在文字为主宰的世界里,他是历史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在音像为载体的社会中,他的剧本也是历史上拍成电影最多的,从1899年第一部《约翰王》拍摄以来,已拍摄成300多部电影。

他的戏剧、以及以他的作品为基础而改编的现代作品,继续吸引大量观众拥人世界各地的剧场,证明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现实意义,那就是对世界普遍性主题的关注。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936年,乔治?

库克导演了黑白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银幕。

1968年,弗兰克?

泽费拉再次将它搬上银幕。

然而,巴兹?

鲁尔曼于1996年推出《罗密欧+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却让观众大大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后现代,什么叫做激情版。

  看完1996的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心中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一如珍爱的瓷器啪嗒碎了,一地碎片。

曾经幻化万千的朱丽叶,定格了。

心中没有涌起熟悉的美感和心灵净化的享受,所谓的后现代原来竟是很现代。

  兰姆C.Lamb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否适宜于舞台演出”(1811)中曾极力反对将莎式的悲剧搬到舞台上,他指出虽然演出能够将作品的思想具象地体现出来,但是:

“为了获得这种幼稚的快乐,这种明确之感,却要付出终生的代价。

一旦新鲜感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得不偿失,思想其实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它们实际上只是把一个美好的梦幻物质化了,把它降低到了有血有肉的水平。

我们为了追求得不到的实体,放弃了梦幻(C.Lamb:

161)。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部激情版,恰恰为兰姆的这段话作了很好的注脚。

这种演出摧残了我们的头脑,我们看到的只是丰满的躯体和躯体的行动,人物不再向我们呈现丰满的内心和灿烂的内心活动。

  在一个浑身上下充满肉欲的母亲的身教下,你会指望看到什么样的朱丽叶,那个曾经羞涩的、受着严格礼教约束但青春萌动的纯情少女,被人暗中偷听到内心独自也会羞红了脸的女孩在哪里呢?

眼前这个风情无限的风月老手,这个显然受了性自由教育的成熟女人(14岁?

),与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纯情的姑娘有多少相似?

你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女人在这样的场合,她的吻应该不是第一次,或是第二次,第三次?

只是习惯的猎艳吧。

阅读时在头脑里产生的崇高形象、诗意的画面在影视镜头前通通消失了。

还有多少悲剧的意义在这样的画面里这样的镜头下?

剧作家写作的意义难道仅仅是描述一个低级的追求性对象的女性么?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悲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西欧古典悲剧的理想,是要通过“怜悯与恐惧”使感情升华到净化的境界。

德国评论家莱辛说:

“这是我们看见不幸事件落在这个人物身上时,唯恐自己也遭到这种不幸事件的恐惧:

这是我们唯恐自己变成怜悯对象的恐惧。

总而言之,这种恐惧是我们对自己的怜悯。

”戏剧家将主人公的牺牲仪式当作戏剧的高潮处理,以使观众生命庄严和死亡崇高的情感体验。

在这部电影里,有的是恐瞑,但没有紧随而来的怜悯。

你永远没有被净化的感觉。

从场景从头拉开时就是一连串视觉冲击。

  好莱坞的拿手好戏:

酷枪酷弹、美女调情,在这里展露无遗。

随着太保尔特的一句“我痛恨讲和,就如同我痛恨地狱”,所有的枪支一哄而上,一场街头火拼闹剧拉开,人们期待的温情浪漫被盖上一层层火光与血腥,一切都只是在发泄,没来由的宣泄空虚的精神、消耗过剩的体能和欲望,体现同样好莱坞式的空虚。

但是酷枪还是要有美女配的,所以朱丽叶也变得脾气火爆,从小就见惯使惯枪的人,难怪到最后自杀时也能如此驾轻就熟地将枪支扣在自己的头上。

  影片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渲染暴力倾向。

这也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

虽然几百年前父权社会中,子女是家长的附属品,无论在《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还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中,都体现出女儿是父亲的私有财产,作家长的可以依靠法律。

随意处置叛逆不孝的孩子。

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虽然脾气暴躁,还是爱自己的女儿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女儿大婚前的晚上忙上忙下地张罗婚宴。

而影片中的凯普莱特面对朱丽叶的反对,疾风暴雨式的爆骂和着暴打,镜头在父亲的极端暴力和女儿的无助哀求之间不断切换,令人心生恐怖。

  结婚的仪式在剧本中原本是神圣的,在神圣的教堂没有把年轻的心合法化地结合在一起前,过多的接触都是要受到上帝的轻视。

这是基本的礼法,也使他们在神父面前的结合更加神圣、庄严。

然而,后现代的朱丽叶心中有贞洁感么,隔着金鱼缸的大胆的露肩挑逗,游泳池里迫不及待的肌肤相贴,已使人丧失对仪式庄重的期待,床上戏的功夫表演,硬将观众逼到墙角,或许导演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偷窥癖。

  原剧中的宗教意识也荡然无存。

剧作家试图通过宗教献祭的方式赎清两家的罪,用青年男女纯真青春的血液洗涤众人心中的手中的罪,使世界重新恢复和平与秩序。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救赎的行为是由这对恋人的牺牲完成的。

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才能够消除宿怨,达到和解,喧哗和骚乱才能转变成和睦相处。

凯普莱特看着这对死去的情侣,心里明白他们是“我们互相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第五幕第三场)。

这是原剧带给我们的精神升华。

  然而后现代拒绝大众的向往,主人公的死亡没有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相反,金光闪闪的华丽的墓室、喧闹的场景、没完没了的热吻、罗密欧的粗心,冲淡了人们的悲悯情怀。

作品的赎罪意识被解构了,成了支离破碎的一具具陈尸腐肉,一堆堆难平的欲望沟壑。

“所有人都受到了惩罚”,是影片的结语,男女主人公的献祭行为完全失去了作用与意义,矛盾没有消解,仇恨依然存在。

当朱丽叶朝自己的脑袋娴熟地扣动扳机的时候,人们更关心的是美国枪支崇拜、枪支泛滥、性自由的问题。

悲情在这里跑了调。

一场血腥的闹剧落幕了。

  歌德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果然如此,美国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让我们见证了莎士比亚“属于所有世纪”的预言。

导演不是拿旧瓶装新酒吗?

百年前让人一再感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今天不是同样可以拿来解释美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吗:

枪支崇拜与泛滥、家族利益纷争、性自由教育?

厄普代克不是也解构了哈姆雷特吗?

它不再次印证莎士比亚的经典地位吗々所谓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经典,一是其中关于生存与死亡的话题是永恒的,为生活在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熟悉,容易产生共鸣。

二是他的剧本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他的作品特点在于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人和人的个性的重视,突破封建时代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禁锢。

文艺复兴强调的个性张扬在茂邱西奥的身上体现的多么精彩,“在第四场中,我们看到茂邱西奥上场了。

啊,叫我怎么来形容他那种年轻的生命的非常沸腾和充溢的状态,他的快乐和幸福的笑浪向前浮动着……总在惊醒中的机智、繁忙而有生殖力的像一个昆虫一样的幻想、勇敢、一颗自由自在的心,无忧无虑,立刻也想把别人的烦恼付之一笑,然而,又对别人的烦恼感兴趣;――这一切以及所有与此相同的性质,溶于它们所有这些的共同的“结合肌”中,有地位的人和绅士,具有他全部的优点和弱点,组成了茂邱西奥的性格。

”柯尔律治S.T.Coleridge,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侣侣)当现代版的茂邱西奥掀起裙子,从裤裆里掏出请柬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热情的有着无限鲜活生命力的青春偶像。

我的心又一次听到碎裂的声音。

  永恒的话题、无限的包容,这两点在后现代中不是得到延续么?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经典的意义是要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人文精神的情怀,而不是表层感官的刺激,物欲、肉欲的冲击。

我痛苦的是,我在阅读中获得的自由想像和美好印象被颠覆了,美丽、含蓄、羞涩、坚贞、勇敢的朱丽叶曾经在心中引起许多美好记忆,却在一刻间灰飞烟灭,眼前晃动着的是一个肉欲无边的后现代女郎。

钱钟书老先生说过:

拙劣的翻译是对原著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拙劣的解构是否对原著同样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呢?

  一如两百年前的兰姆站在演员伽立克雕像前面痛苦无比,我拔掉电源,没有以往的神清气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真情而感动、而敬畏生命的魅力,我感到的是碎了梦砸在冷冰冰的水泥地上。

没有想像,感觉是惨白的:

没有涤荡,精神是压抑的:

没有真情,心灵是空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