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084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第1课蜡烛的变化

课题

第1课蜡烛的变化

主备人

导者

课型

实践、探究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内容有:

一、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澄清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二、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三、拓展探究,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目标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法

实验、探究、讲授

学法

观察记录,小组讨论、老师教授

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准备:

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教案来源

借鉴小学第六册科学教学参考书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1、通过表演用喷壶给纸花喷液体,纸花变色,引出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揭示主题:

以我们熟悉的蜡烛为例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1、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纸花的变化。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课件出示“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任务要求。

课件显示:

学习过程

(一):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30页内容,探究、交流蜡烛实验前后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问题一:

观察了解蜡烛的特点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提示: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刮一刮、闻一闻、切一切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2)填写记录表一,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又快又仔细。

问题二: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蜡烛加热和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提示:

(1)思考、交流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会有什么变化?

(2)阅读教材30页内容,选择一项实验内容,结合图片做好实验计划,确定器材和分工后再做实验。

3、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课件提示:

(1)加热蜡烛的实验步骤。

(a)把小块蜡烛放在小烧杯里,把石棉网放在铁架台上,再把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b)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几分钟,看看蜡烛的变化。

(c)蜡烛完全熔化后及时熄灭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罩子熄灭酒精灯),等蜡烛油冷却后看看是怎样的。

(2)蜡烛燃烧实验

(a)干燥的烧杯要倾斜罩在火焰上,立即进行观察,否则现象消失较快。

(b)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要用湿布握住底部倾斜罩在火焰上,适当缓慢转动。

(c)瓷勺的底部要碰到蜡烛的火焰。

(d)注意安全,加热过的器材物品不要触碰,避免烫伤。

4、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观察交流、参与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并分组汇报探究结果。

2、问题一:

观察了解蜡烛的特点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1)组长领分材料,组织观察,并做好记录。

(2)问:

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指明一个小组学生汇报蜡烛的特点(一人同时板书),其他补充。

         

3、问题二: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给蜡烛加热和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板书:

切、折、加热、点燃等等。

4、学生阅读教材30页实验内容,选择一项实验内容,确定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后领取材料。

5、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自主动手观察了解蜡烛的变化,感知更直观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

老师就实验情况进行提问。

5、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

(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板书:

加热:

固体——液体

6、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板书:

冷却:

液体——固体)

7、小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蜡烛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和切、折一样,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

形态变化了,没有新物质产生)

8、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干燥的烧杯有什么变化?

(杯壁发现有水珠)(板书:

燃烧:

水)

9、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什么变化?

(杯壁发现有白色的灰,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作用产生)(板书:

二氧化碳)

10、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瓷勺有什么变化?

(瓷勺底部变黑)(板书:

黑烟)

11、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

有新物质产生。

6、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对同学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7、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本课学习的重要结论。

通过对蜡烛加热和燃烧两种情况进行实验看到不同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功体验。

拓展提升

12、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

请同学们将课文翻到31页看最上面的内容,并轻声读一读。

思考两种物质变化类型的区别和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8、学生总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变化是属于哪种类型时,最主要是看它是否产生新物质,可以从变化伴随的发光发热、气泡、沉淀和变色等现象加以证明。

锻炼学生思考、动脑的能力。

1、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要求:

首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成果,最后全班交流。

变化现象

没有新物质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

依据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面粉做成馒头

树叶颜色变化

铁水变钢锭

火柴燃烧

水的三态变化

2、看书32页,每组任选一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根据实验所得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做完实验的小组可以参观其它小组的实验,并相互交流实验成果。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特点:

切、折、加热、点燃

加热:

固体——液体

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冷却:

液体——固体形态变化了,没有新物质产生

燃烧:

发光发热、水、

二氧化碳、黑烟、有新物质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第2课铁钉生锈了

课题

第2课铁钉生锈了

主备人

导者

课型

实践、探究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情感目标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法

实验、探究、讲授

学法

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老师教授

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生锈的铁器、无锈铁器。

学生准备:

搜集生锈的铁器、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

教案来源

借鉴小学第六册科学教学参考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导学过程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置作业

提出问题:

1、观察没有生锈的和已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2、推想铁生锈的原因;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铁钉生锈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注意:

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

①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

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③步骤设计是否完整?

等等

研究问题

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结论

1、根据生活经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1、2。

2、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实验。

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

导入

2、教师出示一枚生绣了的铁钉,引入生锈的概念。

 实物出示 

3、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生锈铁制品?

 

4、比较:

没有生锈的和已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合作找出铁和锈的特征。

铁是银白色,锈是暗红色;铁是坚硬的,锈是松软的……

知道锈的存在并找出锈和铁的区别。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5、我们一起了解了铁生锈的现象,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想了铁生锈的原因,谁来说说铁可能在那些条件下容易生锈?

推想铁生锈的原因

5、各抒己见回答老师的问题:

(1)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2)铁在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3)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大胆的作出猜测,从而能够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

各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6、汇报过程中要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可行性评价。

7、小结:

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8、(图片出示):

化学家们也做了很多实验来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小资料,看看你们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6、各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7、读书35页化学家们的结论。

对课前同学们的作业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老师总结,能让同学们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提高。

拓展提升

9、铁生锈后,就会由外向内腐蚀铁,从而造成很大的危害,看来防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讨论:

(1)还记得铁生锈的原因吗?

要防止铁生锈,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2)采用什么办法可以让铁与空气、水隔绝?

 

8、讨论并得出让铁与空气、水隔绝就能防止生锈。

9、归纳总结:

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强化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生活中人们是怎样防止铁生锈的?

你知道这些办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科学学习实践园地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铁钉生锈了

特征

铁:

银白色、坚硬……

锈:

暗红色、松软……

铁生锈的原因:

有水有空气的情况下

防锈的办法:

油漆、搪瓷覆盖……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第3课变色花

课题

第3课变色花

主备人

导者

课型

实践、探究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内容有:

一、通过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纸花变红,纸叶变绿”的奇妙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亲自制作紫甘蓝汁,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三、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检测各种物质,并记录在《活动记录》中。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目标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物质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碱性物质。

难点:

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法

实验、探究、讲授

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老师教授

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

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

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案来源

借鉴小学第六册科学教学参考书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谈话:

(出示纸花)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朵我亲手制作的纸花。

(停顿片刻)你觉得这朵花还差点什么?

2、表演魔术。

3、提问:

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后汇报:

缺少颜色。

3、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实验解密

4、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桌面上有什么?

5、引导:

这三种液体我在喷花魔术中都用到了,将紫甘蓝汁分别滴入两杯液体中会怎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6、提醒学生注意:

①滴管不要碰到检测的物品,否则会污染了滴管影响对其他物品检测;②小组成员要团结,分工合作,仔细观察;

7、讲述:

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类似紫甘蓝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酸碱指示剂。

8、分析:

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能够解释纸花变色的秘密吗?

4、学生看到桌面上有紫叶甘蓝、白醋、碱水。

5、学生分组实验。

(把紫甘蓝汁分别滴入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

6、讨论、交流、汇报纸花变色的秘密。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神奇性,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

9、引导:

刚才我们讲到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那么,生活中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是酸性物质?

什么样的物质是碱性物质呢?

10、总结:

“识别物质的酸碱性不能依靠感觉,因为感官有时是不可靠的,何况有些物品不能随便去尝去摸(课件)。

”我们还得用科学的方法去就检验。

日常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方法呢?

导出:

指示剂

11、指导学生看课件:

紫甘蓝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

将紫甘蓝的薄叶撕碎装入透明塑料袋中;第二步:

加入一杯温水(50℃——60℃);第三步:

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直到水变为紫色。

第四步:

用牙签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孔,使紫甘蓝汁流入烧杯中。

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①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

③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12、查看准备检测物品的种类。

13、引导:

像苹果你打算怎样检测?

(提示学生可用水果刀削一小块,再用滴管滴两到三滴在剖面上。

)可乐呢?

(提示像颜色较深的液体,包括葡萄西红柿这样的水果直接滴在液体里,可能不易看出颜色的变化,这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滤纸(出示样品),看是否对你有帮助(引导先将液体倒少许在滤纸上)。

洗衣粉这种固体怎样检测?

(可以直接滴紫甘蓝,也可先用水溶解在滴紫甘蓝)。

14、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15、总结汇报,总结规律。

同学们今天检测的一些物质,多数物质是偏酸或偏碱的,我们用紫甘蓝汁只是一种初步检测物质酸碱性的指示剂,指示剂种类很多,常用的还有试纸(出示试纸)。

因为指示剂使用非常方便,实验室、工厂、医院经常用各种酸碱指示剂检验酸和碱。

7、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

8、学习紫甘蓝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9、学生发现托盘里有白醋、自来水、苹果汁、洗衣粉水、橙汁、肥皂水等物品。

10、猜测上述物质酸碱性。

11、学生团结协作分组实验。

12、交流、汇报结果。

学会判断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拓展提升

1、请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活动时注意安全。

2、建议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碱性过量时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或者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小的变色花变出了那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

(出示课件)

1、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土壤偏碱性,请问这时应该怎么办?

2、胃酸过多时,人感觉很不舒服,请问这时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变色花

酸性物质:

能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

碱性物质:

能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

中性物质:

不能使紫甘蓝汁变色的物质。

酸碱指示剂:

能检测出物质酸碱性的物质。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第4课洗衣服的学问

课题

第4课洗衣服的学问

主备人

导者

课型

综合课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洗“衣服”,了解汗溃、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物质{洗涤用品)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初步掌握常见污物的洗涤方法,增强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能力目标

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情感目标

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导法

谈话法、演示法、创造导学法

学法

练习法、讨论法、观察法

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

学生准备:

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生想洗一下就行了。

引生入境

提出问题

1、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展开讨论,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引出。

 

解决问题

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1、师: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猜测,没有选一种洗涤剂的,对于一种污渍,有的选洗衣粉,有的选肥皂,有的选洗洁精,究竟哪一个好用,想不想知道?

现在我们怎么做?

2、师:

真的,不过在做之前,我们要有几个问题要考虑好,先把事情想周全了我们再做。

例如我们要去除钢笔水这个污迹,我们在一个杯子中放一勺洗洁精,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两勺洗衣粉,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三勺肥皂粉,这样可以吗?

3、师:

为什么不可以?

4、师:

用的量要一样,也就是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保证一件事,洗涤用品的量要一样。

那么相同条件就这一个吗,还有没有呢?

小组里商量商量怎么样?

(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

5、师:

怎么样?

商量得如何,谁来说说?

6、师:

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想法?

7、师:

实际上,你们说的是洗涤时的材料要一样。

说这么多相同点,有没有不同点?

8、师:

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

没有材料是吧?

看,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用到的实验材料。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1、生:

想知道哪种洗涤剂好。

2、生:

不可以。

3、生:

分布不均匀,去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4、生:

分小组开始讨论。

 

5、生:

水的品种一样,数量的多少一样。

6、生1:

洗的时间要一样。

生2:

污渍的面积要一样。

生3:

洗的方法要一样,用手洗和用搓板洗效果是不一样的。

生4:

洗的东西要一样,就是用毛料都用毛料,不能一个用布,另一个用毛料。

7、生:

不能在一块洗,要用同样的容器。

用的洗涤用品不一样。

1、了解不同的洗涤用品对同一污物的清洗效果不同

2、培养学生对做家务的兴趣,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

 

巩固提高

1、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2、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及时掌握当天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洗衣服的学问

┌─────────┬─────┬─────┬─────┐

│                  │肥  皂  粉│洗  衣  粉│草酸结晶  │

│                  ├──┬──┼──┬──┼──┬──┤

│                  │猜测│结果│猜测│结果│猜测│结果│

├─────────┼──┼──┼──┼──┼──┼──┤

│布条上(油污)的变化│    │    │    │    │    │    │

├─────────┼──┼──┼──┼──┼──┼──┤

│布条上(    )的变化│    │    │    │    │    │    │

├─────────┼──┼──┼──┼──┼──┼──┤

│布条上(    )的变化│    │    │    │    │    │    │

└─────────┴──┴──┴──┴──┴──┴──┘

科学课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