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61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docx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Ⅰ前言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进一步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大纲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概述课程性质,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学说、学派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各论以对中医理论影响巨大的七大学说(七大学派)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个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并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Ⅱ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8学时,共4学分。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和案例实验讨论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Ⅲ正文

上篇:

总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历代各主要学说、学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点,各主要学说、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求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掌握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

掌握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2、熟悉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熟悉《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了解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

1、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2、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历代各主要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

3、各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理论及经验。

4、各主要学说、学派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以及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6、学习各家学说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各论

第一章伤寒学说与伤寒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仲景伤寒学说的主要学术特点、学术成就以及伤寒学派其他医家的主要学术成就、学术贡献、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熟悉伤寒学派的学术成就、形成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主要医家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3、了解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伤寒学说的含义及主要学术特点。

2、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

3、伤寒学派形成的基础,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形成过程中各主要医家(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庞安时、许叔微、朱肱、方有执、喻昌、张志聪、柯琴、尤怡)对伤寒学派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4、伤寒学派内部派别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5、错简重订、维护旧论、类证研究,尤其是类证研究各家对伤寒学派的完善,对中医辨证体系的贡献。

6、其他伤寒医家对伤寒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成无己

一、教学目的

明确成无己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熟悉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了解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以及首先阐明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2、成无己对伤寒五十证的主要辨别方法与意义。

3、成无己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庞安时

一、教学目的:

明确庞安时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及发病的学说。

2、熟悉庞安时对区别伤寒与温病以及对温热病治疗起承前启后的贡献。

3、了解庞安时的生平、著作及对五大温证的诊治。

三、教学内容

1、庞安时对广义伤寒病因发病的见解,寒毒学说的具体内容。

2、庞安时对温热病治疗承先启后的作用。

3、区别伤寒和温病,为阐发温病作出贡献。

4、重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温热病对后世的影响。

5、五大温证的诊治。

6、庞安时的生平、著作。

第四节许叔微

一、教学目的

明确许叔微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熟悉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许叔微的杂病治疗特点及其学术经验。

2、许叔微对伤寒学理论的贡献。

3、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五节方有执

一、教学目的

明确方有执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错简重订论及其改订后《伤寒论》内容对三纲鼎立学说形成的影响。

2、了解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3、了解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方氏重订伤寒的见解和改订《伤寒论》的具体内容。

2、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说病机理论及其对三纲鼎立说形成的影响。

3、对伤寒条文改定的内容。

4、许叔微的生平和著作。

第六节柯琴

一、教学目的

明确柯琴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柯琴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以及按方类证的特点、意义。

2、熟悉“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3、了解柯琴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柯氏治伤寒的学术观点与方法。

2、按方类证,以方名证的特点、意义。

3、“六经地面”说的内容与意义。

4、柯氏的生平和著作。

第七节喻昌

一、教学目的

明确喻昌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喻昌对伤寒与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秋燥论。

2、熟悉喻昌温病的辨证分类、大气论、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3、了解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三、教学内容

1、喻昌对伤寒、温病的辨证纲领(伤寒三纲鼎立说)。

2、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3、喻昌对、温病的辨证分类。

4、喻昌的大气论。

5、喻昌的议病遣药的特点与见解。

6、喻昌生平、著作及议病式。

第二章火热学说与河间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河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主要学术特点以及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2、熟悉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3、了解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刘完素火热论相关学说的定义及其主要学术特点。

2、河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火热学说及河间学派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其发展。

4、其他河间学派医家对河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刘完素

一、教学目的

明确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说、“亢害承制”论、阳气怫郁说、玄府气液说、五志过极皆为热说、治疗热病和杂病的治疗经验。

2、熟悉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3、了解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刘氏六气化火说。

2、刘氏“亢害承制”论。

3、刘氏阳气怫郁说。

4、刘氏玄府气液说。

5、刘氏五志过极皆为热说。

6、刘氏治疗热病的特点。

7、刘氏对杂病的治疗经验。

8、刘氏的脏腑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9、刘氏的五运六气病机说的观点。

10、刘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热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及主要门人弟子、私淑者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元素脏腑辨证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易水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

2、熟悉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及其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3、了解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脏腑辨证学说的定义及其学术特点。

2、脏腑辨证学说及易水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易水学派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4、其他易水学派医家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张元素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元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2、熟悉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3、了解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2、张元素药物气味升降浮沉理论

3、张元素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4、张元素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5、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

6、张元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补泻理论、随证用药和杂病治疗经验。

7、张元素的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李杲

一、教学目的

明确李杲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以及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2、熟悉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3、了解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李杲论述脾胃的学术内容。

2、其有关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和治法的学术内容。

3、李杲制方遣药的特点。

4、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王好古

一、教学目的

明确王好古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了解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三、教学内容

1、阴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王氏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第五节罗天益

一、教学目的

明确罗天益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罗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阐发及治疗特点。

2、熟悉罗氏着重气机的调理,从上、中、下三焦的气机变乱分析病变的学术思想。

3、了解罗氏生平、著作、学术渊源。

三、教学内容

1、罗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阐发及治疗特点。

2、罗氏着重气机的调理,从上、中、下三焦的气机变乱分析病变的学术思想。

3、罗氏生平、著作、学术渊源。

第四章攻邪学说与攻邪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从正攻邪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攻邪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张从正攻邪学说的学术特点。

2、熟悉攻邪学派的定义、形成因素及其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

3、了解其他攻邪学派医家对攻邪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张从正攻邪学说的学术特点。

2、攻邪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3、攻邪学说及攻邪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4、其他攻邪学派医家对攻邪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张从正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从正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张从正的论病观点、三邪理论、血气流通、药攻食养、情志疗法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

2、熟悉张从正的汗吐下祛邪三法。

3、了解张从正生平、著作和学术渊源。

三、教学内容

1、张从正的论病观点的学术思想。

2、张从正三邪理论的学术思想。

3、张从正血气流通的学术思想。

4、张从正药攻食养的学术思想。

5、张从正情志疗法的学术思想、学术经验。

6、张从正的汗吐下祛邪三法。

7、张从正生平、著作和学术渊源。

第五章滋阴学说与丹溪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朱丹溪滋阴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丹溪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滋阴学说的学术贡献,丹溪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熟悉滋阴学说及丹溪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了解其他丹溪学派医家对丹溪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滋阴学说的学术贡献,丹溪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滋阴学说及丹溪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其他丹溪学派医家对丹溪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朱震亨

一、教学目的

明确朱震亨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朱震亨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掌握朱震亨痰、郁杂病治疗经验;掌握朱震亨对人体阴阳升降的论述及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2、熟悉朱震亨对气、血杂病治疗经验,以及火热证的辨治的理论及治疗特点。

3、了解朱震亨的生平、著作、学术渊源和时代背景、传承授受。

三、教学内容

1、朱震亨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

2、痰、郁杂病治疗经验。

3、朱震亨对人体阴阳升降的论述及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4、气、血杂病治疗经验。

5、朱震亨对火热证的辨治的理论及治疗特点。

6、了解朱震亨的生平、著作、学术渊源和时代背景、传承授受。

第三节王履

一、教学目的

明确王履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王履学术思想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识辨能力。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王履对亢害承制理论的阐发和对四气发病、阴阳补泻的发挥。

2、熟悉王履对伤寒、温暑的认识,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区别。

3、了解王履的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王履对亢害承制理论的阐发和对四气发病、阴阳补泻的发挥。

2、王履对伤寒、温暑的认识,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区别。

3、王履的生平和著作。

第六章温补学说与温补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温补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温补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温补学说的学术贡献,温补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熟悉温补学说及温补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了解其他温补学派医家对温补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温补学说的学术贡献,温补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温补学说及温补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其他温补学派医家对温补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薛已

一、教学目的

明确薛己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薛己治病求本论、脾胃学说及对脾肾关系的论述。

2、熟悉薛己痰病的治疗特点。

3、了解薛己生平、著作以及治虚心得。

三、教学内容

1、薛己治病求本论、脾胃学说及对脾肾关系的论述。

2、薛己痰病的治疗特点。

3、薛己治虚心得。

4、薛己生平和著作。

第三节孙一奎

一、教学目的

明确孙一奎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孙一奎对命门、三焦的理论描述。

2、熟悉孙一奎火的论述和治疗经验。

3、了解孙一奎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孙一奎对命门、三焦的理论描述。

2、孙一奎火的论述和治疗经验。

3、孙一奎生平和著作。

第四节赵献可

一、教学目的

明确赵献可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赵献可命门学说。

2、熟悉赵献可痰证、郁证的治疗经验。

3、了解赵献可生平、著作。

三、教学内容

1、赵献可命门学说。

2、赵献可痰证、郁证的治疗经验。

3、赵献可生平、著作。

第五节张介宾

一、教学目的

明确张介宾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命门学说及其真阴之病的治疗。

2、熟悉张介宾阴阳相济法、治形论。

3、了解张介宾生平、著作,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内容

1、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命门学说及其真阴之病的治疗。

2、张介宾阴阳相济法、治形论。

3、张介宾生平、著作,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七章温病学说与温病学派诸家

第一节概说

一、教学目的

明确温病学说的学术贡献以及温病学派诸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温病学说的学术贡献,温病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熟悉温病学说及温病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了解其他温病学派医家对温病学派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

1、温病学说的学术贡献,温病学派的定义、影响和贡献。

2、温病学说及温病学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点。

3、其他温病学派医家对温病学派的贡献。

第二节吴有性

一、教学目的

明确吴有性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吴有性对温疫的病因病机的创见、温疫的治疗特点。

2、熟悉吴有性对温疫的辨证方法、对伤寒和温疫的鉴别。

3、了解吴有性生平、著作及时代背景。

三、教学内容

1、吴有性对温疫的病因病机的创见、温疫的治疗特点。

2、吴有性对温疫的辨证方法、对伤寒和温疫的鉴别。

3、吴有性生平、著作及时代背景。

第三节叶桂

一、教学目的

明确叶桂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叶桂卫气营血辨证、胃阴学说、理虚大法、久病人络说、阳化内风说、奇经论治的主要学术内容。

2、熟悉叶桂察舌验齿法、临床用药特色。

3、了解叶桂生平、著作、治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叶桂卫气营血辨证、胃阴学说、理虚大法、久病人络说、阳化内风说、奇经论治的主要学术内容。

2、叶桂察舌验齿法、临床用药特色。

3、叶桂生平、著作、治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吴瑭

一、教学目的

明确吴瑭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吴瑭温病三焦辨治、热病清热养阴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2、熟悉吴瑭的寒温水火阴阳辨及其临床治疗经验。

3、了解吴瑭生平和著作。

三、教学内容

1、吴瑭温病三焦辨治、热病清热养阴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2、吴瑭的寒温水火阴阳辨及其临床治疗经验。

3、吴瑭生平和著作。

第八章其他学说与其他医家

第一节孙思邈

一、教学目的

明确孙思邈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孙思邈养性和养老的主要原则、伤寒温病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熟悉孙思邈的医德观、具体养生方法、及杂病论治的方法。

3、了解孙思邈的生平、著作。

三、教学内容

1、孙思邈养性和养老的主要原则、伤寒温病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孙思邈的医德观、具体养生方法、及杂病论治的方法。

3、孙思邈的生平、著作。

第二节钱乙

一、教学目的

明确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的创见、制方的成就以及五脏辨证纲领。

2、熟悉钱乙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的成就。

3、了解钱乙论治经验。

三、教学内容

1、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的创见及其制方的成就。

2、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3、钱乙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的成就。

4、钱乙论治经验。

第三节绮石

一、教学目的

明确绮石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绮石有关虚劳病因病机、三本二统理论、清金保肺与补脾益气治疗大法。

2、熟悉绮石用药特点以及虚劳防护。

3、了解绮石生平、著作。

三、教学内容

1、绮石有关虚劳病因病机、三本二统理论、清金保肺与补脾益气治疗大法。

2、绮石用药特点以及虚劳防护。

3、绮石生平、著作。

第四节唐宗海

一、教学目的

明确唐宗海的主要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唐宗海有关气血水火的论述和通治血证四法。

2、熟悉唐宗海所论血证的病机证治、血证用药宜忌。

3、了解唐宗海生平、著作。

三、教学内容

1、唐宗海有关气血水火的论述和通治血证四法。

2、唐宗海所论血证的病机证治、血证用药宜忌。

3、唐宗海生平、著作。

Ⅳ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教学组织

1、实施机构:

由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等教学计划。

二、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并重的原则;对核心内容、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

实验分组(20人/组),实验类型:

验证型

3、辅导形式:

辅导讲义、专题讲座研讨、课后辅导、课堂答疑、网络辅导与答疑。

三、考核方法

1、考核类型:

考试。

2、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3、考试时间:

期中、期末、形成性评价。

考核办法:

教学测量采用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以及形成性评价(出勤率、课堂提问、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形成性评价占20%(出勤率占5%、课堂提问占5%、作业成绩占5%、实验成绩占5%)。

 

Ⅴ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核心

重点

总论

6

3

2

第一章伤寒学说与伤寒学派诸家

13

11

12

第二章火热学说与河间学派诸家

5

9

3

病案讨论

2

综合性

第三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诸家

11

9

6

病案讨论

2

综合性

第四章攻邪学说与攻邪学派诸家

5

6

1

第五章滋阴学说与丹溪学派诸家

7

5

4

病案讨论

2

综合性

第六章温补学说与温补学派诸家

8

5

5

病案讨论

2

综合性

第七章温病学说与温补学派诸家

6

4

4

第八章其他学说与其他医家

3

5

4

合计

64

57

31

8

Ⅵ考核内容及分值分配表

考核内容

分值范围(分)

总论

2-6

第一章伤寒学说与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