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55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docx

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及应急处理措施解析

[化学药品]

[应急处理措施]

目录

1.重铬酸钾1

2.硫酸亚铁2

3.硫酸亚铁铵3

4.氢氧化钠3

5.钙试剂羧酸钠4

6.酒石酸钾钠4

7.硫酸钾4

8.氯化铵5

9.浓硫酸5

10.氢氧化铵6

11.氢氧化钠6

12.三乙醇胺6

13.硝酸7

14.硝酸钾7

15.硝酸银8

16.盐酸8

17.乙醇9

1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

19.氯化锌10

重铬酸钾

急性中毒:

吸入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有时出现哮喘和紫绀。

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

口服可刺激和腐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和血便等;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肝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慢性影响:

有接触性皮炎、铬溃疡、鼻炎、鼻中隔穿孔及呼吸道炎症等。

本品助燃、为致癌物、具强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还原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75%。

包装密封。

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

消除方法:

小量泄漏: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给饮牛奶或蛋清。

有害燃烧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

采用雾状水、砂土灭火。

 

硫酸亚铁

健康危害:

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吸入引起咳嗽和气短。

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

误服引起虚弱、腹痛、恶心、便血、肺及肝受损、休克、昏迷等,严重者可致死。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危险特性:

具有还原性。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

应与氧化剂、碱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溶解性:

溶于水、甘油,不溶于乙醇。

主要用途:

用作净水剂、煤气净化剂、媒染剂、除草剂、并用于制墨水、颜料等,医学上用作补血剂。

禁配物:

强氧化剂、潮湿空气、强碱。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废弃处置方法:

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在能利用的地方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运输注意事项: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硫酸亚铁铵

健康危害:

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吸入引起咳嗽和气短。

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

误服引起虚弱、腹痛、恶心、便血、肺及肝受损、休克、昏迷等,严重者可致死。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该品不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氢氧化钠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灭火方法:

雾状水、砂土。

 

钙试剂羧酸钠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误食:

误服者用水漱口,催吐,就医。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仓间。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塑料工作服。

酒石酸钾钠

燃烧爆炸危险:

本品不燃。

健康危害:

本品无毒,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误服引起痉挛,急躁。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如果症状发展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如果症状发展,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

喝大量水并就医。

危险特性:

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灭火方法:

可以使用任何灭火措施。

硫酸钾

由硫酸根离子和钾离子组成的盐。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白色六方形或斜方晶系结晶或颗粒状粉末。

在空气中稳定,不会爆炸的,放心好了,又不容易吸水潮解。

水溶液PH为7,中性,几乎没啥腐蚀性,只要你别吃它几乎没什么危险的,是非常安全的一个试剂。

 

氯化铵

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

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洗胃,导泄。

就医。

危险特性:

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受高温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浓硫酸

吸入:

吸入高浓度的硫酸酸雾能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

眼睛接触:

溅入硫酸后引起结膜炎及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

皮肤接触:

局部刺痛,皮肤由潮红转为暗褐色。

口服:

误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唇、口腔、咽部均见灼伤以致形成溃疡,呕吐物及腹泻物呈黑色血性,胃肠道穿孔。

口服浓硫酸致死量约为5毫升。

长期接触硫酸雾者,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火灾和爆炸:

本品虽不燃,但很多反应却会起火或爆炸,如与金属会产生可燃性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

着火时也不能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因为干粉,泡沫的一些成分能与硫酸反应,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火焰后再用石灰,石灰石等中和废酸。

吸入:

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佩戴防酸型防毒口罩。

眼睛:

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

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和胶鞋。

工作场所应设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

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

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浓硫酸对皮肤腐蚀强烈,实际操作应直接大量冷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口服:

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

氢氧化铵

易挥发逸出氨。

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能与乙醇混溶。

呈碱性。

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50㎎/㎏。

有腐蚀性。

催泪性。

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

氢氧化钠

健康危害:

该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该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危害环境。

燃烧(分解)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小心使用,小心溅落到衣物、口鼻中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皮肤接触:

可用5~10%硫酸镁溶液清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给饮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禁忌催吐和洗胃。

三乙醇胺

可燃性特征:

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可燃;燃烧排放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戴眼睛/面孔保护装置。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硝酸

与硝酸蒸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氧化剂、易制爆、强腐蚀(气接触有很大危险性。

硝酸液及硝酸蒸气对皮肤和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

健康危害:

吸入硝酸气雾产生呼吸道刺激作用,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口服引起腹部剧痛,严重者可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及窒息。

眼和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

助燃。

与可燃物混合会发生爆炸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应急处理: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

小量泄漏:

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石(Ca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硝酸钾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硝酸银

误服硝酸银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

可造成皮肤和眼灼伤。

长期接触该品的工人会出现全身性银质沉着症。

表现包括:

全身皮肤广泛的色素沉着,呈灰蓝黑色或浅石板色;眼部银质沉着造成眼损害;呼吸道银质沉着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等。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有毒。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危险特性:

无机氧化剂。

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采用水、雾状水、砂土、二氧化碳灭火。

盐酸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在盐酸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氯化氢气体产生,可将吸风装置安装在容器边,再配合风机、酸雾净化器、风道等设备设施,将盐酸雾排出室外处理。

也可在盐酸中加入酸雾抑制剂,以抑制盐酸酸雾的挥发产生。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

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碱水、肥皂水等),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大量水漱口,吞服大量生鸡蛋清或牛奶(禁止服用小苏打等药品),就医。

 

乙醇

乙醇易燃,具刺激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毒性:

低毒。

急性毒性:

LD507060mg/kg(大鼠经口);7340mg/kg(兔经皮);LC5037620mg/m3,10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4.3mg/L×50分钟,头面部发热,四肢发凉,头痛;人吸入2.6mg/L×39分钟,头痛,无后作用。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

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乙醇具有成瘾性及致癌性,但乙醇并不是直接导致癌症的物质,而是致癌物质普遍溶于乙醇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17] 

实验室使用及灭火

1、应使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两个酒精灯对点,否则容易使酒精灯内的酒精燃烧。

2、使用完毕后,应用灯帽将火盖灭。

3、如不慎将酒精洒出并引燃,则应用湿抹布或用沙子将其盖灭。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健康危害:

对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危险特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氯化锌

用水冲稀排入下水道,或者从废催化剂中回收氯化锌,用作聚丙烯纤维纺丝溶液的添加剂。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

必要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灭火方法:

雾状水、火场周围可用的灭火介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