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22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副标题:

来源:

 时间:

10-03-1515:

34:

20 阅读次数:

412 作者:

孙明马清涛【字体:

大中小】

 

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二〇一〇年三月八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宏观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连云港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发建设的起始之年。

一年来,面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抢抓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历史机遇,全年经济运行尽管经历了低谷、复苏、回升的困难历程,但最终发展依然呈现出“总量突破、增长提速、质量平稳、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仍是多年以来取得成果较为丰硕和充实的一年。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94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6%(简称同比增长,下同),增长幅度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7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

图1: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1144元,同比增长13.9%。

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已跨上3000美元台阶达到3097美元。

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229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2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6.07亿元,增长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6亿元,增长15.2%,居全省第7位。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

46.3:

37.3。

图2: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

县域GDP共实现571.6亿元,占全市比重60.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增速较全市高1.6个百分点。

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全市四县GDP增幅在在苏北24县乃至全省52个县(市)中均位居前列。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

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2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较上年新增1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到48%。

12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

年内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污染减排项目16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需求仍较弱、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增大、社会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对外经济环境较严峻、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1万亩,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达334.5万吨,增长4.5%,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吨。

全市油料播种面积39.75万亩,总产量11.46万吨,增长6.3%。

棉花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3747吨。

图3:

 

林果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花卉苗木累计总面积达到16.6万亩,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

全年营造林面积在全省排第三,造林综合管理在全省排第一,灌云、东海、赣榆等县成片造林面积在全省均进入前10位。

工业重点企业举足轻重。

全市20强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年总产值达到541.03亿元,同比增加147.74亿元;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仍然是益海(连云港)粮油和江苏核电。

20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8.35亿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6.57亿元,增长3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三新”工业全面突破百亿大关。

新医药产业持续向好,全年实现产值118.80亿元,同比增长3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15.08亿元,增长45.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0亿元,增长43.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

新能源产业稳步前进,实现产值101.86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销售收入97.27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28.22亿元,增长39.6%。

新材料产业发展最为迅猛,实现产值105.87亿元,同比增长46.8%;实现销售收入105.32亿元,增长50.8%;实现利润7.84亿元,增长86.9%。

“临港工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

临港食品工业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刚性,企业开工率仍然充足。

其中规模最大的益海(连云港)粮油完成产值同比增长仍达1.9%。

临港石化行业产出稳步提高,效益有所好转。

其中新海石化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5倍,实现销售增长4.3倍,实现利税增长4.4倍。

临港船舶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全市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0倍,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倍,实现利税增长3.7倍。

临港钢铁工业随着价格逐步回升,企业开工率明显提升,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3倍,已经跃居全市工业第7大行业,其代表企业兴鑫建材增长高达4.6倍,为全市工业生产第6强。

小型工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发展信心较足。

调查中,有40%的企业预测发展前景会“好”,其中有2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好”,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环境“较好”,有6%的企业反映“很好”,有18%的被调查企业享受到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55%的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措施,近一半企业反映从银行贷款“较容易”或“一般”。

建筑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家,同比增加32家;签订合同额368.08亿元,增长35.7%;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93.15亿元,增长49.8%。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2.69亿元,增长28.0%;其中在省外承揽工程完成总产值104.88亿元,增长59.1%。

全市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211.35亿元,增长20.1%。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55.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57.5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工业投资再超历史。

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带动下,全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00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投资890.5亿元,增长均为28.6%。

城镇投资745.59亿元,增长31.2%,在全省居第7位。

全社会工业投资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27.8亿元,增长25.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8%,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力量。

图5:

 

 

基础设施投入加力,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2009年是连云港基础建设实现“强筋健骨”的一年,全年城镇工业投资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完成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部高于工业投资的平均增幅。

全年港口完成建设投入26.3亿元,其中58#焦炭泊位通过验收对外开放,30万吨级矿石码头实现局部试投产,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散化肥泊位水工主体建成,中云至墟沟北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至连云港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这些都使得亿吨强港建设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市场前景更趋广阔。

县域投资举足轻重,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全市四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2.67亿元,增长33.1%,增幅较全市高4.5个百分点,较市区高12.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66.3%。

县域全社会民间投资675.41亿元,增长35.8%,较全社会投资快7.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67.5%;其中规模以上民间投资565.86亿元,增长37.3%,较全社会投资快8.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回暖明显,居住状况显著改观。

全年共有房地产开发项目292个,其中市区有房地产开发项目142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0.8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83.75亿元。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41.4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215.49万平方米。

当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07.5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319.07万平方米。

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53.1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93.46万平方米。

连云港市再次获得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市称号,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7个地级市之一,也是自2005年以来第4次获得这一荣誉。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生产逆势拼搏,亿吨大港再创历史。

在上年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基础上,在整个江苏黄金海岸线掀起沿海大开发热潮的背景下,连云港港提前42天跨越1亿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再次刷新了港口生产历史,同比增长13.1%;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0.66亿吨,增长19.9%,增幅位列大陆沿海港口前三。

港口集装箱完成303.2万标箱,增长1.0%;其中完成进口集装箱152万标箱,增长2.0%。

在首届中国航运文化节上,连云港港荣获“中国最佳集装箱港”大奖,成为此次一同捧得此奖的国内5家港口之一。

同时,连云港港引航站也与上海港、青岛港引航站一起入选本次大奖的“十佳最佳服务引航机构”。

目前,连云港港正大步迈向“大港大船”时代,全年进出港超大型船舶达1026艘次,同比增长达71%,其中来港的开普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和巴拿马型散货船等,数量和增长率都创历史新高。

图6:

交通建设再掀高潮,城乡交通呈现新局面。

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48.89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连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全市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75.3%,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2%、符合通车条件的通达率达100%。

赣榆县在全省率先为104辆农公班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装置。

全市综合客运量完成1.25亿人,同比增长8%;旅客周转量完成48.32亿人公里,增长9.1%;货运量完成8874万吨,增长4.1%;货物周转量完成201.23亿吨公里,增长9.4%。

民航服务环境逐步提升,平安生产保持良好势头。

全年共安全飞行548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9.1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完成货物吞吐量944吨,航空运输总量达到31.6万人次。

民航国际厅土建主体全面完成,新机场选址稳步推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第25个航空持续安全年顺利实现!

邮政通讯业务全面增长,信息化程度提升明显。

全年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2.6%。

其中邮政完成业务收入2.74亿元,增长34.2%。

电信完成业务收入22.1亿元,增长10.4%;其中中国移动完成业务收入12.36亿元,增长1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62.16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依旧红红火火。

为抵御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全年累计实现贸易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90.6亿元,增长78%;其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53亿元,增长19.0%,增幅在全省位居第5位。

从城乡看,农村增长较快,全市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9.88亿元,增长18.1%,较市区增长快了0.9个百分点。

其中餐饮消费历史最好,实现零售额47.94亿元,增长高达45.3%;家用电器、汽车、建材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屡创新高,尤其是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抢购场面。

全年汽车零售额实现21.27亿元,增长59.7%。

图7:

 

大型商贸企业龙头作用明显。

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3.97亿元,增长36.7%;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户)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75.56亿元,增长14.0%。

全市年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达24个,同比增长9.1%;其中年成交额30亿元以上市场2家,10亿元以上市场2家,5亿元以上的市场2家。

实现零售额73.89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1.6%。

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2亿元,同比增长26.8%。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苏宁、家乐福、沃尔马已经举行奠基仪式,国际商城、国际商务大厦等正在建设中,时代二店、三店正在建设和改造中,八一市场、海鲜美食城、高公岛水产批发市场正在改造及提升。

先后主办“农超对接采购会暨第三届迎新春购物节”、“新欧大陆桥国际汽车贸易博览会”、苍梧广场汽车展等各种展会30多起,实现交易额约15亿元。

城乡消费环境取得显著改观。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新建设、改造日用品农家店296家,农资农家店72家,累计达到1887家。

目前全市农村连锁“农家店”已覆盖所有乡镇和70%的中心村和行政自然村。

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7万台,销售金额近1.2亿元。

继续开展实施“百村万户阳光热水工程”,全年完成100个阳光热水示范村试点,全市太阳能家电下乡产品已经销售1926台。

全市“三绿工程”建设、“双百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家电以旧换新工程”等均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消费价格呈现平稳回落。

受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共同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大起大落的震荡变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即CPI)为99.3,同比下降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8.9,下降1.1%。

全市CPI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降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指数呈现起伏。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PPI)为92.9,较上月高0.5个百分点,同比低15.6个百分点。

从本年12月份情况看,出厂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行业有:

煤炭开采业(涨12.5%)、石油加工与炼焦业(涨3.0%)、农副食品加工业(涨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涨1.5%)。

跌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

仪器仪表制造业(跌4.2%)、造纸及纸制品业(跌2.2%)、纺织业(跌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跌1.0%)。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稳居全市“半壁江山”,税收呈现稳速回升。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0.92亿元,同比增长14%,较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2.8%;占全市GDP比重为51.1%。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7.92亿元,增长22.1%,占全市全部税收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7.38亿元,增长25.8%。

私营个体企业稳步增加,注册资本增速提升。

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累计总数达12.83万户,同比增长11.1%;其中私营企业2.62万户,增长21.8%;个体经营户10.20万户,增长8.7%。

全市当年新注册私营个体企业3.86万户,增长20.1%;其中私营企业6606户,增长28.7%;个体经营户3.20万户,增长18.4%。

全年新注册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58.11亿元,增长26%;其中新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41.43亿元,增长26.4%;新注册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16.68亿元,增长22.8%。

民营工业效益增速良好,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198户,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1.5%;实现总产值714.69亿元,同比增长40.8%,较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9.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715.5亿元,增长40.4%;利税总额87.77亿元,增长41.6%。

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75.41亿元,同比增长35.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7.5%,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口岸经济逆势发展,地方外贸企稳回升。

连云港口岸全年进出口货值实现134.7亿美元,同比下降22.6%;其中进口实现85.5亿美元,增长1.7%。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口岸进口的大宗散货商品仍呈快速增长势头,铁矿砂、铬矿砂、铅矿砂等矿砂品种进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全国矿砂进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全市地方外贸完成外贸进出口38.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19.5亿美元,下降14.7%。

外引内联逆势增长,重大招商有序推进。

全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幅和总量居全省第5位和10位。

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59个,增长8.2%;合同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2.4%。

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总额7.7亿美元,占全部的34.4%。

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3.52亿元,增长13.5%。

全市160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158.3亿元,其中外资5.22亿美元;在建项目竣工40项,建成率30.3%;在谈项目正式签约和开工建设19项,签约率67.8%。

本年度新增重大项目104个,其中在建项目49个,在谈项目55个,总投资887.8亿元。

旅游事业继续突破,旅游产业兴盛繁荣。

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全市先后在东海及赣榆举办了中国生态旅游年连云港启动仪式和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全年推出30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及9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

全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增至11个,名列全省第5、江北第一。

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灌云潮河湾、伊芦山、东磊景区创建成功2A级景区。

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5家。

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20.2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旅游总收入134.58亿元,增长15.4%。

 

九、园区建设

开发园区主体凸显,产业积聚取得成效。

全市主要开发园区共13家,其中综合类园区10家,全部园区实际利用外资9.54亿美元,同比上升12.4%;固定资产投入525.99亿元,增长2.3%;业务总收入1494.71亿元,增长24.2%;财政收入87.53亿元,增长35.2%。

当年新成功获批1家省级东海硅材料科技兴贸出口基地、1个省级出口品牌(太阳雨),新批2家南北挂钩产业园(江宁工业园、灌云丹阳工业园)、2家特色产业园(灌南船舶、东海硅材料)、1家农业示范区(东海出口农业示范区)。

连云港开发区激流勇进,综合水平继续提升。

2009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快跨越发展步伐,在追求一流中继续进位,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居22位,较上年又前移1位,连续四年跃升10位。

全区完成GDP 158.4亿元,同比增长22.4%;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增长35.7%;财政总收入42.1亿元,增长23.1%;出口总额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2.5%;内联到位资金56.8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126.4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项目投入90.0亿元,增长33.8%。

全区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5户,较上年净增13户;其中纳税过亿元6户。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地方综合财力显著增强。

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32.32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21亿元,增长36.3%,高出全省平均1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双双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26.06亿元,增长18.4%,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

图8:

 

 

地方税收贡献明显突出。

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69.05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部预算收入的76.5。

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4.7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16.4%,同口径增长7.4%。

地税部门完成41.0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5.4%,同口径增长22.5%。

信贷融资实现历史突破。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2.5亿元,较年初增加213.9亿元,是上一年全年贷款增量的2.2倍,较年初增长了38.3%,贷款增量和增速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贷款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9.4亿元,较年初增加198.2亿元;全市新增贷存比达到108%,居全省第一位;余额贷存比达到7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全市可统计融资总量达9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7.8亿元,同比多增95.2亿元。

信贷资金投向继续优化。

年末,港口、道路等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4亿元,同比多增20.5亿元;工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0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各类房地产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7亿元,同比多增30.5亿元;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0.4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

全年新增民营中小企业贷款103.8亿元,同比多增53.6亿元。

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6391万元,扶持3195名下岗职工就业,保持全省领先。

全年共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8亿元,共支持2.11万名贫困学生入学。

保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

全市现有保险主体26家,其中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1家,保险从业人员已近万人。

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5.40亿元,增长17.9%。

其中财产险保险费入7.78亿元,增长23.3%;人身险保费收入17.62亿元,增长15.8%。

保险深度为2.7%,保险密度为515.21元。

全年保险业为全市提供了总额9000余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业共支出保险赔款约9亿元,其中产险赔款支出42761万元,寿险赔付支出4706万元,为灾后重建生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连云港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东海、赣榆也同时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

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全市得分快速逼近苏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9位、苏北第1位,部分指标超过苏南。

其中科技产出列全省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列全省第3位。

全年新上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2项,获省以上科技拨款首次突破亿元,达1353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其中新上国家级项目29项,新上省级项目113项。

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30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2项。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05亿元,增长84.12%,增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利税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特色及创新型科技培育取得新成效。

注重强化新医药、硅材料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创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

恒瑞医药成为连云港首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康缘药业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新型企业。

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14家企业获批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术企业,共有27家企业通过国家重新认定。

获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1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209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