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docx
《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
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试行)
2010-5-118:
49:
19
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试行)
(兰教发〔2008〕54号,2008年4月28日)
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保证。
学校教学管理包括教与学两部分,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借助教与学的实施过程来实现。
因此,构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研究过程管理的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教师教学常规
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
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测试)、教学研究等。
1.备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通过备课程标准(教学大钢)、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明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钢),明确国家教育目标、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教学目标,制定每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路及其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新学期学科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定位合理。
(2)资源开发充分
要根据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完善,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合理计划并发挥图书馆(室)、实验室、各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
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基础和补充,积极开发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3)教材钻研透彻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课文)和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注意吸收补充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等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做到思路清晰,容量恰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贴近学生。
(4)主体地位突出
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5)教法合理有效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实现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有效学习,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6)过程设计缜密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重课堂实施过程的方式和步骤,对情景、例题、基本训练题、演示实验、教具使用、提问内容、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都要周密思考,注意层次、坡度、密度、难度,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形成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7)教案规范完整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反馈,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反思、随笔)等。
每节课、每种课型均应有完整的教案。
青年教师应具备详细教案,重在规范;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必须有教案,重在创新。
可实行电子备课,但应避免简单的重复,要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必需的教学艺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适应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使课堂教学目标明、“双基”实,过程优、方法好、效果显著,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1)教学目标明确
每节课都应有清晰有效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善于挖掘思想方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度适当。
(3)教学方法科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通过教案或学案的使用,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分析透彻,注重实效。
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4)信息反馈及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5)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
要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不得擅自推销教辅资料,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教学艺术精当
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
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掌握技能的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有利于调节与改进教学工作,及时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1)作业设计精心
作业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倡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课外作业。
(2)作业布置适当
作业布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精选作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对完成作业的形式、时间和书写要有明确要求。
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批改反馈及时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
作业要统一批改等第,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
可采用标明正误、加注批语和评语、集中讲评等形式反馈给学生,作业本应在下次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几次作业作一次处理。
批改作业后,应区别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提供平行性矫正的作业或指导学生总结经验,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提倡教师“面批精批”,提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分析判断,提高反馈的针对性和效果。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学生夯实基础和拓展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课外辅导要注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
(1)规范辅导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强化分类推进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
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借助课外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条件,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性知识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果。
(3)重视个别辅导
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的给予针对性帮助,尤其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多给他们关爱,多给其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实验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验证所学的理论,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必备的技能与技巧。
同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研究性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具有重大作用。
实验要做到精心准备,科学演示,手脑并用,总结方法,注重实效。
(1)科学安排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学前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准备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工具等,保证实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2)课前研究实验
教师课前要关注实验和教学的关系,精心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并在上课前对实验进行试做,熟悉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3)课堂落实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仪器名称、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实验和分组实验。
实验以2人一组为宜,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单人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防止意外事故。
(4)开发探究实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场所和时间,提供学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提倡教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倡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科学活动。
(5)完成实验评价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
教师要布置实验必需的作业,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认真批阅和评价。
6.考试(测验)
考试(测验)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教学测评要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评价多样,方法合理。
(1)科学组织考试
要按照学科特点和有关规定组织考试,明确考试目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
要严格监测的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平时的检查和提问。
提倡为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而组织的随堂测试。
(2)改进考评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
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认真进行命题
命题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发展性。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
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试卷编制从易到难,基础性和甄别性相结合,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注重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题型应多样,贴近实际与生活,不出偏题、怪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
提倡学校在教研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4)严格监考要求
教师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并整理考卷,如实填写考场记录,按规定装订试卷。
(5)客观评定成绩
试卷原则上密封装订,严格按评分标准阅卷,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
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肯定学生的创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
(6)强化质量分析
考后教师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填好质量分析表,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分析的指导,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
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改进方法,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7.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提升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实践性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
(1)关注教学问题
教学研究要向教学实践回归,以教学问题为起点,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校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为归宿。
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努力发现教学过程中自己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持续地追踪问题,将身边日常教学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把自己的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
要重视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矛盾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
(2)强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教师要把发现和提出问题落实到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研究要在坚持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一致的基础上,强调对教学问题保持持续地关注。
坚持教学即研究的理念,用“研究”的意识强化日常的教学设计活动。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要重视同伴互助,通过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交谈、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协作。
(3)立足教学行动
教学行动即把教学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教师的上课、听课、课例的研究是教学行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上课既要按设计方案行动,又要突出探索性,不拘泥于事先的设计,使上课成为师生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教师在听课及课例研究中要坚持自己的行动跟进,要以课例为载体,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观念、行为和方法,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认真汲取、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升华为研究行为和成果。
(4)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学研究中,要把教学设计的过程作为行动前的反思,在教学行动的过程中贯穿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变成行动后的反思。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合理的实践性知识,既成为教育者,又成为受教育者,既成为践行者,又成为评论者,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提倡教师每学期读2~3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经验介绍,或每学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提倡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5)优化成果表达
教学研究有多样化的表达。
教师每学年要努力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节教学公开课,提供一份用于评比或交流的教学设计或多媒体教案,设计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参与一个教学研究课题。
案例研究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应通过案例的研究与积累提升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水平。
教师的教学研究报告可以是“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的成果用“教育叙事”方式表达,由教师本人叙述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研究成果表达要亲切,日常化、生活化,具有可读性、启发性,让人心领神会、引起共鸣。
二、学生学习常规
学生学习常规管理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使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和为其一生幸福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方面,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学生学习常规主要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实验、考试(测验)等方面组成。
学校要通过这些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通过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预习要做到内容系统,方法科学,习惯良好。
(1)养成预习习惯
制定预习计划,明确预习任务,形成预习重点。
养成先预习后上课的习惯。
(2)掌握预习方法
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和学习要求,通览所要学习的内容,找出重、难点;初步预习书后的习题,尝试完成书上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收集课外学习资料,整合学习资源。
对预习中发现的学习缺陷,及时弥补,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把经过自己努力还弄不懂的问题标出,确定听课重点。
(3)提高预习效果
要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学科预习的时间,重点加强对薄弱学科的预习。
预习的方法要从小培养,随着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变化,预习的量与质应有所区别,追求最佳的预习效果。
初、高中生要力求做到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上课,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提倡制定预习计划,写预习笔记。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
课堂学习要围绕学习任务,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眼、耳、手、口、脑并用,进行思考、质疑、辨析、总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课堂学习准备
上课前,应从知识上(通过预习完成)、物质上(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心理上(使大脑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做好准备。
按时进入教室上课,保持安静,不随便缺课。
(2)课堂学习要求
专心致志听课。
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上课注意力要集中,要特别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白问题的实质。
要重视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敢于质疑提问。
课堂学习要勇于发言,不仅要大胆回答教师的问题,还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和交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带着问题思考。
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师讲课重点认真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善于辨析对比。
关注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比较与自己思考时的异同,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有效做好笔记。
中学生要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板书要点、重要方法,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做简要的课堂笔记,努力记下本节课的基本要点、核心内容和重要方法。
切勿因记笔记而影响思维和听课。
学会归纳迁移。
课堂学习要注意归纳总结,掌握本节课中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模仿、类比、辨别等,举一反三,学会迁移;正确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各种能力。
乐于交流合作。
要学会与同学一起确立学习目标并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与同学进行合作。
(3)课堂学习品质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学习,感受课堂学习快乐,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3.课后复习
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具有查漏补缺、提高完善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技能。
认真而有效的复习要注重思考,做到及时反思,认真总结,有效提高。
(1)养成复习习惯
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养成先复习后完成作业的习惯。
应坚持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复习,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提倡通过阅读课内外书籍,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写读书心得笔记等来拓宽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坚持课后复习
消化知识。
围绕教材重点和教师讲课要点,明确复习要求,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有效记忆。
课后及时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回忆,记住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比较思路。
课后及时比较教材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自己的思路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归纳整理。
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尤其是教师板演中的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理清思路,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总结新内容中的学习方法,掌握重要的知识技能,达到课时目标中的学习要求。
要把“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作为检查复习效果的基本标准。
(3)学会系统复习
章节复习。
通过文字概括、列提纲、画图表等方法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总结本章节中的方法和技能,达到章节目标中的学习要求。
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考试类型而定。
章节单元测试复习,一般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中(高)考复习,要根据学校复习计划进行。
比如高考,可以分成三轮:
第一轮是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梳理知识点和查“弱”补“漏”为主;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专题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和完整的知识框架;第三轮复习是模拟训练,积累考试技巧,提高运用知识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4)提高复习效果
提高复习效果,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课后复习重在及时,贵在坚持和规范;章节复习重在提炼,贵在方法和体系;考前复习重在准确,贵在总结和有效。
只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经过经常的、及时的复习,才能巩固已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只有反复的、深入的复习,才能深化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
作业要做到认真完成,及时订正,一丝不苟,求准求精。
(1)规范作业要求
认真、独立完成常规作业,书写工整,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及时上交。
作业遇到困难,难以独立完成时,要主动请教教师或同学,不抄袭他人作业。
及时自主或合作完成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作业,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工,保证作业质量。
(2)合理完成作业
作业前应先复习教材,弄清所学字词、语法、句型、概念、原理、法则、规律、公式,然后再做作业,以减少差错;要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做好作业的准备。
作业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和步骤,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作业的速度。
作业后要仔细检查,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回顾、反思的习惯,提高作业的质量。
(3)提高作业效果
完成作业需要注意学习方法,不要简单的进行模仿,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和归纳,开拓解题思路。
提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选择最优解法,形成迁移能力和良好的解题能力。
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分析错误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同步进行训练矫正。
对一些典型错误要注意收集,并建立“错题册”,经常复习,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
5.实验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仪器设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变化来获得和验证知识,形成一定技能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意义重大。
实验要做到精心操作,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科学归纳。
(1)规范实验准备
做好实验所需的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实验前按实验课题认真看书,明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