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11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docx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课次:

10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启动子和终止子,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启动子的结构特点及原核生物终止子。

重点:

原核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成和转录特点,启动子的结构特点及原核生物终止子。

难点:

复习旧课:

提问3人,了解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

第五章转录

基因表达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这一过程就是转录(transcription)。

所需的酶叫做依赖DNA的RNA聚合酶(DNA-dependentRNApolynerase,DDRP)。

转录产生初级转录物为RNA前体(RNAprecursor),它们必须经过加工过程变为成熟的RNA,才能表现其生物活性。

细胞中的RNA分成三种:

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和rRNA(核糖体RNA)。

在DNA的两条多苷酸链中只有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这条链叫做模板链(templatestrand),又叫做无意义链。

DNA双链中另一条不做为模板的链叫做编码链,又叫做有意义链,编码链的序列与转录的RNA序列相同。

第一节转录酶和转录因子

RNA合成的基本特征:

5’→3’方向;

底物三磷酸核苷酸(NTP)

不对称转录,以单链DNA为模板。

不需要引物,合成是连续的。

一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RNApolynerase)

需要DNA模板,Mg离子,和4种3-磷酸核苷(ATP,UTP,CTP和GTP)。

RNApol和DNApol也有2点不同:

(1)RNApol没有任何校对功能;

(2)能起始新的RNA链。

细菌RNApol由5种多肽亚基组成为α2β'βσω;分子量达50多万,可以合成3类不同的RNA(tRNA,mRNA和rRNA)。

其大小和功能如表所示:

表E.coliRNAPol的结构和功能

亚基

基因

分子量(KDa)

数目

组分

可能的功能

α

rpoA

40

2

核心酶

酶的连接,装配,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

β

rpoB

155

1

核心酶

与转录全过程有关,和底物(核苷酸)结合

β’

rpoC

160

1

核心酶

结合DNA模板

ω

 

10

1

核心酶

 

σ

rpoD

70

1

σ因子

辨认起始点,

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Ⅰ、Ⅱ、Ⅲ和线粒体RNA聚合酶,分子量大致都在500KD左右,它们专一性地转录不同的基因,因此由它们催化的转录产物也各不相同。

表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种类

分布

合成的RNA类型

核仁

28s,18s,5.8srRNAs

核质

hnRNA,SnRNA

核质

tRNA,5sRNA,SnRNA

Mt

线粒体

线粒体RNAs

不同的真核聚合酶对各种抑制剂的敏感性也不同(表)

某些常用的转录抑制剂

抑制剂

靶酶

抑制作用

利福霉素

细菌的全酶

与β亚基结合,阻止起始

链霉溶菌素

细菌的核心酶

与β亚基结合,阻止延长

放线菌素D

真核RNA聚合酶Ⅰ

与DNA结合,并阻止延长

α-鹅膏蕈碱

真核RNA聚合酶Ⅱ、III

与RNA聚合酶Ⅱ结合

2.1真核RNA聚合酶的结构特点:

所有真核RNA聚合酶都是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可达500KDa或更多。

它们典型的有8-14个亚基。

RNApolⅡ的大亚基有一个羧基末端功能区(carboxy-terminaldomainCTD),它含有一个多次重复的一致序列Tyr-Ser-Pro-Ser-Pro-Ser,这个序列是RNApol独有的。

此CTD在Ser丝氨酸或Thr苏氨酸残基上可高度磷酸化,这个酶带有非磷酸化亚基叫做RNApolⅡa,而带磷酸化亚基叫做RNApolⅡo,CTD参与转录的起始。

2.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RNApol

线粒体和叶绿体转录的RNApol较小,更类似于细菌的RNApol。

第二节启动子

一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启动子(promoter)是DNA分子可以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的部位,也就是使转录开始的部位。

1启动子(promoter)的结构

不同启动子对RNA聚合酶的亲和力各不同,根据其合成蛋白质的多少区别为强弱启动子。

1.1转录起始点:

多为嘌呤,CAT,A为起始点

1.2-10区

又称为Pribnow盒(原核生物)。

其保守序列为TATAAT(T80A95T45A60A50T96),其中3′端的“T”十分保守。

A.T较丰富,易于解链。

和转录起始位点I一般相距5-bp。

只有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差别。

其功能是:

(1)RNApol紧密结合部位;

(2)形成开放启动复合体;(3)使RNApol定向转录。

1.3-35序列又称为Sextama盒(Sextamabox),其保守序列为TTGACA(T82T84G78A65C54A45),与-10序列,相隔16-19bp。

其功能是:

为RNApol的识别位点。

σ亚基才能识别并结合-35序列,为转录选择模板链。

1.4-10和-35之间距离:

1)-35和-10序列相距约16-19bp,其距离稳定,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转录活性。

2)该距离大致是双螺旋绕两圈的长度。

这两个结合区是在DNA分子的同一侧面,此酶是结合在双螺旋的一面。

3)原核生物亦有少数启动子缺乏这两个序列之一。

RNA聚合酶往往不能单独识别这种启动子,而需要有辅助蛋白质的帮助。

1.5启动子附近其他DNA序列:

⏹起始位点上游50到150bp之间的序列是启动子的完全活性所必需的。

⏹上游序列可以吸引拓扑异构酶,后者可导致结合的局部产生有利于转录起始的超螺旋状态。

⏹远离部位序列富有AT,能增进转录起始的频率。

2原核生物不同基因的启动子的共同特点:

(1)结构典型,都含有识别(R),结合(B)和起始(I)三个位点;

(2)序列保守,如-35序列、-10序列结构都十分保守;

(3)位置和距离都比较恒定;

(4)对RNA聚合酶的亲和力高低影响转录频率和效率;

(5)常和操纵子相邻;

(6)都在其控制基因的5’端;

(7)决定转录的启动和方向。

二.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与原核的启动子的区别:

(1)多种元件:

TATA框,GC框,CATT框,OCT等;

(2)不同元件的组合情况:

位置、序列、距离和方向都不完全相同;

(3)需转录因子参与转录的全过程。

转录因子先和启动子结合,再与RNA聚合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开始转录的过程。

2.1RNApolⅡ的启动子

通用型启动子(无组织特异性)、结构最复杂、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上游、有多个短序列元件组成

(1)帽子位点(capsite):

转录起始位点

(2)TATA框(Hogness框或Goldberg-Hogness框)

结构特点:

Ø位于-30处

Ø一致序列为T82A97T93A85A63(T37)A83A50(T37)

功能:

Ø定位转录起始点(类似原核的Pribnow框)

ØTATA是绝大多数真核基因的正确表达所必需的

Ø故也称为选择子(selector)

3)CAAT框(CAATbox)

结构特点:

位于-75bp处,一致序列为GGC/TCAATCT

功能:

前两个G的作用十分重要(转录效率),增强启动子的效率、频率,不影响启动子的特异性

☻以上三个保守序列在绝大多数启动子中都存在

(4)GC框(GCbox)

位于-90附近,较常见的成分,核心序列为GGGCGG,可有多个拷贝,也可以正反两方向排列

(5)其他元件,

八聚核苷酸元件(octamerelementOCT元件):

一致序列为ATTTGCAT

KB元件:

一致序列为GGGACTTTCC

ATF元件:

一致序列为GTGACGT

还有一些位于起始点下游的相关元件

(6)起始子(initiator,Inr):

位于起始点-3~+5Py2CAPy5构成,可能提供RNApolⅡ识别。

当有的基因缺少TATA框时,可能由Inr来替代它的作用,

无论TATA是否存在,Inr对于启动子的强度和起始位点的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

2RNApolⅠ启动子

RNApolⅠ的启动子由两部分序列构成:

核心启动子(corepromoter)或核心元件(coreelement),位于起始位点的前后,从-45到+20,负责转录的起始。

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controlelement,UCE),从-180延伸到-107,此区可增加核心元件的转录起始的效率。

这两个区域都有一个特殊的成份,就是G.C丰富区(G.C含量达85%)。

3PolⅢ启动子的结构及起始

RNApolⅢ启动子负责tRNA,5SrRNA,某些SnRNAs的转录,这三类基因的启动子结构不同。

基因内启动子:

如5SRNA和tRNA,位于起始位点的下游的转录区内,因此也称为下游启动子(downwtreampromoter)或基因内启动子(intragenenicpromoter)或称为内部控制区(internalcontronregin,ICR)。

又分为两类:

Ⅰ型内部启动子含有两个分开的boxA和boxC序列。

而Ⅱ型内部启动子含有两个分开的boxA和boxB。

RNApolⅢ的三种类型启动子的结构如图5-2所示。

167页

基因外启动子:

如snRNA基因的启动子,包含有3个上游元件,为TATA框、次近端序列元件(proximalsequenceelement,PSE)和八聚体OCT元件。

第三节终止子

一原核生物的终止子(terminator)

终止子的作用是在DNA模板的特异位点处终止RNA的合成。

两种不同的终止子:

1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不依赖ρ因子的结构特征:

(1)具有一个反向重复序列,由它转录出mRNA可形成茎环结构,可阻止RNApol的前进;

(2)茎的区域富内含G-C,使茎环不易解开;

(3)强终止子3′端上有6个U,由于它和模板形成的连续U-A配对较易打开,从而便于释放出RNA。

2依赖ρ因子的终止序列中,也没有固定的特征,不都能形成稳定的发夹;在茎中的G、C含量少,茎环易打开。

在其3′端也没有寡聚U。

ρ因子46Kda的蛋白,6聚体(275KDa)存在。

ρ因子具有依赖RNA的ATPase活性和解旋酶活性。

其功能是作为RNApol的一种辅助因子,当其浓度为RNApol浓度的10%时在体外可发挥最高的活性。

ρ因子作用机制的可能性:

[1]ρ因子与新生RNA链结合,延着RNA移动,并可能用ATP放出的能量将RNA链从酶和模板中释出。

比RNApol沿DNA移动要快。

[2]ρ因子可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接触RNA-DNA杂合链、并导致其解链,而将聚合酶和RNA解离下来。

二真核生物的终止子

真核生物由于RNA转录后很快就进行了加工,因此很难确定原初转录物的3’末端。

爪蟾5sRNA的3’末端有4个U,它们前后的序列为富含G·C的序列,这是所有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Ⅲ转录的终止信号。

这种序列特征高度保守,从酵母到人都很相似。

RNA聚合酶I的转录终止信号是18bp,RNA聚合酶II还不清楚是否有明确的终止元件。

归纳小结:

原核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启动子、终止子。

布置作业:

问答题

1.σ亚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真核生物RNA聚合酶有何功能特点?

3.概括典型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后记:

课次:

11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加工,掌握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转录因子的作用特点。

重点: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转录因子的作用特点。

难点:

转录起始的过程

复习旧课:

提问3人,了解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

第四节转录的机制

⏹转录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延伸和终止。

一转录的起始

1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1当RNA聚合酶的σ亚基发现其识别位点时,全酶就与启动子的-35区序列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启动子复合物。

2由于全酶分子较大,其另一端可在到-10区的序列,在某种作用下,整个酶分子向-10序列转移并与之牢固结合,在此处发生局部DNA12-17bp的解链,形成全酶和启动子的开放性复合物。

3酶移动到转录起始点,在开放性启动子复合物中转录起始位点和延长位点被相应的rNTP核苷酸前体充满,在RNA聚合酶β亚基催化下形成RNA的第一个磷酸二酸键,表示了RNA转录开始。

4在第一个核苷酸形成时σ因子从全酶解离下来,靠核心酶在DNA链上向下游滑动,而脱落的σ因子与另一个核心酶结合成全酶反复利用。

2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2.1RNApolⅡ的转录起始

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共同参与转录起始的过程。

普遍转录因子,或者是基本因子TFⅡX,存在于所有启动子起始的RNA合成过程中。

它们与RNA聚合酶共同组成转录起始复合物,转录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开始。

表人类Ⅱ型基因的转录因子

因子

分子量

功能

RNAPolⅡ

≥10K

依赖模板合成RNA

TFⅡA

12,19,35K

稳定TFⅡD和DNA的结合,激活TBP亚基

TFⅡB

33K

结合模板链(-10~+10),起始PolⅡ结合,和TFⅡE/F相互作用

TFⅡD

TBP,30K

TAFs

TBP亚基识别TATA,将聚合酶组入复合体中,TAFs识别特殊启动子

TFⅡE

34K(β),57K(α)

结合在PolⅡ的前部,使复合体的保护区延伸到下游

TFⅡF

38,74K

大亚基具解旋酶活性(RAP74),小亚基(rap38)和PolⅡ结合,介导其加入复合体

TFⅡH

 

具激酶活性,可以磷酸化PolⅡC端的CTD,使PolⅡ逸出,延伸

TFⅡI

120K

识别Inr,起始TFⅡF/D结合

TFⅡJ

 

在TFⅡF后加入复合体,不改变DNA的结合方式

TFⅡS

 

RNA合成延伸

 

(1)第一步是原称为TFⅡD的转录启动因子和TATA框结合形成复物体,为RNApolⅡ指明结合位置。

(2)TFⅡA的参与使TFⅡD和TATA框结合得更稳定。

(3)TFⅡB在起始点邻近区域,从-10到+10可以部分地保护模板链,还可以使TFⅡE/ⅡF相互作用。

(4)TFⅡF的大亚基RAP74,具有ATP-依赖性DNA解旋酶活性,和起始时DNA链的熔解有关。

小亚基是RAP38,和细菌的σ因子有部分同源,紧密地和RNApolⅡ结合。

RNAPolⅡ结合位点在模板链上达到下游+15,在非模板链上达到+20,其长度贯穿了整个复合体,上游也被其保护了。

(5)TRⅡE结合在pol的前部,使复合体的保护区延伸到下游双链的+30处。

(6)TRⅡH和TRⅡJ在TRⅡF之后也加入复合体中,但并不改变DNA的结合方式。

TFⅡH具有激酶活性,可以磷酸化RNApolⅡ尾巴上的CTD,CTD的磷酸化使polⅡ从转录因子中释放出来,这样就能离开启动子开始延伸。

这一起始过程和细菌RNApol催化的反应是相似的。

在没有TATA框的启动子上起始何发生呢?

这种起始同样需要一些基本的转录因子,其中也包括TFⅡD。

TFⅡD可能带有一个或多个TAFs来直接识别Inr,并与之结合。

2.2RNA聚合酶I转录起始

●核心启动子(corepromoter),负责转录的起始。

●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controlelementUCE),可增加核心元件的转录起始的效率。

●这两个区域都有G.C丰富区(G.C含量达85%)。

RNApolⅠ需要2种辅助因子:

UBF1(上游结合因子1)和SL1因子。

UBF1是一个单链多肽,它可以特异的和核心启动子和上游控制元件UCE的G.C丰富区结合。

UBF1和RNApol可在异源模板上发挥功能。

SL1含有4个蛋白,其中之一称TBP,TATA框结合蛋白,也是polⅡ和polⅢ起始时所需的一种蛋白质因子。

SL1在起始转录时具有种的特异性。

SL1的行为与细菌的σ因子相似,其初步功能可能是保证RNA聚合酶能位于起始位点的合适位置上。

2.3RNA聚合酶III的转录起始

表RNApolⅢ启动子的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因子

结构

功能

TFⅢA

38Kda,有9个锌指

结合于1型内部启动子(5sRNA基因)的C框,使ⅢC结合在C框下游,辅助ⅢB定位结合

TFⅢB

含TBP和另外二种蛋白

定位因子,使Pol结合在起始位点上

TFⅢC

含τA和τB,有5个亚基

τA结合A框,起启动子的作用;τB结合Ⅱ型内部启动子(tRNA基因)的B框,起增强子的作用。

辅助ⅢB定位结合

TⅡD

含TBP亚基

结合TATA框,确定选择PolⅢ

PBP

次近端结合蛋白

可能和ⅡD一道辅助ⅢB定位结合的另一途径

只有TFⅢB才是polⅢ所必需的起始因子。

TFⅢB的功能是作为一个“定位因子”(positioningfactor),负责RNApol结合正确位置上。

TFⅢA和TFⅢC仅是一种装配因子(assemblyfactor),它们的作用是辅助TFⅢB结合到正确的位置上。

TFⅢB在启动子上结合在pol的前方,本身并不能和DNA结合。

需要依靠ⅢA、ⅢC协助,形成一种前起始复合体结合在特异位点上,然后再直接和pol结合。

总之,无论哪一种启动子,TBP都是起始复合物的组成部分,与RNApol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共同的作用。

通过不同机制是聚合酶结合在各种类型的启动子上。

二转录的延伸

第一个碱基加上后延伸开始,聚合酶不断前移,起始因子脱离聚合酶,而一些延伸因子与聚合酶复合物结合。

整个转录过程中产生的RNA分子与DNA模板形成大约12bp长的RNA-DNA杂交区。

在RNA链离开模板时,此杂交区即复原,同时两条DNA链即又重复螺旋化。

转录速度大约是每秒钟30-50个核苷酸。

三转录的终止(Termination)

原核生物的终止子

强终止子,也称为内部终止子。

弱终止子,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

◆抗终止作用:

ρ因子的作用被抵消,使得RNA聚合酶通过终止子继续转录后面的基因。

抗终止作用不是更替启动子,而是转录的继续延伸。

λ噬菌体基因表达存在抗终止作用。

真核生物的RNA大部分都要经过加工,包括剪切和加上poly(A),因此对于其终止的情况了解很少,只有少数的例子搞得比较清楚。

第五节转录产物的后加工

一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后加工

转录后的加工(posttranscriptionalmodification)是指将各种前体RNA分子加工成成熟的各种RNA。

顺反子:

与多肽链相对应的DNA片段连同启动部位和终止部位。

一次转录下来的mRNA可以含有一个顺反子或是有多个顺反子。

原核生物mRNA的寿命比tRNA、rRNA的短,象细菌的mRNA半衰期只有几分钟。

mRNA很容易从5’-P降解,有些生物的mRNA5’-P端被修饰,保护,而不易降解。

tRNA和rRNA都不是最初的转录产物,这是由于:

(1)它们的5′端都是单磷酸,而原始的转录产物5′应是三磷酸;

(2)分子比初始转录物小;

(3)tRNA含有特殊的碱基,这些碱基只有通过一些化学修饰才可以得到。

1rRNA的加工

大肠杆菌的rRNA有三种:

16S,23S和5S。

原核生物rRNA转录后加工,包括:

①rRNA前体被大肠杆菌RNaseⅢ,RNaseE等剪切成一定链长的rRNA分子;②rRNA在修饰酶催化下进行碱基修饰;③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2tRNA的加工

1)剪切、修剪和剪接:

剪切:

E.coli中的RNA酶P,是一种tRNA内切核酸酶,负责切割所有tRNA分子的5'端。

RNA酶P由蛋白质和RNA二者组成,分子中RNA有375个碱基长(约130KD);而蛋白质组分要小得多,大约只有20KD。

RNA和蛋白质这两个组分对RNA酶P的催化活性似乎都是必须的。

RNA酶D,为外切酶,能从RNA的3'端一个一个地切去碱基,以产生tRNA的真正的3'端。

RNA酶Ⅱ,外切核酸酶,它能够将tRNA完全分解完。

RNA酶F是内切酶,作用在3‘端,

作用于rRNA的RNA酶III和RNA酶E对tRNA的加工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必须的。

拼接:

经过剪切后的tRNA分子还要在拼接酶作用下,将成熟tRNA分子所需的片段拼起来。

2)核苷修饰

tRNA甲基转移酶是一种修饰酶,催化嘌呤生成甲基嘌呤如A→mA,G→mA,使得tRNA分子中出现稀有碱基。

3)3’末端加上CCA:

在核苷酸转移酶作用下,3’--末端除去个别碱基后,换上tRNA分子统一的CCA-OH末端。

在细菌中有两种tRNA前体:

Ⅰ型分子有CCA三联体在其3‘端,作3′修复的信号和最后的界线。

Ⅱ型分子没有CCA序列如某些噬菌体编码的,需要后加上CCA。

3原核前体mRNA的加工

原核生物的mRNA很少经过加工,由于转录和翻译偶联,一般情况下一边转录一边就进行翻译,中间没有可加工的间歇时间。

但在少数情况下多顺反子mRNA先被内切酶切成较小的单位再作为翻译的模板。

归纳小结:

原核和真核生物RNA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原核生物转录产物tRNA和rRNA的加工。

布置作业:

问答题:

1.阐述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2.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过程如何?

3.列举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转录的差异。

4.哪些转录因子含有TBP?

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定位因子?

教学后记:

课次:

1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掌握真核生物mRNA加工和内含子的剪接。

重点:

真核生物mRNA加工和内含子的剪接。

难点:

内含子的剪接机制

复习旧课:

提问3人,了解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后加工

1rRNA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的18S,5.8S和28SrRNA基因是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转录本,初始转录本为45S前体,5sRNA前体独立于其他三种rRNA的基因转录。

从中间产物的大小来看rRNA前体的加工可能有多种途径。

Hela(人类)细胞和L(鼠)细胞中rRNA的加工途径:

2t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真核tRNA的基因和原核不同:

(1)真核的前体分子tRNA是单顺反子,但成簇排列,基因间有间隔区;

(2)真核tRNA基因一般都比原核tRNA基因多得多;;

(3)5′端全有单磷酸核苷酸,表明已被加工过;

(4)tRNA的前体分子中含有内含子。

真核tRNA的加工和原核相似,刚转录生成的tRNA前体一般无生物活性,需要进行①剪切和拼接;②甲基修饰;③3’-OH连接-ACC结构。

但也有区别:

增加了剪接内含子的过程;都要加CCA。

3真核mRNA的加工和成熟

1).在5’端加帽

5’端都有一个m7G-PPNmN结构,该结构被称为甲基鸟苷的帽子。

O型为m7GpppN;

I型为m7-GpppN1mp,即转录出的mRNA的第一位碱基也被甲基化(C2甲基化);

II型为m7GpppN1mpN2mp,即mRNA的第一个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