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实验报告.docx
《旋毛虫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毛虫实验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旋毛虫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旋毛虫实验报告
篇一:
美国旋毛虫监测(汇总)
旋毛虫病监测—美国(20XX-20XX)
摘要
问题/情况:
旋毛虫病是由线虫纲的旋毛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常因食用感染了旋毛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导致感染。
旋毛虫是动物源性病原体,在全球广发分布。
该病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仅有感染症状,重者可致死亡。
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热,眼周水肿,肌痛等。
旋毛虫病监测表明,美国报告病例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
近年来,部分病例发病与食用商售猪肉产品有关,大部分病例与食用野生动物肉比如熊肉相关。
起止时间:
20XX年—20XX年
系统描述:
自1996年开始,旋毛虫病就成了美国全民关注的疾病,48个州、纽约市和哥伦比亚地区开始进行报告。
美国开展全民监测的目的是估计感染率、监测暴发、指导防控措施。
病例定义:
兼顾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食物暴露史由当地的医疗点或者卫生部门的调查获得。
各州通过国家重点疾病监测网络,把电子病例上报给cDc。
此外,各州要上报标准完整的病例报告,内容包括临床和流行病学信息以符合监测病例定义,mmwR每周和每年分别对病例进行汇总。
结果:
20XX年-20XX年期间,哥伦比亚地区和24个州共向cDc报告了90个病例。
6个(7%)通过分析由于没有完整的病例报告或不符合病例定义而剔除。
本报告最终分析了84个确诊病例,其中包含了5起暴发中的40个病例。
20XX年—20XX年,该病每年发病率为0.1/100万人,每年的病例中位数为15。
猪肉产品相关病例22例(26/%),其中10例(45/%)与商售猪肉产品相关,6例(27/%)与野生动物相关,1例(5/%)与养殖猪相关,5例(23/%)未分类。
45例(54/%)与除猪肉外的其它肉类相关,其中41例(91/%)与熊肉相关,2例(4/%)与鹿肉相关,2例(4/%)与养殖牛肉相关。
17例(20/%)感染来源不明。
51例病例报告显示食用煮熟的肉产品,24例(47/%)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
注释:
19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刚开始收集病例信息时,与商售猪肉相关的旋毛虫感染大幅下降。
然而,与猪或非猪肉相关病例的持续出现,表明对公众开展食用生肉或未煮熟肉的危险性教育以及旋毛虫相关知识的宣传仍然是必要的。
公共卫生行动:
美国通过实施改进家庭内猪肉产品生产方式以及与安全猪肉食用方式相关的公共卫生教育等措施,已降低旋毛虫病的发病率,但是食用野生动物肉如熊肉仍是一个重要的感染来源,应加强对猎人和野生动物肉食用者的教育,让其知晓食用生肉或未煮熟肉存在的风险。
介绍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由无脊椎属旋毛虫引起的。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是一个问题
(1)。
人主要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幼虫囊包的动物肉类食物而致病。
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均有报告旋毛虫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
(2)。
在人体内旋毛虫感染可分为肠道(肠内)阶段和肌肉(肠外)阶段,临床表现由无症状感染到致病取决于摄入的幼虫数量(3)。
进食后,幼虫进入肠黏膜,随后入血,最终到达的骨骼肌
(1)。
肠内阶段,低强度的感染(<70幼虫)可
以无任何症状,但约有70–150或更多的幼虫感染可引起胃肠炎,感染后约2天出现腹泻和腹痛(1,4)。
肠外期表现为发热、肌痛、眶周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肌酶升高(5,6)。
通常病人死于心肌炎、脑膜脑炎和肺炎(7)。
有报道,因呼吸肌寄生虫病引起的呼吸衰竭而致命的并发症(8–10)。
感染早期进行治疗预后较好,但早期本病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而诊断困难(11)。
诊断本病标准是患者血清学检测旋毛虫特异性抗体或旋毛虫活检标本阳性,并伴有中有一个或多个症状(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肌痛,或眶周水肿)(12)。
然而,在早期感染血清学或活检检查的敏感性有限(11)。
由于旋毛虫抗体可以持续数年,则会误诊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出现类似旋毛虫病症状的患者。
对于报道中旋毛虫病病例,是最近食用肉制品而不是过去感染的情况(13)。
阿苯达唑对感染肠内期治疗推荐药物;阿苯达唑联合使用类固醇治疗肠外期的严重症状
(1)。
1947–1951年美国开始系统监测旋毛虫病例,报告发病率:
大约400例/年,死亡率10–15例/年(14)。
到20XX–20XX年,发病率的8(范围:
5-15)例/年,没有报告死亡(13)。
从往年看,60%–88%感染在美国是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旋毛虫感染(15–18)。
几十年前美国猪肉行业采取的措施改善健康,在美国,养殖猪感染旋毛虫已经罕见(19)。
再则种情况下,旋毛虫感染的野生动物引起的人旋毛虫病比例更大,如野猪(12、13)。
本报告的旋毛虫病病例资料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
20XX–20XX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nnDss,可在http:
//wwwn.cdcnnDss.gov/)。
本文对确诊旋毛虫病病例数和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是为在美国提高公共卫生官员,卫生保健人员,猪肉行业和公众的防病意识和增强其预防措施。
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XX–20XX的nnDss数据分析,统计确诊旋毛虫病病例数、确定疾病的流行病学的变化,来完善美国预防工作指南。
计算确诊旋毛虫病病例的每个报告状态的年发病率和年平均发病率。
分析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月发病,和传染源(即,猪肉和非猪肉产品或未知)。
旋毛虫病爆发的病例数,地点,发病月,传染源食品。
国家卫生部门通过nnDss报告cDc旋毛虫病病例。
更多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是提供给疾控中心对病例报告表(cDc表格编号54.7,在
/retype/zoom/9eefdc33ce2f0066f43322dc?
pn=314例病例种族资料不明(占17%)(表2)。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种族划分信息没有意义,但其中有37例病例的种族信息是有意义的,32例是非西班牙裔的,占86%(表2)。
图1不同性别确诊旋毛虫病人的年龄分布—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美国,20XX–
20XX
表2筛选人口确诊旋毛虫病的人数和比例—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美国,20XX–
20XX
*n=84,年龄中位数:
40岁(范围:
1–72;四分位距:
28–53)。
?
西班牙裔可以是任何种族或种族的组合。
77例病例(占92%)有至少一个典型的旋毛虫病标志或症状:
65例有肌痛(占77%),45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占54%),45例有发热症状(占54%),35例有眶周水肿(占42%)。
69例最终康复(占82%),15例没有转归信息(占18%)。
据报道,没有因旋毛虫病死亡的病例。
84例病例中,77例进行了测试(占92%),65例旋毛虫抗体阳性(占84%)。
4例进行了肌肉活检(占5%),其中3例有旋毛幼虫。
84例病例中有7例(8%)没有进行旋毛虫测试,这些人共同进餐或者吃了流行病学相关的猪肉制品。
有67例(占80%)的确诊或疑似感染来源情况是可用的。
这些患者感染来源是可疑的或者已知的,22例(占33%)因食用猪肉制品而得病,45例(占67%)因食用非猪肉制品而得病(表3)。
食用猪肉制品的22名病例中,10例(占45%)猪肉制品来源于商业化肉源(6例来自超市,2例来自肉店,2例来自饭店),6例猪肉制品(占27%)来源于狩猎的野猪,1例(占5%)来源于家养的猪,5例(占23%)食用了未知来源的猪肉制品。
39例食用猪肉的烹饪习惯信息是可用的,其中21例(占54%)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肉。
食用非猪肉制品的45例病例中,41例食用了熊肉(占91%),2例消耗鹿肉(占4%),
2例消耗的碎牛肉(占4%)(见表3)。
其中,有12例食用非猪肉制品的烹饪习惯信息是可用的。
据报告,3例(占25%)进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肉。
表3不同感染源确诊旋毛虫病病例数和百分比——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美国,20XX–
20XX
*感染源在30个病例及54个疑似病例中被实验室证实或有流行病学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猪肉,鹿肉和绞细牛肉都被怀疑是感染源,因为没有肉做有效测试。
20XX-20XX年期间,报告的五起暴发,涉及40人,来源于四个州(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和明尼苏达)(表4)。
据调查,在这五起暴发中,三起与熊肉有关联。
有一起爆发,在监控期间共报告了28例病例,发生在20XX年10月的加州北部,这段时间此处有个集会,有生的或未煮熟的黑熊肉被提供(表4)。
在此次聚会之前有几天熊被合法的猎杀,据说熊被猎杀时,有的躺着或者出现病态的样子(21)。
熊是在一个案板上被屠杀的,后来这个案板还被用来提供食物,随后的交叉污染可能解释这个现象,就是据报告有人没有吃熊肉,但是后来出现了旋毛虫感染一致的症状(21)。
第二次爆发发生在20XX年11月加州北部,五人因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熊肉而得病。
20XX年3月-4月发生在明尼苏达州的爆发,涉及一位50岁的男人和他10岁的儿子,这次爆发与二人于20XX年3月食用从爱荷华州野生游戏农场获得的野猪相关。
20XX年10月的爆发,涉及两个人,一个明尼苏达州居民和一个伊利诺伊州的居民,二者被相关是因为,20XX年9月二人在阿拉斯加打猎时共食了用平底锅烤的黑熊肉。
20XX年8月发生在的阿拉斯加的一起爆发,涉及一家三口人,但是不能链接到一个单一的肉类来源,因为在曝光期间,家庭成员食用了多种类型的未煮熟的肉。
表4不同年份,州,爆发数量,爆发月份和相关食品——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美国,20XX–
20XX
篇二:
医学寄生虫学读书笔记与实验报告
医学寄生虫学
读书笔记与实验报告
编辑:
黎扬维
学号:
120505003
专业:
中西医临床全科
章节一医学寄生虫学绪论
医学寄生虫学是阐明引起人体疾病的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繁殖规律,研究寄生虫与人体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诊断与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3个部分。
第一节寄生虫生物学
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
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
2、寄生虫与宿主: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
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
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
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
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
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
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损伤
2
(一)固有免疫:
机体可以通过生理屏障抵御某些寄生虫入侵,或者通过体内
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机制对入侵的寄生虫发挥杀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寄生虫抗原复杂,成分
繁多,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②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一般不完全也不持久;③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参与的免疫效应产物有Igg、Igm、IgA、Ige(尤其是Ige)及细胞因子等;④ADcc效应的杀虫驱虫机制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尤为重要;⑤超敏反应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能有效地逃避宿主致死性攻击,从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其机制可能与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抗原伪装、
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解剖位置的隔离等因素有关。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超敏反应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尾蚴性皮炎主要为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黑热病引起的贫血有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机制参与;血吸虫病肾病为Ⅲ型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主要为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3、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
①侵入的虫数少,毒力弱,机体免疫
力强,感染不能建立;②侵入的虫数多,致病力强,机体免疫力较弱,则发生感染。
4、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以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带虫状态表现为常见。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皮试试验、免疫电泳、间接血凝试验(IhA)、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免疫印迹试验、以及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环卵或环虫沉淀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DnA探针和基因芯片,以及pcR技术等。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1、寄生虫病传播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
指感染了寄生虫并能排出寄生虫的人或动物,包括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由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常见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
①土壤②水③食物④空气⑤接触感染⑥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易感宿主: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或者免疫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群。
2、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3、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①寄生虫病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人群寄生虫病
流行谱发生变化,寄生虫的感染率高;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高;部分地区人群仍有同一个个体内合并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现象的存在,称之为多寄生现象;②寄生虫病的种类繁多;③寄生虫病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点;④寄生虫病流行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自然疫源性的特点。
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这种寄生虫病成为人兽共患(互通)寄生虫病。
4、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为:
①致病力强,可致死,如血吸虫、锥虫感染;
②疾病病程长,多呈慢性过程,不断加重,久之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和劳动能力,如血吸虫感染;③人对于寄生虫易反复感染,不易自愈,寄生虫传播广,易感性强,感染率高;④医学节肢动物传播中药的疾病,如跳蚤传播鼠疫;⑤寄生虫体表可以携带病原微生物,可加重或延长其他疾病的过程。
第五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针对寄生虫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有:
①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包括普查和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针对不同的保虫宿主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进行水源、粪便和饮食管理。
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止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
常采用健康宣传教育,以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动员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人民的生活或和劳动条件,进行预防服药和劳动防护等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尚无有效的寄生虫病疫苗推广使用。
章节二医学蠕虫
蠕虫是指借助肌肉伸缩运动的一大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寄生性蠕虫经历了漫长的寄生生活,逐渐适应于寄生部位,渐次分化形成特殊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为分类学重要依据,传统分为线虫、吸虫、绦虫及棘头虫等。
根据生物学特征,可将蠕虫生活史分为两大类:
1、土源性蠕虫(直接型)2、生物源性蠕虫(间接型)
第一节线虫
线虫因虫体呈圆柱形而得名。
种类繁多,多数营自生生活,仅少数营寄生生活。
在我国可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的线虫有35种,其中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及结构
1、成虫虫体呈圆柱形或线形,体不分节。
前端较钝圆,后端逐渐变细。
雌、雄异体。
雄虫一般较雌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呈伞状,并具
有某些特征性结构。
雌虫粗大,尾部尖直。
虫体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
和肌层组成,体壁和消化道之间为原体腔,是虫体营养及代谢时物质的
交换场所。
消化系统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构成。
多
数线虫的咽管壁肌肉中有3个咽管腺,分泌多种消化酶。
生殖系统呈管
状结构。
雄虫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及射精管组成。
雌虫
多为双管型,一般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排卵管、阴道和
阴门等,阴门开口于虫体的腹面。
2、虫卵线虫卵无卵盖,多为椭圆形。
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主要由3层构成,外层来源于受精母细胞的卵膜,称卵黄膜或受精膜;中层较厚,称壳质层,有一定的硬度,能抵抗外界的压力,维持卵的形
态。
内层薄,称脂层或蛔苷层,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
(二)生活史
线虫的发育基本分为虫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虫卵在体外适宜的
条件下发育到感染期虫卵或孵化出幼虫,幼虫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肠
道线虫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属于土源性线虫;寄生在组织内的线虫如丝虫、旋毛虫等多属生物源性线虫。
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一)形态及结构
1、成虫虫体呈长圆柱形,前端较钝,后端尖细,形似蚯蚓;活
时呈淡红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体表具有细横纹,两侧有
明显的侧线。
虫体
前端有3个呈品字
形排列的唇瓣,中
间有口孔,唇瓣内
缘具细齿,侧缘有
感觉乳突。
2、虫卵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卵呈宽椭圆形,
卵壳厚,无色透明,自外向内分为3层:
受精膜、壳质层、蛔
苷层。
卵壳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
月形空隙。
卵壳外有一层有子宫
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
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未受精
卵呈长椭圆形,蛋白质膜及卵壳
均较受精卵薄,无蛔苷层,卵内
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受
精卵和未受精卵外附着的蛋白质
膜有时可脱落,称脱蛋白质膜卵。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孵出幼虫(含蚴卵),钻
入肠壁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至肺,在肺中发育、2次
蜕皮,由肺经气
管、咽、食管、胃至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三)感染与致病
蛔虫幼虫和成虫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以及导致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1、幼虫致病幼虫经门静脉移行到肺部,在穿过毛细血管和肺泡壁时引起损伤,可引起蛔虫性肺炎和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幼虫的代谢产物等可引起宿主局部或全身超敏反应。
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还可出现荨麻疹、哮喘症状。
2、成虫致病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蛔虫寄生于空肠,成虫以肠内半消化物为食,不但夺取宿主营养,而且可损伤肠黏膜,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障碍,严重感染时可造成儿童发育障碍。
患儿有间歇性脐周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也可出现惊厥、失眠、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
篇三:
动物寄生虫实验1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1638学时:
3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寄生虫病学是研究寄生于家畜、家禽及特种经济动物的各种病原性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是动物寄生虫病学的配套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等专业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为动物学、动物解剖与组织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等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病理特征及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室诊断操作技术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熟悉各类寄生虫的形态构造及常见虫种的形态特征。
2、能识别常见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3、掌握畜、禽主要寄生虫病的病理特征。
4、掌握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应用等。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每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有笔试及实验操作组成,综合评定成绩不和格者必须重修本课。
四、实验纲要
1、动物蠕虫病粪便检查法
(一)(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粪便中蠕虫虫体和虫卵检查法的操作技术。
2、动物蠕虫病粪便检查法
(二)(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虫卵计数法及幼虫检查法的技术操作。
3、动物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形态观察
(一)(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熟悉吸虫的基本构造、吸虫的形态构造特点。
4、动物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形态观察
(二)(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寄生于家畜、家禽的形态构造特点。
5、动物绦虫蚴及其成虫的形态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绦虫蚴的基本构造。
6、动物绦虫及中间宿主的形态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牛、羊和禽类主要绦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7、动物线虫的基本形态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线虫的基本构造,熟悉动物常见线虫的基本特征。
8、动物蛔虫及肺线虫的形态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动物常见蛔虫及肺线虫的形态构造特点。
9、动物蠕虫病的死后诊断法*(综合实验)(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蠕虫学完全剖检法的操作技术。
10、动物蜱、螨等外寄生虫的形态观察(3学时)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疥螨、痒螨和蠕形螨等外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11、动物螨病的实验室诊断法(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螨病的病料采集方法及螨病常用检查方法的操作技术。
12、动物原虫的形态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动物常见原虫的形态特点。
13、动物球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法(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