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570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docx

统计原理教案58周徐彪教案

《统计原理》

项目二:

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任课老师:

徐彪

说明:

5-8周共18节(国庆放假一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掌握财政概念与一般特征,财政三大职能,财政产生与发展,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国债、国有资产)等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对我国财政概况有一个大体了解,能掌握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原则与分类,增长财政金融见识。

(3)情感目标:

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研究创新的能力以及与小组合作、沟通能力。

(4)安全环保教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对世界的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同时注意各项安全,创建绿色环保、安全和谐的校园。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该工作项目有3个具体包括以下3个任务:

任务一:

统计数据的采集。

任务二:

让学生会看统计图,会分析统计图的数据.

任务三:

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明确统计学的一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研究对象、特点和作用;掌握统计活动的基本方法、任务和组织;深刻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从而对本书有整体印象。

3、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策略是:

1)先学后做:

先让学生自学,老师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小组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问题,然后自己小组讨论、检查、互评,分享成果。

2)教师点评:

学生查到资料后,分组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学习,教师评讲。

3)做中学: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与成果分享,结合教师的点评、纠正,相互提

问,通过学生自已出题,在上讲台进行互相的演示与计算,达到进一步熟悉关知识和技巧,强化教学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创新和强化知识点。

4)教师再次点评,总结、强化知识点。

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任务一:

统计数据的采集(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书10分钟

二、前置作业:

1、学习几种简单的数据采集的方法。

2、网上查阅统计的数据统计方法。

三、、学生课堂展示: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

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

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

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

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

(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

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

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二)学习新课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

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

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

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

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板书课题: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

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

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

(学生汇报)

教师:

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

(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

请同学作好准备。

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

(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

小汽车:

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

正正

载重车:

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

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

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

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

(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

统计表要分几栏?

为什么?

要分几格?

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

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三)巩固反馈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

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

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

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

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

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自己用正字法来统计自己身边的几件事物。

2、练习册课后习题。

3.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B确定组距和组数

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D确定全距和组距

2.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采用()

A次数B累计频率C频率D次数密度

3.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界限的确定有时会发生困难,这是由于()

A组数较多B标志变异不明显C两种性质变异间存在过渡形态D分组有粗有细

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60B215C230D185

5.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

6.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A简单分组B平行分组C复合分组D再分组

7.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8.对统计总体按两个及以上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叫()

A简单表B简单分组表C复合分组表D汇总表

9.对某地区的全部商业企业按实现的销售额多少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A变量分组B属性分组C分组体系D复合分组

10.在频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A各组频数之比B各组频率之比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各组频数与各组次数之比

【课后反思】

由于记忆性理论比较多,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太高,比较懒去记忆,特别是学习懒惰的学生,因此,对于会计科目的记忆和运用还不太熟练、灵活,除一部分学生积极回答发言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真正参与这活动中,;一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回答和上台讲。

今后这方面多培养。

 

任务二:

让学生会看统计图,会分析统计图的数据(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书10分钟,

二、前置作业:

1、学习统计图,直方图,曲线图等的绘制。

教学过程:

我们在进入中学以来学了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

谁来说说?

老师把知识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并整理黑板的知识,板书后,读一读,让知识形成系统。

二。

运用方法完成统计并分析。

1.师:

现在分小组统计,大家提供信息给组长,一起收集,整理。

汇报:

师:

先请一个小组来展示,请派一代表来说说从你小组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其他小组的情况是否差不多?

怎么知道哪组考得更好呢?

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解决。

接下来,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平均分。

(请2个人板书)

2.汇报:

各组平均分,分析两组平均分,问:

分数高的小组原因在哪?

分数低的为什么低?

(表格对比),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每人自己说说那些题目丢分,今后该怎么办?

说说准备赶上哪一组?

提出挑战并接受。

3.课中小结:

刚才复习了统计,熟悉了统计的过程。

(齐读板书内容)

三。

联系生活,运用统计,解释生活。

(节奏加快,音乐)

1.饮食调查:

出示画好的统计图,让学生读图,同座小声议论,说说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让低差多说,建议。

2.福州的几年来汽车上牌量统计表,从表中看出什么?

预测明年将是多少?

3.对比两中饮料的销售情况,月平均量,估估谁多?

为什么可乐量越来越多?

四、拓展训练:

1.统计数据分组的关键在于。

2.一般说来,统计分组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1);

(2);(3)。

3.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分组可以有分组和分组。

4.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所编制的变量分布数列叫,其组数等于。

5.在组距式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叫。

各组中点位置上的变量值叫。

6.组距式变量数列,根据各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和。

7.已知一个数列最后一组的下限为900,其相邻的组中值为850,则最后一组的上限和组中值分别为和。

8.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和。

9.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由、、和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和两部分组成。

10.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的工作过程。

11.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整理先行步骤,它是在对数据分类或分组之前对和所做的必要处理,包括对数据的、和。

12.直方图是用——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13.雷达图是一种的图示方法。

教师

五、老师讲解。

内容是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方法及统计量、平均数。

其中统计表有单式、复式统计表;统计图由纵向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表;统计的方法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提高统计的能力,培养决策的策略与意识。

这节课,我在备课中有这样一个思考:

就是在常态课教学模式下,尝试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在小组学习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作为课改的公开课标志性之一多媒体可见,我制作十分简单,只在复习中切实有用到的才扫描几张,目的是图文结合,从具体到抽象地复习。

在备课中,我思考如何不把复习课上成了实践课。

因此才有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学生自主归纳,接着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统计。

题目的量很少,就对准单元卷的统计让学生说深,说透。

六、本课时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同学们积极参与,大胆回答,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会运用比较法、实例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背诵等学习和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1.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2.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各个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特点决定的()。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4.简单分组涉及总体的某一个标志,复合分组则涉及总体两个以上标志,因此,将两个简单分组排列起来,就是复合分组()。

5.单项式频数分布的组数等于变量所包含的变量值的种数()。

6.凡是分组表都是次数分布表()。

7.次数密度表示单位组距上分布的次数()。

8.异距数列是各组组距不都相等的组距数列()。

9.统计表的主词是说明总体的各种指标()。

10.品质分布数列是一种单项数列()。

11.在组距相等的条件下,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的分布是一致的()。

任务三:

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书10分钟

二、前置作业:

1、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的区别于联系?

2、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统计计量(测定)——对统计数据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标识和计算

一、数据的计量尺度

四个层次:

(一)定类尺度(列名尺度)

例:

按性别分组:

男  女

按专业分组:

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

特点:

1、平行分类或分组

2、穷尽和互斥

3、最基本的测度

(二)定序尺度(顺序尺度)

例:

 按产品合格程度:

优等品、合格品、次品

 选修课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特点:

1、可测度等级和顺序差别

2、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数学运算

(三)定距尺度(间隔尺度)

例:

测量温度:

4度  8度  

学生学习成绩  40分   80分

特点:

1、可测度间距2、通常具有物理计量单位3、可加减运算,但不可乘除

(四)定比尺度(比率尺度)

例:

身高的测量、产值、人口等

特点:

1、必须有一个绝对的“0”点2、可计算比值或比率

 二、数据的类型(广义数据)

统计数据实质是采用某种计量尺度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1、采用定类与定序尺度计量→定性的数据 (即品质数据或品质标志值)

2、采用定距与定比尺度计量→定量的数据 (即数量数据或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是直接取得统计数据的渠道,在统计过程中处于最基础的阶段,决定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解决什么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向谁调查,由谁提供数据

3、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什么,采取什么形式调查

4、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其他内容

三、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根据调查单位与调查对象是否一致→

●全面调查

  普查、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

(一)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特点:

1、一次性或周期性

     0——人口    3——第三产业

     5——工业    7——农业

    2、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

    3、适用范围比较窄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据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特点:

1)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2)以样本指标(统计量)为依据进行推断或检验

   3)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三)统计报表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要求:

1、统一的表式2、统一的指标3、统一的报送时间 4、统一的报送程序

(四)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单位——在所要调查总体的数量特征上占有较大比重的单位

(五)典型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

“解剖麻雀”、“划类选点”

 目的——通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所研究问题地本质和特征规律

 §3 统计数据的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

程序:

二、统计数据的审核

 1、初级资料:

完整性    准确性

 2、次级资料:

完整性    准确性       适用性       时效性

三、统计分组基础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某一主要标志,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或组别的一种统计方法

1、分组原因:

2、分组原则:

穷尽与互斥3、分组的结果4、分组的作用

(1)区分事物类型

(2)研究总体结构(3)探讨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5、分组的类型

(1)按分组标志类型:

品质标志分组     数量标志分组

(2)按分组标志多少:

简单分组       复合分组    

 6、统计分组的关键

(1)分组标志的选择

(2)各组组限的划分

四、数量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

1、数量分组的形式

(1)单项

(2)组距式间断式与连续式等距式与异距式   

2、数量分组的要点

(1)组限——相邻两组的界限

“不重不漏”“上组限不在内”原则(连续式)

(2)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

全距=数列中最大值-数列中最小值

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连续式)

组距=本组上限-变量值小的相邻组上限(间断式)

斯特杰斯经验公式:

P34

具体确定原则:

⊕组数必须是整数

⊕组距尽可能是5或10的倍数、10倍数、百倍数等

⊕最小组下限应略小于数列的最小值

⊕最大组上限应略大于数列的最大值

(3)组中值的确定 

A、连续式分组

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

B、间断式分组

(连续变量)组中值=本组下限+本组组距/2

(离散变量)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 

C、开口组(连续式)

1)向上开口组

组中值

=本组下限+相邻组组距/2

2)向下开口组

组中值

=本组上限 -相邻组组距/2

四:

作业扩展:

1.有一个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下:

89887699746082609399948277

7997788784796598675972568l7773656683638986959284857970

学校规定:

60分以下不及格;60—75分为中;76—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试把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中、良、优四组,编制一张次数分布表。

2.某班学生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次数分布如下表:

考分

人数

比率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人)

比率(%)

人数(人)

比率(%)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2

7

11

12

8

合计

40

要求: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相应的数字,填入表中空格,并说明各指标的意义。

3.某公司所属20家企业某月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工业增加值

企业编号

工业增加值

A

B

C

D

E

F

G

H

I

J

46

68

118

33

79

50

89

27

127

99

K

L

M

N

O

P

Q

R

S

T

24

78

92

57

40

60

72

58

66

74

要求:

进行汇总,编制组距数列。

 

项目三:

统计指数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