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328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docx

给新驴户外装备知识入门

给新驴:

户外装备知识入门(转)

今天晚上看到登山版有个新驴问到户外装备的问题,就找了一下资料,我记得以前绿野有位叫SMOLLDI的?

有几篇关于装备的文章很好,没找到署名的,这篇帖子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觉得写得还是比较全面的,先转来分享吧!

玩户外和想玩户外的人越来越多了,入门级户外装备的选择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问老驴吧,往往问到无语,要不就是“轻量化”开头的长篇大论,要不就是“功能至上”的苦口婆心,总要搞得你要么无地自容泪流满面,要么就义无反顾的把自己搞破产。

这篇文章根据我自己的户外经验写成,不能算权威,只能算诚恳。

还有,一般玩户外都是先从“徒步”开始的,背上背包,游山玩水,所以我谈的入门装备就先从徒步开始。

既然谈到选择,那当然有标准。

我认为对于户外装备来说,所谓好坏的标准就是这些装备应付户外环境的能力。

然而,“能用”和“好用”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所以其实也无所谓真正的好坏可言。

我的观点就是,“好用”的装备可以和你一起应付一些没有在考虑当中的意外情况,而“能用”的装备则不能,甚至会在意外情况下出问题,搞得你更加狼狈。

在开始之前,我首先要谈几点前提,第一就是户外装备的非唯一性。

户外装备的功能性很强,以帮助使用者能在一些比较严苛的户外环境中生活。

而户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下至深海上至极峰,环境变化可以说真的是“沧海桑田”。

所以购买户外装备前首先必须明白几乎不可能有某样装备可以应付所有的状况。

如果你预算充裕,可以选择为各种环境购买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装备。

例如为了徒步买徒步鞋,为了攀岩买攀岩鞋,为了登山买登山鞋,这绝对不是烧钱或者多此一举(如果你的预算有限,那么你必须明白,你需要放弃掉一些“可能”,而把钱用在你最经常活动的领域)。

第二点就是户外装备性能的平衡性。

为了完成某一种功能,户外装备往往有几种特性来满足它,而这些特性总是相互矛盾的。

例如防水和透气,坚固和轻便,精确和耐用等等。

在这些矛盾之上的更是我们永恒的矛盾,价格和性能。

塑料布可以防水,但是它能透气吗?

不透气,能做成衣服或者鞋子吗?

离开平衡讨论任何一个单项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拍砖的时候请成熟一点。

第三点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原则。

在充分竞争的商品社会,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行业保持着某种“平均利润”,大家都不会赚得太少,当然也不能太黑。

所以推荐某种产品的时候,我只会推荐一个“起步价”。

第四是一般原则。

我讨论的全是一般情况,一般人,一般体力,一般有钱,一般的冒险精神。

要是有人要用麻绳去登山,或者光脚去走戈壁,那你已经不是“入门”驴了,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

鞋子

鞋子我认为是户外的第一装备,无论花多大的价钱买鞋子都不过分。

和鞋子比起来,你其他所有的装备都可有可无。

你可以借,可以租,可以DIY。

但是假如没有一双合适的鞋子,我以你的旅伴的身份劝告你,最好还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吧,要不在户外你可能害人害己,自己痛苦不说,还把整个队伍拖垮。

鞋子的类型和品牌真不少,很难做出具体的建议。

我且分析几个关键的功能,大家自己去选择吧。

买户外鞋的第一项恐怕就是帮的高低了。

高帮的对脚踝保护好,可以应付坎坷不平的路面,保暖,但是重,穿脱不是很方便,平时似乎也不大好穿出去。

低帮的轻便,穿脱方便甚至不用解鞋带,但是保护性能差,在户外走容易扭伤脚。

所以我建议至少要买中帮以上的可以保护住踝部的鞋子。

第二是鞋头要加强,常见的是包一块耐磨的橡胶,外皮里面也有加强材料,使鞋头很硬,可以保护脚趾,踢到石头的时候不会受伤,也不容易被重物压伤。

但是加强的鞋头在踩踏窄小的台阶的时候不容易着力,可能打滑,要注意。

第三是耐磨鞋底。

这里说的只是徒步。

鞋底材料和花纹是比较难选的,因为耐磨和防滑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指标。

看到所有的宣传材料上都说自己的鞋子耐磨又防滑,其实需要辩证接受。

硬的鞋底耐磨,但是不能很好的贴合接触面,所以防滑性能是受到影响的。

软的鞋底贴合好,防滑出色,但是肯定不耐磨。

在户外徒步,碰到比较多的是石头地面或者混合型石头地面,在干燥的时候不会很滑,但是会很磨鞋子。

鞋底不够硬的话,走在这种路面脚底也会硌得非常难受。

所以即便是户外鞋底的明星“V底”(vibram是意大利著名的橡胶生产厂商,V底就是各鞋厂采用它生产的橡胶做出来的鞋底)用作徒步鞋底时它最出色的性能也是耐磨,强度好,而防滑性能则不是第一考虑。

当然,攀岩鞋的V底另当别论。

所以鞋底首先要选择结实耐磨的,不要苛求徒步鞋很防滑。

第四是鞋子材料。

Gore_tex(戈尔特斯)当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防水和透气的矛盾在这里被厂家变成了超级赚钱的题材。

这种材料不透水,穿着它做的鞋子踩进水里是没事的,而它又透气,脚上的汗汽可以通过它排出来。

让脚保持干爽。

这个特性绝非可有可无的,在高海拔地区,因为水蒸汽的比热比空气大很多,鞋子里面的汗汽会让寒冷长驱直入,穿透你的骨髓,最后让你失去脚趾。

而保持干爽就意味着保暖,还意味着健康,不发脚气,皮肤保持干爽也不容易被磨出水泡。

这种高科技的材料拥有着目前最好的同时防水和透气的指标,所以也是许多大鞋厂的首选,戈尔公司当然就财源滚滚了。

第五是鞋子的一些其他细节,例如鞋舌的设计要和鞋帮连在一起,这样涉水的时候水不会从鞋舌和鞋帮之间灌进去。

还有鞋带的最上面几个孔,建议选用钩式的设计,这样穿脱会方便很多,而且在戴着手套的时候也容易操作。

综上所述,这样的一双V底,Gore-Tex面料的徒步鞋起步价在500到600元。

这钱是最有必要花的。

要是有人问我,200一双的行不行,我会说,可以,不过你用起来必须小心谨慎一点,而且,我个人不会买200一双的鞋子。

我到目前为止只穿过一双徒步鞋,HBNature的,韩国品牌,Gore-tex料子。

HBNature自己的底子。

中帮,天冷的时候也适合平时穿着。

鞋子非常结实,防水性能我觉得一般,长时间行走在有露水的草地会感觉鞋子里面有潮气。

这双鞋我穿了五六年,走过接近1000公里,乘车乘飞机的不算,现在还在服役当中。

穿了这么久,鞋帮和鞋底之间没有一处脱胶,不过一只鞋的后跟底有开裂,可能会进水,所以我会对它比以前温柔一些。

因为入门的时候玩的主要是徒步,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选了它。

我记得五六年前买的时候是六百多块钱。

选鞋子的时候注意选比较硬的,有一定分类的。

轻当然好,不过要记住,一定价格下,同样强度的鞋子,越轻的越贵。

鞋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鞋面和鞋底脱胶,还有鞋底橡胶被意外穿透。

这些问题在买鞋的时候不一定看得出来,所以选个好点的牌子是比较保险的。

背包

我认为背包是第二装备。

有了鞋子,咱就可以上路了,但是东西总要背着去啊!

背包舒服不舒服,固然不一定会“后果很严重”,但是这绝对影响心情。

背包的容量是第一个选项。

从15升到100升,取决于你要出门多久,要带多少东西,和的身材与体力。

一般来说,对于露营的“全户外”,两三天的,基本装备包括帐篷,睡袋,防潮垫,一套到两套换洗衣服,灯具,也可能还有炊具,其他工具,个人物品等等。

这样的一次驴行我个人认为30升以下的背包足够。

帐篷和防潮垫可以外挂,我不需要化妆品,如果是去大明山我也不带炉头和套锅,最多带个饭盒。

但是假如你的睡袋是化纤的大个子,防潮垫是充气的,还要带上防晒霜和护肤用品,那可能就要用到40升左右的包了。

如果你是走西藏,那还要带冲锋衣,大量的药品和干粮,相机,也许还有笔记本电脑之类,那70升以上的背包比较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公司对包的容量标称不一样。

有时候某个公司某个容量的包,直观上感觉就跟另一个公司的同样容量的包相差很多。

除了容量,有的公司会标出适合的背负重量,象睡袋一样用一个色条表示。

在哪个范围内是包包可以轻松承受的绿色,哪个范围是比较吃力的黄色,哪个范围又是接近过载的红色,让人一目了然。

背包还需要选择类型。

在徒步驴行中,我们一般不是很重视这个问题。

从功能上划分,背包有徒步包,穿越包,登山包,防水包等等,各有特点。

徒步包讲究的是取用方便,背负舒适,对包的形状则没有很多要求,所以徒步包往往到处都能装,到处都能开。

它可以在主包以外有很多侧袋的,有很多拉链,有很多外挂点,可以很清楚的把用具分好类装在不同的地方,不用象穿越包一样考虑穿越树林草丛,设计得又瘦又窄。

它也不需要象登山包一样设计很多挂环,用来悬挂技术装备和绳索。

当今的徒步包,一般有主包,侧包,头包,主包前面还有面包,下部有单独的睡袋舱,休息的时候不用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才能拿到睡袋。

底部和顶部有挂点,一般用来捆扎帐篷和防潮垫。

背负系统,是每一个背包广告都会吹嘘的东西。

我们说得简单一点,背负系统要结实,可调,舒适。

结实是指包在负重的时候能承受住重量,不至于变形和撕裂;可调是指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体型,身材和习惯来调节背包在背上的状态,对受力进行分配;舒适当然是指包背在背上没有压迫感,身体各部分没有不均匀受力,而且可以长时间保持比较良好的身体感觉。

至于是否有铝合金或者碳纤维框架我个人认为不是特别重要。

左边背包的是全可调背负系统,右边的是简化的背负系统,肩带到腰带的距离不可调,背包主体是“挂”在背负系统上面的(即便是简化的背负系统和背包主体都有好几道加固缝合)。

更简化的背负则是把肩带直接缝合在包体上端,这样背包的负重性能会比较低,使用一段时间后缝合处容易脱线甚至断裂开。

材料,当然也很重要。

背包的材料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防水性能,背包底部的耐磨性能,背负系统的缓冲材料的性能。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合理选择。

我有三个背包,26升,37.5升和55升。

26升的派格用于短时间徒步,背负的高度不能调整,也就是说肩带和腰带之间的距离不能调整。

如果个子比较高,就会发现腰带没有办法很好的落在胯部。

当然这个容量的包不会考虑很重的负荷,所以也不是很要紧。

另外这个包我感觉好像是为女士身材设计,两个肩带之间的距离过窄,我背久了觉得肩膀有压迫感,容易疲劳,产生酸痛。

37.5升的是花岗岩轻量化的背包,材料比较轻,结构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包加两根肩带,严格的说没有背负系统。

不过肩带上还是有海绵垫,肩带和腰带的距离恰好都比较适合我,长时间背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这个包属于穿越包,没有侧袋,没有睡袋舱,面包都没有,一个直筒包到底。

取用东西不大方便,特别是包底的东西,非要掏个干净才能拿到。

55升的派格背负很结实,肩带很厚,压在肩上很舒服。

除了可以调节肩带、腰带的长短,还可以调节背负系统的高度,高人就把肩带和腰带分开点,矮人就拉近一点,腰带可以稳稳的包在胯部,把重量合理的分布在两肩和胯部。

有侧包,睡袋舱,面包,外挂也不少。

面料防泼水,底部是很耐磨的牛津布,看起来跟鞋底子差不多,背着它很放心,很方便。

按照我个人的习惯,一周以上的驴行都可以应付,经常背三四十斤的东西没问题。

缺点是包包的侧边没有弹性的水瓶袋,也许设计的时候只考虑使用者使用水袋来装饮用水吧。

对了,水袋现在用得也越来越多了,用它可以在行进中饮水,还可以做热水袋,甚至大开口的可以当水桶,装东西等等。

所以买包的时候注意要开有水袋引水管的出口,那是一个头包下面的小洞洞。

背包容量大小不同价格相差比较多,很难说个准确的数字。

根据一般情况,45升左右的包500-600元是起步价,这个价格可以买到中档以上的牌子货。

中档附近的比较专业的牌子主要有派格,多特,沃德,买这些品牌的背包的好处就是你无需对产品有太深入的了解,因为这些品牌会为你考虑得比较周到。

你只需要照着预算去(甚至是随便)选一个都不会有大问题。

选包的时候首要的一点就是包的肩带和腰带必须厚,成型好,没有变形。

背包最容易出的问题主要跟附件有关,拉链锁死了,扣件断掉了(好的扣件是尼龙的,韧性很好,可以弯折,差的是塑料的,脆,硬,容易折断。

两种材料外观上可以很象),要不就是缝合或者粘合的地方撕裂了。

在受力的地方,缝合处是需要用“打枣线”的方式加固的。

还是那句话,买个好牌子吧,你不用担心那么多了。

帐篷

帐篷帐篷帐篷,凡是第一次对户外产生感觉的人我想大多数都是从看见了一顶顶色彩缤纷的帐篷和感受到帐篷所代表的一种自由和随意的精神吧。

帐篷就是户外的家,你说重要不重要?

帐篷首先选大小。

从单人帐到六人帐到班用排用帐,从50厘米到十几米宽,选哪一种?

首先我不建议选单人帐,除非你对轻量化有超过一切的要求。

即便一个人出行,你也会发现用双人帐那种宽敞和通透的好处。

另外,一个人用双人帐可以很好的安放背包,保证你的装备的安全,不遗失和干燥。

我见过的许多单人帐不但窄,而且矮,睡在里面实在不会太舒服。

帐篷还有单层帐和双层帐的分别。

单层帐为了防水的考虑,会用防水性能比较好的布料制作。

上面说到,防水和透气是两个互相排斥的指标,如果两个指标都要,那就要高科技来帮忙,那就碰上价格这个更让人无奈的指标。

双层帐篷的内帐一般是用透气的纱网布制作,外帐才是防水布,两层中间是隔开的,空气流通起来会好很多。

所以我首先建议选择双层帐篷。

帐篷的种类也很重要。

从对应的环境来说,我们可以把帐篷简单的分为一般的户外帐篷和高山帐篷。

高山帐的主要特点是低矮,骨架(帐杆)多,结构很稳固,外帐布的抗撕裂能力强,这样可以抗大风吹,抗厚雪压。

如果是那些定位在真正的高山上使用的高山帐,它们甚至没有防雨的功能,因为不需要。

有的外帐底部还有雪裙,可以用雪压住,阻止大风吹入两层帐篷中间,保暖。

不过据说目前雪裙已经慢慢被淘汰,我也认同这种理念。

帐篷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就是门厅,拉开你的帐篷,会发现外帐会大出来一块,把它支撑起来,就可以做门厅。

门厅虽然只是一块布,但是作用很大。

可以给你放背包和鞋,让它们不被雨淋,可以做帐外泥泞区和帐内干净区的缓冲区间,可以在雨雪天做厨房,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两个门厅面对面可以斗地主……其他的功能,只需要想象力了。

帐篷的骨架——帐杆,对帐篷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现在主要有玻杆和铝杆之分,高端的有碳杆,很贵,就不提了。

所谓玻杆就是玻璃钢杆,一般的鱼竿材料就是它。

铝杆虽然就是指铝合金,但是不同成分的铝合金所表现出来的机械性能是不一样的,高端帐篷的一副杆子就比普通的整个帐篷还要贵,就是因为使用了高性能的铝合金。

帐杆要求有很好的柔韧性,弯曲不断裂,又要求有比较好的强度,使用时不被雪压断,不在大风里弯折。

从性能的角度说,玻杆的两个指标都低于常见的铝杆,而且还有老化的问题和重量的问题。

时间长了会老化,局部变脆,在某些受力集中点象竹子一样裂开,而且重量比铝杆的重上将近一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铝杆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因为产量增加,采购的成本也下降,所以价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和玻杆拉得很开。

所以我推荐首选性价比比较高的铝杆帐篷。

帐底材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

帐底尤其要求有很好的防水能力,还要很耐磨,很耐折叠。

所有下到帐篷上的雨水最后都会流到地上,帐底是单层的,而且上面还压着人体和装备很重的重量。

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帐底就成了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帐底目前多见的有PE塑料编织布和各种各样的涂层尼龙布。

PE布其实就是“彩条布”。

这种材料防水性能非常好,跟塑料袋子实在没什么两样。

不夸张的说,这种帐底可以让你泡在水里睡干爽觉。

但是它不耐磨,容易老化,而且不柔软,反复的打包和展开后折痕处容易断裂。

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只需要一个下雨的晚上,你就一定会拥有一次刻骨铭心的户外记忆。

所以目前PE布已经逐渐淘汰出主流产品,只能在老的,低端的帐篷上见到。

而涂层尼龙布的优点则比较突出,尼龙布可以通过选择更粗的尼龙丝线和更紧密的编织工艺让强度变得很高,很耐磨,耐折叠。

加上良好的涂布工艺,可以让涂层在布面上附着得非常牢固,防水性能也很好。

所以现在选帐底材料,除了看几千毫米防水以外,再看看材料是不是够厚够结实吧。

当然,这会增加一定的重量。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选择”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

帐篷除了购买时注意选择以外,还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它。

好的帐篷不会用,也能让你狼狈不堪。

我们看到,帐篷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是防雨,第二是防虫防蛇,第三是保暖。

防雨当然靠防雨布——外帐,和不透水的帐底,防虫防蛇靠封闭的内帐设计,全拉链式的门。

只要记得出入都拉好拉链,就不会有问题。

保暖的功能则说起来比较微妙,因为它除了靠封闭冷风以外,还跟里面的干燥程度有关,要干燥就必须通风,否则人呼吸就会产生水汽,水汽就会把身上的热带走,把外面的冷带进来。

而且水汽会在帐顶凝结,导致帐篷里面“下雨”。

水汽还会侵入我们的衣物,睡袋,让这些装备的保暖性能下降,加剧寒冷的感觉。

在极限环境下的潮湿是可以致命的。

可是要通风就会冷气进来,说起来又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指标了,所以要辩证选择。

另外,要保温还有睡袋,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还可以在帐篷里点汽灯升温,用水袋装热水当热水袋,和人混账,做运动等等等等聪明的或者笨笨的办法,所以目前帐篷的保温功能好像越来越没人提了。

那我们就说怎样正确使用帐篷可以更好的防雨吧。

看看你买的帐篷,里面会有一袋地钉。

帐篷和地钉是配套的,买帐篷就有地钉。

地钉有的简单一点,就跟一根钉子差不多,有的复杂一点,十字形截面,抗比较大的折弯力,抓地的性能也更好一点。

地钉是用于把帐篷的外帐固定在地上防止被风吹走的吗?

那么天气好的时候出驴是不是可以不用带地钉或者不用打地钉呢?

是,但不全是。

除了防风固定的作用外,其实地钉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外帐的几个脚拉住,拉开并且固定在地上,这时在帐蓬骨架(帐杆)和地钉的共同作用下,外帐形成一个独立的穹顶,与内帐无接触。

别小看这个“无接触”,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第一,内外帐之间的空气层可以流动,为内帐提供新鲜空气,睡在内帐里不会被憋得难受;第二,这个空气层还可以保温。

把外帐(尤其是带雪裙类的帐篷的外帐)接地的一圈稍微密封一下,例如用雪或者石头压住,使内外帐之间的空气层流动性降低,这时这个空气层就是宝贵的保温层,虽然帐内空气会闷一点,但是隔热保温效果是很明显的;第三,也是最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外帐撑开内外帐分离后帐篷才是真正防雨的帐篷。

就像我们的雨伞一样,当我们躲在撑开的雨伞下面时,水滴并不会透过雨伞布面滴下来。

可是在下雨时我们如果从伞内触碰雨伞内表面,就会发现其实雨伞布并不是防水布料,雨水不透过伞布只是因为雨伞表面的水滴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撑”在伞布的缝隙里,使更多的水会顺着表面流走。

所以,当内外帐互相接触的时候,下雨时雨水就会在接触的地方透过外帐浸湿内帐,内帐不防水,雨水就会进而直接进入内帐,滴在内帐里面。

我在元宝山是有惨痛的教训的。

山上很冷,晚上下了一点小雨,我本来睡得很熟,无意中脚趾碰到帐壁,立即被冰冷的水滴刺激醒过来。

我当时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完了,地布透水了,今晚完蛋了,不要睡觉了,装备打湿了,人要冷感冒了......”等爬起来耐心地检查一遍,才发现并没有哪里漏水或者渗水,只是我搭帐篷的时候没有打地钉,外帐就软软地耷拉罩在内帐外面。

到一下雨,雨水就从内外帐接触的地方浸过来,我又刚好踢到那个地方......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以后出驴无论如何都会携带地钉,就算是宿营在石头上面无法打地钉的时候,我都会把外帐的拉襻扯开,用石块压住,总之,再也不能让内外帐谈恋爱了!

另外,我还强烈推荐使用地布。

地布垫在帐底和地面中间,可以减少帐底的磨损,降低帐底被地面上的小刺刺穿的风险。

而且也可以让帐底不沾泥,保持干净。

回去把地布一洗就没事了,不用整个帐篷洗来洗去,无形中也加重了防水层的磨损。

地布要注意不要选择防水布,否则水会积聚在防水布上不走,这样就相当于整个帐底泡在水里了。

应该选择不防水的布料,水可以流走,或者渗透进地面,让帐底不用泡在水里。

还有,在扎帐的时候尽量在帐篷四周开好排水沟,从帐篷上面流下来的水可以流到低处,不会聚集在帐篷底下。

平时爱护装备,应急的时候装备才会爱护你,不给你添乱。

综上所述,双人双层铝杆帐起步,带风绳,而且地钉不能少。

注意外帐的布料接缝或者缝合的地方要“压胶”(就是在缝合处又涂上胶水,并且加压使胶水渗入布料),否则雨水会从针眼里面透进来。

还可以选择一些为方便设置的功能,例如荧光拉绳,可以让你半夜起来嘘嘘时不会绊在拉绳上摔个狗抢屎还很不幸的吵醒所有人来笑话你;帐内的吊环,可以挂头灯;帐篷边上的方便袋,装一些容易弄丢的小东西等等。

这样一个帐篷大概两三百块钱,推荐国产的牧高迪,这个品牌的性价比不错,功能上的设计还是比较贴心的。

最后,扎帐的时候别偷懒,还要好好爱护你的帐篷。

灯具

既然户外了,当然要露营。

既然露营了,自然要过夜。

既然过夜了,当然要有照明。

没有照明固然不至于要人命,但是一顿超级野外大餐后就摸黑洗了睡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户外生活。

先说头灯。

在户外用头灯还是电筒没有什么可说的,头灯是首选。

在野外无论是行进还是营地生活,头灯因为可以解放我们的双手而具有电筒无法替代的优势。

说起性能,电筒能拥有的功能头灯全部可以拥有,电筒上面使用的先进技术头灯上同样不缺。

所以头灯应该是户外照明的第一选择。

头灯既然戴在头上,当然要舒服一点。

大多数头灯的头带用弹性松紧带制作。

松紧带当然首选既有足够的弹力,又足够柔软舒适,最好是长度可调,以适合不同的脑袋。

结构简单的头灯只有一根头带,穿过头灯的底座从额头绕场一周。

而另一类型的头灯则有两根头带,第一根头带环绕额头,第二根头带顶在头上,好处是可以把脑袋包得稳固些,而且不会因为环绕头带松了就掉下来。

只有一根头带的头灯为了能固定好头灯,一般都相对紧一点,而脑袋是个精密部件,扎紧了会缺血,时间长了会头疼。

所以我推荐使用有两根可调整头带的头灯。

为了配合不同的黑暗中的行为,头灯最好可以调整俯仰角度。

这个功能还真的很重要。

例如,在野外行进时,走快的时候就要照远一点,免得没有准备就突然碰到障碍物,走慢的时候就照近点;走险路就照近点,看得清楚,不会抓错踩错,走平路就照远点;电池新换上去,灯很亮,就照远点,充分利用光晕,电池消耗得差不多了,灯越来越暗,就照近点,省得看不清。

不能调节俯仰角度的头灯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会用得很不舒服,很费劲,总是要不停的抬头低头来切换视野。

另外,在营地,把头灯挂起来当营灯用,角度可调也会方便很多。

头灯是灯头和电池分开的好,还是灯头电池一体的好,这个没有定论。

一般来说,用多节电池,用大个电池的头灯多是分体的,用少节电池,用小个电池的头灯多是一体的。

看上去只要不因为头灯的重量太重而在佩戴的时候觉得不舒服,或者不停的从额头上滑落,这个问题不算一个问题。

我把最重要的东西留在最后说,那就是头灯的灯泡。

现在的照明技术越来越先进,灯泡也越做越亮,发光效率越来越高,能耗也确实越来越低。

但是我们还是要复习一下初中物理的能量守恒定律,用在这里,就是说,灯泡越亮就越耗电。

宣传说超级亮又超级省电的灯泡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咱不要轻信。

说灯泡其实已经是个小口误了,因为现在很多新型发光元件已经不是“泡”型的了,没关系,大家明白就行。

在白炽灯逐渐被淘汰的今天,用在头灯上的主流的发光元件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发光二极管LED,另一种是惰性气体发光元件,头灯上常见的就是氙灯和氖灯。

我们不讨论技术的优劣,且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吧。

我们关心的其实是四个指标,亮度,颜色,能耗,还有永恒而伟大的价格。

而这两种发光元件都可以做出五颜六色,能亮能暗的效果。

我们看一个头灯,发光元件是一个透明实心“灯泡”的就是低功率LED,是一个“凸透镜下面的小荧光方块”的,就是中或者大功率LED,如果是一个空心灯泡的,那就是氙气灯或者氖灯。

能耗比较,从高到低一般是大功率LED,惰性气体灯,低功率LED。

亮度比较,与能耗相同,大功率LED最亮,可以提供百米以上的高亮度远距离的“探照”式照明,用于搜索更合适。

光线的颜色是淡蓝色或者白色;惰性气体灯居中,可以提供几十米距离内的有效集中式照明,适合野外行进,一般灯光偏黄,可以穿透薄雾;低功率的LED提供十米范围内的泛光式照明,比较适合营地和低速行进,颜色为淡蓝到白色。

续航能力比较,大功率的LED往往需要锂电池供电,续航能力以小时计,一般是几个小时,惰性气体灯可以由电池组供电,续航能力以十小时计,可以达到十几到几十小时,低功率的LED用电池组供电,续航能力惊人,以百小时计。

价格比较,大功率LED因为能耗高,亮起来场面很大,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