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531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0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docx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能使之日益恶化。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

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二战以后,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

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

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

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

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

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

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等三个部分。

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人们希望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突出,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概念最为重要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

▪2、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

另外,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

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拓展的。

具体而言:

▪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

▪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

▪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研究。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

▪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鉴于此,首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清洁生产

▪污染的末端治理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

2、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

▪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

它试图通过企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用

▪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为虚拟园区)。

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文。

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设想。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在上述四个理论或概念中,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的研究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即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行创新和评价,而后三者关注的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

▪所以,生态经济与上述三个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中,生态经济最重要之处是为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提供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而后三者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资源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的理念:

观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记住生态环境这个大背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表达经济学真理,还要表达生态学真理,价格不仅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还要反映生态环境成本。

▪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都研究可持续性

▪资源经济学研究特定企业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研究特定企业的污染可持续治理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寻找的都是企业最优解。

▪生态经济学研究特定地区或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它寻找的是社会最优解

▪所以,生态经济学又有研究尺度更大,约束条件更多,寻找解决方案更难的特征。

三、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为轴心形成与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验证、丰富和发展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学说的理论结晶。

第四节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动态

一、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概况

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生态经济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

▪一是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含义。

▪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

▪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二、生态经济学的前沿动态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工作是生态补偿理论与方法以及能值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应用。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是:

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维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生态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创造和维护生态效益的这部分投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

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免费地得到满足,需求必然会无限大;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供给得不到任何补偿,供给就会极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

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是补偿标准确定、补偿资金来源、被补偿者识别等。

▪能值评价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不同类别、不可比较的物质转换成统一的能值进行加总和比较,以消除价值加总和分析中的主观性。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人对生态资源需求的变化,估计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增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变化。

▪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已在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态省建设。

▪1999年3月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先后批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8省为生态省建设试点。

江苏、陕西等省也在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

三、生态经济学科建设的目标

▪生态经济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培育一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好、研究方法更全、成果质量更高、国际交往更广和合作精神更强的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为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为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是:

(1)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为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生态经济评价工具;

(2)生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与机制、生态经济管理工具;

(3)生态产业发展,研究领域为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4)生态服务评价,研究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消费、生态旅游。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

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种原材料,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人类周围的客观存在。

(与自然资源不同之处,后者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环境是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

稀缺性、多用途性、增值性、计量困难性的特征。

▪环境不仅具备使用价值,还具备商品价值,因为环境存在的一切都是对人类消费有用的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其界定较为模糊。

▪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

(大英百科全书)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UNEP,1972)

▪其定义必须包含以下含义:

①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②范畴具有相对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和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

▪自然资源的特性:

禀赋的稀缺性、分布的区域性、功能的多样性、质量的可变性

▪自然资源的存量与流量: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储量。

▪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

▪对存量与流量的分析对于不同性质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意义。

存量分析有助于科学认识储存性自然资源的利用极限,由于这类资源不能自我更新,所以对其流量的分析就显得没有必要;而流动性自然资源是指在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以自然更新者,包括大气、水、动植物、风能、潮汐能等,对这类资源的使用只要不超过其更新速率,就能持续利用,所以其最大流量就成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的极限数量。

对其流量的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一、20世纪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副产物

二、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自然资源的价格在过去自然资源失灵的价格政策下刺激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乃至浪费性利用,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资源也日趋枯竭。

▪自然资源的评价是指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角度出发,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综合论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方向和经济合理性。

▪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配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代人范围内对资源进行空间上的配置,这种空间配置的实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通过交通运输将资源由生产地向消费地流动;二是资源在代际范围上的动态配置。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从代际公平出发,基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做出开发利用决策。

(最低安全标准、代际公平)

▪自然资源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2.环境问题

▪⑴气候变化以及臭氧层空洞增大

▪气候变化将是21世纪所要面临的主要国际问题。

CO2的大量排放,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甲烷、CFCs和氮氧化物的释放超过了生物圈的吸收能力,导致臭氧层空洞增大。

▪化石燃料的燃烧→→CO2增加←←森林减少

▪碳氟氯烷(CFCs)的释放→→臭氧层破坏→→紫外线的照射增大

▪⑵能源匮乏

▪化石燃料能源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这些化石燃料能源的产生和形成对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说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现在必须认真思考人类未来的社会经济系统,科学研究其发展方式,尤其是对能量的利用。

在这方面中国还不够重视,而且还没有专门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能源问题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可持续的。

所以,为了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⑶土地退化

▪人类大约90%的食物来自于土地而不是来自于海洋,土地退化对于人类来说危害相当大。

地球上的土壤侵蚀率大约10~100t/(hm2·a),至少超过土壤形成率的10倍。

农业不合理耕作和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的侵蚀和盐渍化,其结果可能严重地影响世界食物的可持续供应。

▪⑷生物多样性减少

▪目前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减少,生物的衰减几乎完全源于其栖息地的丧失,而栖息地的丧失又缘于人类的活动的不断扩大。

除了人口压力之外,技术类型、能量供应、经济体制、贸易关系、政治信念、政策策略以及一系列能缩小或增大人口增长的其他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环境经济学的出现让人类看到了曙光。

▪这在热带雨林中是最明显的,热带雨林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6%,却含有地球上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

每年几乎2/3的热带雨林被砍伐,20世纪80年代,热带雨林国家的人口从15%增加到36%,而森林毁灭的速度几乎加快了90%。

▪这些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正常的,它们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科技进步为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空间技术的发展对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研究使得人类研究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成为可能。

▪3.环境问题解决的经济思考

▪环境经济评价环境作为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环境资源也将以价值形式直接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从经济角度采用价值形式研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适宜性,并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有效性评价。

▪灾害与生态经济灾害是凡对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危害作用的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两大类型,灾害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之中,从根本上而言,灾害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现象,具有生态经济性质。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经济管理环境作为一种应该有偿使用的共享资源,也要求政府主要动用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经济手段主要有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排污权交易、预付金返还、税收、污染赔偿、价格等。

三、中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目前总的情况是:

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干旱区以东的地区。

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地势总阶梯中的第二级台阶上,大致成北东向的宽600—800公里,长达3000余公里的条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干湿交替型)所在区域。

从全国范围看,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

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区。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

▪2.森林资源危机深重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倾,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改变和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项功能。

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森林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

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已达13亿亩,并且仍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1987年我国已沙漠化的土地达20.1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3.28万平方公里。

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而来,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于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发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

沙漠化对农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起松嫩沙地,西至宁夏盐池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约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9%。

我国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对我国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沙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种类很多。

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捕猎等,使大量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受到极大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12种和种类,列为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即达354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生物多样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在我国,由于经费、管理、发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没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缓慢增长,199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35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9亿吨。

由于我国废水处理率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十分突出。

我国长江、黄河、珠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