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274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ocx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石台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卫生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启动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因此,在新形势下科学地统筹谋划我县未来五年的卫生事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对保持卫生事业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和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卫生资源

1、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9个,分别为县医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所民营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113个村卫生室、7个个体诊所。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共276人,主要集中在县级医疗机构。

其中医生122人,副高以上职称7人,占人才总数的3.3%,中级职称51人,占人才总数的23.8%,护士92人,主管护士31人,占人才总数14.5%。

县医院医护人员109人,县中医院医护人员数48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4人(从县疾控中心与中医院各调剂2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共27人,县疾控中心72人,卫生监督所12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4人。

2、卫生投入。

2009年全县卫生事业费2345万元,占县财政支出5.95%。

(二)卫生状况

1、疾病控制与妇幼保健。

2009年全县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93例,发病率357.27/10万,主要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痢疾、麻疹、梅毒、出血热、血吸虫病、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感冒等。

孕产妇死亡2人,孕产妇死亡率233.92/10万;婴儿死亡4人,婴儿死亡率4.3‰;5岁以下儿童死亡6人,死亡率1.26‰。

2、已控制的疾病。

在医务工作者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丝虫病、头癣、疟疾、白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已基本消灭。

3、未控制的重大传染病。

血吸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感染威胁广泛存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业已成为我县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保健任务繁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生态环境的改变,区域性疾病流行范围扩大,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

同时,人口老龄化,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病、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增长,疾病模式发生改变,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较弱。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群众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超来越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及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3、卫生行政机构的综合协调服务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

公共卫生工作一直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事业,突发性、聚集性、不可预见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作为政府的公共卫生综合协调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县卫生局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红十字会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职能,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目前县卫生局的人员编制状态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4、卫生人才匮乏。

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青黄不接,人员老化严重,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重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体制不顺,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5、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十一五”期间,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与广大群众的卫生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相距,县卫生监督所、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仍借房办公,县医院、县中医院住院部床单元、医护办公设施不配套、陈旧,不能满足住院病人的基本需求,不符合院内感染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突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全方位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发挥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卫生保健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实现全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目标

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照《石台县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合理调整公有卫生资源的布局,发展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初步建立起符合石台实际的包括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委会)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网络,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县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乡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加快建设仁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城镇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7%以上;加大投入,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增加个人筹资标准,提高保障水平,在人均筹资15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50元,使平均住院报销比例达70%;进一步完善合管机构网络建设,健全新农合县、乡两级经办机构队伍,提高监管能力。

五、规划重点

(一)县医院

1、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2010年达到二甲医院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善门诊医疗环境,提高门诊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

服务窗口数量和布局合理,每个环节患者等候时间小于10分钟,提高门诊诊断确诊率;逐步扩充病床,改善床单元设施,2013年开放床位达到200张,提高床位使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床位使用率>85%,五年内平均住院日力争降低1-2天,院内感染控制在7%以内;床位周转次数>22次;病人综合满意率>90%,门急诊总诊疗人次>6万人次;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出院病人人次>5000人次;甲级病案率>90%;年手术总数>1500例,其中三、四类手术达到1000例以上。

2、加强学科建设。

各临床学科按“二甲”专科水平进行建设,争取建立1个以上市级重点学科,新增消化内科、骨科、眼科、妇科4个县级重点学科,组建内窥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将内科、外科拆分为五个病区、重建感染科病区。

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加强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支持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特色鲜明、能够凝聚学科优势的项目的开展,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格局。

对重点学科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经济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力争每年投入100万元,并随着业务增长而逐年增加,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3、加强急诊科和专科急救能力建设。

2011年始每年为急诊科固定录用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并进行轮转、进修培训,逐步完善急诊科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医院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医院危急重病人抢救能力,急诊抢救成功率>85%,加强专科监护病房建设,提高专科救治能力。

4、与省立医院、安庆市立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争取上级医院定期派驻专家坐诊、帮扶医疗活动。

积极引进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按照兼顾“两个效益”的原则,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每年争取引进省内先进的新技术达到2~3项。

5、完善学科护理内涵建设。

积极推行先进的护理模式,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提升系统化整体护理内涵,建立和发展专科护理队伍。

6、规范医院感染管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各项要求,感染率和菌检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消毒灭菌合格率保持100%,医疗废弃物处置符合规定要求。

杜绝发生群体性医院感染重大事件。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整体医疗服务条件。

计划到2012年前,将兴建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布局合理与二甲医院相适应的住院部大楼,建设面积13000平方米,增设床位226张,总投资2200万元,同时将现传染病综合楼,进行规范整合,设立感染科门诊,规范设立留观室;将老住院部改造成为辅助医疗用房,设立内窥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体外碎石中心、三基三严培训和进修、实习中心,并为重大突发性事件预留用房;将现医技综合楼改造为行政、信息化、后勤、物资保障中心和针灸推拿康复中心;并对医院院落重新进行整体规划、绿化,力争建成园林式医院。

8、人才培养: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引进大专生10人、本科生25人、硕士3人,护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50%以上,努力使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技术职称结构趋于合理,80%以上科室达到合理人才梯队结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0%以上,床护比达到0.4:

1,医、护、技比趋向合理。

“十二五”五年县医院立足后备骨干力量的培养,注重培养专业方向和专业之间的配合,形成“梯形”人才结构。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使县医院进入良性发展的现代化管理的快车道。

(二)县中医院

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的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中医事业和中医院的发展将着重在改善医疗条件,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起和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改善医疗业务用房紧张、布局不合理、设备落后等基础设施条件,在2010年完成医技楼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能投入使用。

通过对上争取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引进医疗设备,如CT机、进口电子胃镜、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满足临床实际需要。

2、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1)按照“二级甲等中医院的标准”和安徽省卫生厅“关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通知”,通过提高临床技术和服务质量,完成下列指标:

开放床位达到60张;床位使用率>85%;门急诊诊疗人次达3.5万人次;出院病人人次达2000人次以上;年会诊手术例数达400例以上。

门诊内科中医药治疗率大于50%,内科住院病人中医药治疗率大于40%。

(2)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和专病建设。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针灸推拿科专科、妇产科、儿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中医特点的重点专科和专病科室,力争达到省级重点专科一个,市级重点专科两个。

(3)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一方面采用中医的综合疗法抢救和治疗急重病人;另一方面,在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引进现代急救医学技术和方法,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急诊急救方面的新模式,增强中医应急、应变能力。

(4)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中医临床疗效,对在岗护士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岗位教育、岗位培训。

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护理模式,结合中医院的特点,创新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

(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在职教育。

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五年规范化培训,加强轮转医师的教育和管理,重视中青年医师“三基三严”的培训和考核。

做好对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学分制的继续教育,各学科制定科室人员进修培训计划,鼓励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十二五期间争取引进专科生10人以上,本科生20人以上。

(6)加强医学信息化建设。

利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用医院信息化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实现数字化医院夯实基础。

(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的设施、设备、人才编制及结构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疾病控制的需求。

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需改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人才结构:

1、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1)检验设备及能力: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检验仪器设备的配置,达到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基本设备装备标准。

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规范检验操作规程、提高检测服务能力,力争县级疾控机构基本检测项目全部开展。

(2)卫生监测设备:

需装备大气采样器、粉尘采样器、声级计、单向辐身热计、照度计等大气卫生监测设备,以及气温、气湿、气压等微小气候测定设备;

(3)卫生宣教设备:

需装备摄像、录像、扩音设备及电视机等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必备的设备。

2、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医学模式的转变、解决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需积极引进公共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医学院校毕业生,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人员编制按国家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配置标准并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需求,逐年递增,分步实施,到“十二五”期末,县疾控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45人。

3、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乡镇防保职能及人员编制并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县疾控中心履行业务指导、考核职能。

根据现阶段我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十二五”达标要求,基层血防组作为派出机构,由县疾控中心一体化管理。

(四)县卫生监督所

根据《全国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第39号令)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卫监督发〔2005〕76号)要求,以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改善卫生监督所的业务用房、仪器设备、防护设施、交通通讯、取证工具、宣教、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县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和监督网络建设。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引进公共卫生、法律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调整充实卫生执法人员。

设置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站,健全农村卫生监督服务网络,农村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

2、改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能力。

十二五期间,通过对上争取,建设卫生监督综合办公楼一栋,工作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

配置监督执法车辆或现场快速检测车1辆。

配备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取证工具,防护设施,装备录像、扩音、电视机、投影仪等宣教设备。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管理人才、卫生法律人才、卫生医学人才梯队培养机制。

卫生监督人员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人员比例达到100%。

4、建成与省、市卫生监督机构联网的卫生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1、继续完善新农合报销方案,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随着新农合基金的增大,筹资水平的提高,在保大病保住院提前下,进一步扩大特殊门诊报销的范围和报销比例。

2、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通过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提高村医的医疗服务技能,合理分布农村卫生资源。

3、切实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

加强新农合的信息公开工作,完善新农合的补偿公示制度,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的镇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4、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全面推行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即时结报”,严禁出现滥检查、滥用药、滥收费等不正当医疗行为,防止套骗、挪用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

5、提升新农合的经办管理水平。

加强县级和乡镇级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的建设,落实乡镇新农合工作人员编制,逐年提高新农合预算指标,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实事。

(六)乡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科学布局,合理设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

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按照“一村一室,一镇(乡)一院,一片一中心”的要求,设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

“一村一室”就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每村建设一个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标准化卫生室;“一镇(乡)一院”就是以现在的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卫生院,撤消卫生分院;“一片一中心”,就是以片为单位,将东、南、西片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卫生院作为中心卫生院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一片的医疗卫生中心。

功能定位上,村卫生室承担向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及其它农村卫生工作;乡镇卫生院界定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现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向“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或“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并重”转变。

距离县城较近或医疗服务资源较丰富的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职责,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中心卫生院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等职能,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

2、按照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

根据功能定位,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合理设置科室。

在功能定位基础上,结合所在乡(镇)村人口、交通、医疗资源等其他情况,按照不低于国家编制规定的标准,核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同时制定卫生人才引进规划,分年度实施。

3、增强保障,稳定人才队伍。

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工作经费保障和增长机制。

首先合理解决乡镇医卫人员的报酬问题,通过加大财政支出,足额兑现基本工资,统筹解决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缩小与县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这是农村基层院所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条件。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全面改造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和附属设施,改善卫生院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乡村医务人员的进修和培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送出去”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政策,确保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接受必要的进修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请进来”就是出台政策,切实落实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卫生机构的政策,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

建立完善县级医院医生在晋升职务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的制度,既充实乡镇卫生院的力量,又对农村卫生队伍起示范引导作用,帮助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管理,将医德医风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农村医疗人员服务意识,改进医疗卫生服务。

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为契机,扎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