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3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虫害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病虫害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病虫害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病虫害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病虫害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虫害基础.docx

《病虫害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虫害基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虫害基础.docx

病虫害基础

一、昆虫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环节组成。

头部由6个环节愈合而成,成体已无节的痕迹。

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

腹部由3~12个环节组成,大多数为10~11节。

(2)成虫有三对分节的足,分别长在三个胸节上。

(少于三对或多于三对足的动物都不是昆虫,这是鉴定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蚊、蝇),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

(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和求偶。

(5)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

二、昆虫触角类型

触角:

1.刚毛状(Setaceous),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

如蝉、蜻蜓等的触角。

2.丝状、线状(Filiform),触角细长,除基部第一、二节较粗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和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

如蝗虫的触角。

3.念珠状(Moniliform),鞭节各亚节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近似圆球形,象一串念珠。

如白蚁的触角。

4.锯齿状(Serrate),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向一侧突出如锯齿。

如芫青和叩头甲雄虫的触角。

5.栉齿状(Pectinate),鞭节各亚节向一侧突出很长,形如梳子。

如雄性绿豆象的触角。

6.双栉状、羽状(Bipectinate),鞭节各亚节向两侧突出很长,似篦或鸟的羽毛。

如雄蚕蛾的触角。

7.膝状、肘状(Geniculate),柄节较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弯曲。

如蜜蜂的触角。

8.具芒状(Aristate),触角短,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触角芒(arista)。

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Plumose),除基部两节外,大部分触角具有一圈细毛,越近基部的毛越长,渐向端部递减。

如雄蚊的触角。

10.棍棒状、球杆状(Clavate),触角细长如杆,端部数节渐膨大。

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状(Capitate),类似棍棒状,但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

如瓢虫的触角。

12.鳃叶状(Lamellate),鞭节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形状类似鱼鳃的结构。

如金龟子的触角。

三、足的类型:

1.步行足(walkingleg)是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种足,常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

但蜚蠊和步行虫的足适于奔跑和捷走;蝽、瓢虫等昆虫的足适于慢走;蝶蛾类的足在静止时用以抓住物体,很少用于行走。

所以它们在功能上还是表现出一些差异。

2.跳跃足(jumpingleg)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末端有距,当腿节内肌肉收缩时,折在腿节下的胫节可突然直伸,使虫体向前和向上跳起。

如蝗虫、蟋蟀和跳甲等昆虫的后足。

3.捕捉足(graspingleg)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等。

有的腿节和胫节还有刺列,以阻止捕获物逃脱。

如螳螂和猎蝽的前足

4.开掘足(diggingleg)胫节宽扁,外缘具齿,状似耙子,适于掘土。

如蝼蛄和金龟子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5.携粉足(pollen-carryingleg)胫节扁宽,外面光滑,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通称“花粉篮”。

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

如蜜蜂的后足携粉足

6.游泳足(swimmingleg)足扁平而长,有长的缘毛,形如桨状,用以划水。

如仰泳蝽和龙虱等水生昆虫的后足。

7.抱握足(claspingleg)跗节特别膨大,起上有吸盘状的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

如雄性龙虱的前足。

此外,有些昆虫的前足还有清洁触角用的特别构造,特称为净角器(antennacleaner),常见于蜂类的前足。

第一跗节的基部有一凹陷,胫节末端有一个或两个瓣状的距,可以覆盖在第一跗节的陷口上,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隙,触角从中抽过,即可去掉附在触角上的东西。

四、翅的类型:

膜翅(membranouswing)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鞘翅(elytron)甲虫类的前翅全部骨化,见不到翅脉,坚硬如鞘,不用飞行,只用来保护背部和后翅。

半鞘翅(hemielytron)蝽的前翅,基半部较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有翅脉。

复翅(tegmen)蝗虫等直翅目昆虫,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已不用于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

鳞翅(lepidoticwing)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类的翅。

毛翅(piliferouswing)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和翅脉上被有许多毛,如石蛾的翅。

缨翅(fringedwing)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如带,膜质透明,翅脉退化,在翅的周缘有很多缨状的长毛。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

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

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

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

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parthenogenesis):

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parthenogenesis):

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

可分为两种情况:

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parthenogenesis):

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

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

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

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polyembryony):

一个受精卵细胞产生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小蜂)。

四、卵胎生(viviparity)(如麻蝇)

多是昆虫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即雌虫将卵产出体外,进行胚胎发育。

但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形式上近似于高等动物的胎生,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卵供给,并非来自母体,也无子宫和胎盘之区别,所以又称为假胎生。

如介壳虫、蓟马、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五、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未成熟的幼虫体内已具有卵巢,卵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发育为更小的幼虫,而后咬破母体而出。

经过若干次幼体生殖后,有的幼虫才化蛹变为成虫。

§2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卵(ovum,egg)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虫态。

一、卵的基本构造

卵的构造:

卵孔、卵壳、卵黄膜、卵黄、原生质表层、卵壳。

卵(ovum或egg)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chorion),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vitellinemembrane),其内为原生质和卵黄。

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在紧贴卵黄膜下面的原生质中则没有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特称为周质(periplasm)。

一般将这种形式的卵称为中黄式卵(centrolecithalegg)。

卵末受精时,其细胞核位于卵的中央。

卵的前端有1个或若干个贯通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micropyle),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因而也称为精孔或受精孔。

卵孔附近区域常有放射状、菊花状等刻纹,可作为鉴别不同虫种卵的依据之一。

卵壳是由卵巢管中卵泡细胞所分泌形成的,有保护卵和防止卵内水分过量蒸发的作用。

卵壳的结构十分复杂,可分为若干层次,如吸血蝽的卵壳由外向内可分为抗性外卵壳层、软外卵壳层、软内卵壳层、琥珀层、外多元酚层、鞣化蛋白质层、内多元酚层等共7层。

前2层组成外卵壳,后5层组成内卵壳。

这些层次均为亲水性的。

雌虫排卵前,卵细胞在卵壳下面分泌一层极薄的蜡层,为疏水性的,有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和水溶性物质侵入的作用。

卵孔只终止于蜡层,当精子进入并穿破蜡层数小时后,蜡层又重新愈合。

雌虫产卵时,其附腺分泌由鞣化蛋白组成的粘胶层附着于卵壳外面,卵孔也为之封闭。

粘胶层可以阻止杀卵剂的侵入。

二、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昆虫卵的大小种间差异很大,大的可达40mm(螽斯),赤眼蜂的卵则很小,长度仅有0.02-0.03mm。

昆虫卵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为卵圆形和肾形,此外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纺锤形等。

草蛉类的卵有一丝状卵柄,蝽的卵还具有卵盖。

有些昆虫在卵壳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脊纹,或呈放射状(如一些夜蛾),或在纵脊之间还有横脊(如菜粉蝶),以增加卵壳的硬度。

昆虫的产卵方式有单个分散产的,有许多卵粒聚集排列在一起形成各种形状的卵块的。

有的将卵产在物体表面,有的产在隐蔽的场所甚至寄主组织内。

与杀虫剂的关系:

卵壳的不透水性,只能使用酯类药剂或熏蒸剂杀卵;卵壳、卵黄膜的厚度影响药剂的穿透力;卵的发育期影响药效,一般越冬卵抗药力强,胚胎发育期抗药力弱。

所以利用杀卵剂应注意适期适量。

三、胚胎发育

当卵排至雌虫受精囊口时,受精囊内贮存的精子经卵孔进入卵内。

在精子进入卵内后,卵核即从卵中部开始向边缘移动,并进行两次分裂(其中一次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成熟卵核与进入卵内的1个精子结合成为合核(zygote),而所产生的极体与进入卵内的其余精子不久均退化消失。

合核又移向卵的中央,并开始分裂,即开始胚胎发育。

由于绝大多数昆虫的卵具有丰富的卵黄,所以不象其它动物那样进行整个细胞的完全分裂,而是以子核连同周围的少量原生质向卵的表面移动,并连同周质在卵的表面形成一层细胞层,再继续分裂发育。

昆虫的这种卵裂方式,属于不完全分裂和表面分裂。

但有些低等昆虫(如弹尾目),由于卵黄稀少,其卵裂常是先进行完全分裂,继之进行表面分裂,为一过渡性卵裂方式。

卵生昆虫的胚胎发育大致可分为卵裂、胚盘形成、胚带形成、胚膜形成、胚层形成、胚体分节、附肢形成、胚动、体壁形成及背合等若干阶段,但是在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发育现象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

§3昆虫的胚后发育

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postembryonicdevelopment)。

其中包括幼虫至蛹(或若虫)及成虫性成熟之前的产卵前期等发育阶段。

胚后发育所需的时间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同种昆虫在不同季节也不相同。

如蚜虫只需几天,美洲十七年蝉长达10余年,但多数昆虫的胚后发育为数周或数月。

一、孵化

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鳞翅目幼虫多用上颚咬破卵壳而出,双翅目蝇科幼虫的口钩也有类似作用。

有些昆虫具有特殊的破卵结构,如刺、骨化板,翻缩囊等,这些结构统称为破卵器(eggburster)。

某些没有破卵构造的昆虫孵化,则依靠虫体内部产生的张力。

当胚胎发育完成后,有的常将羊膜水吞入消化道,或吸入空气,使虫体膨大,再依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压力而挤压卵壳;或借腹部肌肉伸缩,把血液挤向头部,将压力集中头部破卵器以顶破卵壳。

蝽类卵盖周围卵壳较薄,可借头部压力顶开卵盖。

初孵化的幼虫,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

随即吸入空气或水(水生昆虫)使体壁伸展。

一些夜蛾、天蛾等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有些种类在幼虫孵化后,并不马上开始取食活动,而常常停息在卵壳上或其附近静止不动。

此期还可继续利用包在中肠内的胚胎发育的残余卵黄物质。

二、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1、变态(metamorphosis):

昆虫在胚后发育中,从幼虫到成虫不但体积增大,还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变态。

2、变态的类型

1/完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

经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上均不一样。

复变态(hyPermetamorphosis):

幼虫体形还要经若干变化,如鞘翅目的芫箐是较典型的例子。

芫箐的幼虫取食蝗虫卵,第1龄幼虫有发达的胸足,行动活泼,以搜寻蝗卵,称"三爪幼虫"(triungulin)。

当它进入蝗虫卵囊内取食后,脱皮变为体壁柔软、胸足不很发达、行动迟缓的蛴螬型幼虫。

经过若干龄后深入土中,脱皮变成胸足更退化、体壁坚硬的伪蛹型幼虫(拟蛹),并以此虫态越冬,翌年化蛹并羽化为成虫。

2/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metamorphosis):

经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可分为:

渐变态(paurometabo1a):

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生活习性相同,仅性未成熟,翅呈翅芽状,“若虫”。

如:

直、半、同翅目。

半变态(hemimetabola):

幼虫与成虫形态不相似,生活环境、习性也不相同,一般幼虫水生,成虫陆生,“稚虫”,如:

蜻蜓。

过渐变态(hyperaurometabola):

似渐变态,有不食不动的类蛹期,过度类型,如:

缨、同翅目的粉虱、雄蚧虫。

3/增节变态(anamorpllosis)(原尾目):

幼虫、成虫基本相似,幼虫腹部体节随蜕皮增加,9-12节。

4/表变态(epimorphosis)(弹、双、缨尾目):

幼虫、成虫基本相似,成虫继续蜕皮。

5/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蜉蝣目):

具有亚成虫期。

三、昆虫的幼虫期

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化、发育到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1arvalstage)或若虫期(nymphstage)。

幼虫期的变化体现在体重增长和蜕皮。

幼虫足的类型:

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1)原足型(protopod):

是尚未发育完全的胚胎。

体柔弱,腹部不分节,胸足等附肢仅是几个突起,内部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独立生活,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吸取寄主营养发育。

如卵寄生蜂的早期幼虫。

(2)多足型(po1ypod):

头部明显,咀嚼式口器,具三对胸足,2-8对腹足。

如蛾、蝶的幼虫。

(3)寡足型(oligopod):

头部明显,咀式口器,三对胸足、无腹足。

分三个类型。

a蛃型(campodeiform):

体近纺锤形,体壁较硬,头前伸,前口式,胸足发达,行动活泼,善爬行、捕食。

如草蛉、瓢虫的幼虫。

b蛴螬型(scarabaeform):

体肥,弯曲成c形,具胸足,爬行缓慢。

如蛴螬。

c蠕虫型(vermiform):

体细长,略扁平,胸部和腹部粗细一致,胸足较短,如叩头虫、拟步形虫幼虫。

(4)无足型(apodous):

即无胸足,又无腹足。

根据幼虫头部发育情况无足型幼虫分为三类。

a显头型(eucephalouslarva):

幼虫具有明显的骨化头部。

如象甲、天牛幼虫。

b半头型(hemicephalouslarva):

幼虫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大部分缩入胸内。

如大蚊、虻类及卷叶象甲科幼虫。

c无头型(acephalouslarva):

头部退化缩入前胸,可见口钩,如蝇类幼虫。

 

四、昆虫的蛹期

蛹(pupa)是昆虫发育转化的阶段,组织分解破坏幼虫临时性营养器官和组织发生建立成虫期繁殖器官。

蛹的三种类型:

(1)裸蛹(exaratepupa):

也称自由蛹、离蛹,蛹的足、翅露于体外,可自由活动,腹节间也可活动。

如:

鞘、膜翅目甲虫和蜂类。

(2)被蛹(obtectPupa):

附肢、翅贴在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

或全部腹节也不能活动。

如:

鳞翅目的蛾蝶类。

(3)围蛹(coarctatepupa):

蛹体本身是裸蛹,由幼虫末次蜕皮形成的蛹壳包围,如:

多数蝇类的蛹。

蛹期防治:

蛹不食不动,借助茧、土室或隐蔽地点,防治可用灌水的方法使蛹窒息,也可采摘蛹,或深翻地时拣拾、深埋,也可用药剂防治。

第四节成虫的生物学

昆虫的成虫期是昆虫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昆虫的生殖时期。

包括羽化、交尾、产卵。

一、羽化(emergence):

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末龄若虫的皮化为成虫的过程。

二、性成熟和补充营养:

有的昆虫幼虫期生殖腺已成熟,羽化后即交配产卵如家蚕。

有的成虫期须取食补充营养,生殖腺才能成熟如:

桑天牛、金龟子。

利用补充营养可设置诱捕器,作为预测预报和防治的措施。

三、昆虫的二型性和多型现象

a雌雄二型(sexualdimorphism):

指两性成虫在形态上,甚至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包括生殖器不同,体型、构造、色泽等方面的不同。

而且在生产活动中也是经常用的。

例如,蛾类的翅缰往往雄的只有1根,雌的则为2根以上;蝇类的复眼,雄性的大而几乎左右相接,雌性的则较小而明显分离;雄蚊触角呈环毛状,雌蚊则为丝状;等等。

如:

袋蛾、多数蚧虫,雌虫无翅,雄虫有翅;舞毒蛾雄成虫体小、色深,雌成虫体大、色浅,翅上的斑纹也不完全相同。

第二性征不可能在幼虫期出现,这本身就说明它同两性活动的联系。

b多型现象(Folymorphism):

指昆虫不只在雌雄个体上差异,而且在同一性别内形态也分几种类型

如:

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蜜蜂、蚂蚁。

多型现象可有不同的成因。

在鳞翅目昆虫中往往有因季节变化而出现变型的,这种现象城为季节变型。

如黄蛱蝶(Polygoniacaureum)有“夏型”和“秋型”之分,“夏型”的色泽较深而鲜明(特别是翅的反面),翅缘的缺刻较钝圆。

又如桃黄斑卷叶蛾(Peroneacrocopepla)有所谓“夏型”、“冬型”和“中间型”之分,“夏型”的前翅为鲜黄色,“冬型”前翅为灰褐色。

在凤蝶科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鳞翅目幼虫,如条螟(Procerasvenosatus)也有季节变型,“夏型”条螟幼虫腹部各节有4个排列成方形的黑褐色斑点,“冬型”在越冬时上述斑点消失,而在背面出现4条紫褐色纵条。

一般认为这类变型都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造成的,其中特别是温、湿度的影响最大。

这可以从人为改变饲育条件而获得不同的类型得到证明。

 

丝带凤蝶的雌性和雄性

§5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一、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1、昆虫的世代(generation):

一个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一个世代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等虫态。

世代的长短因种而异,和环境有关。

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的多少是受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

一年发生l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univo1tine)昆虫,如大豆食心虫、梨茎蜂、舞毒蛾等。

一年发生两代及其以上者,称为多化性(po1yvo1tine)昆虫,如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棉蚜一年可发生l0~30余代。

也有些昆虫则需两年或多年完成1代,如大黑鳃金龟两年发生1代,沟金针虫、华北蝼蛄约3年发生l代,十七年蝉则需17年发生1代。

多化性昆虫一年发生代数的多少,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有关,所以同种昆虫在不同地区一年发生的代数也有不同。

如亚洲玉米螟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l代,在山东省一年发生2-3代,在江西省一年发生4代,在广东、广西省(区)一年发生5-6代。

多化性的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的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也有一些昆虫出现局部世代(partialgen-eration)的现象,如棉铃虫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一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但有少部分第4代蛹当年羽化为成虫,并产卵发育为幼虫,然而由于气温降低而死亡,形成不完整的第5代。

多化性昆虫越冬的一代常称为越冬代,以幼虫越冬,称其为越冬代幼虫,以蛹、成虫和卵越冬,则分别称为越冬代蛹、越冬代成虫和越冬代卵。

2、昆虫生活年史:

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或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虫态结束止的发育经过。

了解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年史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虫情、虫态,以寻找合适的时机防治。

二、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一)休眠(dormancy)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如东亚飞蝗以卵越冬,甜菜夜蛾以蛹越冬等都属于休眠性越冬。

休眠性越冬的昆虫耐寒力一般较差。

(二)滞育(diapause)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进行生长发育。

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滞育又可区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1、专性滞育(obligatorydiapause)又称确定性滞育。

这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严格为一年发生1代,滞育世代和虫态固定。

不论当时外界环境条件如何,按期进入滞育,已成为种的巩固的遗传性。

如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此时尽管环境条件是适宜的,但也不再进行生长发育,以卵进入越冬状态。

其它大豆食心虫等也皆属专性滞育越冬。

2、兼性滞育(facuitativediapause)又称任意性滞育。

这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为多化性昆虫,滞育的虫态固定,但世代不定。

如桃小食心虫在北方,主要以一代,少数以二代幼虫越冬。

昆虫的滞育虫态因种类而异,可出现在任何虫态或虫期。

成虫期滞育主要表现为性腺的滞育,即生殖腺(卵巢或辜丸)停止发育,不能交配产卵,但有的仍可取食。

七星瓢虫的滞育成虫当气温适宜时,虽能活动取食,但不交配产卵。

对昆虫滞育产生影响的光周期(Photoperiod)是指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一般以光照时数表示,是影响昆虫滞育的主要因素。

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滞育的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周期(criticalphotoperiod)。

不同种或同种不同地理种群的昆虫。

根据昆虫滞育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将昆虫分为以下4种滞育类型。

1、短日照滞育型即长日照发育型。

其特点是昆虫滞育的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多。

通常光周期长于12~16小时,仍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

一般冬季滞育的昆虫,如亚洲玉米螟等属于此类型。

2、长日照滞育型即短日照发育型。

其特点是昆虫滞育的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多。

通常光周期短于12小时,仍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

一些夏季滞育的昆虫,如小麦吸浆虫等属于此类型。

3、中间型光周期过短或过长均可引起滞育,只有在相当窄的光周期范围内才不滞育。

如桃小食心虫在25℃时,光照短于13小时,老熟幼虫全部滞育;光照长于17小时,半数以上滞育;而光照为15小时时,则大部分不滞育。

4、无光周期反应型光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