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19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docx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

  善于抓主证--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

(一)

2008年10月,我有幸成为河北省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其后经老师推荐,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侍诊学习。

  开始随路老侍诊抄方时压力很大,很长时间都处在急躁情绪当中,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路老教育我们:

学中医要由浅入深,慢慢来,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但要学中医基础,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一些中国古典著作、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学医之功在医外”。

我遵照路老的话去做,慢慢地在提高,感觉每次抄方都有不同的收获,所以,我试着把每次侍诊学习的体会完整地记录下来,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积累临床第一手资料。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石瑞舫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随路志正老师在三芝堂诊所抄方的第一天,虽然以前曾随路老学习1年多的时间,但是,再次坐在路老身边抄方,心里仍然会有些紧张。

总觉得自己来自基层,与跟随路老学习的博士生、各地方医院的学术带头人、院长等比起来相差甚远。

路老也许看出了我的急躁情绪,鼓励我说:

只要肯吃苦,多读书,认真学就行,天才源于勤奋,上工出自贫民。

  路老是位中医大家,内妇儿外无不精通。

上午共就诊治的17名患者中,有两位皮肤科的病人我印象颇深。

  李某,男,37岁,皮疹1月余不退。

其他医生用苦寒凉血剂治疗后没有效果。

路老认为:

患者口干黏,舌苔厚腻,证属湿浊阻滞,蕴于肌肤,不得宣泄所致,治以芳香化浊之藿香、佩兰,燥湿化浊之苍术、半夏、苦参,疏风化湿之防风、蝉衣,渗泄利湿之薏苡仁、萆薢、地肤子、赤小豆,行气祛湿之大腹皮子、白藓皮,加入当归、赤芍、忍冬藤和血。

他认为血脉利则湿浊去,治湿病宜芳香疏利,最忌苦寒冰伏。

  路老常对我们说:

临证治病,不能想当然,要善于抓住病人的主证,总结前医诊治用药的失败经验,仔细分析用药的得失,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

  还有一位因手足皲裂而复诊的患者,中年男性,手足皲裂多年,伴有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初诊时路老在养血润燥、滋补肝肾方中加入轻清宣肺之辛夷、黄芩、枇杷叶、南沙参,宣肺气,开肺郁,使得“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身、熏肤、泽毛,若雾露之溉……”。

今日复诊,患者症状已明显缓解。

  路老常说:

中医藏象学说同现代医学的解剖理论不一样,中医的脏是宏观的,中医对脏的描述包含了更多的功能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做“藏”与“象”的有机结合,而且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这与西医形象直观的解剖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一些皮肤病往往可以通过调理肺脏来治疗,而对于西医来讲,皮肤病如果去治“肺”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

  

疗效可以说明一切--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

(二)

中医发展至今,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医作国粹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医的生存环境、生存土壤日渐贫瘠,快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容易接受现代医学的诊疗方式。

国医师路志正认为,中医同现代医学样,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要善待中医。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的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对于其理论也许一部分人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疗效可以说明一切。

  今天上午有位复诊的患者,一进门,就高兴地说:

“真不愧是国医大师,服用路老的中药才3月的时间,血压由原来的180mmHg/120mmHg降到了110mmHg/80mmHg,血压正常了,而且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太感谢您了……”位患者,男性,40岁,是位企业的负责人,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年纪不大就患上了高血压病,并且常有头痛、头胀、头晕、疲劳等不适,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经西医大夫诊治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然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是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却不见好转。

除此之外病人平素性情急躁,腰酸,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

路老说:

《内经》很早就告诉我们,“阳气者,烦劳则张”。

患者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经常晚上加班加点,或饮酒应酬,使得阳气亢盛于外,不能入阴,日久损耗阴液,阴津不足于下,阳气亢张于上,出现头痛、头晕等症。

治拟:

上清下滋,清补并施。

处方:

葛根15克,牛蒡子12克,蔓荆子12克,钩藤后下18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白僵蚕10克,胆南星8克,桑寄生15克,炒杜仲12克,川续断12克,炒黄芩10克,生白术15克,泽泻12克,生龙牡各30克。

以此方加减服用3个月,终使得水火既济,阴阳和调,血压平稳。

诊病要认真细致--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三)

今天,在开诊之,路老把我上次交给他审阅的论文《路志正教授治疗胆证不寐的经验》拿出来,提出几点意见:

第,温胆汤,名温胆,实际上还有清胆的涵义,历代医家对其理解见仁见智;第二,温胆汤治疗失眠,其理论基础是因为胆气通于心;第三,半夏生于春夏之交,半阴半阳,能够交通阴阳,是半夏秫米汤的方义,而不是温胆汤的方义我听了心里不免有点羞愧,正说明自己平时还是读书少,知识不系统,而且临床也没有抓住路老运用温胆汤治疗胆证不寐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

  今天路老治疗一位头发早白的病人颇值得回味。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头发早白半年余。

路老看着病例,开始诊脉,说:

“你脾气急躁,要注意放松,减轻压力”,并在病例上注明:

火形之质。

患者的家属马上说:

对,对,他这人就是爱发脾气,肝火。

我仔细看病例,上面并没有写明情绪问题,路老怎么知道病人脾气大?

我细心观察病人:

患者面色暗红,神态镇静中带有一份自信与霸气,白睛充血,脉象弦滑略大。

我感叹路老的观察细致,正所谓医家要心细、胆大。

首先要经过缜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现在有很中医大夫,其中也包括我,忽视了中医的望诊的重要性,只是随便问几句,听着病人简单的叙述病情,就草率开药,中医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只是听病人述说,往往会忽略掉与病情至关重要的情况,如这个病人,如果不是细心观察,仅凭主诉之头发早白,多会投以滋补肝肾,养血乌发之品,路老则在此基础上,佐入盐知母、盐黄柏,补肝肾之品多选用女贞子、旱莲草等甘寒甘润之品,补而不滞。

又在茶饮方中用竹节参、黄精、枸杞、山萸肉、小麦养阴的同时,佐入一味莲子心以清心经浮火,使水火既济,精血才能上达头面而乌须黑发。

  另一复诊患者,男,39岁,失眠多年,既往有过敏性哮喘病史,每因失眠使哮喘加重,睡眠好则哮喘减轻,初诊时还有咳嗽,咳痰不爽,痰色灰黑,咽喉不利,胸闷气短,面色浮红,精神疲惫等症,舌质红,苔白腻少津,脉缓滑少力。

路老认为,患者病久体虚,湿热兼夹,治宜缓图。

方药:

西洋参(先下)10克,炒麦冬12克,白僵蚕10克,葶苈子(包煎)15克,川椒目5克,五味子5克,制百部10克,青果10克,玉蝴蝶8克,甘草4克。

当时我还在想,患者主诉是失眠,为什么没有佐入一些安神的药物?

今日复诊:

药后睡眠大有改善,咳喘亦减轻。

路老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益气扶正之炒山药、炒白术、紫河车、山萸肉等,以益气养阴,滋补脾肾。

记得前几天整理失眠病例,查找相关文章,看到清代沈时誉的《医衡》卷四载有梅鼎所补“寝食说”,其中论述了不寐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认为“若劳神弹虑,耗其阴血,惺惺不寐,病在心也……若水气上逆,喘嗽有音,不能仰卧,病在肺也。

”看到这一段,结合这个病人,我在想:

《内经》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那么,失眠也是如此,心主神,五脏中又藏五神,魂神意魄志,五脏六腑的病症均可影响到神,进而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这时,在治疗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心,还要考虑到他脏,如这个患者,路老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使肺魄安,则心神宁。

疑难病从调理脾胃入手--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四)

路老以善治各种疑难病症闻名,在各种疑难病的治疗中尤重视调理脾胃。

他对周慎斋“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之说颇为赞许。

他认为“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重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凡是疑难重病或者慢性虚损病人,脾胃功能多已虚弱或胃气大伤。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又是治疗用药,药物吸收运化发挥作用的途径。

因此保证脾胃功能正常往往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所以他临床对于各种疑难病慢性病颇重视从调理脾胃入手。

  今天有一位河南籍的患者,慕名专程来找路老看病,患者面色晦暗、青黄少泽、形体消瘦、两目乏神、巩膜轻度黄染,一看就是重病,我不敢怠慢,仔细询问病史。

主诉:

2008年秋患感冒、咳嗽,经治疗缓解后出现现在症状。

诊见四肢无力,纳呆,伴有失眠多梦,夜尿频,舌体略胖,质暗,苔薄黄,脉虚弦小数。

胃镜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道炎。

1989年因流行性出血热引发肾功能不全史。

素有贫血病史,血沉86mm/h,C反应蛋白增高,尿中见酮体。

患者辅助检查报告单未带,我怀疑是慢性肾病,但是没有明确诊断,我看后比较头痛,感觉症情复杂,涉及多脏腑,虚实兼见,寒热错杂,不知道从何下手,孰轻孰重,是应该先调脾胃,还是先治肾。

路老一边诊脉,一边看着病人面色、神态,然后写出治法:

疏肝和胃,运脾益肾。

方药:

  1.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竹节参12克,青蒿15克,郁金12克,炒苍术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桂白芍12克,焦三仙各12克,石斛12克,制鳖甲(先下)15克,山萸肉15克,芡实12克,怀牛膝12克,生龙牡各30克。

  2.茶饮方:

竹节参12克,黄精12克,炒薏苡仁30克,八月札12克,玉米须30克,莲须8克,生谷麦芽各30克,佛手9克,枸杞10克。

  两方配合,从肝脾肾入手,扶正祛邪,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且素有胃疾,恐不胜药力,所以又多加和胃运脾之品。

观路老遣方,用药平和,照顾全面,不愧被中医界的“杂病圣手”。

  另一患者,周身乏力2年余来诊,患者为武术教练,自述运动过量,长期居住潮湿,感受湿气,渐觉胸闷气短,口干,畏寒,头晕,排尿无力,大便黏滞不爽,日3次。

面色晦暗,舌暗胖,苔薄白,脉弦滑小数。

西医检查:

逼尿肌无力。

路老让一位学生拟定处方,学生认为证属脾虚气陷,湿浊阻遏,清阳不升,给予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

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15克,升麻10克,麦冬10克,瓜蒌15克,薤白15克,黄连8克,泽泻15克,土茯苓20克,太子参20克,生龙骨30克,甘草6克。

路老看后说:

方子思路正确,但是有些药物需要调整。

其一:

柴胡起到升提中气的作用,用量过大,改为6克;其二加半夏12克,豁痰燥湿,并与瓜蒌、黄连,共同组成小陷胸汤,与瓜蒌、薤白共同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宣痹,化浊降逆,使胸阳得展,阴霾自散;其三,加炒枳实15克,行脾滞,导湿滞下行,使浊降清始升。

虽然简短几句话,使这张处方灵活了许多,补而不滞,令我受益匪浅。

(本文指导:

范道长 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五)

  辨证莫受西医诊断影响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本文指导:

范道长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

  中医发展至今,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已经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这对于医学的发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传统的中医同现代医学在理论基础形态以及思维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加分析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医人员远离了中医宏观的思维方式,热衷于用现代量化的指标以及点线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用实验研究来诠释中医。

比如说高血压的治疗,很多人一见血压高就认为是肝阳亢盛,而血压不高就不会出现肝风内动,这正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畸胎。

临床上应该抛弃这种错误的认识。

  今天路老诊治了一个这样的病人。

部某,男,56岁,眩晕10余年,自诉常有天旋地转感,易疲劳,腰痛,纳眠可,二便调。

形体偏胖,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滑。

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BP:

130mmHg/80mmHg,西医诊断:

良性体位性眩晕。

有高血脂症、慢性胃炎病史。

路老依据四诊结果,尤其是患者形体偏胖,脉沉弦小滑等特点,辨证属肝经风热。

治法:

清肝熄风,温胆宁神。

处方:

五爪龙30克,炒荆芥穗12克,炒蒺藜12克,菊花10克,钩藤后下18克,炒杏仁10克,炒薏苡仁30克,竹半夏12克,金蝉花12克,天麻12克,炒苍术15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白僵蚕12克,胆南星10克,炒枳实15克,生龙牡(先下)各30克,生姜1片为引。

  《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患,很少单独致病,易兼夹其他病邪,一同为患。

此例肝风挟痰浊上干清窍,清空受扰,神明不安则眩晕。

路老说:

现在的中医师,很容易受到西医诊断的影响,而忽视四诊辨证,甚至废弃四诊,单纯凭借西医诊断处方,一见到眩晕就用清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正如《傅青主女科·序》所言:

“执成方治今病,古今之大患也,犹如拆旧屋盖新房,不经大匠之手,如何经营得宜?

”我们不能抛弃西医,也不能绝对的依赖西医,应该把西医的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相互参考,才能开阔思路。

  中医对很多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尤其是那些西医无法查出病因的疾病。

今天诊治了一个遗精的患者,30岁,已婚,遗精3年余,脑力劳动后加重,3天遗精一次,次日则腰酸乏力,头晕,眼花,精神萎靡。

曾在某西医院男科施行了多种治疗无效。

路老认为:

患者平时做软件设计工作,长期接触电脑,未能结合适当运动,虽然没有性生活过度,但是,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意淫于下,同样耗损精血,日久精血亏耗于下,虚火扰动精室,封藏失职。

治疗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选黄芪、炒麦冬、黄精、生白术,炒山药、制首乌、山萸肉、枸杞等,在补益的同时,还加入了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加入盐知母、盐黄柏以滋阴清虚火,并在大量滋补药中,少佐一二味健脾和胃药,如谷麦芽、神曲、炒枳壳等。

此方加减服药3个月,今日复诊,遗精未在发作,面色润泽,体力渐充。

  路老说,《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是病证的总纲领,不只是辨证,遣方用药亦是如此,阴阳互根,相互为用,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所以,一位医生就如同战场上带兵打仗的将领,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不能有一丝疏忽。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6

  今天路老提前到了,他习惯的走到诊室坐下,抬头看了看我们说,暑季已到,诊病用药要注意暑气伤人,所谓天人相应,六气、六淫同源而异秉,过则为灾。

如果摄养不当或者素体虚弱,更易为暑气所犯,引发宿疾。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与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都是治疗暑热所伤的方子,但是治疗用药却截然不同,临证应区别用之。

  正当我们听得入神的时候,进来一位病人。

患者李某,男,44岁,患糖尿病2年,因视物模糊、眼底出血1月余来诊,伴有左眼痛、手足麻木、腰痛、口渴、小便多、心悸、乏力、多汗,舌体胖大、质暗红,苔薄腻少津,脉弦细。

路老辨证:

时值夏季多汗,伤及心阴、肝肾,已出现眼底出血、手足麻木等症,宜清暑益气,滋补肝肾。

书方:

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炒麦冬12克,黄精12克,五味子6克,生石膏(先下)30克,石斛12克,葛根15克,玄参12克,炒苍术15克,黄连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2克,盐知柏各6克,生龙牡(先下)各30克。

此方结合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之益气阴药,和东垣清暑益气之黄连、苍术,燥湿升清法,弥补二方不足,更贴切临床。

  今天还诊治了一位糖尿病患者。

赵某,男,69岁,糖尿病15年。

失眠,白天困乏,盗汗,腰痛,夜尿频,3~4次/夜,有时头痛,大便稍干。

患者面色晦滞,舌体胖大,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路老认为患者平素喜操劳,思虑多,劳伤心脾,并拟定调心脾,滋肝肾之法施治。

他的爱人马上说,患者现在退休在家,很清闲,路老说:

这是以前工作紧张、劳累日久而成,非一朝一夕所致,家属说,确实如此。

我再次感叹路老的望诊经验。

处方:

生黄芪20克,竹节参12克,炒山药15克,炒苍术12克,玄参12克,炒酸枣仁20克,知母10克,黄连10克,制何首乌12克,桑寄生15克,枸杞12克,桃杏仁各9克,鸡内金12克,白僵蚕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

  两个病历均为糖尿病患者,但是年龄阶段不同,体质不同,遣方用药亦随之改变,这也是中医的特色,如路老所说,法随证变。

跟师路志正日记(七)治病要有整体观念--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路老常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了诊病用药的许多方面,重要的是要治生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

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病症只是其一个点,临床上不能只是盯着患者的症状,要结合年龄、职业、体质、嗜好,甚至地域、季节、居住环境,综合辨证。

今天有一位患者就是这种情况。

患者,男,55岁,左足跟痛4个月,查X光片未发现骨质增生等异常现象,按之疼痛加重,不能下地,有时有肝区不舒,容易急躁,面色浮红,舌体胖,质暗红,苔黄,脉弦滑小数,既往尿酸偏高,甲状腺多发结节等病史。

我认为,肾经绕足跟而行,加上患者的年龄,这是肾虚引起的,应该补肾温通。

可是路老在看过病人以后,却说,这跟工作紧张,经常饮酒,尿酸高有关,不能补肾,应该清热祛湿,疏肝理脾,调理心肾。

处方:

五爪龙30克,金雀根30克,布渣叶15克,炒杏仁10克,炒薏苡仁30克,晚蚕沙(包)18克,炒苍术15克,防风12克,防己15克,土茯苓30克,益智仁(后下)10克,仙灵脾12克,盐知母、盐黄柏各8克,川牛膝12克,络石藤15克,鸡血藤30克。

看到路老的处方,对照我自己的辨证,发现自己临床容易按照套路看病,认为足跟痛就是肾虚、畏寒就温补、怕热就清泄,不能综合分析病情。

其实这样的惯性诊病用药思路,主要是受到现代医学线性思维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中医缺少临证经验,不能够领会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位产后风湿病患者,经我诊治1个月未见明显改善,于是请路老诊治。

患者,女,36岁,产后受风出现关节酸痛1年余,伴见畏风寒,乏力,带下,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我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羌活、独活、鸡血藤、炒山药、炒白术等。

路老的处方和我的处方相差无几。

患者走后,我请教路老,我的思路是否正确,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没有效果?

路老说,治疗原则没有错,但是个别用药欠妥。

第一,羌活、独活,在这里没有必要,我说患者有带下情况,我想用其疏风化湿。

路老却说,风能胜湿,适当加些风药没有错,但是应该首选入肝经的药物,如炒防风,妇人以肝为先天,肝脉绕阴器,抵小腹,加防风即能疏风化湿,又可引药入肝经,用药要懂得用其主治和兼治;第二,脾主运化水湿,方中应该适当加大健脾祛湿药,如炒苍白术,茯苓等;第三,适当加入和血药,方中已经有炒白芍,可再加入当归,和血柔肝,肝气旺,不至侮土,脾不受克,则土旺带自止。

跟师路志正日记(八)久虚不能峻补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何称之为“中医”,则很少有人考证。

早在《后汉书》中有“诸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述,这可能是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中医”的记载。

其实在传统思想观念中,“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常用的思维方式,即“中和”思维。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中”则失和,而调治之法就是补偏救弊,调理阴阳以“执中而致和”。

所以中医治病常被叫做“调治”,因为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调理气血阴阳,纠偏执中,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而调治之法,可谓是中医学的神髓。

所谓善诊者未必善治,正是这个道理。

今天路老看了一个高龄的患者。

赵某,女,81岁,患糖尿病9年,近期出现双下肢发凉,足趾麻木、刺痛,伴有腰痛,口干渴,饮入即尿,汗出,失眠多梦,耳鸣,情绪低落,大便溏薄不爽,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脉沉弦细,双侧趺阳脉减弱。

路老一边询问病情,一边自言自语道:

饮入即尿、脚凉、麻木,情绪低落,大便溏薄,一派阳虚之象。

说到这里,我想,路老可能会用阳和汤之类温阳通络的药物,正猜想着,路老写下治则:

益气养血,温补脾肾。

药用:

生黄芪15克,炒麦冬12克,黄精12克,五爪龙30克,五味子6克,当归12克,桂枝5克,赤白芍各12克,通草10克,生山药15克,制何首乌12克,炒白术12克,红花10克,鸡内金12克,石斛12克,怀牛膝12克。

看后处方,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说阳虚,为什么用药却以益气养阴为主,唯一有温阳作用的桂枝只用5克,正想着,有一位学生已经按耐不住,先问了。

路老说,这个病人已经81岁高龄,患糖尿病9年,是气阴两虚日久,阴损及阳,高龄患者,久虚不能峻补,须益气养阴,佐以温通,缓缓补之,不能用味厚纯阳之品,否则耗伤气阴。

《内经》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如果用附子、肉桂等气味俱厚者,势必耗损气阴,不胜药力,而反出现不适症状。

所以用益气养阴为主,少佐以温通之桂枝,通行表里,燮理阴阳,使气血充盛,阳气自复。

跟师路志正日记(九)——自己解答疑问

摘要:

我请教路老,路老笑而不答,我知道,这是路老希望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路老经常告诫我们:

提出问题是好事,但要自己先查书、找资料,再不明白才问老师,这样得到的答案,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

 今天有位复诊的患者比较特殊患者首诊诉头发早白,路老认患者是火形体质,予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药,佐以清心肾浮游之火。

患者药后睡眠改善,便通畅,面色已不浮红,近日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偏高。

路老在原方的基础上,去黄精、桑葚、盐知柏,加肉苁蓉12克,生熟地各12克(砂仁8克拌打),郁金12克,在茶饮方中加郁金8克,白矾1.5克,分两次冲服。

我看了后很纳闷,郁金、白矾两药为白金丸的组成,此方用来治疗精神疾患,在里用是什么用意?

  正在琢磨,路老说,吃上段时间,复查血脂看看。

我心想,难道是化痰浊、降脂的作用?

我请教路老,路老笑而不答,我知道,这是路老希望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路老经常告诫我们:

提出问题是好事,但要自己先查书、找资料,再不明白才问老师,这样得到的答案,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门诊结束后,我查看《本草备要》,书中云:

“白矾……燥湿追涎,化痰坠浊,解毒生津,除风杀虫,止血定痛,通大、小便,蚀恶肉,生好肉,……时珍曰∶能吐风,热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

”郁金“宣,行气解郁,泻,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

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原来路老用白矾之咸寒软顽痰,郁金之苦辛开结气。

二药合用,降脂浊以轻身。

现代药理研究,白金丸确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中医治癌症应立足于人--跟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日记(十)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中医治疗很多疾病有优势,如治疗癌症,重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带瘤延年。

经治一膀胱癌患者,武某,男,48岁,膀胱癌发现4年,术后复发,2009年7月再次手术,并准备进行化疗。

初诊时肉眼血尿,活动后明显,尿频,口黏,口干欲饮,咽中有痰,面色萎黄无华,舌体稍胖,舌质暗红,苔后根黄腻,脉沉细小滑。

拟肃肺益气,健脾祛湿,清热凉血为治。

处方:

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炒麦冬12克,莲肉15克,炙杷叶12克,功劳叶15克,炒杏仁9克,炒薏仁30克,炒山药15克,炒苍术12克,土茯苓30克,侧柏叶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盐知柏各6克,半枝莲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茶饮方:

竹节参15克,天冬12克,炙杷叶12克,白茅根30克,生薏仁40克,荷叶(后下)15克,莲心6克,半枝莲20克,益智仁(后下)9克,仙鹤草18克,甘草6克。

二日一剂,代茶慢饮。

二诊时血尿消失,唯有时尿细涩不尽感。

守方苍术改15克,盐知柏改各8克,茶饮方去半枝莲,加龙葵20克,14剂。

路老分析:

癌症患者就诊时大多已用过放化疗,中西药物无数,正气受伐严重。

此案患者虽以尿血为主证,但肾与膀胱相表里,而肺又为水之上源,脾胃素有湿热,下注于膀胱,蕴久而成疾。

所以方中时刻照顾脾胃,再加入适当的解毒抗癌之半枝莲、生薏仁、龙葵、土茯苓等,从而收效颇著。

路老告诫我们:

中医治癌要着眼于“患病之人”,重点在于治人,重视益气血精髓和脾胃,攻补兼施,缓缓图治。

以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能只一味使用药理研究有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