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815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思念家乡

2.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2.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

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

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

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

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

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

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3.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

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豚栅:

猪栏。

③鸡栖:

鸡窝。

④桑柘(zhè):

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

1.示例:

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到稻花香。

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

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村人怎能不“醉”。

“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据此可概括作答。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

)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

词牌名。

②桃符:

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

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

【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6.古诗词阅读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的开篇为读者想象了哪些景物?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延续了李清照清新活泼的词风,有一种柔婉之美、

B.“路长日暮”用来比喻人生少年,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词末三句话的意思是大鹏鸟正乘飞向九万里的高空。

风突然停住了,我这艘蓬草一样轻的小船该如何吹去三座神山。

D.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人所用,加之长期漂泊,年老力衰,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答案】

1.想象了天、云、雾、星河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D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A错误,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错误,“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错误,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1.属:

适逢。

2.幽人:

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

1.怀君思念友人

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以达到想人的效果。

这两种手法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效果,一定要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8.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9.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

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

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愁何在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

回头。

(2)河南:

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

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

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

经过。

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10.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1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

⑵______。

【答案】

1.示例:

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

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

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能突出“早”这一特点的词句分析作答即可。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注意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