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480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docx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

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

2012-09-04

内容摘要:

产业集聚具有地域空间性和市场自组织性。

产业集聚有助于本地产业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能促进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专业化配套服务的完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印证了集聚理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本文结合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产生的条件与特点以及发展中竞争态势分析,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聚,茶叶产业,集聚绩效,竞争态势

近年来,产业集群及其集聚理论正逐渐地被运用到各个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和实践当中。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Porler,M.E.)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

1998年他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对产业集群与竞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内容。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经济界有一个这样的流行观点:

21世纪经济发展将是产业集群支配的经济时代,集群战略已经被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

在农业产业中,茶叶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给予重视。

信阳当地政府如何进一步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显示茶叶农产品的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就需要依托传统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加快培育茶叶产业集群,以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进而推动信阳茶叶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信阳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信阳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信阳产茶历史悠久,为古时淮南著名茶区。

据考证,信阳毛尖独特的风格形成是在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

最近几年来,信阳市坚持“毛尖”品牌带动战略,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开始运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茶叶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30家,茶叶加工企业600余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310余家,百万资产的茶农460余户,茶叶专业合作社480余家,省级农业茶叶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34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

目前信阳茶叶产业已经形成“市场+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

自2009年以来,信阳市又开始尝试红茶加工,新品牌“信阳红”刚刚走入市场,已经获得全国茶叶专家的充分认可。

“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能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将极大地推动信阳茶叶产业的更快发展。

(二)信阳茶叶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信阳茶叶产业始终是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

2010年。

信阳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年产干茶3.6万吨,涉及茶产值40多亿元。

现在开始红茶加工,是对信阳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果把每年浪费掉的大约15万吨鲜叶全部制成红茶,按平均100元/公斤折算,全市茶农每年可增收20亿元。

还带来了充满生机的社会效益,自1992年起,信阳连续举办19届茶文化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如名茶评比、茶道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茶叶博览会等,“信阳毛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信阳茶文化发展如火如荼,茶馆、茶楼应运而生,中国茶都、绿色休闲品牌逐步叫响,茶文化旅游在省内外旅游界掀起热潮,信阳作为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备受青睐。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产生的条件与特点

(一)信阳茶叶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通过对信阳茶叶产业集群的分析,可知茶叶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有以下特定条件:

第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应具有资源优势,否则不可能产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

信阳是全国著名绿茶品牌“信阳毛尖”茶叶产业生产经营地,己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它产生的条件包括:

自然资源的优势、优良的自然环境生产的优质原材料,并且,信阳市地处京广线上,交通便利。

第二,对茶叶产品需求的大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求发展。

茶叶产品只有拥有了看好的市场,才能拉动茶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茶叶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动力。

第三,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本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管理者。

在茶叶产业生产过程中,专业人才对专业技术应用和开发、提高产品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管理者或者说是企业家可以为企业的创新、产业的规模的扩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龙头企业。

第四,相关延伸产业的存在和发展。

相关延伸产业是指除了主导产业外,主导产业发展要涉及到的支撑服务行业,如茶叶机械设备、茶叶包装行业、信息部门、金融部门等以及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教育行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第五,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规划。

信阳市把“茶叶富民”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基本战略决策,投建的规模大、品位高的茶叶批发市场,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二)信阳茶叶产业集群的特点

茶叶产业集群除了具有产业集群的共性:

弹性精专、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创新性(吴向鹏,2003),还具有本产业独特的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茶叶产业集群立足于民生传统产业。

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叶已经成为信阳广大县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茶叶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除了有关茶叶产业的研究人员外,在茶叶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仍需要大量的手工劳作,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如信阳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第三,茶叶产业集群属于内生型的产业集群。

内生型意思是强调集群的形成力量来源于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力量;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由相应的政策的扶持和规划发展而成的集群。

第四,茶叶产业集群属于横向产业集群。

横向产业集群是指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集群(谢芳等,2004)。

第五,茶叶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组成。

如:

信阳市内国有、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等各种经济成分的茶叶企业达600多家,规模较大的约有310余家。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绩效和竞争态势分析

(一)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初现绩效

自2008年以来,信阳获批规划建设了茶叶产业集聚区,通过两年多的运行,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取得了初步绩效:

1.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建设集聚区,集中安排茶叶产业项目,不仅符合工业布局和工业企业的城镇集聚规律,而且可以迅速优化本区域内资源配置,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走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

2.推进了企业逐步成长壮大。

信阳市茶叶生产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在发展中普遍遇到了加工设备落后、贷款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产业集聚区则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后顾之忧。

它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土地、技术、信息方面的难题,更为规范行业管理和企业的扩张提供平台,并通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创建品牌,扶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集聚区强化了产业规模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聚区也正日益成为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集聚区的建设不仅能在系统内产生创新的动力,而且可以通过它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增加地方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4.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信阳市茶叶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而且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充裕。

通过集聚区的建立,拓展了区域市场,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使经济发展转向外向型模式,统一规划了基础设施。

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阳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竞争态势分析

经过努力,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绩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试用SWOT理论(施湘锟,2011),对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很多,诸如:

优越的自然条件。

信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信阳茶叶具有嫩香鲜爽、甘醇浓郁的优良品质。

深厚的文化底蕴。

信阳种茶历史源远流长,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清代信阳毛尖的独特风格即以定型;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荣获一等奖状和金质奖章;1959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年来,信阳毛尖所获各种奖项不胜枚举。

较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信阳市共有茶园120万亩,可开采面积75万亩;茶叶产量约2200万公斤。

产值16.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22.6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全市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誉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近200家;已经建立的茶叶工业协会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1家;全市拥有茶农95万人,从业职员超过110万人。

茶叶已经成为信阳人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优越的区位条件。

信阳茶叶集聚区位于信阳市老城区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北距郑州313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60公里,既可以接受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又不妨碍自身的独立发展。

集聚区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使集聚区融入“郑州——武汉——合肥”1小时经济圈,发达的交通网路,使集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劣势分析。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还存在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例如:

产业集聚效应还没有显现。

由于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起步较晚,入驻的企业还非常少,形成的产业链条还相当短,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不够,而只能简单地以“堆”代“群”,只有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缺乏从产业链出发的整体设计与推进,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还没有形成。

主导产业带动能力还不强。

无论是卢氏茶叶生态科技园,还是五云茶叶产业园、文新茶叶新科园等虽然都是信阳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但目前都面临着产品非常单一的问题。

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低,产业链条短,上下游和外围企业配套不紧密,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创新支持网络还没有形成。

能够形成创新网络并产生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一大优势。

调查表明,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由于处于初建起步阶段,入住企业少,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偏低,在整体上严重制约了产业集聚的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集聚区的精力主要放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核心产业上,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配套服务业相对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物业管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中介组织还没有入驻。

为入驻企业提供长期服务保障的投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

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不佳,不但降低了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也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的提高。

3.机遇分析。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条件:

茶保健作用的逐步推广。

茶叶产业是一项健康产业,当前,饮茶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人们对健康的需要。

茶叶也因其独特的养生、保健、药用价值被推为三大健康饮品之首。

政府对集聚区的高度重视。

对于产业集聚区,省政府与市政府都给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步骤,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出台了多项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财税、规划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

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的辐射作用。

信阳与武汉的经济联系最密切,信阳可作为中原崛起和武汉城市圈的连接节点,在两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

4.威胁分析。

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客观挑战:

信阳经济发展滞后。

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则会带动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反之二者则相互制约。

2009年,信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8.02亿元,而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53亿元,是典型的“要饭财政”,现在要拿出一大笔钱来做集聚区的道路、管线、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征地拆迁补偿等,难度很大。

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一大批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加工企业建成,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型企业,这些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手段来推销茶叶产品,他们推出的茶叶往往以企业为其字号,不再冠以地域名称,这种茶产品从售茶商标上贯注实力,注重品牌打造,并直接瞄准市场。

所以,信阳毛尖虽然绝对市场份额每年都在不断攀升,但是相对市场份额却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国际市场冲击较大。

在当今世界公认的可乐、咖啡、茶三大饮品中,可乐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领头羊,咖啡中雀巢、麦斯威尔是领头羊,茶当然首推立顿。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张琼心等,2010)。

中国绝大多数茶叶企业还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管理观念守旧的家庭作坊,难以与之抗衡。

总体而言,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的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遇大于威胁。

在当前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内部优势,积极完善内部建设,努力消除内部劣势;对行业的机会进行充分利用,对威胁加以监视,以便在这些威胁出现时从容应对,努力将这些威胁加以改进、转化。

发展信阳茶叶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总体来看,信阳茶叶产业集聚区建设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应在初始阶段有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思路,以便使茶叶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且使茶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同时为当地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一)加强茶叶产业集聚观念的宣传和相应产业政策的建立

加强产业集聚观念的宣传,给予人们发展产业集聚的思想观念,共同寻找合适的发展之路;否则会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阻碍经济的发展。

现在需要重视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各种竞争优势以及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深刻影响,制定有关发展茶叶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

根据调研得知,信阳发展茶叶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机制都还处于初级状态,集群网络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网络也在逐步形成:

科学研究方面的茶叶机构如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需要加强合作。

同时,还应加强集聚区功能上的集合性。

产业集聚不仅是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的互相链接,更应当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城乡的统筹、功能的集合。

在功能上不仅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还要满足今后居住的需要。

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二)加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龙头企业载体的运作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如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障、维护社会公平等。

应以一些龙头企业为载体,按相关产业链进行组织经营。

赋予其责任,当然不能高度控制其发展,主要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应以“政府搭台,商家唱戏”模式来运作。

龙头企业主要操作市场的运作经营,政府只起到了一个构建和投资的作用,不插手实际的运作过程。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区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产业的集聚和链接,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

面对信阳市当前龙头企业不强的事实,需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招商引资。

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开发茶叶产业,吸引国内外有经济实力、有技术优势的非茶叶企业来信阳投资开发茶叶产业,让信阳丰富的茶叶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带动信阳茶叶产业向纵深领域发展,加工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品、茶保健品以及与茶叶有关的各种日用品,提高茶叶的综合经济效益。

要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茶叶大企业的合作,利用其经济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来信阳发展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厂,建立营销体系,把信阳茶叶产业的市场做大。

(三)重视茶叶产业集聚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和确立发展道路

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存在着“同行是冤家”的潜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行业的发展。

社会关系网络与经济关系网络的建设同等重要。

因为在民营企业或小的乡镇企业中,往往主要依靠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各种资源和信息,而且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它们生存的基础,因为面对面地可以交流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产生新的创意。

同时,人际关系则会加速着知识在不同的机构之间顺畅地流动,构成了创新企业网络。

科恩与菲尔茨(Cohen&nelds)的论证认为,信任的建立,与紧密的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近距离交流和持久的实践网络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关系网络还可以作为对付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一种方法,因此企业间在资金上可以相互信任赊帐、工艺技术方面的相互模仿等人情交往也会变的很高昂(佘晓泓,2010)。

走茶叶产业集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在各种政策到位,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Por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3.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经济学动态,2003(3)

4.吴向鹏.产业集群:

一个文献综述.当代财经,2003(9)

5.谢芬,杨江帆,高水练.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04(4)

6.施湘锟,鲍钦,张隆平,陈桂兰.永春老醋竞争力的SWOT分析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7)

7.张琼心,刘慕蓉,楚文会.英国立顿茶为何畅销国内市场——“茶饮品行业调查浅析”.市场营销,2011(3)

8.余晓泓.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产经评论,2010(4)

基金项目:

本文属于2011年度河南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2011-QN-084)和2010年度信阳师范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2010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

信阳师范学院经管院常亚南  来源:

《商业时代》2012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