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363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南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6年春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2016.3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2.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

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5.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

这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狭隘

②考试模式僵化

③能力要求单一

④考试公平性缺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7.“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9.“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10.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

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

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11.《唐摭言》载: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

“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2.《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13.《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14.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B.腐败严重C.高效清明D.机构臃肿

16.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人于平民政治的时代。

”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

A.分封制B.军功授爵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

这表明当时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18.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19.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主要反映了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20.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市场空间拓展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

C.“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D.“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21.北宋有诗曰: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2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3.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B.宋朝对外贸易发达

C.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D.商业税收入成为宋代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24.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5.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26.北魏均田制规定:

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27.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

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28.“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言论当属

A.老子的道家思想B.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C.孔子的儒家思想D.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29.“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30.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31.有位史学家评论中国战国时期说: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最可能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32.“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此思想家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33.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4.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

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

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35.“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

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

36.史学界认为: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

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

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7.《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规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了人们的私有观念

38.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

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②反清斗争③“西学东渐”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9.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40.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C.传统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

41.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42.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3.“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

”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4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共34分)

45.(20分)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8分)

46.(14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

……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

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

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

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4分)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6分)

高二历史答案

2016.4.1

一、(每小题1.5分,共66分)

1-5BDDCA6-10CBDDC11-15BBDAD16-20DDDBC21-25AACBA

26-30DDDAA31-35DCABD36-40DBDBC41-44CCBA

二、(共34分)

45.(20分)

(1)特点:

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6分)背景:

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4分)目的:

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2分)

(2)宋初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2分)

明初特点:

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

(2分)

明初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4分)

46.(14分)

(1)轨迹:

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

(4分)

相同意图:

发展经济;抵御侵略(维护主权)。

(2分)

不同:

主权不同。

(2分)

(2)原因:

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