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27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3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docx

福建省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规程doc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

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福州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福建省建设厅关于下达2007年全省建设系统科技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07]30号)的要求,由福建省建设厅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由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制订而成。

本标准以现行国家验收规范规定的“指标”为主要依据,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工程结束后影响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质量的问题,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减少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热点问题。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

共分17章,分别为: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地基基础工程;5、地下防水工程;6、砌体工程;7、混凝土结构工程;8、楼地面工程;9、装饰装修工程;10、屋面工程;11、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12、电气工程;13、通风与排烟工程;14、电梯工程;15、智能建筑工程;16、建筑节能;17、质量通病控制专项验收。

为进一步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反馈给省建设厅科技处(地址:

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政编码:

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

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福建厚德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福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主要起草人员:

吴平春、陈川、刘筝薇、郭常胜、陈雨仁、薛伟、王耀、陈泽君、郑立敏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地基基础工程

4.1沉降变形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5地下防水工程

5.1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水

5.2柔性防水卷材空鼓、裂缝、渗漏水

6砌体工程

6.1墙体裂缝

7混凝土结构工程

7.1混凝土结构裂缝

7.2混凝土保护层偏差

8楼地面工程

8.1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地面起砂、空鼓、裂缝

8.2厨房、卫生间楼地面渗漏

8.3底层地面沉陷

9装饰装修工程

9.1外墙空鼓、开裂、渗漏

9.2顶棚裂缝、脱落

9.3门窗变形、渗漏、脱落

9.4栏杆高度不够、连接固定不牢、耐久性差

9.5玻璃安全度不够

10屋面工程

10.1找平层积水、空鼓、起砂、裂缝

10.2屋面防水层渗漏

10.3屋面细部构造

10.4屋面保护层开裂

11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11.1给水排水及采暖管道系统渗漏

11.2消防隐患

11.3管道及支架锈蚀

11.4卫生器具不牢固和渗漏

11.5排水系统水封破坏、排水不畅

11.6保温(绝热)不严密、管道结露滴水

11.7泵房

12电气工程

12.1防雷、等电位联结不可靠,接地故障保护不安全

12.2电导管引起墙面、楼地面裂缝,电导管线槽及损坏

12.3电气产品无安全保证、电气线路连接不可靠

12.4照明系统未进行全负荷试验

13通风与排烟工程

13.1风管系统渗漏、系统风量和风口风量偏差大

13.2空调风管系统和水系统管道的保温不严密导致表面结露滴水

14电梯工程

14.1电梯导轨码架和地坎焊接不饱满

14.2电控操作和功能安全保护不可靠

15智能建筑工程

15.1系统故障接地保护不可靠

15.2系统功能可靠差,调试和检验偏差大

16建筑节能

16.1建筑节能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16.2建筑节能工程常见质量通病控制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提高我省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控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

1.0.3本标准针对住宅工程施工过程易出现的、工程完工后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的缺陷为主,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

1.0.4住宅工程承包合同、设计文件及其他技术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导则规定。

1.0.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执行国家、省相关建筑工程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住宅工程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住宅工程质量通病

住宅工程易发生的、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的缺陷。

2.0.3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

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有效防治方法、措施和要求。

3基本规定

3.0.1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并不得随意压缩住宅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在组织实施中应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保证本标准的执行。

3.0.2设计单位在住宅工程设计中,应采取控制质量通病的相应设计措施,并将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书面设计交底。

3.0.3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方法、要点,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3.0.4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和监控措施,并列入《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3.0.5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列入审查内容。

3.0.6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列入住宅工程监督重点。

3.0.7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所发生的费用应列入招投标文件和工程概预算。

3.0.8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除提供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所规定的资料以外,还应提供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的相关资料。

3.0.9本标准检查方法除有明确要求外,涉及建筑材料的要检查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或本标准规定材料进场需复验的要检查复验报告。

3.0.10住宅工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经过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技术鉴定,并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4地基基础工程

4.1沉降变形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4.1.1设计

1基础类型选择应考虑地基的地质、水文等条件,上部结构特点、材料及施工等因素,选择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地基基础设计应明确沉降控制值,即沉降和差异沉降,对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1350007-2002第3.0.2条等规定的,必须进行变形验算,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表4.1.1的相应允许值。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表4.1.1

变形特征

地基土类别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的柱基沉降差

(1)框架结构

0.002L

0.003L

(2)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07L

0.001L

(3)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

0.005L

0.005L

单层排架结构(6m柱距)柱基的沉降量

120

200

桥式吊车轴面的倾斜

纵向

0.004

横向

0.003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Hg≤24

24<Hg≤60

60<Hg≤100

Hg>100

0.004

0.003

0.0025

0.002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

200

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Hg≤20

20<Hg≤50

50<Hg≤100

100<Hg≤150

150<Hg≤200

200<Hg≤250

0.008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高耸结构基础沉降量Hg≤100

100<Hg≤200

200<Hg≤250

400

300

200

注:

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L为相邻桩基的中心距离(mm);Hg为自重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

3、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3同一结构单元不应采用多种类型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天然地基、地基处理、摩擦桩、端承桩等)。

当必须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基基础方案时,应采取设置沉降缝等措施控制差异沉降。

4建筑物地基基础采用桩基时,同一结构单元桩端应置于同一地基持力层上。

5采用桩基和地基处理的,若缺乏地区经验时,必须在开工前进行施工工艺试验。

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或地基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fak应按规范根据静载荷试验确定。

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处)。

总桩数小于50根时,不少于2根。

6层数相差超过三层或平面布置复杂的建筑物,应设置沉降逢,确有困难的必须设置沉降后浇带,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封顶或沉降速度达到稳定标准,预估沉降差异可满足设计要求,并经设计认可后方可封堵。

7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

设计等级为甲级、地质条件复杂、设置沉降后浇带及软土地区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应由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测量精度不低于Ⅱ级。

工程竣工验收时,沉降没有达到稳定标准的,沉降观测应继续进行。

8桩基工程桩身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人工挖孔桩不宜用于软土或易发生流沙的场地。

地下水位高的场地,应先降水后施工;

2)在有砂卵石、卵石或流塑淤泥夹层的土层中,在没有可靠指施时,不宜采用挖孔桩。

3)水泥土搅拌法不应用于泥炭土、有机质土、塑性指数Ip大于25的黏土。

地下水具有腐蚀性的土的处理,无工程经验的地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4)当桩尖位于基岩表面且岩层坡度大于10%时,桩端应有防滑措施;

9采用商品砼的灌注桩,其超灌量不应少于1.2m;

10当估计沉桩困难较大,桩的长细比L/d>80(d为桩直径),且单独承台下桩数较少(<3根)或为单排桩桩基时,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由设计人员考虑,选用同一桩径、壁厚较大的桩。

4.1.2施工

1施工前必须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必要时应作施工勘察,以确保工程质量及临近建筑的安全。

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质量管理措施。

2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3施工前应查阅地质勘察报告及桩基设计技术文件要求,合理选择适合工程施工的沉桩设备。

施工机械必须鉴定合格,计量设备应经计量标定且能保证正常工作。

主要工种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

4施工中采用的钢材、水泥、砂石、外加剂、预制构件等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检报告,进场要进行外观等检查,需要进场检验的应按规定抽样检测,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使用。

5桩基工程施工,应保证有效桩长(进入持力层深度)、终压力(最后三阵贯入度)。

当以桩长控制(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应有计量措施保证;当以终压力(贯入度)控制时,预制桩、沉管灌注桩应严格控制压力值(锤击数)。

6钻孔(人工挖孔)灌注桩达到设计标高时,应对持力层岩(土)性质进行鉴别验收,终孔后在清孔、孔底沉渣(虚土)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及时进行隐蔽验收,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底和浇筑砼。

7预制桩施工后应有一定的休止期,在砂土、黏性土、饱和软土区域,其休止时间分别不小于14d、21d、28d,保证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被扰动土体强度的恢复。

8桩基施工时应严格监测平面位置和垂直偏差,灌注桩不能大于下表:

序号

成孔方法

桩径允许偏差(mm)

垂直度允许偏差(%)

桩位允许偏差

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

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

1

泥浆护壁灌注桩

D≤1000mm

±50

<1

D/6,且不大于100

D/4,且不大于150

D>1000mm

±50

<1

100+0.01H

100+0.01H

2

套管成孔灌注桩

D≤500mm

―20

<1

70

150

D>500mm

―20

<1

100

150

3

干成孔灌注桩

―20

<1

70

150

4

人工挖孔桩

砼护壁

±50

<0.5

50

150

钢套管护壁

±50

<1

100

200

预制桩(钢桩)桩位的允许偏差(mm)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垂直度

1

盖有基础梁的桩:

(1)垂直基础梁的中心线

(2)沿基础梁的中心线

100+0.01H

150+0.01H

1%

2

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

100

1%

3

桩数为4~6根桩基中的桩

1/2桩径或边长

1%

9对预应力管桩,现场搬运应采用吊运,现场堆放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来实施,严禁使用铲车等工具,防止管桩在施工前受到损伤,影响成桩质量。

10桩基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机械行走路线,避免压坏、挤偏已施工的桩,表层土应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机械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在表层采取铺垫等压实处理措施。

11对打入式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已施工桩的桩顶标高进行监测,施工顺序应注意,避免造成已施工桩上浮。

12桩基(地基处理)工程验收前,按规范和相关文件规定进行桩身质量(地基强度)、承载力检验。

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在扩大检测和分析原因后,由设计单位核实认可或出具处理方案进行加固处理。

4.1.3监理及验收

1从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及见证试验的单位,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和计量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2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和记录;

3桩基工程:

为确保实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达到设计要求,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及工程情况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或可靠的动力试验;

4浅基础工程:

当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对持力层土类别进行鉴定,经设计、勘探单位鉴定符合设计要求后要及时封底,对遇水软化岩等土质严禁泡水;

5地下防水工程

5.1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水

5.1.1混凝土裂缝渗水

1设计

1)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影响确定地下室抗浮措施,后浇带封浇时应确保荷载满足抗浮要求。

2)勘探孔应按照规范要求回填。

3)地下室墙板宜优先采用变形钢筋,配筋应细而密,网片钢筋间距应≤150mm,分布宜均匀;水平分布钢筋宜设置在竖向钢筋外侧。

对水平断面较大变化处,宜增设抗裂钢筋。

4)地下结构用混凝土,应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混凝土设计时,应采取预防混凝土收缩的措施。

5)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平面形状、荷载、地质变化等,合理设置后浇带和变形缝。

6)设计图中,应注明或绘制加强带、后浇带、变形缝和施工缝等构造详图。

7)群体工程地下室塔楼与纯地下室顶板交界处应有防止刚度不同约束变形引起裂缝渗漏措施。

8)井点降水应明确降水停止时间及要求,并有封井作法节点详图。

2施工

1)浇筑混凝土前,应考虑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

2)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的低碳钢丝不应接触模板。

固定模板而穿过混凝土结构的螺栓应加焊止水环。

拆模后,将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实,并在迎水面涂刷防水涂料。

3)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指标应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施工时应加强现场监控力度,安排专人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其和易性应满足要求。

4)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泵送混凝土每层厚度宜为500-700mm。

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振实,板面应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排除泌水,进行二次收浆压实。

5)防水混凝土水平构件表面宜覆盖塑料薄膜或双层草袋浇水养护,竖向构件宜采用喷涂养护液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6)按照设计规定时间要求连续降水和停止降水,同时应有连续降水期间停电应急措施。

5.1.2施工缝渗漏水

1施工

1)地下室底板、外剪力墙在后浇带范围内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同时应有防止冷缝施工应急措施。

2)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低于防水混凝土500mm以上,并应排除地下水。

3)地下室底板局部较大地下水部位应采取降水或排水措施,不应采用混凝土强封浇筑。

4)采用膨胀止水条嵌缝,止水条应有缓胀性能,使用时,应防止先期受水浸膨胀。

5)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5.1.3后浇带施工缝渗漏水

1设计

1)后浇带部位应采取防水加强措施,并有构造详图。

2)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抗裂措施。

2施工

1)后浇带留置位置、封浇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2)底板后浇带部位垫层宜采用降低200mm预留垃圾槽作法,减少清理施工难度。

3)楼层后浇带留置方法应有经审批支撑留置方案,宜采用独立支模体系。

4)后浇带混凝土封浇时应保证地下水位低于防水混凝土500mm以上,并应排除地下水。

5)后浇带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并凿到密实混凝土,宜采用膨胀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

6)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2柔性防水层空鼓、裂缝、渗漏水

5.2.1设计

1应选用耐久性和延伸性好的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作地下柔性防水层,且柔性防水层应设置在迎水面。

2柔性防水层的基层宜采用1:

2.5水泥砂浆找平。

5.2.2施工

1找平层表面应洁净、干燥。

2柔性防水层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应降至垫层300mm以下。

3柔性防水层施工前,先涂刷基层处理剂,卷材宜采用满贴法铺贴,确保铺贴严密;防水材料应薄涂多遍成活。

4柔性防水层的施工还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要求。

5柔性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

6地下室外墙宜采用粘土分层夯填,压实系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

6砌体工程

6.1墙体裂缝

6.1.1设计

1住宅的地基基础设计必须以控制变形值为主,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采用天然和复合地基的住宅工程平均沉降计算值不大于150mm。

2砌体结构住宅构造要求:

1)顶层和底层应在窗台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压板,高度不宜小于60mm,纵筋不少于2φ6,箍筋φ6@3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2)其它层次每500mm墙高设置通长配筋砂浆带,配筋不少于2φ6,并应与构造柱可靠连接;

3)斜屋面应在檐口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4)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

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

3框架填充墙使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墙体时,构造柱间距除满足设计要求外,砌体无约束的端部还应设置构造柱;每层设置通长配筋砂浆带1~2道,配筋不少于2φ6,并应与构造柱可靠连接。

4悬吊于梁下的外墙混凝土装饰板,不论整浇或后浇,均应设置足够的抗裂纵筋。

6.1.2施工

1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尚应有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2砌筑砂浆的拌制、使用及强度应符合相应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3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施砌时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必须控制好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不得施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砌筑前,应适当洒水湿润,施工时含水率宜<15%,避免被雨水淋湿。

4蒸压灰砂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运输与堆放应避免磕碰,防止缺棱掉角。

5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应与其他块材混砌。

6砌筑内外墙时采用满铺满挤法砌筑。

铺浆长度不大于700mm。

按排好的尺寸,先砌两端的第一皮,然后挂线砌墙身。

铺一块砌块长度的砂浆砌一块,揉挤密实,并校正水平及垂直位置。

砌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一般为砌块长度的1/2,不得小于砌块长度的1/3。

7砌体灰缝应厚度一致,砂浆饱满。

当竖向灰缝大于20mm,应灌C20细石混凝土。

竖向灰缝宜用灌缝,应插捣密实,竖向灰缝饱满度得不应低于80%,不得出现瞎缝、透明缝。

灌竖缝应在每皮砌块校正后即进行,并采用先灌缝,后勾缝,勾缝深度距墙表面为3~5mm。

8填充墙砌体留置的拉结筋应与原结构有可靠连接,留置位置应与砌体灰缝相符合,不得弯折使用,拉结筋末端应有90°弯钩。

9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常温条件下的日砌高度应控制在1.6m以内。

10当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应至少间隔7d后,再将其补砌挤紧,其倾斜度宜为60°,并用砌体同级砂浆填满挤实。

11砌块与门窗的联结。

采用后塞口时,将预制好埋有木砖或铁件的混凝土块随洞口两边同时砌筑,预制混凝土块间距600~700mm左右(离洞口上下端约30mm左右);安装门框时用手电钻在边框预先钻出钉孔,然后用钉子将木框与预埋木砖钉牢;采用先立口时,在砌块和门框外侧均涂抹粘结砂浆5mm厚挤压密实,同时校正墙面的垂直度、平整度和位置,然后再采用可靠方式与砌块固定。

12斜屋面卧梁下口的砌体应砌成踏步形。

13不同材料基体交接处表面的抹灰,应采用设置加强网等防止开裂的措施,加强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小于250mm,并应位于抹灰层中部。

墙面抹灰应在墙体砌筑30d后方可进行,外墙抹灰面应设分格缝。

顶层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

14顶层框架填充墙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加强网粉刷等必要的防裂措施,加强网应位于抹灰层中部。

15对设计规定的洞口、管道、沟槽和预埋件等,应在砌筑时预留或预埋;必须开洞、开槽时,应采用专用机具钻洞、切槽,避免捶击、打凿;管线埋设、回填应采用适当的材料,保证密实牢固,抹灰层设置加强网等防裂措施。

7混凝土结构工程

7.1混凝土结构裂缝

7.1.1设计:

1钢筋砼结构的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砼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当采用HRB400和RRB400级钢筋时,砼强度等级不能低于C25,预应力砼结构的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砼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2钢筋砼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7.1.1-1的规定。

钢筋砼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表7.1.1-1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体

露天

排架

现浇

100

70

装配

75

50

框架

现浇

55

35

装配

65

40

剪力墙

现浇

45

30

装配

40

30

挡土墙、地下室围护墙

现浇

30

20

3砼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砼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7.1.1-2要求:

表7.1.1-2

环境类别

板、墙、壳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a

20

20

30

30

30

30

b

25

20

35

30

35

30

30

25

40

35

40

35

当梁、柱中纵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