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083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 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docx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复分解反应之陌生物质性质探究(尖子生培优)专题突破

1. “鱼浮灵”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一】过碳酸钠的性质探究

(1)取少量“鱼浮灵”于试管中,加适量的水,有持续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有________ (填化学式)生成.

(2)取实验

(1)中上层清液,测得溶液pH>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结论:

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双氧水的双重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鱼浮灵”样品的组成测定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鱼浮灵”样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的测定(杂质对测定无影响).

查阅资料:

①活性氧含量是指样品中能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鱼浮灵”中活性氧含量≥13.0%是一等品,13.0>活性氧含量≥10.5%是合格品.②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和氧气.

(3)实验前先缓慢通入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继续缓慢通N2.实验前先缓慢通入N2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_______ .

(4)装置B的作用________ (填字母代号).

a.除去气体中水蒸气   b.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5)若没有装置E,会导致x:

y的值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6)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D装置增重2.2g.该产品中活性氧含量为___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0.1%);属于________ (填“一等品”或“合格品”);x:

y=________ .

2.小华与朋友聚餐时,对火锅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C2H5OH,熔点为-114℃,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1)【交流讨论】小华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写出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发现问题】小华观察发现,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会残留少量白色固体。

【再提问题】燃烧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二】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该凝固剂在空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作出猜想】猜想一:

氢氧化钠;猜想二:

碳酸钠;猜想三:

________。

你认为猜想中含有碳酸钠的理由是:

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足量水中

白色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取①所得少量溶液,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

白色固体中肯定有Na2CO3

(2)所得少量上层清液,加入________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中肯定有________

(4)【反思交流】实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如果实验中发现氯化钡溶液不够,可选用下列试剂代替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

A.Ca(OH)2溶液     B.Ba(NO3)2溶液     C.稀盐酸     D.CaCl2溶液

3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1)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经检验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OH              猜想二:

NaOH和Ca(OH)2

猜想三:

NaOH和Na2CO3  猜想四:

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说明原因________。

(3)【实验证明】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Ⅰ:

__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_______

Ⅱ: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三成立,猜想一不成立

4.某过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等杂质,为测定其纯度,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展开如下探究:

[资料在线]

①过碳酸钠(Na2CO4)和稀硫酸反应的原理为:

2Na2CO4+2H2SO4=2Na2SO4+2CO2↑+O2↑+2H2O

②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③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④含钠的化合物可溶于水,样品中其它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

⑤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二氧化碳的密度1.97g/L。

[实验步骤]

a.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b.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1.0g样品,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完全反应后,利用装置Ⅳ测得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为82.6mL;装置I中的溶液经处理,称得硫酸钠固体质量为1.1g。

c.根据测得数据,计算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回答问题]

(1)判断样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写出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装置Ⅱ和Ⅲ的广口瓶中盛有足量的药品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 Ⅱ—浓硫酸、Ⅲ—氢氧化钠溶液                

B. Ⅱ—氢氧化钠溶液、Ⅲ—浓硫酸

(3)甲同学通过称量装置I中实验前后固体的质量、乙同学通过读取装置IV中气体的体积,分别计算出样品中过碳酸钠质量分数。

①乙同学计算过程中,需要选用________(填“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密度。

②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不同,经分析乙同学实验方案正确。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

5.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E中收集的气体还可用上图2装置中________(填字母序号)收集;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________(填名称)。

6.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光亮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大量气泡后静置,出现灰白色固体.化学兴趣小组对该现象作如下探究.

(1)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对反应后的混合物经过下列操作:

________、洗涤、一定温度下烘干得灰白色固体,对灰白色固体作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3)【猜想假设】小华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华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

小宇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

小彤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4)【实验探究1】

①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________(选填“溶解”或“不溶解”),小宇猜想错误.

②取适量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中,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气泡冒出,小彤猜想错误.

基于以上探究与分析,原有猜想均遭到了否定.

【查阅资料】(i)镁与饱和氯化镁溶液反应时,会生成灰白色碱式氯化镁Mgx(OH)yClz•mH2O,其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ii)HCl+AgNO3═HNO3+AgCl↓,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

(5)【实验探究2】

他们又另取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硝酸银溶液的玻璃棒伸入试管内,玻璃棒上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证明产生了________气体.

(6)【反思拓展】

(i)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镁条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ii)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据此推测出铁的活动性比铜________.还可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确定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7.碱式碳酸镁高温能分解,可用于镁盐制备,制药工业等.其组成一般以xMgCO3•yMg(OH)2•zH2O表示.

(1)研究其分解产物

(i)取样高温灼烧,检测到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固体,由此推断生成物中肯定不含金属镁及单质碳,理由是________.

(ii)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碳酸镁、氢氧化镁.

(iii)用酚酞试液检验是否存在氢氧化镁不能用冷水代替热水是因为________.综合上述实验推断碱式碳酸镁的分解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________.

操作现象

结论

取适量生成物置于试管中,________.

生成物中不含碳酸镁.

取适量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热水,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________现象.

生成物中不含氢氧化镁.

 

(2)测定碱式碳酸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按图一进行实验.

①量气管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水代替是因为________,若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则测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实验中共消耗稀硫酸20mL,根据所测数据求得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32g,则进入量气管的气体体积为________,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实验条件下CO2密度为1.97g/L)

(3)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

设计如图二装置,并按下述步骤操作.

步骤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36.4g样品置于试管中,称量装置B的质量为192g.

步骤2:

加热装置A直至样品完全反应.

步骤3:

用止水夹夹紧装置A和装置B间胶皮管,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步骤4:

称量装置B的质量为199.2g.

(i)装置B中物质为________,装置C的作用为________.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方法:

当观察到装置B中________,则样品已完全反应.

(4)(ii)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5)有人说“加热碱式碳酸镁最后阶段固体质量减少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是真的吗?

另取一定量碱式碳酸镁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测出样品的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0至t1过程中固体质量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分析图像数据判定该说法是________(填“真的”或“假的”),判定理由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1)O2

(2)CO2+Ca(OH)2═CaCO3↓+H2O

(3)排出空气,避免产生误差

(4)ab

(5)偏大

(6)13.3;一等品;2:

3

【解析】【解答】【实验探究一】

(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有O2生成,故答案为:

O2;

(2)结论有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

CO2+Ca(OH)2═CaCO3↓+H2O;

【实验探究二】(3)实验前通氮气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氧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装置吸收;故答案为:

排出空气,避免产生误差;

(4)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防止水分进入D装置使测定值偏大;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以使反应充分进行;故答案为:

ab;

(5)E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会使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而不影响过氧化氢的质量,导致x:

y的值偏大;故答案为:

偏大;

(6)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

×100%=13.3%大于13%,属于一等品;

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因为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则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O2↑

68       32

x        1.2g

,解得x=2.55g,故由氧气质量可计算过氧化氢质量为2.55g.

因为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则设需要碳酸钠质量为y

Na2CO3~CO2

106      44

y        2.2g

,解得y=5.3g,故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5.3g,

根据“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则可得:

106x:

34y=5.3g:

2.55g,故解得x:

y=2:

3.

故答案为:

13.3;一等品;2:

3.

【分析】【实验探究一】

(1)根据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二】(3)实验前通氮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防止水分进入D装置使测定值偏大;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5)根据E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否则会使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影响x:

y的比值;

(6)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由氧气质量可计算产品中活性氧含量及过氧化氢质量;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计算x与y的比值.

2.【答案】

(1)酒精的熔点为-114℃,常温为液态;C2H5OH+3O2=CO2+3H2O

(2)NaOH和Na2CO3;2NaOH+CO2=Na2CO3+H2O

(3)生成白色沉淀;CuSO4/CuCl2/Cu(NO3)2溶液;NaOH

(4)检验并除尽Na2CO3;BD

【解析】【解答】交流讨论:

酒精的熔点为-114℃,常温为液态,小华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酒精完全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

2CO2+3H2O;

作出猜想:

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可能没的变质,可能全部变质,变成碳酸钠,可能部分变质,变成了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所以猜想一:

氢氧化钠;猜想二:

碳酸钠;猜想三:

NaOH和Na2CO3;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该凝固剂在空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会残留少量白色固体,说明固体酒精已变质,一定存在碳酸钠,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 Na2CO3+H2O;

实验探究:

②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的沉淀和氯化钠,若白色固体中肯定有Na2CO3,取①所得少量溶液,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实验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

③根据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在实验操作中加入了含铜离子的物质。

在该实验中氢氧化钠能与铜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取

(2)所得少量上层清液,加入CuSO4或CuCl2或Cu(NO3)2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白色固体中肯定有NaOH;

反思交流:

上述分析可知氯化钡溶液能检验碳酸钠,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有干扰,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能完全除去碳酸钠,实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检验碳酸钠并完全除去碳酸钠;A、Ca(OH)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的沉淀,能检验碳酸钠,但生成了氢氧化钠,对混合物中的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了干扰,错误;Ba(NO3)2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的沉淀和硝酸钠,能检验碳酸钠,硝酸钠呈中性,对混合物中的氢氧化钠的检验不产生干扰,正确;

C、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能检验碳酸钠,但检验时会将混合物中的氢氧化钠消耗,无法检验混合物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错误;

D、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氯化钠,能检验碳酸钠,氯化钠呈中性,对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检验不产生干扰,正确。

故答案为:

BD。

【分析】本题以氢氧化钠变质为情境考查了碱和盐的化学性质,从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检验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3.【答案】

(1)CaH2+2H2O=Ca(OH)2+2H2↑

(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3)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现象);盐酸(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H2+2H2O=Ca(OH)2+2H2↑。

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首先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钙再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滤液的成份一定是氢氧化钠,若Na2CO3溶液过量,还应有碳酸钠;若碳酸钠溶液量不足,还应有氢氧化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OH,猜想二:

NaOH和Ca(OH)2,猜想三:

NaOH和Na2CO3,猜想四:

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Ⅰ:

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实验二: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盐酸

Ⅱ: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三成立,猜想一不成立,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

淀和氢氧化钠。

【实验证明】

【分析】

(1)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氢化钙和水,生成物为氢氧化钙和氢气。

然后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步骤(一写二配三注四标)书写即可。

(2)在判断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时,主要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氢氧化钙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则滤液中的溶质有三种猜想猜想一、如果反应物均完全反应则溶质只有氢氧化钠,猜想二,若果氢氧化钙过量,则溶质有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猜想三,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则该猜想不成立。

(3)实验一是要证明猜想二不成立,则需要证明没有氢氧化钙,故加入碳酸钠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实验二是要证明猜想三成立,则需要证明有碳酸钠存在,故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可以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4.【答案】

(1)装置I(或II或III)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或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B

(3)氧气;甲称得1.1gNa2SO4的质量由Na2CO4和Na2CO3与稀硫酸共同反应而生成,使得测定结果不准确

【解析】【解答】

(1)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过碳酸钠(Na2CO4)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氧气的二氧化碳和水,都有气体生成,样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的现象是装置I(或II或III)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或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装置Ⅱ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装置Ⅲ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装置Ⅱ和Ⅲ的广口瓶中盛有足量的药品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故答案为:

B;

(3)甲同学通过称量装置I中实验前后固体的质量、乙同学通过读取装置IV中气体的体积,分别计算出样品中过碳酸钠质量分数。

①乙同学是通过氧气的质量计算出过碳酸钠的质量,乙同学计算过程中,需要选用氧气的密度;②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不同,经分析乙同学实验方案正确。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准确的原因是甲称得1.1gNa2SO4的质量由Na2CO4和Na2CO3与稀硫酸共同反应而生成,使得测定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

(1)装置I(或II或III)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或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B;(3)氧气;甲称得1.1gNa2SO4的质量由Na2CO4和Na2CO3与稀硫酸共同反应而生成,使得测定结果不准确.【分析】

(1)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过碳酸钠(Na2CO4)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氧气的二氧化碳和水;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

(3)乙同学是通过氧气的质量计算出过碳酸钠的质量;甲称得1.1gNa2SO4的质量由Na2CO4和Na2CO3与稀硫酸共同反应而生成,使得测定结果不准确.

5.【答案】

(1)CaCO3+2HCl= CaCl2+H2O+CO2↑;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2)NaHCO3+HCl= NaCl+H2O+CO2↑

(3)吸收未反应的CO2

(4)ad

(5)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解析】【解答】解:

(1)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aCl2+H2O+CO2↑;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2)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 NaCl+H2O+CO2↑;(3)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O2;(4)装置E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

故还可用上图2装置中ad收集;(5)加水溶解无气泡产生,说明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不含Na2O2。

根据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生成沉淀。

过滤后,沉淀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测滤液的pH=12,溶液显碱性,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故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根据碳酸氢钠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分析。

根据反应后物质成分要考虑生成物和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分析。

6.【答案】

(1)Mg+2HCl=MgCl2+H2↑

(2)过滤

(3)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不会生成碳酸镁

(4)溶解;没有

(5)氯化氢

(6)Fe+H2SO4=FeS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