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062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docx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第一章     绪论

1.   简述木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P2

木构建筑优点:

1)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

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   施工速度快

5)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

1)   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2)   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历来比较重视消防,重视中用水中动植物作为装饰

3)   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

4)   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

2.   简述中国木构中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示。

(按照结构体系,木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种?

)P3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

优点:

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

室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

    抬梁式:

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

    井干式:

最古老的形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木或者矩形六边形木材平行层叠,接头用榫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用材量大,面阔和进深都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用于盛产木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

P4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名称:

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者“斗拱”

宋:

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阑额

清:

柱头科、  平身科)、角科        额枋

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

P5

简明:

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

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

室空间可以灵活分割,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外的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单体立面:

造形趋于程式化:

三段式:

屋顶、屋身、台基

单体剖面:

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线的动态感

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

通过屋顶以及总平面的视觉感受

间:

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

是中国木构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

开间(面阔):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

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依次为“次间”、“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

侧脚:

角柱向外倾斜使榫卯结合紧密,柱子的中心线与柱脚的中心线发生了位移

生起:

在檐部和脊部有中间低两边高起的做法,是构造与艺术的结合,凹曲面是为了防水及通风。

卷杀:

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收分:

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梭柱:

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5.   P6屋顶的等级排列,以及主要屋顶轴测、立面、平面图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囤顶,

了解组合方式有:

丁字脊、十字脊、勾连搭、重檐顶(用两种屋顶形式设计建筑)

6.   建筑群体的组合:

P7-8

以院落组合,单体平庸而群体优势显著,一般沿纵深方向发展,主轴线旁有平行的次轴线

7.   庭院的围合方式P8

8.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穴居和巢居。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干阑式

9.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10.  按照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建筑分:

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

11.  工官制: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l  周—(司空):

国家最高的工官,因为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

l  --汉(将作):

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l  唐、宋(将作监):

少将,少监;

l  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

l  明、清(工部):

营缮司(所),营造司。

l  清康熙以后:

工部

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和少监

12.  有关建筑的著作和匠师

1)   鲁班:

春秋鲁国,公输班

2)   伍子胥:

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吴阖闾城(he,lv)(公元514年)设计者,后汉晔的《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的建成过程中,“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大城周四十七里,陆八门,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

3)   冰父子:

战国,都江堰排灌水利工程

4)   春:

隋,州安济桥

5)   宇文恺:

隋大兴城的规划修建者《明窟图说》

6)   喻浩:

五代,擅长造塔,《木经》已佚

7)   诫:

北宋《营造法式》,北宋的官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

8)   择端:

北宋《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汴梁()的情景

9)   米芾:

北宋,将叠石之法用瘦、透、皴、漏四字加以概括

10)  秉忠:

设计元大都,郭守敬,也黑迭尔(阿拉伯)

11)  蒯祥:

明代城规划及故宫建设。

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12)  计成:

明代,《园冶》

13)  样式雷:

清宫廷建筑世家,雷发达是第一代

14)  《鲁班经》(《营造正式》)(天一阁本)明代

15)  《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法原》清,承祖

16)  《考工记·匠人》(《周礼·考工记》)齐国官书,发现的第一部有关建筑的书籍,记载了西周之事(王城规划、城门、墙、宫殿部尺度、工程测量等容)记载周朝礼制,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

 

第二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史前——夏商周———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

金、南宋——元——明——清

原始社会:

1.  余河姆渡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2.  仰韶文化:

临潼寨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住房共分为五组,中间有一个广场,每组以一大房子为核心,居住老弱病残,对偶制,其他小房则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

3.   龙山文化:

家庭的私有,住屋形式:

面积变小,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地面采用白灰面,防潮。

材料出现土坯砖

夏: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周:

1.   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简图及各部分名称。

p22

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

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的空间,周围有檐廊环绕。

1)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外廊),石砌暗沟(卵石叠筑)房屋基址下面设有排水管

2)   最早发现的两进院落,最早用瓦的建筑,第一次见到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建筑

3)   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4)   布局为前堂后室,“外有别,尊卑有序)制度,男左女右。

2.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   三合土:

白灰+沙+黄泥,抹面:

平整光滑

4.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那些发展?

1)地面建筑的发展,并出现了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2)城市有了一定发展

3)建筑开始出现群的概念和院的空间形式

4)技术上出现瓦、三合土抹面

春秋战国:

1.  城市建设高峰,高台建筑普及

2.  建筑技术发展:

1)铁器:

斧子、锯、凿,平榫该进成燕尾榫,不易脱落

2)筒瓦、板瓦广泛使用(使雨水可以分流)

3)砖的出现:

主要用于地下

1.   临潼始皇陵:

1)规模庞大,

2)建筑群体采用序列式,在平面上伸展的方式,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

3)建筑是意识的象征,陪葬“兵马俑”是当时军队的状况,表现“入世”的观念。

4)采用轴线

2.   平山王陵遗址P131图:

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最早的建筑平面图。

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为横长方形封土台。

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

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

汉:

1.   明堂辟雍(图):

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2.   建筑技术:

1)   木构技术趋于成熟,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

斗拱普遍使用。

2)   屋顶形式丰富(除硬山顶外,其他在汉代均已出现)

3)   砖石结构类建筑兴盛:

p29、p30,券拱、穹隆顶在西汉出现

4)   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

p31(图)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

3.   一池三岛(山):

汉代建造园林的一种模式,模仿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以求“长生不老”,太液池。

蓬莱、方丈、瀛洲。

4.   东汉:

佛教传入。

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晋南北朝:

佛教建筑兴盛,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

1.   陵墓:

厚葬(汉代)——薄葬,享受现实

2.   佛教建筑兴起:

佛寺、佛塔和石窟。

1)   北登封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十二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

2)   佛塔的类型:

(各自的代表及建造地点、年代)

密檐式塔:

小雁塔、登封嵩岳寺塔

楼阁式塔:

大雁塔、应县木塔,虎丘云岩寺塔,报恩寺塔,开元寺塔,

单层塔:

登封慧善寺净藏禅师塔、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金刚宝座塔:

大正觉寺塔

3)   定兴北齐石柱、萧景墓表p34(图),柱上刻经文——经幢,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4)   石窟类型:

塔院式:

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的形象)

佛殿式:

窟中一般以佛像为主要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僧院式:

在印度称毘珂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5)   最早的石窟:

库车克孜尔石窟(最早,公元3——4年)

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前苻坚建元二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建于北,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栖霞山千佛岩

隋:

1.   县安济桥p35(图):

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桥),春。

安济桥在建造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

桥身为单拱,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车辆行走;敞肩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拱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桥台基址没有特殊设置,采用天然地基

2.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3.   隋大兴城:

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

唐:

1.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

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都料:

唐代出现的一种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的技术人员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2.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3.   佛光寺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金箱斗底槽。

五代:

基本处于停滞时期,材料上面有所发展,出现砖木混合结构,砖叠涩、砖斗拱相继出现

砖木结构:

虎丘塔、保俶塔、

砖木结构:

栖霞山舍利塔、灵隐寺双塔

铁塔:

光孝寺塔、东西铁塔

北宋:

1.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2.   《营造法式》——诫,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

3.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规定把“材”作为造房的尺度标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清代以“斗口”为模数,分为十一等。

4.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打破里坊制,所有的街道是向外的。

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汴梁

5.   堆山叠石(在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

6.   正定隆兴寺:

摩尼殿:

北宋皇祐四年,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均以山面向前

7.   晋祠:

圣母殿

辽:

承接唐末文化——唐风,

1.   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

2.   蓟县独乐寺:

山门(分心槽)观音阁

金:

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既有北宋的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辽宋结合的特点。

佛光寺:

文殊殿。

善化寺

唐宋时期建筑特点比较

 

城市

规模庞大,规划严整

里放制瓦解,街巷自由布局

群体

成熟的群体

丰富变化的群体

单体

定型化、大体量的单体(佛光寺大殿)

规模化、模数化的单体

砖石建筑

砖石技术发展: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白灰使用

工艺与艺术

工艺与艺术成熟

工艺与艺术的拓展、彩画

 

施工的水平较高(出现分工)

园林艺术:

花石纲:

十船为一纲,

都城

长安城、城、大明宫、

汴梁,平江图,清明上河图,

佛教建筑

佛光寺大殿、大小雁塔

料敌塔,佑国寺塔,开元寺塔

门窗

板门、直棂窗

格子门、格子窗、阑槛钩窗

色彩

色彩以暖调为主,红、白

 “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

天花

平闇

平棊、藻井

家俱

家俱低矮,席地而坐

普遍采用垂足坐的高桌椅、室空间相应提高

元:

1.   元大都:

秉忠,也黑迭儿(阿拉伯)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

2.   木构建筑:

木材缺乏,没有很好的继承宋,利用天然弯木,不规则。

减柱造:

在祠庙殿宇胆抽去若干柱子,或取消檐斗拱,梁直接落在大额上,使柱子与梁直接联结。

移柱法:

宋辽元金,常将若干柱移位,或减少部分柱(减柱法)

草栿:

在天花板以上,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月梁:

天花板下面的明富,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平闇:

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平棊,后代应用较广。

明:

1.   硬山出现: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砖:

春秋战国出现,汉代砖主要用于墓室)

2.   琉璃得到了普及

3.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明孝陵和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二者总体布局的形制是基本相同的,但孝陵结合地形,采用了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有松柏包围。

而十三陵则用较直的神道,山势环抱,气势更为宏伟。

明代建成的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

故宫的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仅作重修与补充。

它严格的对称布置、层层门阙宫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

明十三陵:

①十三个帝王共用一个神道  ②建筑选址  ③布局方式沿用明孝陵

4.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5.   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

强调柱子与梁直接交接,斗拱成为装饰。

斗拱的作用减弱,昂成为装饰的构件,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的重量。

挑檐檩直接搁置在梁头屋顶出檐减小。

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取消生起,也无减柱法,侧脚逐步取消,梭柱、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所取代。

清:

1.   园林发展达到了极盛期

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   住宅形式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4.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水平

5.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中国建筑的类型:

祭祀——礼制建筑(坛庙)

                                 城防

                                 商业建筑

民居建筑    建筑

  聚落       住宅                园林建筑

坟茔                           生产建筑

        豪华住宅————宫殿建筑

墓葬:

陵寝————圣贤之士“墓”可称之为“陵”

第三章     城市建设

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

夏都---斟鄩;商代城市:

商城、盘龙城、殷墟。

第二阶段:

里坊制确立期:

相当于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

代表城市有:

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

第三阶段:

里坊制极盛期:

相当于三国至唐。

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

邺城、隋、唐长安。

第四阶段:

开放式街市期:

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2.   城廓之制

“之为城,城外为之廓”子城、罗城;或称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紫禁城);皇城或城;外城(廓)

“瓮城”:

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

敌台:

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称敌台或“马面”

3.   《周礼。

考工记》中都城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意义:

对后来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

1)提出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

2)布局中体现了礼制秩序

3)正交道路网:

当时的井田制

4)在规模上进行了计算,从整体规划上提供了便利

4.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新建城市:

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二)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如西汉初年倚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

(三)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和,都属这一类型。

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效快。

5.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区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2)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3)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6.   汉长安的建设:

布局:

城市外形不规则;中轴线偏西;先有宫,后有城,宫中有宫;官民混杂

道路系统:

“八街”“九陌”

陵邑制:

东南与北面设置七座城市

7.   三国时的邺城

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以后又称“坊”)。

城市有明确有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城市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特点:

1)择中立宫,宫城居北2)实行里坊制度,齐整严谨3)市坊制

8.   南朝建康的建设:

选址:

位于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枕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

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城阙,其它道路都是“纤余委曲,若为可测”。

布局:

宫城部分按规划布置比较方正。

宫城三套城,外层利用天然地形形成,以山为阙

居住区:

“里”为自由街巷,坊、市部分比较凌乱,不规则,有明显的自发性。

9.   隋唐长安规划的特点:

l  继承古代建城传统:

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严正。

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  2)旁三门  3)城郭制度:

三套方城  4)封闭里坊制,独立设市

l  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l  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

缺点:

土路(下雨泥泞);街景单调;城市供水和漕运不便利

10.  北宋东京(汴梁)的建设:

择端《清明上河图》

l  布局特点:

(1)宫城在皇城偏北,三重城墙。

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2)交通以水路为主,洛河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城市主要有四条水系,与护城河相连。

(3)里坊、市解体:

街巷系统形成

(4)城市管理上的创新:

消防制度建立,惠民药局

l  规划特点及影响:

1)由旧城改建而成,城市平面不十分规则,道路系统有自发性

2)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的中心地位下降

3)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的布局

4)打破了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街巷系统形成

5)打破了传统的市肆制度

6)服务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商业一条街,并出现了夜市、瓦子、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商业分散全城。

7)完善的防火制度,为后代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东京城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象长安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北宋城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一种类型,是一个转折点,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开放、商业发展的结果。

11.  元大都

布局:

方整规则,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突出的成就:

水系设计。

不规则的水系与规则的道路网对比。

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元大都特点:

1)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北边建新城

2)   形成大城、皇城、都城三重相套的城

3)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

4)   规整的街巷布局

5)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6)   突出都城的壮观景象。

12.  明清特点:

1)   皇城布局集成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一贯传统,礼制上较为规整。

其规划布局完全符合“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传统

2)   在城市布局方面主次分明,运用中轴线的规划方法,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

3)   明的商业区分布与元大都不同,除鼓楼外,又向南有所发展,其他如城的街道、水系都基本沿袭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13.  明清城的特点与成就:

特点:

1)继承了三套城2)规正了旁三门,面朝后市3)城市道路呈方格网4)强调了中轴线,突出皇权

布局:

1)以宫城为点进行选址2)正交道路网形成城市的线3)里坊形成城市的面4)山环水抱,水源充足5)建有城墙,保护其生存发展

成就:

1)科学的水系设计,将金水河引入城壕,解决排水,惠通河与皇城连接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