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813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docx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doc

文化旅游产业:

走好文化创意之路

作者:

河南日报发布时间:

2007-9-1216:

47:

17

    旅游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潜力巨大,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徐光春 

    文化旅游产业该做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文化旅游产业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等等,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或知之甚少。

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具体的开发、规划和利用,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澄清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很有必要。

 

    龚绍方(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规划系主任、副教授):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

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文化旅游产业按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

即由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

(1)由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经营性);

(2)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历史文化园、历史名人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文化类展览馆(经营性)。

 

    其二是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

它是由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

(1)民俗文化旅游类资源开发产业:

少数民族旅游点、汉民族乡镇民俗旅游点、都市民俗旅游点等;

(2)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

定点文艺演出场所、温泉休闲业、实景剧场、名牌歌舞厅、名牌音乐酒吧、名牌地方艺术茶楼、地方风味美食街、地方文化酒楼、地方特产购物街、主题公园、野生动物园、海洋馆、高尔夫球场、动漫实景基地等企业;(3)社会文化设施类产业:

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武术馆、大型体育场馆、美术馆、地方文化展览馆、地质公园博物馆、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民间工艺场所等。

 

    王增范(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我以为,要了解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了解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

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比如宗教旅游就是文化旅游中的一大主体。

旅游者在游览参观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宗教活动的认识。

所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殿)、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等都是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民俗风情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但民俗游的本质不是戏剧表演,不是几个少女为外地人或外国人跳舞唱歌,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它向旅游者提供的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因为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

一个主题公园,除了提供娱乐之外,最主要的存在理由就是它告诉了人们另外一种世界另外一种生活。

我们以往的一些失败案例恰恰在于,公园的设计根本就不考虑游客的精神需求。

比如一些鬼城、西游记宫、官渡古战场、黄河大观等,都是有形无实,不具备文化解释功能。

所以,它们只能被人冷落。

 

    无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造就了河南极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为国内其他省份无可替代,这种先天的优势无疑给今天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开阔的空间和一路走好的前提。

 

    杨盛道(省旅游局局长):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三大优势:

 

    其一,资源优势。

在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上,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年之久,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级高,拥有两个世界遗产、四大古都,初步形成了以龙门、殷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红旗渠、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河南省的这种资源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企及的,比如说洛阳,可以说它是一本厚重的文化读本。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术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

再比如说殷墟,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那里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让它一下子走入了世界的视野,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二,交通优势。

河南位居中华之中原,东西南北四方交通的要道,旅游通达性极佳。

 

    其三,市场优势。

河南地处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总量最大,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大中原地区中心。

在这个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豫、陕、晋、冀、京、津、鲁、苏、沪、浙、皖、鄂、湘、赣等十四个省市,拥有“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七亿多,各省市年人均GDP都已超过1000美元。

最高的省市超过3000美元。

因此,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一、二级市场优势。

 

    何宏波(郑州市旅游局副局长、博士):

我省无论是有胜迹存在的文化资源,还是流传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而且不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完全具备打造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

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为代表的河南旅游的兴起其实叫卖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之旅。

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游客的中原之旅大都是以回望中原文化寻根问祖为目的。

 

    高新建(开封市旅游局副局长):

七朝古都开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

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开封城下13米深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现象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虎门销烟林则徐等故事留传至今。

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

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

凡此种种,都成为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郑泰森(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河南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产品为主打,这既是河南旅游资源禀赋的特点,也是河南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河南历史文化遗存达28168处,拥有一大批垄断性、多种类、高品位、高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从小到大,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

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清明上河园和新郑黄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

旅游界有“中国旅游看三南”之说,海南以自然生态闻名,云南以民族风情显世,而河南则是领略和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胜地。

目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行业。

 

是什么制约了提升与拓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培育了一些好的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如清明上河园、《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武不二》等大型演艺项目等,大大提高了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河南的金字文化旅游名片。

 

    但从已开发成的经营性文化旅游单位数量和效益来看,与全省可开发文化资源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应该说,相对于丰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工作还很多,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然而就目前而言,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没开始,或处于盲目状态。

而事实上,开发的理念,操作上的盲目、重复和低俗不仅无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反而有可能毁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从而毁掉丰厚的资源优势。

应该说,这是不少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通病,但它恰恰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这,正是我们要力避的重点和难点。

 

    龚绍方:

制约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观念落后。

是文化旅游产业首要制约因素。

在我省各地,一说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一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一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观公园,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如果资源级别不高,或开发不到位,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二十多年来,这类项目我省建成了无数,绝大部分都不成功,有形的财物和无形的影响损失巨大。

 

    体制束缚。

长期以来,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完全部门化,利益单位化,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合一,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致使许多高级别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低劣,保护不力,惨淡经营。

还有大量资源干脆无人开发,白白浪费。

 

    实力不足。

反映在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上,我省在这两方面都显不足。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我省各地方政府部门拿不出多少财物投资项目开发,依赖招商引资又缺乏优惠政策支持,这就导致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投资不足。

即使一些优质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但由于缺少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仍然无法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执行力差。

这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制约因素。

从九五计划的“三点一线”,到十五计划的“一带四区”,都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战略规划。

可是十多年后,全省旅游年收入1亿元左右的人文景区仅有少林和龙门两家,超过1000万元收入的仅有十余家。

黄河大观、官渡文化园、河洛文化村、永昭陵、影视城、百泉、中州乐园等一批巨额投资大项目,最终都因执行不力而归于失败。

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严重挫伤了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郑泰森:

首先是缺乏创意。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

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有不少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化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

 

    文化旅游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则的连接点就是“创意”。

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

用中国甚至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别国的文化产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美国大片《花木兰》就取材于河南的民间传说。

好莱坞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是从网上获得了河南西峡恐龙蛋和云南禄丰侏罗纪恐龙化石的资料后,受到极大启发而创意成功的。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范例。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以嵩山少林佛教禅宗文化为背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而创造出来的创意性文化旅游项目,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供了示范。

不过,这样成功的范例太少。

 

    其次是缺少资本对接。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既不能靠政府,也不能靠银行,而是要建立一个健全而活跃的资本市场作支撑,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促进政策,让大量社会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文化旅游产业。

 

    夏挽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发育不良。

作为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大省,近几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

但在六要素中,“购”则明显成为了旅游业的“短腿”。

在我国,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能占旅游总收入的22%,海南、云南等省份已在40%以上,在我省这个数字是10%,外来游客普遍感到来河南值得购买的旅游商品太少。

旅游商品市场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地方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旅游商品生产产业化运作不力,深加工不足,开发设计、生产、销售难以协调;在旅游城市著名景区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商品购物专卖店,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旅客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市场形象。

上述诸种原因导致河南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特色不鲜明,缺乏知名品牌,这与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但影响我省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再一点就是开发的特点不突出——景点雷同现象严重,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

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品牌产品是什么,也没有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凸显出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成我们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突出。

这是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

 

    刘坤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教授):

有三个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急功近利。

具体到某种文化类旅游资源的产业化,通常都会有一个市场培育阶段。

根据文化资源的性质不同,这种市场培育阶段也有长有短。

但是,目前的开发组织者和投资商常常不能容忍这个培育阶段。

于是或因周期过长而不愿投资,或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最终导致开发的失败,从而使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总是显得步履维艰。

 

     其次,人才短缺。

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既懂文化更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有很高超的经营管理才能。

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经理人,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

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界和旅游产业界,缺乏这类高素质的人才,许多开发项目,不少是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民兵连”在支撑着,因而其开发和经营的盲目性很大。

许多地方竟然到了“得一人才则兴,失一人才则衰”的地步。

“人才荒”是困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三,行业壁垒。

许多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个部门管辖。

没开发时,常常是有能力开发的部门不能开发,没能力开发的又不让别人开发。

一旦开发之后,有了一点市场效益,各部门又涌过来抢“唐僧肉”,拿着各种文件争夺管理权、经营权、林权、地权、水权、路权、人权、财权等等。

这样的企业同时要应付几个婆婆,经营起来相互掣肘,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常常是处于不死不活状态,浪费了大好资源。

这种现象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亟须引入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领军人物和有市场头脑的经纪人。

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经营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加快产业化步伐。

 

  何宏波:

再有一点就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和企业的跟进和参与严重脱节,距真正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目前,全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手笔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手笔宣传促进,成功地吸引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的跟进和参与。

政府的良好创意也并非完全市场化的产物,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克服小富即安的无所作为思想,积极跟进参与,真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

  走活资源创新之路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原本都是分布在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企业组织甚至家庭之中,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已经转化成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如人文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场所、实景演出场所等。

可是,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

我国内陆地区所谓的文化旅游产业多数仍是政府部门管辖下的国有事业单位。

即使有的成立了公司,其实质性管理体制仍是非市场化的事业性质。

而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原始的无形性,甚至丝毫没有进行产品和产业化开发,无法投入市场,这就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组织上的企业化改造,经营上的市场化运作。

 

    郑泰森:

一是要坚定地沿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子走。

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资源的文化价值+现代科技+生活时尚,三者缺一不可。

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生活相结合,就会产业巨大的社会影响的力量。

浙江宋城集团以南宋杭州繁华的市井文化元素为背景,顺应当代人时尚生活追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文化传播业,进而涉及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和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功,被业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开发投资集团”。

而河南开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杭州相似,而我们的开发则停留在对历史的再现上,虽然也很成功,但在产业规模效应上有很大差距。

 

    二是要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培育复合型的龙头企业。

与我们同样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西安市,其曲江新区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去年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

最近,曲江新区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河南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这样的示范区,比如登封市,距郑州仅60公里,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都很好,又拥有嵩山少林寺这样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在文化创意领域也培育出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精品,有条件,有可能成为河南省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头部队,从而发挥引领作用。

还要下大力气培育像杭州宋城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那样以文化旅游为主打,同时向其他相关产业进军的龙头企业。

 

    王玉印(省文物局调研员):

努力打造产业链条。

无论是旅游产品或者是演出项目,都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门票上,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

河南要学习云南和陕西的经验,充分利用本省文化资源优势,下工夫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选准突破口,抓住重点,有效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品。

如,少林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太极文化产业链的延伸、老子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杂技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等等。

 

    搞好资源创新。

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文化圈也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要素,文化企业走高层次竞争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资源掌控和开发能力的竞争。

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商将要直接与国际文化企业巨头面对面地较量。

如果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开发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进行有效对接,很多文化资源就很可能被国外资本抢先开发,从而造成资源优势和市场机遇的丧失。

充分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的对接,最需要的是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精准的市场眼光,对文化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战略性挑战。

 

    资源创新就是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众所周知,少林寺真正扬名是从电影《少林寺》开始的。

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这是利用现代传媒打造旅游市场的范例。

在现代传媒条件下,少林寺的文化资源创新可以不断丰富。

于是,有了对少林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的《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

资源创新将使河南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成为取之不竭的文化产业金矿。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河南要发展资源创新性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市文化品牌频遭抢注,如愚公故里、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天波杨府、魏都、建安、灞陵桥、春秋楼等等,十几个品牌均被外省企业或个人抢注。

这说明保护知识产权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知识产权有赖于全社会全体公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要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风气。

 

    王增范:

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证明,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把静态的资源在文化价值观的层面上加以整合。

比如那些历史人物、传说、文物古迹、民俗、建筑等等,首先要判断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再由此出发为这些历史遗存注入当代精神的价值要素,使之能够与当代人的精神发生互动。

既不能只提供死的文物,也不能用假造的人工遗迹去骗人,而是要把历史遗存中的文化信息和美学意趣转化为带有当代人理想与欲望色彩的商品。

这种把历史资源通过文化价值定位而介绍给旅游者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资源产品化过程。

 

    恰恰在我们眼前正有一个文化资源产品化最极端的例子:

一是河南省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是新郑在始祖山山顶上修建的所谓“华夏第一龙”。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选择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价值原点,策划了每年一度的拜祖大典,由此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

由于定位准确,所以得到全省全国以及海外华人的肯定、认可,每年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和朝拜者专程前来,不仅成为旅游盛事,也成为文化盛典。

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郑的知名度,也同时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

 

    但是同在新郑,又有人出巨资在山顶上修建了一条长达几十公里的水泥巨龙,号称“华夏第一龙”。

这个人造景观即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征服旅游者的文化内涵,所以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幸亏在尚未完工之际被人发现阻止,否则后果更糟。

 

    旅游不是售卖单件产品,而是介绍一种世界图景或一种价值观。

所以,应当摒弃地方主义和小商品意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相互协调,合理布局,在足够大的空间内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性结构。

各相关地方和相关部门再分工协作,各司其责,为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这样,才能建设成规模化的完整的文化产业。

 

    夏挽群:

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特别要做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民间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DNA,而且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民族民间文化尤其与当今旅游产业的构建具有天然的嫁接关系,可以为旅游产业注入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和文化元素,充实其内涵,提高其品位。

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戏曲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等。

所在,在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