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782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网络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网络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网络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网络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史学.docx

《网络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史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史学.docx

网络史学

网络史学论纲

(另一标题:

网络史学:

对传统史学的传承与开新)

焦润明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它伴随着互连网的产生而兴起。

网络史学是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史学界的普及,客观上使网络史学这一史学分支学科的成立成为可能。

因此,从理论上对其加以概括并适时进行学科理论建构,对于繁荣历史学以及推动历史学的现代化至为重要。

关键词:

网络史学 史学理论 边缘交叉学科

—————————————————————————————————————————————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

虽然其本质上仍是一门历史学科,然而其存在形式确为电子史学,从而有别于传统的纸质史学。

网络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看成是历史学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存在形式。

然而由于其发展程度还极不成熟,留有大量研究空间,其所蕴涵的许多理论问题亟需给予创新性回答。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前沿学术问题,虽已开始关注,然而所探讨的问题多集中在历史学如何利用网络以及历史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等方面,还缺乏对于网络史学所涉及的学科建构及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

因此,从理论上对网络史学这一新兴历史学科进行构建,适时而迫切。

一、网络史学的成立

  网络作为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已成为当代人类“数字化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并越来越多地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目前,网络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快速传递各种生活信息,发表研究成果和交流经验的重要媒介。

与此同时,网络也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知识体系中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各种新兴交叉学科。

网络法学、网络伦理学、网络教育学、网络传播学、网络文化学等等相关学科也异军突起,网络与历史学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网络与历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网络史学也呼之欲出了。

  互连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史学网站的发展、史学文献及其他史学资源已大量电子化、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史学工作者的大规模崛起,这三方面内容为网络史学的成立奠定了前提。

1.互连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史学网站的发展为网络史学的产生提供了新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连网的迅速普及为网络史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1992年以后,网络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普及。

直至今日,网络已经在中国存在近20年了。

这期间网络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覆盖着中国的各个角落,几乎把整个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连接成为一个近在咫尺的信息世界之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尽管网民的普及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网民的规模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的网民数、家庭上网计算机数继续保持了强势的增长趋势,其中,IPv4地址数量为1.58亿个,年增长率为33.7%。

2008年6月份,中国IPv4地址拥有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域名注册总量为1485万个,同比增长61.8%。

中国CN域名数量为1190万个,同比增长93.5%,已占我国域名数量的80.1%,是我国域名数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

其中CN下的网站数为137万,占总网站数71.4%。

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

目前人均拥有水平为20Mbps/万网民,比2007年12月增长了2Mbps,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连接能力不断增强。

由此可见,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数量已经日趋丰富。

  上述信息说明,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

尽管上网的人不可能都从事于历史学研究,但以当代中国之国情,上网者多为受教育者,且目前接受历史学专业正规教育或从事于历史学研究的绝大部分人都已上网并利用网络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网络已日益成为史学研究和交流的新平台。

  另一方面,史学网站和相关网页的迅猛发展有利于网上史学讨论的开展,有利地催发了网络史学的产生。

  在网上涉及到历史内容的信息非常之多。

例如,在谷歌搜索栏中输入“历史”两个字,就会发现有关“历史上的今天”的网页有745万个;有关“历史的天空”的网页有380万个;有关“历史故事”的网页736万个;有关“历史人物”的网页739万个;有关“历史小说”的网页792万个;有关“历史的尘埃”的网页34.3万个;有关“历史论坛”的网页883万个;有关“历史论文”的网页40万个;有关“历史课件”的网页223万个;有关“历史地图”的网页751万个。

在XX的首页搜索栏中输入“历史”两个字,就会发现能够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数量为7910万篇。

网易还辟有专门的历史频道(

  目前史学专业网站比较著名的主要有:

史学研究网、中国史学、中国读史网、史学评论网、历史风云网)、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铜雀-中国历史网、血铸中华、历史资源网、中国历史网、中华万年网、中华文史网、中国918爱国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唐研究、中国古代史教学研究网、史海泛舟网、史学连线、古风文史、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在线、辽金史研究、历史回廊、中华人网、中日网、国学参考、中国基础教育网历史频道、北洋水师、千千历史园地、历史教育网、中国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历史在线、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数十个专业网站。

如果再加上各大网站的历史栏目,历史爱好者及历史工作者的个人博客,仅中文历史相关网站及网页,就应在数百个之多。

再加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历史专业网站,世界知名大学的历史网站,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网站的数量相当可观。

这些足以说明网络史学的产生已有足够的信息平台。

2.史学文献及其他史学资源已大量电子化为网络史学提供了资料集结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历史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史学文献资料的电子化和史学资源的网络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有关大学、学术组织就已经在着手开展史学文献资料的电子化和史学资源的网络化工作了。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地区史学文献电子化的典型工作主要有:

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数据库、中国基本用典电子文库·国学宝典、《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数据库等。

学术资源网络化的典型“数据图书馆”主要有: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数据库类”主要有:

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其旗下的万方数据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

以上这些网站的建立给我们建构网络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以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为代表的电子存储设备大大地缩小了历史文献的存储空间,提高了历史文献的保存质量,使历史文献的携带与转移较以往更为方便。

  当然,上述这些电子图书馆或大型数据库还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史学发展的需要,还远没有达到需要什么史料就能马上找到什么资料的程度,然而,现阶段文献史料及相关史学资料的大规模电子化,已为网络史学的成立提供了基本史料保障。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史学工作者的大规模崛起为网络史学提供了人才条件

  在当代,计算机操作技术已成为史学工作者学习与工作的必备技能。

因为,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的加速,网络本身作为一种传媒已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只要你想与外界快速交流的话,你就不得不利用互连网络。

历史工作者为了快速获得相关学术信息,就不得不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搜索引擎来搜索他们想要的资料和信息。

而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向各个专业刊物递交学术论文,也不得不尽量利用网上电子邮件传递。

这一切都必须使史学工作者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及输入技术并运用的得心应手,才能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

因此,计算机操作技术已成为历史专业人才的一种必备技能,绝大多数中青年史学工作者早已完成了“换笔”的现化化转型。

而且在当代大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培养出来的历史专业人才,大都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于是,一大批能够借助于网络手段来研究史学问题的新一代史学工作者的崛起,不仅使史学与网络结合得愈加紧密了,而且也为网络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才条件。

  在此还须强调的是,史学工作者很早就开始尝试档案资料的电子化,以及利用网络从事历史事件的发布及史学知识的普及工作,独立地从事网上史学评论工作,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使网络和史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

  上述三个方面说明,网络史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了。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网络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它的真正成立还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从理论上乃至实践上进行深入探索,并使之愈加完善。

二、网络史学的特性

  网络史学作为一门历史学边缘交叉学科,并没有失去历史学所应有的特性。

即其仍然以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承载着纪录历史、传承文明的学科重任,秉承历史真实的价值基础。

这点与传统的纸质史学毫无二致。

即网络史学建立在传统纸质史学之上,它不能脱离传统纸质史学而独立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纸质史学的伸延和发展。

  当然,由于网络史学是历史学与互连网相结合的产物,这也就必然地决定了网络史学的学科特性,即其本质上不是“纸质史学”而是“电子史学”。

归纳起来,网络史学有如下一些特性:

1.网上史学学术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史学学术资料即电子化的史学文献等资源,它与纸质的文字史料、以及以实物体现的考古文物有很大区别。

由于网络的特性,所有纸质的或其它任何形式(如图片等)资料,一旦被电子化,只要在网络上发布,就会立即成为所有人的共享之物。

同样地,一旦历史资源进入网络,也就自然成为所有史学工作者所共享的学术资源。

而且网上的资源,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倍增加,因而,所共享的资料也会无限增加。

这将会大大改变传统纸质史学时代的资料收集方式及其效能方式。

  在纸质史学时代,通常一个新的史学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查阅大量的史学学术资料基础之上的。

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如果搜集不到大量的有学术价值的史料的话,那么他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

为此,历史学家在搜集原始资料过程中可谓是煞费苦心,需要有“上穷碧落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执着精神。

有时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还要跋山涉水,到各地大档案馆里,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档案中苦苦的搜寻着自己想要的资料。

这种做法就在无形中耗费了史学工作者大量的宝贵时间。

也是正因为这样,占有第一手史料在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占有资料成为史家第一要务。

一个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往往会受到他所能掌握的史学学术资料的内容和数量的影响。

某些史学工作者亦会因为他垄断着部分特有的原始史料,从而使自己有机会成为某一特定历史领域的专家。

  但是,随着网络史学的进步,纸质史学时代的资料收集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网络史学工作者在收集大多数历史资料时不再受时空、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与限制。

由于网上所有的历史资源都是公开的(有些需交一定费用),所以也就难以形成纸质史学中的那种史料垄断状况,也就绝不可能出现由于垄断孤本的或绝版的原始史料而成为史学专家的情况。

同时,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网络史学工作者在获取史学上较以往更为便捷了。

以前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收集到的资料,现在只要在专业搜索网站的搜索栏中输入相关的检索词,就可以在数秒钟之内找到需要的资料。

既然你可以找到,别人也当然能够找到,是为共享。

尽管当下历史资料被电子化的部分还非常有限,被共享的资料还不够全面,但只要假以时日,随着大量历史资源的不断电子化,今后这种共享性将会体现得日渐完美。

2.史学学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即时性

  在传统史学时代,史学工作者获取史学学术信息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主要通过纸质的专业书籍及学术刊物(当然也包括学术会议及课堂讲授等)获得。

纸质史学书籍及史学专业学术杂志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等到其所承载的重要学术信息传递到史学工作者手中时,往往与信息发布的时间相差久远,在时间上相当滞后。

这种滞后性减慢了在单位时间内的学术信息流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电子史学即网络史学的背景下,学术信息的获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互连网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多元、平行、无边界的信息世界之中,所有的学术信息都像河水一样在网络里自由流淌。

与学术资料共享相适应的,是网络学术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和即时性。

史学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连网即时地获取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单位发布的最新的和最前沿的史学学术新成果,甚至于不受任何障碍地收集到广泛而不同的学术信息并且是即时性的。

这可以使史学工作者在网络史学的时态下,跟踪史学学术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全世界各地的史学同步发展。

3.史学论著发表空间的“无限性”与传播的迅捷性

  与学术信息获取的广泛性与即时性相一致,网络史学的特性还表现为史学学术文章发表空间的“无限性”与传播的迅捷性。

  在纸质史学时代,史学工作者发表史学研究成果是要通过向杂志投稿并被采用后出版发表来实现的。

传统的传播媒介对稿件的要求很多,对稿件的审查制度也非常烦琐,学者所持有的学术观点,能否得到认同,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学术主流,更要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及相关学术观点的约束。

因此学术观点自由地、随意地抒发受到当然的限制。

而且作品本身在发表时还会受到篇幅、排版等诸多限制,很多有见地的学术文章由于受到史学杂志版面的限制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即使有幸得以刊发,其发表周期也相当漫长。

  上述这些情况在网络史学的背景下基本不复存在。

首先,网络的虚拟空间是“无限”的,这也就意味着网上各种史学网站、各类史学博客可以发表学术文章的空间版面也是“无限”的,不会受到纸质史学杂志版面的限制,故再也不会出现因版面而“忍痛割爱”的现象;其次,由于网络史学传播载体的非纸质化,使网络史学工作者发表史学学术文章的程序变得相当简单。

史学工作者只要选择好想要发表自己论文的网站,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复制加粘贴的方式将自己的学术文章直接发表到史学专业网站上去。

然后这篇文章就可以在网上即时性地发表并传播了。

尽管专业史学网站对发布的文章也有编辑、审查等与传统纸质出版机构相同的发布程序,但学术文章的发布完全简化甚至省略了纸质史学那种印刷、发行、征订、运输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过程。

此外,作者还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免费申请、注册自己的主页,建立自己博克的方式,将自己的文章即时地发表上去。

总之,网络个人博客的建立,为史学学术文章及时发布提供了优越的平台。

这也是史学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4.学术研究参与者身份上的平等性

  在纸质史学背景下,对学术参与者的专业性要求非常之高,多数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业余”级成果是不可能获得发表的。

虽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但是鉴于传播手段的限制,非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史学学术研究和讨论的几率是极低的。

  然而在网络史学的氛围下,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平等性,使得连接互联网的每一台主机即为信息发布的始端,亦为信息接受的终端,从而使参与网上史学的讨论完全不受身份上的限制——只要对历史感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史学学术大讨论之中。

  即便在史学内部,因由传统纸质史学塔式结构所造成的学术身份的不平等,亦会受到网络史学特性的挑战,从而使史学研究工作者真正地获得了站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的机会,大大地消解了学术权威者的话语霸权。

也即在网络史学的氛围下,无论是著名的学者还是普通的学生,也不管文章是发表在专业的史学网站还是普通的网站上,只要该文是原创的,只要文章立意新颖、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有价值、有品位,那么就有同等的机率获得人们的肯定和青睐,并可能获得高密度的点击率和转载率。

5.学术多样性与“百家争鸣”的真正实现

  由于互连网的无边界性和虚拟性,意味着史学工作者在投稿上具有充分的选择权。

他既可以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的学术网站上,也可以发表在国外的学术网站上;既可以发表在友好的学术网站上,也可以发表在敌对的学术网站上。

虽然有些网站也存在对学术文章相应的管理和审查制度,但是由于当代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同样地反映在网络上,使得在网上持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立场的史学学术文章的发表变得更加容易。

比如在甲历史网站上不能够披露的史实,在乙历史网站上就能够得以披露;在甲历史网站上能够披露某一史实的某一部分,那么在乙历史网站上就能够披露这一史实的另外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这种网络资讯的背景下,历史的真实性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还原。

学者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由度来表达自己学术上的异见,这自然造就了网络史学背景下学术观点的多样性,使得学术意义上真正的百家争鸣成为了可能。

任何学术观点都可能进行讨论和交锋,甚至于可以在网上即时在与国外学者进行讨论。

总之,网络史学使得学术多样性和学术争鸣体现得更为充分。

6.史学大规模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尽管在纸质史学状态下也存在着学术上的跨文化交流,但大规模跨文化交流却是相当困难的。

史学工作者想要与国外的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不仅要受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立场等的限制,更要受到空间地理距离的限制,关山阻隔、国界限制,交流不便,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更要消耗大量金钱,交流成本高昂。

  然而在网络史学背景下,不仅学术文章的发表不受空间版面限制,而且在与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同行的交流也变得相当容易。

互连网具有无边界特性,传统意义上的地理障碍和国界障碍不复存在,交流是即时的,费用是低廉的,是可以承受的。

使得大规模的史学跨文化的交流成为了可能。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互发E-mail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或者也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学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达到史学学术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这既能使世界各地产生的史学新理论、新成果在最短的时间里汇集到一处,又能让一个新的史学思想瞬间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一网络史学的重要特性在纸质史学的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

三、网络史学规范之建构

  尽管网络史学作为电子史学的存在形式与以纸质史学作为存在形式的传统史学有所不同,然而,它们本质上却都是历史学科。

既然是历史学科,就有一个学科规范问题,即处于发展形成中的网络史学也要建构起自己的学科规范。

1.规范史学网站的建设

  网络史学主要是通过史学网站这样一些平台来运作的。

网络史学的繁荣依赖于史学学术网站的建设和繁荣。

因此,构建网络史学学科规范,首先要规范史学网站的建设。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些权威的有实力的史学研究基地或史学杂志都已建立起了史学网站。

今后这种趋势还将会更加明显,即各种形式、各种类别的史学网站将会是异军突起。

固然,史学网站的建立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在大笔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大批懂得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操作技术的史学工作者的参与建设,但是如果不加强史学网站的管理,它就不会日益壮大,也就不会形成像纸质史学杂志《历史研究》、《古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那样的品牌效应。

因此加强作为网络史学重要平台的史学网站的建设,对于网络史学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建设专有且永久性的学术网站。

如果某个史学网站想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须风格独特,具有域名的专有性、品牌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知识产权上的无可争议性。

即其域名一定是唯一的,网站对发表的学术资料拥有知识产权,发表的论文或上传的资料都要有自己的标志或痕迹。

当然这取决于是否拥有完整的治史原则、史学理念以及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诸如建网工具以及其它专有的计算机程序等等。

  史学网站的“风格”是某一特定网站区别于其它网站的特色,这种特色或曰“风格”可以指某一网站的整体形象带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

这种综合感受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方式、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诸多因素。

并成为史学网站学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组建史学网站管理机构。

史学网站应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借以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转。

第一,设立史学网站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委员应由史学及网络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出一套符合网络史学特点的史学网站的管理条例。

条例中应包括史学网站各个历史栏目与板块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史学公共栏目的审核标准等内容。

  第二,在史学网站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若干职能部门,由相关专家组成,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史学网站编辑部的成员可由精通电脑网络技术、并有丰富编辑经验的史学工作者组成。

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对投向该史学网站的大量史学文章进行审查、遴选和刊发工作。

网络技术部可由网络管理部门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包括网站咨询顾问、史学网站内容编辑人员、美术设计人员、页面制作人员、软件程序开发人员、服务器维护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问题应急处理人员等。

这一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史学网站版面的设计、网页制作、网页的定时更新、网络史学学术文章的技术编辑与发布、网站服务器的定期维护、全天候的网络在线技术支持等工作。

史学网站推广部可以由一批熟悉网络资讯、对历史学感兴趣、了解互联网最新动态并且具有较强沟通交往能力的人员组成。

这一部门主要负责将自己所在史学网站的域名以及IP地址注册到著名的搜索引擎站点上。

此外,他们还要把所在史学网站的LOGO放到其他网站的界面上去,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与相关兄弟史学网站之间相互将对方的LOGO放到自己的网站首页界面来实现,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史学网站的LOGO放到大的并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来推广自己。

一些史学网站推广部的人员也可以通过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来推广自己所在的史学网站。

史学网站业务部是由对历史较为了解、懂得广告销售业务、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员组成。

这一部门主要负责销售或出让史学网站广告位。

网站的维持经费主要依靠出售史学网站的广告位来实现。

只要史学网站有名,浏览率和点击率高,刊发广告的价值就高,至于刊发的内容可与报纸无疑,也可以专门刊发新书征订和宣传,文化产品推销等内容。

总之,只要不影响该网站的学术声誉即可。

(3)确定专业史学网站的功能定位。

专业服务功能是史学网站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推动网络史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它是在网络史学运作环境下,史学工作者的网上学术互动平台。

因此,其网络史学专业服务功能定位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在线免费查阅的电子史学文献(如电子化的古籍及各种电子版的史料等);第二,提供在线免费查阅的网络化史学学术资源(其中包括各种网络化的史学学术资料、史学学术论著和论文);第三,及时刊发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发布史学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最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第四,在史学网站中设立若干史学论坛和史学贴吧,为广大的史学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在网络中开辟出来一块可以让他们发表不同见解、畅谈历史的大讨论区。

讨论区可分为专业讨论区和非专业讨论区。

由于网络史学的无边界性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将我们的史学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划分为中文版和外文版。

凡是讨论的学术问题,网站自身都可重新编辑,并尽量使讨论可能伸延下去。

(4)史学网站对所发布史学信息实施学术管理。

网络史学与纸质史学相较,其区别主要是存在形式的不同。

就其所研究的内容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

既然都是历史学科,那都必须遵循史学学科的学科道德和学术规范。

尽管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和无国界性特征规定了网络传输的自由特性,但是,对于具体的史学网站而言,还是存在着民族性和集团性以及地域性的差别的。

也就是说,不管哪来的稿件,要想在特定的网站上发表,就必须符合该网站的刊发宗旨。

于是这就有一个对于稿件进行审查、筛选和过滤的原则问题。

  对于将要在特定网站上刊发的文章或学术信息进行审查,主要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史学网站编辑部人员)操作。

下面几条审查原则应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参考性,即:

第一,不得有攻击国家,煽动国家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