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560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宋明理学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宋明理学

嵩阳书院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

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

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学习目标

素养透视

学法指导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新儒学的发展。

2.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

1.唯物史观:

通过对朱熹主要思想观点的学习,认识到朱熹的学说从“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角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家国情怀:

通过对陆王心学主要思想观点的学习,认识到心学有利于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

1.结合儒学的发展演变史实认识儒学的复兴是不断汲取其他学说和迎合统治者的结果。

2.注意从思想核心和认识论的角度来区分理学和心学,认识其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道教__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三教合一__”。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

融合了__佛道__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代表及主张:

朝代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北宋

程颢、

程颐(二程)

__天理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__格物致知__”

南宋

朱熹

(集大成者)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__存天理__,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影响:

(1)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__南宋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封建专制__统治。

(2)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3)朱熹编著的《__四书章句集注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朱熹的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__朱子学__”学派。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__心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__知行合一__”的学说。

3.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__文化教育__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学助记』

【思维教师指导】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三教合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儒学的包容性和文化的互补性。

【概念阐释】 理学:

是宋代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思维教师指导】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图解识记】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探究专题1 理学兴起的背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自从2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解读】由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佛教、道教的传播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同时也体现出儒学只关注现实,缺少对未来的关注。

材料二主要体现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冲击了原有的纲常礼教。

【结论】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形成巨大冲击。

【深化拓展】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1)政治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2)文化上: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3)经济上:

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探究专题2 宋明理学的内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 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问题】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解读】由材料一能看出天理,材料二能体现出“三纲五常”,材料三体现的是道德修养。

【结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涵盖的领域:

社会和个人道德修养。

【深化拓展】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经理学家的改造,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

增加了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探究专题3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朱熹:

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

陆九渊:

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

【问题】结合所学请指出,二人著作数量相差悬殊的原因。

【解读】两人相比,一个著述颇丰,一个无著作,和两人的治学方法不同有很大关系。

其根本在于对世界本原认识的途径不同。

【结论】两人体悟天理的途径不同。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探究万物将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而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通过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深化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对理的

具体认识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万物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局限: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一、选择题

1.(2019·郑州高二测试)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这一状况( B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参考解答]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能说明是由于统治者的推动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始终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隋唐两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D )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

[教师参考解答] 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故选D项。

3.(2019·宿迁高二期末)“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C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教师参考解答] “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 C )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中诗句出自陶渊明,其表明的是作者内心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干扰,强调心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5.(2019·大庆高二期末)陆九渊说: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教师参考解答] 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强调内心的作用,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而是要反省内心,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地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9·江苏海门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

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王杰《明清之际:

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封建制度的弊端、理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信仰危机的出现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心破坏的角度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教师参考解答] 表现:

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

因素:

人心破坏所致。

(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反省内心的角度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等方面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教师参考解答] 途径:

自求诸心(反省内心)。

致良知: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倡导知行合一。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C )

A.思想一统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D.儒学式微

[教师参考解答] 《孝经》《心经》《老子》分别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说明统治者奉行的是三教并行政策,故C项正确。

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代表程颢、程颐两人观点的是( D )

A.无为而治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

[教师参考解答]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故选D项。

3.“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

”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 )

A.格物致知B.心外无理

C.心即理也D.知行合一

[教师参考解答] 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很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

故选A项。

4.朱熹说: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B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教师参考解答] 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朱熹所强调的“天理”是指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即材料“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

而“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依据“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可知朱熹并不反对人欲,反对的是不正确的、不正当的、违背常理的人欲,A、C、D三项错误。

5.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B )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

[教师参考解答]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6.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

这说明宋明理学( C )

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材料“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格物”“格心”“存理去欲”可知,理学注重探寻“理”、“存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存理去欲”“格物”“格心”可知,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的高度,趋向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基本理念,不能反映统治者的态度,故D项错误。

7.(2019·长沙高二期末)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B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教师参考解答]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8.(2019·金华高二检测)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D )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教师参考解答]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们克服私欲,“破心中贼”主张规范个人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不是其本质意图,排除。

9.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A )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致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中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发展,符合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

A.仁B.“心外无物”

C.理D.“格物致知”

[教师参考解答] B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C、D两项为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C、D三项均不属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

题干中的五人均是儒学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的思想。

教师参考解答为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

故曰:

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

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

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

……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自束景南《朱子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

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

(12分)

[教师参考解答] 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问题,关键是正确翻译并理解材料原文的含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

通观材料一,尤其是材料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

有关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分析,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

[教师参考解答] 高度赞扬并神化。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18分)

[教师参考解答] 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依据材料“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来分析,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

[教师参考解答] 对朱熹的评价:

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对其主张的评价:

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2.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

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12分)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是非之心……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教师参考解答] 内容:

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贤的途径。

方法:

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12分)

[教师参考解答]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矛盾、社会秩序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三信息从对专制、偶像崇拜和对理学的冲击角度分析。

[教师参考解答] 价值:

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贡献:

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6分)

[教师参考解答] 据材料一、材料二关键信息,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

[教师参考解答] 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