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502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docx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目录……………………………………………………………1

摘要……………………………………………………………2

一、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

(一)区位条件………………………………………………3

(二)经济水平………………………………………………4

(三)社会发展………………………………………………4

(四)存在问题………………………………………………6

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经验借鉴…………………………6

(一)江苏省协调发展的经验………………………………6

(二)桂湘赣闽四省六市加快发展的经验…………………11

三、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举措…………………………13

(一)更全面更坚决地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战略……………13

(二)加强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14

(三)思想更解放点,方式方法更多样化点………………14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和科技发展战略………………15

(五)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建设步伐…………………15

(六)实施更有力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15

 

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摘要]目前,广东省正逐步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珠三角人均GDP正超过一万美元,而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12市的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粤东西北12个市人均GDP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梅州、河源、汕尾、云浮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本文深入分析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之现状,借鉴江苏、桂湘赣闽等五省六市协调发展的经验,提出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举措,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即到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东借鉴经验促进粤东西北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观念、区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

虽然近年来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开始超过珠江三角洲,但由于其发展基数低、发展层次薄弱,在经济总量和比重上依然远低于珠江三角洲。

2010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

”2013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

“我们要把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作为一个关系全省发展的战略,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实现广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广东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关系广东发展全局,有着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解决粤东西北地区落后问题的根本之策;

二是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起来了,广东的经济就有了两个强劲的“发动机”。

本文深入分析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之现状,借鉴江苏、桂湘赣闽等五省六市协调发展的经验,提出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举措,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即到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一、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区位条件

2012年,粤东地区区域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6%;常住人口1709.69万人,占全省的16.1%。

粤西地区区域总面积326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2%;常住人口1556.85万人,占全省的14.7%。

粤北地区区域总面积76751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7%;常住人口1637.82万人,占全省的15.5%。

也就是说,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粤东西北地区12市约占全省70%陆地面积、近半数人口。

可见,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经济水平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2012年的数据,珠江三角洲9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9.07%;粤东12市只占20.93%。

由于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使广东人均GDP低于内地多个省市,2012年广东人均GDP已经从2010年的全国第六位降至第八位。

如果把粤东西北看做一个整体,其人均GDP将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

 

各区域面积占全省比重各区域人口占全省比重

 

各区域GDP占全省比重

(三)社会发展

整体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来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薄弱的经济基础,严重制约了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例,当前粤东西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

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受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县(市)区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众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异地务工人员尚未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等。

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尚缺少一种综合性的统一指标,但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中也可以间接反映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差异性。

以2012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来看,粤东西北地区三地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和仅为718.42亿元,仅为珠三角地区的17.4%,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4.82%。

也就是说,粤东西北地区仅用全省14.82%的财政资源为全省46.3%的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性十分显著(见下图)。

 

(四)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粤东西北部分干部“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还没有根除,创新意识不强。

工作中急功近利、办法不多,工作按部就班,科学发展能力不足。

二是粤东西北地区“边缘化”的角色也让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消极和“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等靠要”的突出表现就是,对省财政转移支付、珠三角对口扶持过度依赖,工作仍然凭惯性思考、凭经验做事。

三是粤东西北的投资营商环境欠佳也是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四是粤东西北地方政府服务观念、市场意识相对薄弱,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基层干部承诺不兑现、管理不规范、“吃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缺乏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江苏省协调发展的经验

1.“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成就卓著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

早在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全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多次召开区域发展协调会议,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明确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成为江苏省几届领导班子长抓不懈的政务之一。

多年来,全省围绕这一大战略实施,相继出台了三十多个配套文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制定具体措施,在工作中明确目标任务,在方法上注重务实,在机制上大胆创新,从而使这一战略实施落到了实处。

2.“合作共建园区,建立健全以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为主的合作共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和示范成果。

如何由简单帮扶变为互利双赢,从而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2006开始,江苏省出台了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共建工业园区的政策。

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化南北合作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加快工业化进程,又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

共建园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撑的方式。

政府层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企业类型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互补型扩大到高科技型、高附加值型企业,项目范围扩大到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劳务合作、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科技旅游等多个领域。

共建园区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然后逐步推开。

为了发挥示范效应,首先选择最富庶的苏州与最贫穷的宿迁结对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一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一方面向宿迁派遣了30人的管理队伍,支持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对宿迁市的政府官员进行培训,传授苏州工业园的先进管理理念,使宿迁政府官员能为企业提供更完善周到的服务。

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

共建园区的管理体制以苏南的模式为主,苏北侧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共建园区已达27个。

3.“采取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制度,扶持苏北政策的含金量一年比一年高”,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牢固基石。

在产业转移方面。

鼓励和引导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到苏北创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项目),支持苏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淘汰本地落后产能,严防外地落后产能向苏北转移,坚决防止污染转移。

支持苏北农业现代化建设,扶持工业和各类资本在苏北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项目。

在财政转移方面。

省财政对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逐年增加。

从2008年起,地方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除罚没收入外的预算内非税收入增量,省不再集中,全额留给地方。

继续对经济薄弱地区实行省集中收入全返政策,对省脱贫攻坚重点县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奖励。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级对苏北的各项投入近1600亿元。

在科技转移方面。

加快科技创新要素向苏北集聚。

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对苏北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支持,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和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苏北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重点建设连云港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加快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苏北省级实验室和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苏北设立研发基地。

在人才转移方面。

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苏北地区流动。

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在同等条件下对苏北资助对象给予倾斜。

分层分类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扩张实用人才队伍总量。

组织省内千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苏北农村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对口支教。

4.“始终坚持市场取向,全方位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所在。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增强内生动力、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上来,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鼓励苏北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

在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支持苏北地区做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精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合作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推进企业购并重组。

严格遵循产业价值链构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出资控股、收购破产企业财产以及“债转股”等方式,对劣势企业实现市场状态下的购并重组。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门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其他必要措施,促进企业兼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转化低效、无效产能。

积极发展企业战略联盟。

根据产业链纵向延伸和工业与服务业、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选择重点领域,支持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稳定供需关系。

鼓励苏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资助各类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经贸活动。

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支持民众创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继续吸引外地各类企业到苏北投资创业,着力把民营体经济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地方财政的重点来源。

5.“对苏北实施土地、金融、税费等优惠政策”,是江苏省激发区域发展潜能和引导区域合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土地方面,对苏北地区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优先安排省“点供”用地指标;对于南北共建园区的用地指标给予优先供应。

支持苏北五市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在安排挂钩控制规模时向苏北倾斜,推进挂钩试点由“先建后拆”向“先拆后建”转变。

在金融方面,支持金融资源向苏北延伸,对苏北地区投放贷款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鼓励金融机构到苏北设立分支机构,对省内金融机构到苏北增设网点或分支机构,每设一个县(市)级以上分支机构,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100万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村镇银行)每设一个县(市)级以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给予一次性补贴50万元。

在税费方面,切实减轻市县财政出口退税负担,从2008年起,对出口退税新增地方负担部分,市县负担比例由6%降为3.75%,省财政负担由1.5%提高到3.75%;对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工业企业生产用电,年内落实电费综合补贴优惠政策。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得享受电费综合补贴。

6.“坚持不懈地实行‘五方挂钩’帮扶:

苏南五市、省级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江苏省委、省政府建立“五方挂钩”制度以来,坚持每年向苏北派驻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每年实施一大批帮扶项目。

引导苏北的资源、成本、政策等优势与苏南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开发区品牌等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园区对接、产业联动、梯度转移,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省级机关、省属企事业单位、苏南退(离)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到苏北服务,安排有招商经验、项目资源的人才到苏北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省、市和苏南的县(市、区)都把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都实行挂钩帮扶,省级机关和苏南市、县(市、区)重点挂钩帮扶苏北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和部分困难乡镇。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的帮扶与合作格局,对加快苏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二)桂湘赣闽四省六市加快发展的经验

四省六市即广西梧州、贺州,湖南郴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漳州与我省相邻,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

这些地方有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提速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仍将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

二是普遍处于工业化快速上升时期,一些地市进入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时期。

三是注重质量效益,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1.立足实际谋发展,坚定不移走工业化道路。

●龙岩:

大力发展“1+2”主导产业(机械,有色金属、商贸物流),建设“155”产业基地(1个世界级产业基地、5个全国产业基地、5个海西产业基地)。

201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1260亿元,是2005年的4.3倍。

●漳州:

集中力量抓工业大项目,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2.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各层次政策支持。

●赣州:

抓住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机遇,争取国务院出台支持文件,并争取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15%)。

●郴州: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机遇,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争取省委、省政府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等34条优惠政策。

●梧州、赣州、龙岩:

抓住国土部开展低丘缓坡试点的机遇,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解决用地瓶颈制约问题。

3.重视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招商引资力度大办法多。

●郴州:

以抓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交通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城市大提质,带动了固定资产大投入。

近三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8亿元,是前十年的三倍。

●贺州:

以争取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为杠杆,拉动工业投资快速发展,2012年完成工业投资305亿元,增长近40%。

●梧州、贺州:

设立招商引资专业机构,把以商引商作为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商协会组织,鼓励客商参与推介引商,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

4.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郴州:

实施“三年交通大建设”,从2012年起实现100%的县市通高速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或油路,建设成为省际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

●梧州:

加快构建区域性高速公路路网体系,积极建设跨省快速运输通道,打通与周边省市重要节点城市之间“三小时交通圈”。

●漳州:

构建多层次、网络化道路交通体系,中心城区至市域内主要城镇2小时可达,主要城镇半小时内可上高速。

三、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举措

广东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江苏、桂湘赣闽五省六市等地的经验,瞄准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市场改革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住“稳定”和“生态”两条底线,采取一切有利于加快振兴发展的方式、方法,全面贯彻落实《决定》,迅速抓出成效。

我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条措施。

(一)更全面更坚决地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是一项带全局性的战略部署,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有效做法,搞好了将推动全省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扶贫,而是双方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发展战略。

江苏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江苏制定了30多个配套文件来具体实施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并取得了实际成效,使苏北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大大缩小。

广东省也应该根据粤东西北不同地区的特点,明确提出并全面实施“广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财政税收支持、区域规划和对口扶持等配套文件,使这一战略实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行政壁垒。

合作要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合理处置合作双方的利益。

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共建机制,借鉴“两德(顺德与英德)工业园”做法,鼓励珠三角的企业去粤东西北投资办厂,鼓励珠三角开发区与粤东西北开发区共建工业园区,鼓励和引导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到粤东西北地区创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项目),这对于加快粤东西北工业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要学习江苏实行“五方挂钩”帮扶的做法,珠三角各市、省级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对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对口扶持具体目标和制度,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思想更解放点,方式方法更多样化点

采取多种办法、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为主,鼓励多元化投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各种传统优势农业,大力推行“农户+基地”和农场的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经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要树立工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区域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工业经济,但不要脱离自身条件,滥提“工业立市”。

要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但要坚持中小企业为主、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方针。

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把大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和企业迁移到粤东西北地区来发展,成为推动粤东西北经济发展的最强劲的“发动机”。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和科技发展战略

粤东西北地区人才缺乏,根本出路在于立足于自力更生,下决心办好教育。

要在加快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企业博士聚集计划”等办法,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鼓励、引导全国和省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向本地区流动。

(五)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建设步伐

要坚持发展中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同步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新的小城镇建设步伐。

这对于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粤东西北地区要实施新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城区空间,提高城区辐射力;要依托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产业相对集中、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小城镇。

改革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到这些小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市民行列。

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和配套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要把东西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振兴计划的突出任务来抓,要建立重点以省级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完全实现东西北与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对接,加快推进粤西高铁建设,实现一小时的粤桂、粤湘、粤东经济圈,努力拓展这些地区的发展空间。

(六)实施更有力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

我们认为,为了发挥多种积极性,中央应继续向省放权让利,省也应更多地向市县放权让利,重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财政转移方面,省财政要加大对粤东西北有关地区的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力度,建立逐年递增的制度。

税收方面,从今年开始,地方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除罚没收入外的预算内非税收入增量,省里不再集中,全额留给粤东西北有关地区。

学习江苏做法,鼓励金融机构到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切实减轻市县财政出口退税负担,对出口退税新增地方负担部分,提高省财政负担比例;对这些地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工业企业生产用电,年内落实电费综合补贴优惠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