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420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7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儿科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儿科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儿科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儿科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基础.docx

《儿科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基础.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基础.docx

儿科基础

第一节绪论

(一)胎儿期

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出生为止,约40周(280天)。

最初12周(胚胎期,妊娠早期)是器官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夭折或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

(二)围生期(围产期)

指自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内。

围生期小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28天内。

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第一周新生儿)最高。

(四)婴儿期

出生后至满1周岁之前。

特点:

①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②消化紊乱与营养紊乱性疾病多见;

③婴儿5-6个月后经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逐渐消失,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见。

(五)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特点:

①体格生长速度稍减慢。

②智能发育较快,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③意外事故较多见。

(六)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周岁入小学前。

特点:

①智能发育增快,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②小儿可塑性较大,因此应注意早期教育,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生活卫生习惯。

(七)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女性12岁,男性13岁)。

特点:

智能发育更加成熟,是学习的重要时期。

(八)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女孩一般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9-20岁。

特点:

①身高增长显著加速,是第二生长高峰。

②第二性征及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性别差异明显。

③可出现心理、生理、行为问题及神经-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分娩,共40周

围生期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内

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婴儿期出生后至1周岁

幼儿期1~3周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周岁

学龄期从入小学(6~7周岁)到青春期前

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晚2年

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E.青春期

小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小儿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E.青春期

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A.胎儿期死亡率围生期死亡率C.新生儿期死亡率D.婴儿死亡率E.幼儿期死亡率

第二节生长发育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由快到慢:

神经系统由慢到快:

生殖系统快、慢、快:

体格生长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二、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体重反映儿童体格发育与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年龄出生3个月1岁2岁公式

体重(kg)36912≥2岁:

8+年龄×2

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出胎便,出生后3-4日内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约下降原有体重的3%-9%,至7-10日体重逐渐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2.身高(长)

年龄出生3个月1岁2岁公式

身高(cm)50627587>2岁:

75+年龄×7

3.头围经眉弓的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头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脑发育不全。

4.胸围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发生在出生后

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E.第5周

3个月小儿其身高、头围约是

A.55cm,38cmB.62cm,40cmC.65cm,42cmD.70cm,44cmE.75cm,46cm

最能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是

  A.身高  B.体重  C.头围  D.胸围  E.牙齿

体格发育小结

体重kg身高cm头围cm胸围cm

出生时3503432

3个月66240

1岁9754649

2岁12874847

>2岁8+年龄×275+年龄×7头围+年龄-1

三、骨骼发育

一)颅骨发育

前囟出生时为1-2cm,1-1.5岁闭合。

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和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隆起常表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一般于生后6-8周(1.5-2月)闭合

骨缝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二)脊柱发育

颈椎前凸(3个月):

2-3月抬头

胸椎后凸(6个月):

6个月会坐

腰椎前凸(1岁):

1岁会走至6-7岁时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三)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常用左手腕正位X线片来了解儿童的骨骼发育情况。

婴儿早期可采用膝部X线片了解其发育情况。

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

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

10岁时出全,共10个。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明显落后;真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

四、牙齿发育

乳牙4-10个月开始萌出。

如12个月后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

2.5岁出齐;2岁内乳牙数约等于其月龄减4-6。

恒牙6岁左右开始萌出(称第一磨牙或六龄齿)

5、运动和语言发育

(一)运动的发育

运动功能发育一般规律是:

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二)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6个月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7-8月能无意识发出复音,如“爸爸、妈妈”。

①最接近1岁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是

  A.体重10kg,身高75cm,头围46cm  B.体重11kg,身高80cm,头围48cm

  C.体重12kg,身高85cm,头围50cm  D.体重8kg,身高65cm,头围42cm

  E.体重9kg,身高70cm,头围44cm

②小儿,身长76cm,体重9.5kg,头围46cm,胸围46cm,出牙6颗,最可能的年龄是

A.10个月B.15个月C.24个月D.12个月E.18个月

一正常小儿身高80cm,前囟已闭,头围47cm,乳牙16枚,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人、事有喜乐之分。

1.此小儿的年龄最可能是B

A.1岁B.1岁半C.2岁半D.3岁E.3岁半

2.按公式计算此小儿的体重约是

A.15kgB.13.5kgC.12kgD.11kgE.9kg

③小儿语言发育三个阶段的顺序是A

  A.发音、理解、表达  B.理解、表达、发音  C.表达、理解、发音

D.听觉、发音、理解 E.模仿、表达、理解

第三节儿童保健

(一)小儿计划免疫种类

(二)计划免疫的接种程序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小儿1岁内必须完成的基础免疫初种时间是:

出生时:

卡介苗、乙肝疫苗;

2个月: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3个月:

百白破混合制剂;

8个月:

麻疹疫苗。

乙肝:

0、1、6卡介苗:

0、脊灰:

2、3、4

百白破:

3、4、5

麻疹:

8

①在我国,1岁内小儿需完成的基础计划免疫中,不包括下列中哪项

A.卡介苗B.脊髓灰质炎疫苗C.麻疹疫苗D.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E.乙型脑炎疫苗

②(共用备选答案)

A.乙肝疫苗B.流感疫苗C.麻疹疫苗D.脊髓灰质炎疫苗E.白百破疫苗

1.新生儿期接种的疫苗应是

2.生后8个月时应接种的疫苗是

A.卡介苗B.乙型脑炎疫苗C.麻疹疫苗D.脊髓灰质炎疫苗E.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

③在下列各年龄时,应进行的预防接种的初种制剂分别是

1.出生时2.生后2个月时

3.生后3~5个月时4.生后8个月时

第四节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一)能量需要

小儿能量需要分为5个方面:

1.基础代谢率所需婴儿约为55kcal/(kg·d),占50%。

每日总需100kcal/(kg·d)

2.食物热效应其中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

3.活动所需

4.排泄丢失

5.生长发育所需为小儿所特有。

(二)营养素的需要

营养素分为:

1.宏量营养素(糖类、蛋白质、脂类)

2.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钙、钠、磷、钾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3.其他膳食成分(纤维素、水)

1.碳水化合供能50%,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2.脂类供能35%,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

3.蛋白质供能15%。

乳蛋类生理价值最高。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豆米同食或豆面同食)。

4.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能供能,参与代谢调节。

5.膳食纤维

(三)水的需要

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

水的来源:

饮用水+食物中含的水+内生水。

内生水:

体内组织代谢及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水,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g。

婴儿平均需水150ml/(kg・d),以后按每3岁减少25ml/(kg・d)推算,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牛乳

乳糖乙型甲型

蛋白白蛋白多酪蛋白

钙磷比例2:

1,易吸收不易吸收

免疫因子SIgA多少

消化酶多少

2.母乳的成分变化

①初乳:

产后4-5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SIgA等比较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②过渡乳是产后5-14天的乳汁,脂肪含量最高;

③成熟乳为产后第15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3.母乳喂养方法

(1)时间:

目前主张尽早开奶,按需哺乳。

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开奶。

(2)方法:

每次喂哺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另一侧,使每侧乳房轮流吸空。

4.不宜哺乳的情况

母亲感染HIV;

母亲患严重疾病:

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心功能不全等;

5.断奶

一般于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

母乳量仍多者也可延至1.5-2岁;

切忌骤然断奶,以免因小儿不适应其他食品而引起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二)人工喂养

1.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但其成分并不适合婴儿。

2.牛乳缺乏各种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

3.婴儿配方奶粉是人工喂养的首选。

4.关于奶量和水的计算

婴儿每公斤体重每天需要能量100kcal,需要水150ml。

8%糖牛奶100ml供能约100kcal。

5.羊乳:

含叶酸和维生素B12少,易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5kg婴儿,用牛奶喂养,一般每天应给予8%糖牛奶和另给水分的量分别是

A.450ml和200mlB.500ml和300mlC.500ml和250mlD.600ml和100mlE.650ml和200ml

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每日每公斤约需

A.80kcalB.66kcalC.55kcalD.44kcalE.30kcal

母乳喂养的优点应除外

A.三大物质比例适宜B.含很多的抗感染物质C.钙磷的含量比例适宜

D.维生素D含量高E.容易消化吸收

母乳喂养的优点应除外

A.三大物质比例适宜B.含很多的抗感染物质  C.钙-磷的含量很高

  D.维生素D含量高 E.容易消化吸收

牛奶与人乳的最大区别是

  A.饱和脂肪酸含量  B.各种免疫因子缺乏  C.微量元素锌、铜含量较少

  D.蛋白质含量高  E.乳糖含量少

【例题】

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是

A.糖类B.淀粉类C.蛋白质类D.维生素类E.脂肪类

母乳与牛乳相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因为母乳中

A.蛋白质含量高B.含酪蛋白多C.含乳蛋白多D.含饱和脂肪酸多E.含甲型乳糖高

母乳喂养儿粪便中主要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B.肠链球菌C.副大肠杆菌D.变形杆菌E.乳酸杆菌

(三)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

1.添加过渡期食物(辅食)的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应在小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2.添加辅食的时间和步骤(汁泥末碎)

月龄食物性状添加辅食

1~3汁状水果汁、青菜汤、鱼肝油和钙剂

4~6个月泥状米糊、稀粥、蛋黄、鱼泥、果泥

7~9个月末状粥、烂面、蛋、肉末、饼干

10~12个月碎状软饭、碎菜、碎肉,带馅食品

下列关于辅食的添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3-4个月后开始添加B.年龄越小,添加的种类越多

C.人工或混合喂养几乎无须添加D.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E.可以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病因

1.早产、双胎

2.日光照射不足

3.牛乳喂养、未及时补充鱼肝油

4.疾病或药物的影响:

胃肠道、肝肾疾病;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个月-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的神经兴奋症状。

佝偻病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

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血清25-(OH)D3下降,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此期无骨骼改变,X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模糊。

2.活动期(激期)典型骨骼改变。

<6个月龄:

颅骨软化(乒乓颅)。

6个月-1岁:

方颅(7~8个月)、手足镯

1岁左右:

胸部畸形(串珠肋鸡胸、漏斗胸、肋膈沟)、>1岁:

“O”型或“X”型腿。

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

血钙稍下降,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30,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至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可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轻、中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留有骨骼改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有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生化改变和骨X线改变可作出正确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值10-60μg/L)和1,25-(OH)2D3(正常值0.03-O.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为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

(四)治疗和预防

治疗目的:

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一般治疗与预防:

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最简便有效);激期勿使患儿多坐、多站,防止发生骨骼畸形。

预防治疗

开始时间剂量

足月儿2周400IU2000~4000

早产儿1周800IU

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血清总钙浓度为2.25-2.27mmol/L(9-11mg/dl)。

维生素D缺乏早期甲状旁腺反应迟钝,PTH不能充分代偿,致使血磷正常而血钙降低。

当血总钙低于1.75-1.88mmo1/L(7-7.5mg/dl)或钙离子低于1.Ommol/L(4mg/dl)时可引起手足搐搦发作。

血清钙离子浓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血pH:

酸中毒时不发生抽搐,酸中毒纠正后却可发生;

②血浆蛋白浓度:

营养不良时不发生抽搐,而输血后可诱发抽搐;

③血磷浓度:

血磷增加,抑制25-(OH)D3转化为1,25-(OH)2D3使血钙离子减少,出现抽搐。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以无热惊厥最为常见。

1.典型发作

①惊厥:

多见于小婴儿。

无热惊厥。

②手足搐搦:

可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舞蹈。

③喉痉挛:

多见于婴儿,可发生窒息(死因),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2.隐匿型没有典型发作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而引出下列神经肌肉兴奋的体征:

(1)面神经征(Chvosteksign):

以指尖或叩诊锤轻叩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出现眼睑及口角抽动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2)腓反射:

以叩诊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处的腓神经,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为阳性。

(3)陶瑟征(Trousseau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内该手出现痉挛为阳性。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

冬末春初、人工喂养、未添加辅食

佝偻病的症状体征;

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

血清钙低于1.75-1.88mmo1/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

此外,用钙剂治疗有效亦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低血糖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四)治疗

止惊钙剂维生素D

1.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

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

2.钙剂治疗:

10%葡萄糖酸钙。

3.维生素D治疗:

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全身肌肉松驰B.骨骼改变C.运动发育迟缓D.神经精神症状E.语言发育迟缓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的主要表现为

A.肌肉松弛B.语言发育迟缓C.骨骼系统的改变D.低热、盗汗E.突然惊厥或喉痉挛

3~6个月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骨骼改变最常见的表现为

A.颅骨软化B.方颅C.前囟增大D.腕踝部膨大E.肋骨串珠和肋膈沟

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7~8个月婴儿多见的骨骼改变是

A.颅骨软化B.肋骨串珠C.方颅D.鸡胸E.肋膈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是

A.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病史B.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神经精神症状

C.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异常D.长骨X线检查异常及骨骼畸形

E.血25-(OH)-D3与1,25-(OH)2-D3水平下降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正确的预防措施是

A.适当多晒太阳B.提倡母乳喂养C.孕母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D.及时添加辅食E.早产儿2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

冬季出生婴儿,1个月左右应给予维生素D预防量是

A.每天400IUB.每天1000IUC.每天1500IUD.每天2000IUE.每天3000IU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与佝偻病发病机理的不同点在于

 A.钙吸收代谢障碍B.磷吸收代谢障碍  C.甲状旁腺功能不足

  D.维生素缺乏  E.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不易出现在

 A.单纯母乳或牛奶喂养的婴幼儿  B.户外活动较少的婴幼儿

 C.患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D.患慢性腹泻或肝肾疾病的婴幼儿

  E.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

6月龄男婴,近1个月烦躁、多汗、夜惊不安。

查体:

头发稀疏,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不能独坐。

就诊过程中突然发生两眼上窜、面色青紫、四肢抽动。

紧急处理首选

A.维生素D,30万IU肌注B.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1倍静脉缓慢推注

C.苯巴比妥钠40mg肌注D.10%葡萄糖液15ml静脉注射

E.20%甘露醇20ml静脉注射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隐匿型体征是

 A.喉痉挛  B.Kernig(克氏)征阳性  C.Brudzinski征阳性

  D.Trousseau(陶瑟)征阳性  E.Barbinski(巴氏)征阳性

疑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搦症患儿,做陶瑟征检查时,袖带的压力应维持在

A.舒张压以下 B.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  C.收缩压以下 D.舒张压以上  E.收缩压以上

男婴,4个月。

冬季出生。

近2日经常出现面部、四肢抽动、双眼上翻,每次持续数10秒,1日数次,可自然缓解,发作后玩耍如常。

体温正常。

母孕期腿部有腿部抽筋病史。

1.诊断考虑

A.低血镁症B.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C.婴儿痉挛症D.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E.低血糖症

2.就诊过程中,该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

错误的处理是

A.吸氧B.缓慢静注葡萄糖酸钙C.静注地西泮D.肌注维生素DE.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五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

临床常见三种类型:

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以维生素A缺乏为主。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先天畸形;急、慢性传染病等。

(二)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病久者身高也低于正常。

皮下脂肪减少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分度标准

I(轻)度Ⅱ(中)度Ⅲ(重)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25%-40%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0.8-0.4cm0.4cm以下消失

肌张力基本正常减低、肌肉松弛低下、肌肉萎缩

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不稳定、易疲乏烦躁精神萎靡、反应

不安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目前的分型、分度标准

分型定义意义

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2SD反应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2SD反应慢性营养不良

消瘦体重低于同年龄、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值-2SD反应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三)并发症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2.维生素缺乏,以维生素A缺乏最常见。

3.感染

4.自发性低血糖:

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四)治疗

1.去除病因

2.调整饮食营养不良程度越重,热卡添加要越慢。

轻度营养不良:

热卡从80~100kcal/(kg·d)开始

中度营养不良:

热卡从60~80kcal/(kg·d)开始

重度营养不良从40~60kcal/(kg·d)开始

3.促进消化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以助消化。

【例题】

患儿,1.5岁,因食欲差,母乳少,以米糊、稀饭喂养,未添加其他辅食,诊断为营养不良。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B

A.身长低于正常B.体重不增C.皮肤干燥D.皮下脂肪减少E.肌张力低下

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最后累及的部位是A

A.面颊部B.胸部C.腹部D.臀部E.四肢

小儿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进行饮食调整治疗,热量开始给予的水平是C

 A.80~100kcal/(kg·d)B.100~120kcal/(kg·d)  C.40~60kcal/(kg·d)

  D.60~80kcal/(kg·d)  E.120~150kcal/(kg·d)

婴幼儿按供热能计算,三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之间正确的比例是

 A.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糖类占50%  B.蛋白质占25%,脂肪占30%,糖类占45%

  C.蛋白质占20%,脂肪占35%,糖类占45% D.蛋白质占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