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355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docx

第04章《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主题思想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生动再现了宋江等英雄好汉在官逼下造反,组织壮大梁山队伍,与宋王朝展开武装斗争,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归于失败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样一个造成起义、反抗的社会根源。

水浒英雄们忠义双全、替天行道、忠君报国、保境安民、杀尽贪官,却一个个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逼上了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同时,小说在对梁山好汉的描写中也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

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他们不拘礼法,不计名利,率性而为,他们是真诚的江湖豪侠。

故事梗概

东京开封府高俅不务正业,但踢得一脚好球,受端王赏识。

端王即位为宋徽宗后,封他为殿帅府太尉。

高俅上任后挟私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路过史家村时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他武艺。

后来史进生擒与史家村发生冲突的少华山三好汉陈达、朱武、杨春,因义气相投,义释三人,并与之结交。

史进因此被诬陷私通草寇,只得烧了史家庄,去寻师父王进。

史进到达渭州时结识了鲁达。

鲁达仗义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为安身避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

鲁智深不守清规,酒肉照吃,醉打山门,长老命他去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

在大相国寺菜园,他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林冲,二人结为兄弟。

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求其干爹高俅陷害林冲。

林冲被刺配沧州,到野猪林时险被奉高俅意旨的公差下毒手,幸亏鲁智深赶来救护。

林冲到沧州后,高俅又派人追杀,他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侯,被逼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刁难林冲,令他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

林冲截住杨志拼杀。

王伦劝止二人,并劝杨志入伙。

杨志不肯,至东京因贫困卖祖传宝刀,怒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得到梁中书赏识提拔,命他护送给蔡京的生辰纲。

托塔天王晁盖与智多星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智取生辰纲,不料公孙胜被捕,幸得及时雨宋江相救。

晁盖等人至梁山入伙,被王伦拒绝,林冲火并了王伦,拥立晁盖为大头领。

宋江杀死侍妾阎婆惜,到沧州柴进处避难,结识了武松。

武松在景阳冈徒手打死一只猛虎,名扬天下。

他的兄长武大之妻潘金莲,被恶霸西门庆勾引成奸,毒杀武大。

武松为兄报仇,杀死二人及王婆,被刺配孟州,最后往二龙山落草。

宋江的行踪被告发,青州府派黄信计擒宋江、小李广花荣,押解途中被燕顺、王英等救出。

秦明被擒,与黄信先后弃官落草。

宋江率众人同奔梁山。

一次,宋江在浔阳楼醉酒后题写咏怀诗,被指为反诗,打入死牢。

梁山好汉与李逵等人劫法场,救出宋江。

众好汉同往梁山。

杨雄妻子潘巧云与裴如海私通,被石秀看破,二人杀死奸夫淫妇,与时迁同往梁山。

时迁路过祝家庄时被擒,杨雄等前往梁山求救,宋江率兵三打祝家庄,前两次均失利,第三次里应外合,终于获胜。

在这个过程中,孙立、孙新、顾大嫂也投奔了梁山。

随后朱仝、柴进等人纷纷被逼上梁山,梁山势力逐渐壮大。

朝廷震惊,派呼延灼率—万人马伐梁山。

呼延灼用“连环马”军屡败梁山,吴用派人聘请徐宁上梁山,他用钩镰枪法,大破连环马。

呼延灼逃往青州,为慕容知府效力,攻打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的起义军。

桃花山鲁智深聚合三山人马,差孔亮往梁山泊求援。

宋江、吴用计擒呼延灼,杀死慕容知府,三山头领一起投奔了梁山泊。

晁盖在攻打曾头市的战斗中,被史文恭毒箭射中,临死前遗言杀史文恭者即为山寨之主。

宋江闻知大名府卢俊义贤能,派人劝他上梁山,并散布谣言说他已为梁山二头领。

卢俊义被告发,燕青救主人不成,被押回大名府问斩。

梁山兵马潜入城中放火,奇袭大名府,救出卢俊义,收降了朝廷派来的关胜、单廷圭、魏定国等人。

宋江等人又大破曾头市,史文恭被卢俊义擒住,宋江欲遵晁盖遗嘱立他为山寨之主,吴用、李逵不服,于是二人分兵取东平府、东昌府,先攻下者为山寨之主。

宋江计擒双枪将董平,先攻下东平府;又帮助卢俊义计擒没羽箭张清,攻下东昌府。

宋江兵回梁山,请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天降石碣,上有蝌蚪文,何道士译出,正是梁山一百单八将座次。

朝廷派童贯、高俅多次围剿梁山,皆惨败,只得招安。

宋江等人接受了招安。

适值辽兵犯界,朝廷派宋江、卢俊义率梁山旧部征辽。

辽国投降后,又有河北田虎作乱,宋江又请命征剿,最后战胜并威擒田虎。

之后,宋江等人又成功讨伐并擒获了王庆。

接着,宋江等又奉诏讨方腊。

在这一过程中,曹正、张顺、徐宁等先后死于非命。

平定方腊后,梁山好汉只剩下了三十六人。

回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林冲、杨志、杨雄、时迁病死,燕青、李俊等隐退。

入朝后,戴宗、柴进、杨林等人又相继辞官归隐。

不久,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毒害。

宋江怕李逵再叛朝廷,坏他名声,将其毒死。

吴用、花荣闻讯,自缢于蓼儿洼。

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事业,就此落幕。

典型人物

1.忠义之烈——宋江

宋江是梁山义军的首领,他有着江湖英雄豪侠义气的一面,“仗义疏财,济困扶危”,被称为“及时雨”。

他的义气很有感召力,朝廷将领呼延灼被梁山军马打败后本不肯投降,但他说:

“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

”最终被宋江的义气感动,归降梁山。

作为梁山领袖,宋江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率领梁山义军三打祝家庄,攻打大名府、东平府、东昌府,两赢童贯,三败高俅。

宋江也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讲究英雄豪杰的义气,但又受制于自己的封建忠孝观念。

他从“义”字出发,“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理解他们被逼上梁山,但又得“于法度上却饶不得”;他在江州法场上被梁山好汉救出,虽然感激他们不避凶险,舍生相救的“义”,却也为不能再向朝廷尽忠而失落;成为梁山领袖后,他始终视落草的行为为不忠不孝,一心想着招安,忠君报国。

在封建忠孝观念的影响下,他丧失了起义领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软化了自己的铮铮铁骨,一步步走上绝路。

2.神武英雄——武松

武松是勇敢与力量的化身,是完美的义侠形象,寄托着人们对英雄战胜恶势力的理想。

他是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神武英雄,无所畏惧,争强好胜,有胆魄却不莽撞。

小说还写了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除暴行动,充分展现了他的慷慨重义、快意恩仇。

武松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变化过程。

他本是一个正派的、富有封建道德心的人,当他的哥哥武大被潘金莲、西门庆毒杀后,他选择了告上官府,然而官府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并没有受理他的冤情。

他本不想使自己的行为越出封建道德允许的范围,但无奈之下,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勇力与智慧来复仇,手刃了仇人。

后来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中,他逐渐转变和觉醒,不再计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封建道德和法律。

3.纯正义侠——鲁智深

鲁智深是非常值得敬重的一位英雄,展示了纯正的侠义精神。

他不受狭隘的义的束缚,而是以锄强扶弱为宗旨,以“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为人生格言。

他为救金老父女拳打镇关西,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敢作敢为。

他闹华州救史进,不顾劝阻,单身进城行刺贺太守,以致身陷囹圄,无所顾忌,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

他舍身救人,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完全放在拯救别人的苦难之上,是十足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性格上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鲁莽爽直、蔑视强暴、敢于反抗。

但他的粗鲁中也有细心,例如大闹野猪林救林冲时,他事前事后都安排得缜密周到。

4.率直豪杰——李逵

李逵是梁山英雄中反抗最彻底、最强烈的一位,他蔑视朝廷、制度的权威,甚至在他心中大宋的天子也不过是个“鸟皇帝”而已,他一再宣称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不相信朝廷的招安,和统治阶级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

这些不是出于对反抗压迫的明确认识,而仅仅是一种从悲惨命运中感到非反抗不可的直觉选择。

他做任何事情也都是以自己的直觉为依据,不加理性的思考,不讲究策略。

例如江州劫法场时,他一个人赤条条地从酒楼上大吼一声跳下,“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天不怕,地不怕,不考虑个人安危。

他坦率、纯朴、公平、无私,毫无虚假,心口如一,即便是对待他所尊重的宋江,当听说宋江抢了刘太公之女后,照样怒骂他为“畜生”。

5.足智多谋——吴用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为山寨掌管机密的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

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英雄群像塑造

《水浒传》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精彩绝伦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群像。

作者擅长用精细的笔法刻画人物形象,至少有十几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即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

金圣叹就曾指出,同样是写人物的粗鲁,鲁达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年少任气,李逵的粗鲁是蛮,武松的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鞠。

小说很少静止地刻画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刻画其心理、性格,这就避免了直白、肤浅的评说,使读者可以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一些细节慢慢了解、分析人物复杂而又真实的心理与性格特征。

另外,作者还善于展现人物性格在环境制约下的发展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最初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虽然明知自己的娘子遭到高衙内调戏,但仍害怕得罪上司,宁愿息事宁人;当他被高衙内及高俅陷害,发配沧州时,仍抱有重见天日的幻想;恶势力一次次地迫害他,他一忍再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奔上梁山,完成了性格由软弱退缩到刚烈抗争的转变。

2.连环钩锁,层层推进的情节结构

《水浒传》的叙事分前后两部分,其中第一回至第七十一回是上半部分,展现了一百单八位好汉上梁山的过程;第七十二回到最后是下半部分,描写了梁山好汉的征战故事。

小说的情节结构在前后两部分有不同的特点。

上半部分以人为情节单元,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故事基本加以叙述后,引出另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继续描写他们上梁山前的故事,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地位,如此环环相扣,以梁山聚义为线索将一个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

下半部分则以时间和事件为顺序,分别描写了他们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田虎、伐王庆、讨方腊的故事,以报效朝廷为线索,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结构连环钩锁,层层推进。

上半部分犹如百川汇聚,形成长江的主干;下半部分则如同长江奔腾而下,直入东海。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明代时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施耐庵是原著,他的学生罗贯中进行了改编;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创作的;第三种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第四种说法认为是施耐庵创作、罗贯中续作的。

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创作的,他的门人罗贯中在真本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加工。

但也有人认为这一说法中的施耐庵、罗贯中,都是某位作者或集体作者的托名。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人们只是比较一致地认为他是杭州人,对其生活年代,有南宋、元朝、元末明初等不同的说法。

关于施耐庵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也有很多猜测,有人说他就是施惠,有人说他是《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也有人说他是江苏人施彦端。

由于缺乏可靠的资料,这些说法都难以确证,姑且存疑。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之作,它和历史演义小说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但与历史演义不同的是,它塑造了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故事虚多于实,是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

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水浒传》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水浒传》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广泛的传播。

早在1757年,日本已有《水浒传》全译本问世,1850年已有法文的摘译本,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数十种译本,《水浒传》的成就与影响是世界性的。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

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

“你桶里是甚么东西?

”那汉子应道:

“是白酒。

”众军道:

“挑往那里去?

”那汉子道:

“挑出村里卖。

”众军道:

“多少钱一桶?

”那汉子道:

“五贯足钱。

”众军商量道:

“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

也解暑气。

”正在那里凑钱。

杨志见了,喝道:

“你们又做甚么?

”众军道:

“买碗酒吃。

”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

“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

”众军道:

“没事又来捣乱!

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

”杨志道:

“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

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

“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

“你们做甚么闹?

”那挑酒的汉子道:

“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

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

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

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

”那七个客人说道:

“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

说一声也不打紧。

我们倒着买一碗吃。

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

”那挑酒的道:

“不卖,不卖!

”这七个客人道:

“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

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

”那挑酒的汉子便道:

“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

又没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

“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

”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七个客人道: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

“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

“饶不的,做定的价钱。

”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

“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

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

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

“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

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

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

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

“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

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杨志寻思道:

“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

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

“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

那卖酒的汉子道:

“不卖了,不卖了!

”便道:

“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

“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

“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

“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

“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

”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

众客人道:

“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

”众军谢道:

“甚么道理。

”客人道:

“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

”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

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

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那卖酒的汉子说道:

“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

”众军汉把钱还他。

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

“倒也,倒也!

”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

“聒噪!

”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

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

却怎地用药?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

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九年级上册,选自《智取生辰纲》)

一、阅读《智取生辰纲》选段,回答问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

“你们做甚么闹?

”那挑酒的汉子道:

“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

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

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

你道好笑么?

说出这般话来!

”那七个客人说道:

“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

说一声也不打紧。

我们倒着买一碗吃。

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

”那挑酒的道:

“不卖,不卖!

”这七个客人道:

“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

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

”那挑酒的汉子便道:

“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

又没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

“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

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

”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七个客人道: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

“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

“饶不的,做定的价钱。

”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

“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

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本语段是从哪几个层次来写的?

 

3.卖酒人是真的不想卖给杨志他们酒吗?

为什么说“不卖,不卖”?

 

4.“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在本段有何具体表现?

 

【答案】

1.写“贩枣子客人”买酒消渴的过程。

2.从问酒、买酒、吃酒、下药四个层次来写。

3.这是卖酒人白胜欲擒故纵,故意说给杨志他们听,调动众军士的胃口,使杨志放松警惕。

(意对即可)

4.巧扮枣贩,枣可下酒,载枣的车可运金银财宝;用酒设计,却被杨志怀疑酒中有药时,又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假假真真演了一场戏,不露半点破绽。

(意对即可)学#科网

【解析】

二、阅读《智取生辰纲》选段,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

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

“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

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

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

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

“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

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杨志寻思道:

“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

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

“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

那卖酒的汉子道:

“不卖了,不卖了!

”便道:

“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

“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

“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

“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

“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

”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

众客人道:

“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

”众军谢道:

“甚么道理。

”客人道:

“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

”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

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

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那卖酒的汉子说道:

“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

”众军汉把钱还他。

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5.卖酒的汉子道:

“不卖了,不卖了!

”“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6.“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7.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8.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9.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

 

10.杨志和虞候、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11.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

5.给老都管一个情面,他故意这样说,为了彻底麻痹杨志的警惕心理。

6.和白胜唱双簧戏,更加引诱杨志手下买酒喝,也更使杨志放松警惕。

7.一方面是吴用的计策高妙无懈可击;另一方面是杨志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失败的结局在所难免。

8.杨志被发配充军,却受梁中书赏识收到门下,只要这次完成了押运生辰纲的任务,前途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他分外重视这次任务,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这其中有他对梁中书知遇之恩的报答之心,即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这种心理也必然导致他以后急功近利的一系列行为的发生。

9.他久在江湖,知道运送押解的凶险,同时自己身受重任,又是提辖,全权负责,所以对于干活的军健,把他们认为是没有什么头脑,必须凡事都要亲自指导,但不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在他们面前摆架子,以为这样才能服人。

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且粗暴蛮横。

10.虞候对他进谗言,都管对他则是处处掣肘,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

杨志在梁中书处是受到常识,而这两个人却是梁中书的老人,所以对他这个新人必然不可能给予主家大权授予后的完全配合与口服心服的交心的。

11.间接描写:

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杨志的警惕心理以及晁盖等人的聪明才智”来分析这样说的原因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

“王伦劝俺,也见得是。

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

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

”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

杨志寻思道:

“却是怎地好!

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