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023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导引二.docx

文学理论导引二

文学理论导引二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一般是指文献典籍和精通文献典籍的人。

在西方,“文学”的含义也有历史的发展变化。

用文字写下的作品的总称,常指凭作者的想像写成的诗和散文,可依作者的意图以及写作的

完美程度而识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学”条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1)模仿说

模仿说把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认为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的。

A.柏拉图的“理式”说

B.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一是认为艺术反映现实世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是认为艺术比普通的现实更高。

三是认为艺术可使事物比原来的更美。

(2)实用说

以欣赏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

一种实用主义批评。

重要代表是贺拉斯《诗艺》,提出诗所具有的功用:

“魅力”和“寓教于乐”

(3)表现说

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

情感的共同体现”。

(4)客观说

把艺术品当作“自足体”,进行封闭的、“内部”的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派是客观说的集大成者。

(1)语言形式之“美”

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结为语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审美属性

的一个重要根据(教材8页)。

(2)人与现实的多种关系

A.实用性。

B.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形成

A.“对象化”

B.“人化的自然”

所谓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1)就审美性而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

的特点。

(2)就表现对象来说,为读者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虚构(fiction,又译虚构作品、小说),源于拉丁词fingo,意为“制造”或“赋予形式”。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它是艺术创

造的产物。

文学艺术对真实性的要求包括三个不同的测度,来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

(1)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2)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

(3)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抽象的概念语言难以传达的。

形象具有特殊的表意功能。

image:

意识之象(作者)?

语言之象(文本)?

接受之象(读者)

语象:

由具象的(即能在读者意识中激发出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组成的,即“文字构成的图像”(apicturemdaeoutwords)(C.刘易斯)。

(1)比喻,包括通感。

(2)象征。

(3)象形。

也称“宏观形象”,相对于“细胞级语言形象”,主要包括情景和人物形象。

(1)情景。

(2)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

意境:

特殊的意象体系。

有三重结构:

第一个层面:

由意象构成——情景交融。

第二个层面:

境生象外——虚实相生。

第三个层面:

韵外之致——有言外之意

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符号概念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

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借助语言符号,文学可以把那些本身不具有形体、而且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转

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即一种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虽然是具体、个别、感性的,但是它往往包含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

体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形象的概括性是个性化概括的结果。

形象不仅是文学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符号。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

一文学和语言

(1)造型艺术。

(2)表演艺术。

(3)语言艺术。

(4)综合艺术。

(1)工具论的语言观

(2)本体论的语言观

A.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

B.区分语言和言语活动

语言是属于社会约定俗成的一整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

言语活动则是个人对语言的暂时的、特殊的运用。

(3)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A.结构(structure)

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

B.话语(discourse)

指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

形式,从而成为能够支配和规范人们思想交流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

话语的基本性质:

运用性;交流性;符规性。

C.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又译“文本间性”,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

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1)意旨幽微玄妙而无法用语言表达。

(2)出于禁忌而无法明白地言说。

(3)追求艺术境界而不愿直接地言说

A.指文学的一种风格。

即含蓄或隐秀。

B.指文学艺术的普遍要求。

即优秀的文学艺术应该具有的普遍的品格。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

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接受

第一节文学接受与文学活动

(1)文学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作用的区别

作品的功能取决于文学的审美属性;作品的社会作用则取决于读者的参与。

(2)文学在接受实践中的多种社会作用

A.认识作用

B.教育作用

C.娱乐/愉悦作用

D.心理补偿作用

(3)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使人们通过接受作品进

入审美的境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享受,并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1)个体接受:

指读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具有独特性、偏爱性等特点。

(2)群体接受:

指一定时期里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员都趋向于接受某些观念、内容、种类、

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公共性、互动性等特点。

影响群体接受的主要因素:

A.社会心理;B.文学风尚;C.民族审美文化积淀。

第二节阅读和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

文学欣赏又称文学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

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形成审美意象、获取审美愉悦

的精神活动。

(教材198—199页)

(1

(2)一种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的表现:

A.补充、丰富作品形象。

B.发现、增添作品意义。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客体的“召唤结构”

当代德国美学家首先提出的接受美学概念。

他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

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

种解释性或说明性的;文学文本则是一种虚构,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因而具

有后者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由此形成文学文本特有的结构特征,即“召唤结构”。

(参

见教材278页)

2.欣赏主体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

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

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

它相当于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先在“图式”。

(教材195页)3.“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对应关系

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及其“召唤结构”能够一致或相近。

三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1.感受与重建

(1)感受、语感和语境

感受:

指读者把文学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而不是概念符号来把握的心理活动。

语感:

即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境:

狭义即指文本的上下文。

(2)重建:

想象和联想

2.体验与共鸣

(1)体验:

“情感的操练”

文学欣赏中的体验,是指读者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对作

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体会、品味和揣摩;又称情感体验。

(2)共鸣:

情感的认同。

所谓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

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是一种情感认同。

第三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与意义

(1)含义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文

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教材214页)

A.批评活动的依据

B.以文学作品为中心

C.以阐释为主要方法

(2)性质

一种对文学作品的科学阐释活动。

(1)批评主体:

读者批评与职业批评。

(2)批评取向:

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评。

(1)对作品的评价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2)文学批评对创作具有规范功能。

(3)文学批评对读者具有引导功能。

(4)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具有突破、超越、丰富和发展的功能。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1)文学的形象性。

是否以感性生动的形式表现出内涵深厚的意蕴。

(2)构思的新颖性。

如何使形式结构与其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3)文体的完善性。

如何使具体内容与语言形式、与某种文体规范完美结合。

(4)情感的真挚性。

既要体现出作家对表现对象的价值态度,又要有感染力。

(5)意蕴的深广性。

以个别显现一般所达到的程度和对题材意蕴挖掘的程度。

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批评实践中形成的研究文学现象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

总和。

(1)文学观念对批评方法具有制约性。

(2)批评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节文学活动的空间1.文学植根于现实人生

2.文学与社会心理的纠结

(1)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心理对文学的复杂影响

3.文学与“文学性”

(1)文学发展与道德演变的同步性

道德为文学审视人生和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视角,使道德成为文学理解和评价社会

生活的基本尺度之一。

(2)文学与道德的不协调性

体现在价值标准上的差异。

(3)道德的另面:

文学家的态度

道德与文学家的态度及其对文学的态度紧密相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抨击文学作品中性别歧视。

(2)研究妇女自己的文学作品。

(3)对整个女性文化的发现和重新评价

(1)作家出身与其阶级倾向性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

(2)作家和他所代表的阶级之间会出现矛盾、对立现象。

(3)文学有超越阶级性,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审美意识的一面。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历史

对文学活动具有根本的制约性和规定性,是政治与经济作用于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它们对文学的要求也因此常常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1)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2)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即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A.创作上,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作家审美理想的建构,制约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艺术

形象的创造。

B.接受上,主要体现在读者以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发掘文本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

(1)经济对文学的根本制约性

A.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

B.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宏观趋势、整体面貌和基本属性。

(2)具体表现

A.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

B.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

(3)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A.某个时代产生的一种艺术样式,可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了,

反而衰微甚至消亡了。

B.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倒有可能取得远比物质

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好更大的文学成就。

C.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其中的集中表现。

二文学发展与文化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

狭义即专指精神文化。

(教材278页)

精神层面上,文化是一种具有规范性、整体性、历史发展的价值观念、行为系统;或者说,

文化是具体的、由价值系统构成的传统观念,体现在典章制度、民俗风尚、科学技术、宗教

信仰、政治、伦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教材256页)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学观念主要是一种涵盖文史哲

的“杂文学”观念。

西方古代也不存在独立的艺术或文学

(1)文学与哲学

A.哲学为文学理解人性和感悟人生提供了思路、思想和方法。

B.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影响文学面貌。

C.哲学意识的灌注是文学作品获得深刻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2)文学与宗教

宗教对文学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宗教的神秘经验中,潜藏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追求。

B.宗教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对文学创作和欣赏有渗透作用。

(3)文学与文化交流

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扩散即交流,对文学有显著的影响。

文学最初的形态是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开始分离;书面文学长期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图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时代。

(1)虚拟性。

(2)交互性。

(3)即时性。

(4)游戏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两极

雅文学强调文学的审美性。

俗文学具有“白日梦”的性质;功能上则表现为娱乐性、消遣性和补偿性。

(1)通俗性。

(2)传奇性。

(3)娱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