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悲剧爱情故事.docx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悲剧爱情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悲剧爱情故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悲剧爱情故事
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悲剧爱情
《人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今依旧拥有很多读者,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间备受推崇。
究其原因,除了路遥作品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吸引力外,其所描绘的两个农村青年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也是深入人心。
作品全文约十万字,却表现了很多主题,在多个层次上对人生和爱情进行探讨,扣问着每个同样面临选择的青年读者的心,而今旧作新品,我们旨在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做一番细致的解读,重在考究其对现当代的我们在人生和爱情方面的启发。
一、当时的时代和对男女主人公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偏远的陕北农村,文中有言“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可见当时变革已经开始,虽然还是止于初级表面的阶段。
与此同时,高明楼把持的高家村(男女主人公出生并成长生活的村庄)依旧停留在旧的生产队阶段,尚未实行责任制,甚至没有太多改变的迹象,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传统守旧,这一点从高加林搞的“卫生运动”中老百姓的反应可以得到印证。
这种社会进程在城乡之间表现出的断裂和差异深深影响着人生刚刚开始的青年男女,他们被动地接受社会强加于他们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同时主动的挑战和抗争顽固守旧的体制和命运的安排,这种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出表现在高加林和刘巧珍身上,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的产生达到了高潮。
(一)思变、抗争的高加林
1、学生时代
男主人公高加林考入了县城最高学府上了三年高中,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与农村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这里有电影院、商店、浴池、宽敞平坦的街道和体育场;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与农民很不一样的市民,像他的同学周克男和黄亚萍,以及他们的为国家工作吃公家饭的家长;他更是通过广泛大量的读书读报,认识到了外面更大更不一样的世界,这一切的不同诱导并刺激着年青的高加林,他发自内心地想成为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城里人。
其实他早在上学时代就表现出了这种“天分”,以至于“身份高贵”的黄亚萍也格外的愿意与他接近,他比身为城里人的周克男表现的更加优秀出众。
2、第一次打击
学生时代的高加林骨子里面依旧是自卑的,之后高考的失败打破了他走出去的幻想,随后他回到了高家村成为村小学的一名民办老师,这于他当然也是一种不错的安排。
一方面老师的工资足够替补家用,另一方面他依然可以继续学习,教书工作也是他所热爱的,他做的也很出色,最重要的是民办老师是有机会成为公家人的,是有机会走出去成为城里人的,这个念想是他继续呆在村里的精神支柱,是他继续努力奋斗的精神食粮。
但是村支书高明楼为了安排自己的儿子三星,和城关公社文教专员马占胜相勾结下了高加林的民办老师,这一来就彻底断了他的念想。
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在握有权利的守旧势力高明楼面前被击的粉碎,他试图改变的所有努力被轻易的否定并被彻底判了死刑,此时的高加林是迷茫不知所措的,是痛苦失落无望的。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
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
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
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
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不必隐瞒,他十几处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
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
”
这次打击是因为高明楼所代表的守旧势力,更是因为那个时代,这使得高加林第一次意识到改变命运的艰难,但是这还不足以让他彻底放弃,他依然要抗争,甚至于泄愤似的报复,报复给他带来不幸的高明楼,仇视村里的第二能人刘立本,这种报复和仇视的深处是不甘心,他还要给自己在外当官的二爸写信那。
3、第二次打击
二爸的回来给高加林的命运带来了转机,已经升任县劳动局副局长的马占胜为了迎合领导(高加林的二爸回来担任了县劳动局的局长),暗地里伙同高明楼一起帮高加林安排了工作,并解决了城市户口。
“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
也许幸福来得太快,在高加林看来是那么的不真实,作者宿命论一般在此处安排了伏笔,也许此举是为了让读者看到高加林抛弃刘巧珍时更坚定的站在唾弃和鄙视的一方吧,但是命运的转机如此虚幻没有脚踏实地,多少都会给人们这种感觉。
在县委通讯组做通讯干事的高加林是合格的,甚至是十分出色的,他以前优秀的学业和勤读书报的习惯使得他从事这份工作格外的合适。
他的出色工作不仅赢得了通讯干事老景的认可,更赢得了黄亚萍的爱情。
但是因为与黄亚萍、周克男的情感纠葛,周克男的母亲气急告发,在城市里风生水起的高加林一落千丈,过山车一般地失掉了昨天还拥有的一切,重新回到了高家庄。
这一次的失败,高加林没有抱怨谁,异乎寻常的平静,他把这看做了抛弃刘巧珍的惩罚,他任命一样的回到了黄土地,这一层他是在精神上彻底的倒下了,以至于他逃也似的离开了县城。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人生打击回到村庄的高加林,内心最悔恨的还是错过了刘巧珍,但是人生还在继续,文章结尾处,作者哲人一般的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年轻的心纵然遭遇了再多人生的打击,生命还在继续,眼光放长远些,才能留得下生命力最最宝贵的东西。
二次打击,不如说是两次成长,在作者眼里爱情于青年男女而言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经历,爱情的打击于他们是重要的成长和历练。
(二)传统、敢爱的刘巧珍
随着一阵悠扬的信天游歌声
上河里(哪个)鸭子下河里鹅,
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
刘巧珍正式登台了,之前早做了铺垫,精明强干的农村小伙儿马栓过得了二能人刘立本那一关,却入不了“盖满川”刘巧珍的眼,因为她是农村姑娘却又不像农村姑娘,这不仅是因为她的穿着打扮既不土气也不俗气,更是因为没上过学的巧珍姑娘对于上过学的“知识分子”情有独钟。
一个没上过学的村姑喜欢知识,喜欢接受新事物,这本身就很了不起也很疯狂。
更为难得的是她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和爱情。
面对第一次打击之后意志消沉的高加林她主动搭讪关心,尾随高加林入城帮他卖掉白馍馍解了他眼前的窘迫,在困境中送去情感的慰藉,为爱的人情愿做出任何改变和牺牲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村里的人的流言蜚语,坚定的支持高加林的“卫生革命”,明白高加林想要入城工作的心思并全力支持,在分手时坚定的离开丝毫不拖泥带水,爱情中的刘巧珍是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也难怪德胜爷爷之后会说,高加林丢掉了最宝贵的金子。
纵然刘巧珍深明大义,敢爱敢恨,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乡村女性,她身上还是带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在爱情当中心甘情愿的放弃自我,居于从属地位,一切以高加林为中心,这与黄亚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与其农民形象是相符合的,旧的传统观念就是以男性为生活和家庭的核心,妇女通常被动,所以才常常成为悲剧的受害者。
她从来不会去挑战和改变,只是一味的逆来顺受,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使读者常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之感。
她虽然渴望找到一个在精神上相通的男性作为自己的爱情伴侣,但是她生活的环境,和从小的受教育情况,以及自己的眼界,决定了她在和高加林的交流和沟通存在鸿沟,她不能满足高加林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她不能和高加林谈论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时事,她不能给他买名牌手表,带给他一场新式的爱情。
也许她的多情就是她的悲剧种子。
她是一个骨子里十分传统的女性,和高加林做了那么多疯狂出格的事情之后,虽然无悔,但她敏感的意识到自己的名声坏掉了,她接受了马栓的求婚,以自己的“闪婚”作为对自己爱人的最后回应。
她依然深爱着高加林,依然希望他好,为他好。
在爱情面前完全失掉自我,无论成与否,都是为了对方好,甚至于搭上自己下半辈子的幸福也在所不惜,这种举动多少有点莽撞和冲动。
二、人生与爱情的关系
人生与爱情从来都不是两个割裂对立的概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统一的。
人生与爱情对应的是生活的两个方面,精神和物质,抛开精神谈物质,人无异于行尸走肉,生活索然无味;抛开物质谈精神,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异想天开。
很好的协调两者的关系,爱情可以促进事业的成功,事业可以加速爱情的圆满,最后达到双赢。
一位很著名的俄国作家曾经很形象的说过,面包会有的,鲜花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不就是在说人生和爱情吗?
!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双方畸形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导致的,高加林把事业的成功过分看重忽视了爱情的作用,刘巧珍把爱情看得胜于生命,他们的这种迥异和矛盾最终酿造了爱情悲剧的苦酒。
(一)一心改变命运、丢掉最宝贵的爱情
在当时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下,成为城里人是无数农村青年才俊的梦想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在这种畸形的社会体制下,高加林做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逃离农村走向城市,
但是制度伦理方面的障碍重重,能够争取到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机会面前高加林不免盲目起来,为了一次潜在的机会放弃了其实更珍贵的更长久的幸福。
1、和刘巧珍第一次亲密接触后
“一种懊悔的情绪突然涌上他的心头。
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
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
”
“赶集那天以后,他一直非常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
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
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
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
他现在虽然满身黄尘当了农民,但总不相信他永远就是这个样子。
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四岁,有时间等待转机。
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
这两段文字说明高加林在心里视人生事业高于男女之间的情爱,甚至觉得与巧珍的结合是一种自我堕落,一段时间里他躲避着巧珍热烈的目光,对自己的一时冲动后悔不已。
但是沉重的体力劳动和无趣无望的农村生活使得他脑中反复出现刘巧珍的身影,此时巧珍的爱恋就像是精神鸦片,可以让他暂时忘掉眼前的困境和所有的烦恼,忘掉走出农村成为城里人的远大理想,躲在巧珍温柔的臂弯里,这一刻他是幸福的,我相信。
他的爱情观带有很强烈的利己主义色彩,是感性抑或冲动战胜理智之后的选择,甚至于巧珍有时也充当了他报复二能人的工具,他的这些畸形病态的想法在爱情开启之初就为其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在这一刻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对巧珍是否存有真爱。
“高加林由于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
”爱情给了高加林难得的精神慰藉,给了他白天幸苦劳作之后的甜蜜补偿,白天是劳苦的,但他有一个愉快的夜晚。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向往,他才觉得其它的熬累不那么沉重了。
高加林每天都沉醉在这样的柔情蜜意里,一切原来的想法退得很远了。
他们的这段地下恋情不被任何人所打扰,两个青年男女尽情的享受着彼此的爱恋。
在马栓又一次上巧珍家的时候,高加林告诉他,“你别再瞎跑了,巧珍已经看下对象了”,也许这个时候高加林心里真的把巧珍当做了他未来的媳妇。
2、温存过后,内心苦闷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地下恋情最终走到了明处,被全村人所知,并在两家人之间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爱情原本只是两个人的事,但是谈到婚姻往往就成了两个家庭的事,贫穷的高玉德和富足的刘立本差距悬殊,村里人成亲讲究门当户对,怪不得两家老人都对这门婚事大加反对。
也许从这个时候,高加林开始了觉醒,之前被爱情短暂替代的雄心壮志此时又占据主流,刘立本对他贫苦出身的鄙视刺激他重新考虑走出去做城里人。
加之“卫生革命”、进城掏粪两件事情给他的刺激,他已经完全从爱情的温柔乡里挣脱出来,重新走上了事业才是王道的道路。
“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
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
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一直以来内心的不平衡在进城掏粪的屈辱之后彻底爆发,之后的高加林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逃离村庄,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3、进城之后
他终于进城了,而且一下子成了县委的通讯员,昨天愁苦悲观的记忆犹在,今日大好的前程已经摆在眼前,一直梦想成为城里人的高加林,对于这次机会自然十分珍惜。
南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的现场报道给了高加林第一次工作的机会,他眼里没有危险没有困难,而是把这等同于事业等同于理想,以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圆满完成了此次报道任务,得到了通讯员老景的认可。
渐渐的高加林成了这个城市的明星,他身上的所有潜能都在新的天地里得到了充分挖掘,在一个万人左右的山区县城里,具备这样多种才能、而又长得潇洒的青年人并不多见--他被大家宠爱是正常的。
黄亚萍主动的走进了他的世界,他们小心翼翼的谈论知识和学问方面的问题,在国际问题方面他们也有很多共同语言,并且对对方的才华钦佩不已。
刘巧珍来了,和他说起了村里的家庭琐事,但是这些显然提不起高加林的兴趣,他们的交流出现了问题,加林看见巧珍局促地坐在他床边,不说话了,只是望着他,脸上的表情看来有点可怜--想叫他喜欢自己而又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叫他喜欢!
他又很心疼她了,站起来对她说:
“快吃下午饭了,你在办公室先等着,让我到食堂里给咱打饭去,咱俩一块吃。
”
把黄亚萍和刘巧珍做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是此时的高加林只拿黄亚萍的长处和刘巧珍的短处做比较,他更多的计较巧珍的没有文化、视野狭隘,说到底巧珍已经不符合他现在的身份了,他成了城里人。
当他的角色身份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对情感的诉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不满足于简单的情感温存,他希望像黄亚萍一样可以为他打开另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子,所以他抛弃了刘巧珍。
在当时的高加林眼里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只有这么一次,爱情却可以被替代,爱情的对象也可以被更换,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里爱情必须让位于事业,他断不能为了迁就刘巧珍而放弃难得的进城机会,所以当“更优的选择”——黄亚萍——出现时,他选择了可能锦上添花的黄亚萍,抛弃了曾经雪中送炭而此时已不合时宜、不解风情的刘巧珍。
夹缝中求生存的高加林视改变命运的机会胜于爱情,甚至胜于一切,这种要面包不要爱情的畸形人生观造成了高加林最终“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更成为两人爱情悲剧的主要推动因素。
(二)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丧失自我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无论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最终都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高加林为谋事业牺牲爱情固然可气可恨,但是刘巧珍视爱情为一切,丧失主体意识也着实可悲可叹。
一个人的人生结局是这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的选择最终累积的结果,观察刘巧珍的几大人生选择,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苦命农村女孩是自己一步步走进了早就预料到的爱情悲剧的深渊。
1、不要踏实上进的农家婿,偏要高加林的“臭清高”
“她决心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
就她的漂亮来说,要找个公社的一般干部,或者农村出去的国家正式工人,都是很容易的;而且给她介绍这方面对象的媒人把她家的门槛都快踩断了。
但她统统拒绝了。
这些人在她看来,有的连农民都不如。
退一步说,就是和这样的人结婚,男人经常在外门,一年回不来几次;娃娃、家庭都要她一个人操磨。
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多得很!
而最根本的是,这些人里没有她看得上的。
如果真正有合她心的男人,她就是做出任何牺牲也心甘情愿。
她就是这样的人!
”
可以得到的,送上门来的,她不要,偏偏喜欢上了有点知识分子“清高”但一心要脱离农村的高加林,在众多的候选者当中她选了一个最难啃的骨头,所以今后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
因为结合自己的条件约束可能的最优选择不是高加林,她偏要拔高,消费自己承受不了的那一款,在这心上人的选择上她就为自己的苦命埋下了定时炸弹。
2、陷入爱河、丧失自我
“加林哥!
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
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
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是巧珍第一次主动爱的表白,即表明了她甘心奉献的立场,她把高加林看得太高太重,所以才会打压自己以求高加林处处开心快乐,牺牲了自己成全了高加林,她心里也是愿意的。
她完全占在高加林的立场上,痛骂自己的亲戚高明楼在拿下高加林民办老师一事上的不道德不仁义;她对高加林言听计从,为了他的要求,她当即作出改变,尽管受到乡亲们的冷嘲热讽,受到父亲的恶语相加,她依旧我行我素,只为他爱的人高兴;她为了高加林不理他,躲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又是不断的换衣服,又是找各种机会关心自己的心上人;在高加林想要见到她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出现,送上鸡蛋,药品和贴心的体恤;在“卫生革命”中,她坚定占在高加林一边,和他一道面对乡亲们的指责甚至谩骂?
?
为了爱人,她可以骂自己的亲戚高明楼,可以与自己的父亲为敌,可以不理会群众的议论谣传,她把爱看得高于一切,她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地绑定依附在高加林身上。
当爱情成为她生命的全部内容,她的生活目标,行为准则都变得异常简单——那就是高加林。
当高加林因为农事辛苦事业无望而苦闷时,巧珍很能理解他宽慰他,她鼓励高加林找到机会出去工作,虽然内心也会担忧找到工作的高加林会不要她,但是她更加在意的是高加林的内心感受,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自己受点委屈倒是无关紧要的。
当高加林真的进城工作的时候,她也没有抱怨和阻拦,尽管眼见爱人即将离开内心痛苦,但是她除了爱恋的注视没有任何过分的举动,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3、惨被抛弃、依旧对他好
分手来得很快,事业蒸蒸日上的高加林入城不久就向巧珍提出了分手,而巧珍的表现和我们想象的屡有不同。
巧珍,一个视爱情胜于生命的人,竟然默默的平静的接受了高加林的无理分手。
也许第一次来到县城与高加林的见面,巧珍在心里已经预感到了分手已是定局。
她看着自己的爱人,在新的环境里实现着人生的抱负,她想爱她想继续对她好,可这却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以外,顺境中的高加林再也不需要巧珍的情感慰藉,这个时候离开他反而是对她好的最好方式。
一个将爱融入骨髓的人,能够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竟然是离开他成就他展翅高飞,这样的结局让人欲哭无泪。
回到高家村的刘巧珍,没有太长时间的消沉,她选择了很快的嫁人来平息村里人的纷纷议论和对家人的伤害,并且成功的转嫁了村里人对高加林负心的谴责,并化解了家人对打击归来的高加林的责难。
无论你是否接纳我,我都始终如一的对你好,刘巧珍的行为完美诠释了爱情。
但是从理性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巧珍的问题出在了过分忽视自我,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以牺牲自我幸福为代价成就爱人的人生选择,对于自己的人生同样是一
种不负责的表现。
每个人的人生都仅有一次,都十分宝贵应该得到珍惜,牺牲自我并不高尚,追求自我也并非自私,作为个体,正视自己的合理诉求,权衡协调他人的诉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最后的启示
事业和爱情是人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了哪一个都不会幸福和完整,一心要走出农村做城里人的高加林最终失掉了巧珍,回到了农村;爱到忘我的刘巧珍又回到了选择的起点,而这一次他选择了马栓。
全文10万余字似乎讲了一个压根不存在也没发生的故事,每个人都回到了原点,生活似乎也没有任何改变,每个人都过上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生活。
但是作者绝非是要说明,对于人生的任何抗争都是徒劳无功的,最终都会回到生活的起点处,而是通过画了这样一个情感纠葛的圆圈,启发读者,事业和爱情就好像我们的两条腿一样,一长一短只能原地画圈最终回到原点,只有一样长才可能沿着梦的方向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