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61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docx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历年考博真题

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博真题

1、名词解释

自由空间:

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微孔和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组成,它允许外部溶液通过扩散可自由进入。

(92、93、94)

短距离运输:

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92、94、96、02、不清)

矿质营养临界期:

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做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92)

有益矿质元素:

除了必需营养元素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种类所必需,称为有益元素。

(92、94、95、96、不清)

根际效应:

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

这种效应首先是通过营养选择与富集作用,使在根际发育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优势生理类群不同于根际外,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微生物活性对最终决定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反映。

(92、93、94)

肥料交互作用效应:

两种具有促进作用的肥料同时供应时,作用效果大于单独作用效果的现象。

随机:

(92、93、94)

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92、94)

肥料的迭加利用率:

在一次施肥之后,连续种植各季作物总吸肥料量占施肥料量的百分率。

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92、99、不清)

2、当代植物营养科学有哪些研究方向?

并简述其内涵和进展。

(92、94、95、96、97、98、00、不清)

答:

研究方向:

根际研究,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概念;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研究;植物营养与微生物;植物营养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与生态学

进展:

十多年来,我国的植物营养学研究一直瞄准国际前沿,并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不但扩展了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本学科的迅速发展,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借助生物技术发展植物营养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传统植物营养学主要是通过施肥改土等手段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探索通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我国植物营养学家也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领域,通过对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遗传和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植物营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使过去用传统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无法阐明的植物营养机理逐步被揭示出来,使我们对植物营养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是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提升植物营养定量化研究和管理水平。

面对集约化投入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兴起了精准农业的研究热潮,我国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也结合我国国情对精确施肥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已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投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这些进展使植物营养不再停留在象牙塔中,而成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是突破改土施肥调控环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以挖掘作物生物学潜力为突破口、以根际营养调控为核心的提高作物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学术思想,并构建了以根际生态调控为中心的根际生态理论,逐渐形成了植物营养学的一个新分支——根际生态学。

随着其研究的不断进展,为解决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

四是与环境科学融合,跻身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中。

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壁质外体不仅是物质贮存、转化和利用的空间,而且也是胁迫信号转导和决定细胞分化命运的重要场所。

细胞壁质外体由于具有更细的微孔还可能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过滤器;根细胞膜、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和导管的长距离运输以及污染物在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等都可能会降低污染物的迁移数量。

五是从资源管理角度,认识到了养分的资源特性以及养分在土壤—植物—食品—动物—人—环境链中难以封闭的循环性,促进了传统施肥向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转变。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将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是挖掘传统农业精华,培育特色研究领域。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也积累了大量的特色农业模式,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有待挖掘。

植物营养学家对其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一些特色研究领域。

近年来,植物营养界开始从营养角度探讨间作套种提高系统生产力的机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3、我国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生理缺钙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及缺乏机理的分析。

答:

缺钙时植物生长受阻,节间较短,因而一般较正常生长的植株矮小,而且组织柔软。

缺钙植株的顶芽、侧芽、根尖等分生组织首先出现缺素症,易腐烂死亡,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开始变黄并逐渐坏死。

机理:

由于钙在木质部的运输能力常常依赖于蒸腾强度的大小,因此,老叶中常有钙的富集,而植株顶芽、侧芽、根尖等分生组织的蒸腾作用很弱,依靠蒸腾作用供应的钙就很少。

同时,钙在韧皮部的运输能力很小,所以,老叶中富集的钙也难以运输到幼叶、根尖或新生长点中去,致使这些部位首先缺钙。

肉质果实的蒸腾量一般都比较小,因此,极易发生缺钙现象,但蒸腾作用不是决定Ca2+长距离运输的惟一因子。

在甘蓝类包叶蔬菜中,白天老叶的蒸腾量大,钙多向外层叶片输送,夜晚外层叶片蒸腾作用基本停止,但在根压的作用下水分向地上部运输,由于夜晚心叶的吸水作用,大部分钙可进入新叶,从而使水分和钙的运输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4、简述植物在供应NH4+和NO3-不同氮源时,根内微环境与体内同行代谢的异同。

5、举例说明植物不同抗铁基因型差异的形态特征与可能机理。

6、比较说明K+、Ca2+长距离运输过程及其特点。

答:

长距离运输是指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分,或养分从地上部分经韧皮部向根运输的过程,也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钙是只能在木质部运输的元素。

木质部中养分移动的驱动力是根压和蒸腾作用,在养分运输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

一般在蒸腾作用强的条件下,蒸腾起主导作用;由于根压力量较小,所以作用微弱;而在蒸腾作用微弱的条件下,根压则上升为主导作用。

由于根压和蒸腾作用只能使木质部汁液向上运动,而不可能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是单向的,即自根部向地上部的运输。

木质部中养分的运输是在死细胞的导管中进行的,移动方式以质流为主。

当钾在木质部运输量不足时,还能通过韧皮部给予补充。

韧皮部运输的特点是养分在活细胞内进行的,而且具有两个方向运输的功能。

7、请选择一种最好的适用于华北地区评价土壤供氮水平的化学测试方法,并简述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和主要优缺点。

(92、94、95)

8、应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建立推荐施肥系统时,应采用哪些措施来克服其方法的局限性,提高施肥决策的准确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92、94)

1993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博真题

1、名词解释

随机:

见92年。

根际效应:

见92年。

奢侈吸收:

介质中的养分浓度影响根系的吸收。

当介质中养分浓度过高时,根系细胞对养分的吸收选择性降低,被动进入细胞或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植物输导组织,造成植物体内养分浓度过高,但尚未达到毒害作用的现象。

(93、95)

自由空间:

见92年。

效应四面:

中量元素:

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次于氮、磷、钾而高于微量元素的营养元素,占作植物干物重的0.1~0.5%,通常指钙、镁、硫三种元素。

  

VA菌根:

全称为泡囊-丛枝菌根,又称丛枝菌根。

是内囊霉科(Endogonaceae)

的部分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

内生菌根(VA菌根)的特点是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

在于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共生的植物仍保留有根毛。

(93)

缓效钾:

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以吸收利用,包括黏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93、97、不清)

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

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能够移动到紧挨植物根系的矿质养分。

养分形态(离子态);养分空间位置(根际或生长期内能移至根际)(93、94、99、不清)

植物营养基因型差异:

在自然进化及人工选择过程中,由于分离、重组和突变等原因,某一生物群体的不同个体间在基因组成上会产生差异。

群体中个体间因基因组成差异而导致的表现型差异通常被称之为“基因型差异”。

(93)

2、土壤中磷有哪些形态?

如何转化?

受哪些条件影响?

答:

①土壤有机磷②土壤无机磷。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释放两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指水溶性磷在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被固定,即磷的有效性降低。

土壤中磷的固定是非常普遍的。

后者是指土壤中有机态磷和难溶性磷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的磷酸盐或弱酸溶性的磷酸盐的过程是其有效性提高的过程,即磷的有效性提高。

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转化。

①土壤酸碱度:

pH6.5-6.8之间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②土壤有机质: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磷酸根的吸附;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

③土壤淹水:

酸生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3、我国施钾肥有效范围从南方逐渐向北方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4、阐明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与机理。

(93、02、不清)

答:

双子叶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机理Ⅰ植物

缺铁时,这类植物的根系伸长受阻,根尖部分直径增加,并产生大量根毛,有些植物的根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会形成转移细胞;所表现出的生理及生化反应:

①原生质膜上诱导产生Fe3+还原酶;

②原生质膜上诱导产生Fe2+转运蛋白;

③H+-ATP酶向膜外泵出H+,使根际pH值降低,以提高铁的有效性;

④根内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合成增加,并向根际释放;

⑤在根表皮中形成有助于运输的转移细胞。

机理: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

  1)Fe3+的还原作用:

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

  2)质子分泌:

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著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3)协调系统:

对机理Ⅰ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

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禾本科植物-机理Ⅱ植物

在缺铁条件下,这类植物根细胞向外分泌一种非结构蛋白氨基酸-铁载体(Phytosiderophore,PS),这是一类高效的Fe3+螯合剂,如麦根酸和阿魏酸。

铁载体和土壤中的Fe3+结合形成Fe3+-PS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为水溶性,可通过专一性的膜转运蛋白Tr进入细胞。

5、石灰性土壤上,大白菜、苹果等植物出现缺铁症的原因与症状表现。

答:

①植物在缺铁胁迫时,会做出主动的适应性反应。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向根际分泌质子,以酸化根际土壤,增加铁的溶解度,而且质膜上的Fe3+还原酶活性增加,将Fe3+还原成Fe2+,以利于根系吸收。

而石灰性土壤中的高浓度重碳酸盐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能将根系分泌的质子迅速中和,使质膜表面和根际微环境仍处于高pH值条件下。

由于质膜上的三价铁还原酶活性受pH值影响很大,高pH值抑制质膜上还原酶的运转,造成植物根吸收铁量下降,而发生缺铁症。

②高浓度重碳酸盐能促进植物根内有机酸的合成,其中一些有机酸因在液泡中对铁进行鳌合而具有较强的鳌合能力,使铁在根中滞留,难以向地上部运输。

此外,高浓度重碳酸盐还会使木质部汁液的pH值上升,降低导管中铁的溶解度,使已进入木质部的铁不能向地上部运输。

③高浓度重碳酸盐还会抑制根系生长,减少根尖数量。

植物吸收铁的部位是根尖,因此,根尖数减少自然会引起铁吸收总量的下降。

症状表现:

叶片的叶脉间和细胞网状组织中出现失绿现象,在叶片上往往明显可见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相当明显。

严重缺铁时,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点,叶片逐渐枯死。

6、试评述“肥料效应法”推荐施肥的优缺点。

答:

肥料效应法是采用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将不同施肥处理和相应的产量结果进行数量统计,求得表达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不仅可以计算出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还可以计算出肥料间最佳配比组合。

优点①从田间试验结果直接得出最佳施肥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可靠性;②试验设计充分考虑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符合生产实际;③客观地反映影响肥效诸因素的综合效果,精度高,反馈性好。

缺点是具有地区局限性,需要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多点试验,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费时较长,其致命弱点是方程式中没有直接的土壤和肥料利用率参数,即使有了某一地块的测土数据,也无法将测土结果加入到方程式之中,因此,不能实现因土施肥目的。

1994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博真题

1、名词解释

随机:

见92年。

根际:

指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根际的范围很小,一般在离根轴表面数毫米之内,为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养分的场所。

(94、95、不清)

根际效应:

见92年。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见93年。

自由空间:

见92年。

有益元素:

见92年。

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见92年。

短距离运输:

见92年。

2、当代植物营养科学有哪些研究方向,并简要说明其内内涵和进展。

见92年。

3、何谓生理缺素症?

简述植物生理缺钙、缺铁、缺锌的症状与内在机理。

(94、95、97)

答:

①缺钙症状:

在缺钙时,植株生长受阻,节间较短,因而一般较正常生长的植株矮小,而且组织柔软。

缺钙植株的顶芽、侧芽、根尖等分生组织首先出现缺素症,易腐烂死亡;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变黄逐渐坏死。

如甘蓝、莴苣和白菜出现叶焦病;番茄、辣椒和西瓜出现脐腐病;苹果出现苦痘病和水心病。

②缺铁症状:

叶片的叶脉间和细胞网状组织中出现失绿现象,在叶片上往往明显可见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相当明显。

严重缺铁时,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点,叶片逐渐枯死。

此外,缺铁时根系中还可能出现有机酸的积累,其中主要是苹果酸和柠檬酸。

③缺锌症状:

缺锌时,节间生长严重受阻,叶片脉间失绿或白化。

缺锌症状的出现与体内生长素浓度降低有关,使生长素合成受阻。

4、比较在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不同氮源时,植物体内有机、无机离子(阴阳离子)的积累,分布特点,并对植物影响和品质有哪些意义。

5、请选择一种最好的适用于华北地区评价土壤供氮水平的化学测试方法,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

见92年。

6、简述自由空间与质外体在植物营养和抗逆性方面的作用。

(94、95)

7、应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建立推荐施肥系统时,应采用哪些措施,克服其方法的局限性,提高施肥决策的准确性?

见92年。

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博真题

1、名词解释

有益元素:

见92年。

根际:

见94年。

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交互作用:

即正连应效应。

两种具有促进作用的矿质元素同时供应时,作用效果大于单独作用效果的现象。

(95、01)

质外体运输:

养分通过细胞间隙、细胞壁到达内皮层凯氏带处,进行跨膜运输进入共质体,进入中柱的过程。

(95、不清)

奢侈吸收:

见93年。

2、当代植物营养科学有哪些研究方向?

并简单叙述其内涵和进展。

见92年。

3、K对作物品质有哪些影响,其机理如何。

答:

①钾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谷粒的品质:

供钾有利于氮素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钾能提高块根、块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钾能促进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同化产物向贮存器官中运输,提高块根、块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③钾可使大多数水果颜色鲜艳,汁液含糖量和酸度都有所改善。

④钾可减少产品在运输和贮存期的碰伤和自然腐烂。

⑤钾还能提高油料作物种子的含油率。

机理:

钾对作物品质的改善主要是因为钾能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钾能增强作物抗病性的机理,是通过影响寄主的某些代谢功能,改变寄主和寄生菌间的亲和关系实现的。

主要表现为:

①缺钾可导致蛋白质的合成受阻。

寄主体内无机态氮相对较多,为病原菌提供了氮素营养,易使寄主染病。

②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高时,易为某些病菌侵染而发病。

钾能促进可溶性糖转化为多醣,使植物体内可溶性糖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③钾有利于有杀菌作用的酚类的累积。

钾低时,体内累积无机态氮,多酚会迅速遭到破坏,抗病性减弱,④养分间失去平衡,施钾肥能调节养分平衡。

⑤钾能促进体内的糖类向聚合方面转化,增强细胞表皮厚度,促进细胞木质化,从而使植物抗病、抗虫的能力提高。

4、简述根自由空间与质外体在植物营养与抗逆行方面的作用。

见94年。

5、营养元素向根表迁移有几种方式,以N、P、Ca为例说明其迁移方式,其在根际的分布特征。

答:

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

氮以质流为主:

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

磷以扩散为主:

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

钙以截获和质流为主:

土壤溶液中含量较高,在根际一般有积累

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

6、请选择一种最好的适用于华北地区评价土壤供氮水平的化学测试方法,并简述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和主要优缺点。

见92年。

7、简述植物缺钙、铁、锌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理。

见94年。

8、植物缺硼和钾的发生部位及其机理。

答:

B:

主要以分子形式,高pH下以阴离子的形式被吸收。

在植物体内硼常牢固地结合在细胞壁结构中,再利用程度极低。

但对于那些可在叶片中合成多元醇(如半乳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的物种而言,硼可以与多元醇形成复合体,并在韧皮部中自由移动,从而使硼的转运和再利用程度提高。

这些物种包括洋葱、芹菜、甘蓝、胡萝卜、咖啡、杏、苹果、桃等。

植物体内硼比较集中的分布在子房、柱头等花器官中。

B具有稳定细胞壁和细胞膜、影响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生殖器官的建成和发育、调节酚代谢和木质化作用、提高固氮能力等作用。

缺B症状:

新生、幼嫩组织生长受抑;老叶、茎秆木质化程度加重,变脆、畸形;生殖器官发育受阻,结实率低,果实小,畸形。

K:

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移动性强,再利用程度高。

缺钾首先表现在下部老叶。

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

K具有调节细胞渗透压,控制气孔开放;多种酶的活化剂;硝酸根离子运输的陪伴离子;促进光合作用;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促进Pr、淀粉合成,改善品质,增强植物抗逆性等作用。

9、进行推荐施肥时,土壤测试分析的标定方法有几种,并简述之。

10、在可持续农业条件下,最佳的推荐施肥方法是什么?

答: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国际上通称的平衡施肥,这项技术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行的先进农业技术。

概括来说,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

植物养分的60%~70%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土壤中包含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当土壤营养供应不足时,就要靠施肥来补充,但又不能盲目的进行施肥,为了使供肥和农作物需肥达到平衡,首先要知道缺少什么和缺多少,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合理施肥。

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博真题

1、名词解释

养分协迫:

土壤中养分供应不足或过量而产生限制植物生长的现象。

(96)

生理酸性肥料:

某些化学肥料施到土壤中后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由于作物吸收其中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使残留在土壤中的酸根离子较多,从而使土壤(或土壤溶液)的酸度提高,这种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

(96、97、00、01、02、不清)

短距离运输:

见92年。

有益元素:

见92年。

以磷增氮:

指通过对豆科作物,特别是豆科绿肥施用磷肥,促进作物根瘤的形成和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增加作物氮素营养和土壤含氮量。

(96、99、00)

2、试述肥料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96、97、不清)

答:

肥料是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有“植物的粮食”之称。

施用肥料是获得高产、优质作物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对人类的生存有重大的意义。

存在问题:

①养分再循环再利用不够②化学肥料结构不合理,NPK比例不合理,肥料品种构成不合理③化学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④肥料资源利用率不高,氮肥损失严重。

对策:

①因地、因作物施肥:

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pH值和作物的需肥特点,合理地确定肥料的施肥量和品种。

②农肥与化肥同等重要不可代替,优势互补,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配合作用。

③适期施用: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两个关键时期,应把握好这两个时期,确保肥料的最大效率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最大效率期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期。

④配方施肥: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⑤配施微肥:

在合理施肥的同时,再配施相应的微肥,增产效果更佳。

⑥提倡种植绿肥、秸杆还田、施用精制有机肥,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只有采用合理、科学、平衡施肥方法才能逐渐解决我国肥料施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使作物产量提高,使农业持续发展。

3、比较花生与大麦两种作物对土壤低铁条件的适应能力及适应机理的差别?

(96、97、98)

答:

根据植物对缺铁表现出的适应性反应,将植物分为机理Ⅰ植物(双子叶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和机理Ⅱ植物(禾本科单子叶植物)。

①花生属于第一类,缺铁时,这类植物的根系伸长受阻,根尖部分直径增加,并产生大量根毛,有些植物的根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会形成转移细胞;所表现出的生理及生化反应:

A.原生质膜上诱导产生Fe3+还原酶;B.原生质膜上诱导产生Fe2+转运蛋白;C.H+-ATP酶向膜外泵出H+,使根际pH值降低,以提高铁的有效性;D.根内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合成增加,并向根际释放;E.在根表皮中形成有助于运输的转移细胞。

②大麦属于第二类,这类植物在缺铁时没有机理Ⅰ植物的上述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根细胞向外分泌一种非结构蛋白氨基酸-铁载体(Phytosiderophore,PS),这是一类高效的Fe3+螯合剂,如麦根酸和阿魏酸。

铁载体和土壤中的Fe3+结合形成Fe3+-PS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为水溶性,可通过专一性的膜转运蛋白Tr进入细胞。

4、何谓生理缺素症?

简述生理缺钙、缺锌的症状和内在机理?

见94年。

5、试述植物根际效应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的关系?

(96、97)

答:

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

这种效应首先是通过营养选择与富集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