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440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2011年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答案:

C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回归教育

答案:

B

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

A.运算能力的培养

B.操作能力的培养

C.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D.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4.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

A.《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答案:

C

5.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上下午对调。

这种做法属于()。

A.二部制

B.工读制

C.复式教学

D.合作教学

答案:

A

6.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

A.主导与辅助关系

B.领导与从属关系

C.合作与竞争关系

D.衔接与分工关系

答案:

D

7.布鲁纳说:

“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

”这种观点属于()。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要素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答案:

A

8.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

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

C

9.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

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答案:

D

10.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答案:

C

11.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改革,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

D

12.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A.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

B

13.某山区小学,每个年级数学、语文等科的教学均由一个教师担任。

这些教师属于()。

A.兼任教师

B.主任教师

C.级任教师

D.科任教师

答案:

D

14.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

A.政治教育

B.科技教育

C.艺术训练

D.军事训练

答案:

B

15.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衡》

D.《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

B

16.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A.设置博士

B.守师法家法

C.建立察举制

D.创办太学

答案:

A

17.从唐代至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

A.帖经和诗斌

B.墨义和策论

C.策论和诗斌

D.经义和帖经

答案:

C

18.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性质上属于()。

A.理学书院

B.实学书院

C.制艺书院

D.考据书院

答案:

B

19.为了回收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A.《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书认可办法》

B.《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C.《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D.《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答案:

A

20.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蔡元培等人的提案,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

A.科学化

B.集权化

C.学术化

D.法制化

答案:

C

21.下列选项屯巧属于中国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

A.以造就专业人才为惟一培养目标

B.以“西文”、“西艺”为惟一教学内容

C.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

D.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B

22.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与生活两者的关系是()。

A.生活可以取代教育

B.教育是生活的中心

C.教育不能改造生活

D.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

D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神是()。

A.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

B.群众教育第一

C.注重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D.生产教育第一

答案:

A

24.在古代斯巴达,城邦为满18岁的公民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是()。

A.体育馆

B.埃弗比

C.体操学校

D.角力学校

答案:

B

25.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

B.《论雄辩现象》

C.《忏悔录》

D.《论灵魂》

答案:

B

26.19世纪3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兴办()。

A.公立小学

B.公立中学

C.公立职业学校

D.州立大学

答案:

A

27.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将母育学校比喻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28.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赫胥黎

答案:

C

29.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确立的标志是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设立的()。

A.帝国大学

B.教育部

C.大学区

D.索邦大学

答案:

A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是()。

A.拉尹

B.凯兴斯泰纳

C.蒙台梭利

D.克里斯曼

答案:

B

31.1947年,日本颁布的终结军国主义教育并为战后教育指明方向的划时代教育法案是()。

A.《学制令》

B.《大学令》

C.《产业教育振兴法》

D.《教育基本法》

答案:

D

32.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文献是()。

A.《斯宾斯报告》

B.《哈多报告》

C.《雷沃休姆报告》

D.《诺伍德报告》

答案:

B

33.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包括经验的情境的寻求、问题的产生、资料的占有和观察的开展、解决方法的提出以及方法的运用和检验。

他把这种思维称作()。

A.反省思维

B.情境思维

C.逻辑思维

D.形象思维

答案:

A

3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意指()。

A.最新到达的解决问题水平

B.超出目前的解决问题水平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解决问题水平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

答案:

C

35.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

具有这种特点的认知方式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D

36.心智技能区别于运动技能的主要特点是()。

A.流畅性、简缩性和适应性

B.简缩性、展开性和流畅性

C.简缩性、内潜性和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答案:

D

37.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

A.掌握目标

B.学习目标

C.任务目标

D.表现目标

答案:

D

38.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一种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

这种现象被称为()。

A.学习准备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思维阻抑

答案:

B

39.以所掌握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是()。

A.顺序法

B.逆查法

C.引文查找法

D.综合查找法

答案:

C

40.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述应当避免使用()。

A.陈述句

B.疑问句

C.全称肯定判断

D.全称否定判断

答案:

B

41.某研究者欲考察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他每天用一小时的时问去教室随机观察师生互动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记录观察结果。

这种观察是()。

A.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B.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D.非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

C

42.在测量调查中,用“1”代表男性,用“2”代表女性。

这一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答案:

A

43.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它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萧恩

C.斯腾豪斯

D.凯米斯

答案:

A

44.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完全正相关的相关系数是()。

A.0.01

B.0.05

C.1.00

D.2.00

答案:

C

45.撰写学术论文时,把论点分为若干层次,论证时逐步展开,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平列分论式

B.平列层递式

C.层递推论式

D.层递平列式

答案:

C

二、辨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1.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

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此题目放在教育学原理中属于是德育和教学关系或是说是德育的途径问题,而实际上正如勤思教育学原理尹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始终坚信的一个理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只要听过勤思考研尹老师的2011年教育学原理课程,此题目肯定可以完整回答。

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明苟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

答案: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CS),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某些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中性刺激伴随着无条件刺激一起作用于有机体,无条件刺激导致无条件反射,经过多次重复,该中性刺激单独呈现就可以引发该反射,从而形成条件发射。

而对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它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

在斯金纳的经典实验中,白鼠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被强化。

所以,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的说法是片面的。

3.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答案:

错误。

“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可以超越老师,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说这是“不为师论”。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作用关系国之兴衰,法之存亡。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他认为,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有无“师法”,对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师法是使礼义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

学习与教育就没有比跟从师长更有效、更方便的办法了。

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他。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

这是荀子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但他主张的师生关系不是不唯师。

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勤思教育的施老师在冲刺课程中为大家列举的诸多辨析题目中即有此题目的解答。

三、简答题

1.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答案:

教学设计,一般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

教学设计确立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和教学自身的依据。

社会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原则的确立有很大影响。

如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都是直接反映了这一要求。

人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确立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如因材施教原则正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而确立的。

教学自身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确立更多地受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目的的制约,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如启发性原则。

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答案:

伦理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地加以利用。

伦理原则对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研究的客观性与伦理性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该放弃违背伦理的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间或群体间的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体系。

这一原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教育研究中也一样,不遵守该原则可能对研究对象带来伤害或侵权,而研究也可能受阻。

原因:

(1)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为了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必须遵循伦理性原则;

(2)教育研究作为专业性研究,为了保证教育研究的权威性,必须遵循伦理性原则。

内容:

在方法的使用上,要以人为本,尊重被研究者或者被试。

如访谈时,要坚持双方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对方的选择,要替对方保密等等,避免研究过程中对对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3.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答案: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享有1993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的保护。

《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或总结归纳:

教师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

(1)教育的权利。

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第7条规定。

(2)专业发展权,即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七条规定。

(3)参与管理权,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及其提高措施。

答案: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要有建设的能力。

要有创造的能力。

要有合作的态度。

要有服务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论:

把大自然、大社会当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活教育的课程在本质上是活动课程。

(3)“活教育”的教学论。

教学原则:

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教儿童怎样做,就应该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

方法:

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步骤:

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要求每一个学生备一个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

教师的责任是:

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

5.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简述该原则的内容。

答案: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义、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自我效能感持续时间不长。

(4)情绪的唤起。

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

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四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办法。

或总结如下:

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提高措施:

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回答: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比如多提供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经验,对其模仿榜样进行积极强化,进行适当的言语鼓励和评价,对学习者进行内在情绪状态的唤起等。

四、分析论述题

1.阅读卞逸材料,评析论者的教育目的观,并联系实际论述这种目的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

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

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绝对重要的。

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

答案:

材料反映了教育的生活准备说和生活适应说。

可以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说”相联系。

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

教育的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学校应该培养完全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人。

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

杜威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天性、本能、冲动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

所以,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的是教育历程意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

教育的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会人们学会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结合材料中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及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上述二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之外不应该强加别的目的。

对我国教育改革而言,借鉴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二是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应该在这之外强加别的目的。

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2.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答案:

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内容相一致。

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其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

以课程的划分为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兴趣划分为六类,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划分。

赫然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

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

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思辨的、经验的、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

并把兴趣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

对赫尔巴特理论体系的作用:

根据兴趣的分类,赫尔巴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他主张,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和法律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是其课程观和教学形式阶段论的依据,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1、2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一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3.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知识经验。

其中,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一致,可以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违背,并有可能阻碍新知识的学习。

因此,转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请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论述错误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

答案: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

(3)动机因素;

(4)社会情境(课堂情境)

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为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1)专门组织新的经验,或演示直观材料,或让学生回忆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