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13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docx

基础天文考试复习提纲

第二讲:

望远镜与探测器

望远镜性能指标:

聚光能力,也就是有效口径;天体成像亮度∝有效镜面面积∝有效口径D2,也就是镜面越大越好。

角分辨能力,取决于光的衍射。

分辨本领θ=1.22λ/𝑫(弧度)。

实用公式:

Θ=0.25”*λ(微米)/D(米)(λ默认为0.55um)。

天文台址要求:

天光背景暗、视宁度好、晴夜数多、干燥、风小、远离人烟又交通便利、政局稳定

为何需要建空间望远镜?

由于大气窗口,很多波段只能在太空观测

不受大气影响,图像质量可直接达衍射极限

极低的背景天光,大大提升探测灵敏度

不受环境影响,如地面灯光

不受天气影响,如刮风下雨

第三讲:

天球坐标系;时间与历法

球面三角公式:

cosa=cosbcosc+sinbsinccosA,

四方点:

天子午圈与真地平相交的两点为南北点,(靠近北天极的为北点)天赤道与真地平相交的两点为东西点。

(同样,离北天极较近的为夏至点。

地球表面的冷暖差距不是日地距离差造成的,而是太阳照射角度不同造成的。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永不下落天体:

δ≥(900-φ)

永不上升天体:

δ≤-(900-φ)

恒星时(siderealtime:

S):

定义:

以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建立的时间系统。

时间单位:

恒星日->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真太阳时(truesolartime):

定义:

以太阳视圆面中心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建立的时间系统。

时间单位:

真太阳日—真太阳连续两次下中天的时间间隔。

太阳在周日视运动的同时,又以逆时针方向做周年视运动,每日在黄道上自西向东约运行1度,因此真太阳时比恒星时约长4分钟。

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UTC)(协调原子时秒长与世界时时刻的时间计量系统):

由于世界时的秒长逐年增加,势必造成世界时落后于原子时,一年内可累计达1秒左右。

为避免原子时与世界时产生太大的偏离,1972年决定采用UTC系统。

调整时刻:

每年首选是12月31日和6月30日或3月31日和9月30日的最后一秒,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局(IERS)根据天文观测做出决定,并预先通知。

儒略历:

置闰:

每隔三年一闰,闰年366天,加在2月。

平均历年长:

365.25日;回归年长:

365.2422日。

格里哥里历:

置闰:

凡是年数可被四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如1600,1700,1800,……要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平均历年长:

365.2425;回归年长:

365.2422日。

儒略日(一种不用年、月的长期纪日法):

起算点:

公元前4713年儒略历1月1日世界时12点(正午)。

约化儒略日(MJD,ModifiedJulianDate):

起算点:

1858.11.17世界时零时

MJD=JD-2,400,000.5(式中.5表示把起算点从正午改为子夜)

 

第四讲:

天体运动;测距;测光

当行星与太阳角距离达到最大值时,称为“大距”。

水星的大距角在18˚~28°之间,金星的大距则在45°~48°之间。

行星的会合周期(SynodicPeriod):

内行星:

1/S=1/T内–1/TE;外行星:

1/S=1/TE–1/T外

行星距离的提丢斯-波德定则(Titius-Bodelaw):

an=0.4+0.3×2n-2(AU)(水星n=-∞,金星n=2,地球n=3,火星n=4,小行星n=5,木星n=6…)

开普勒第三定律:

不同行星在轨道上公转周期T的平方与行星轨道半长径a的立方成正比(调合定律),即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倍,所以在月球轨道处、地球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直径的2.5倍左右,所以绝不会出现“月环食”。

天文单位(A.U.):

平均日地距离(1天文单位=1亿5千万公里==1.496×1011米)。

光年(L.Y.):

1LY=9.46×1015米

1秒差距是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

1秒差距(pc)=3.086×1016米=3.26光年

恒星距离的测定:

三角视差法(trignometricparallax):

利用三角法测量恒星的距离;基线越长,可测量的恒星距离越远。

三角视差测距法只适用于近距离(≤30-500pc)的恒星。

(周年视差(annualparallax)以地球轨道半长径作为基线测量恒星的距离;周年视差ρ是恒星相对于地球轨道半长径所张的夹角。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量法。

(最远距离:

~20Mpc)

标准烛光法(Standardcandle):

L=4πD2F。

L=constant->fromapparentbrightnessFcandetermineDistanceD

红移法:

1929年Hubble等发现由星系谱线红移(z=λ/λ0-1)得到的星系退行速度V与星系的距离D成正比,称为哈勃定律V=H0×D。

其中哈勃常数H0=~70km*s-1/Mpc。

视星等m并不反映天体的真实亮度(因距离可不同),人们将天体置于10pc(32.6ly)距离处的视星等,可实际反映天体的光度。

天体在此距离的视星等叫绝对星等(M)。

M=m+5-5log10d(pc)

绝对星等M与光度L的关系:

M1-M2=-2.5log(L1/L2)

大气透射率与波长λ和天顶距z有关,z<60o时,‘大气质量’m(z)=1/cosz。

消光后星等mz与大气外星等m0关系:

mz-m0=kλm(z),kλ为大气消光系数。

观测一颗星在一系列天顶距的星等mz和相应的大气质量m(z),画mz-m(z)直线(‘布格直线’),求截距(m(z)=0时)可得与大气外星等m0,求斜率可得大气消光系数kλ。

谱分辨本领(spectralresolutionpower):

分辨最小波长差的能力,R=λ/Δλ(R越大,能分辨Δλ越小)。

棱镜的分辨率一般为465-147左右。

第五讲:

太阳系

太阳系成员:

1、太阳

2、环绕太阳的天体

a、八大行星

b、矮行星

c、太阳系小天体:

小行星、彗星、流星、陨石。

3、行星际物质和太阳风。

类地行星:

石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特征:

体积、质量小、密度大、有坚硬的岩石外壳、中心有铁镍核、金属含量高、自转慢、卫星少、没有环。

(地球主要含Fe,O,Si,Mg等)

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特征:

体积大、密度小、无固体表面的流体行星、自转快、卫星多,有环带。

木星、土星:

主要由H、He组成;

天王星、海王星:

主要成分是水、甲烷和氨。

火星:

火星的大气远比地球大气稀薄,气压仅为地球大气压的0.5%~0.8%。

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占95%;氮占3%,水汽仅占0.01%。

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是干冰。

由于火星大气稀薄而干燥,使火星表面的昼夜温差变化很大,白天赤道附近最高可达20℃,晚上最低温度降到-80℃。

矮行星:

和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运动,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形态近球体,唯一的区别在于矮行星未能清楚轨道内的其他小行星,彗星等天体。

目前海王星外区域发现的矮行星包括2006年列出的冥王星(Pluto)、齐娜(阋神星)(Eris)、以及2008年归入此类的妊神星(Haumea)、鸟神星(Makemake)。

其中最著名的冥王星(Pluto),2006年前一直被视为第九大行星。

由于其总质量仅为轨道内天体总质量的7%,即未能清除轨道内其他天体,因此被归类为矮行星。

太阳系小天体:

太阳系内除行星、矮行星、自然卫星外的天体,包括所有的彗星,除已定义为矮行星的所有小行星,特洛伊天体,半人马小行星(轨道半长轴介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轨道穿过一个或者多个巨行星)。

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

•Indirectmethods(commonlyused):

•RadialVelocity(Dopplertechnique)(视向速度)

•Transit(掩食)

•Microlensing(微引力透镜)

Kepler卫星:

Preciselymeasuresthelightvariationsfromthousandsofdistantstars,lookingforplanetarytransits.

第六讲:

太阳

太阳的物理性质:

太阳半径:

695,50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09倍

质量:

1.989×1030千克,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光度:

3.854×1026瓦(3.854×1033erg/s)

太阳的化学组成:

氢(73.5%)、氦(24.8%)、氧(0.788%)。

太阳与恒星的能源:

热核聚变反应:

核子1+核子2->核子3+能量

太阳中微子失踪案:

实际测量到的太阳中微子数目只有理论计算值的约1/3。

2001年,SNO的观测结果证实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离开太阳后转化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躲过了此前的探测,同时间接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太阳内部:

太阳大气有三组成部分:

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日珥、耀斑(色球爆发)。

太阳黑子原理:

第七讲:

恒星演化

典型恒星:

光度范围:

10-5至106L⊙;质量在0.1M⊙(褐矮星)到120M⊙(超巨星)之间;恒星半径范围:

从小于0.01R⊙到大于100R⊙。

光谱型:

(口诀:

Oh,BeAFineGirl,KissMe!

赫罗图:

典型恒星的演化通常要经历:

•核心氢燃烧的主序星阶段(MainSequence)

•核心氢燃烧枯竭后的红巨星阶段(RedGiantBranch)

•进入核心氦燃烧的水平支阶段(HorizontalBranch)

•核心氦燃烧枯竭后的渐进巨星支阶段(AsymptoticGiantBranch,AGB)

•小质量恒星形成行星状星云(PN)和白矮星(WD)/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质光关系:

对主序星,指数在3.5到4.0之间:

L/L⊙=(M/M⊙)4.0±0.02for0.4M⊙

L/L⊙=(M/M⊙)3.6±0.1for5M⊙≤M≤40M⊙

恒星半径:

 

第八讲:

双星与变星

双星的类型:

目视双星、分光双星、食变双星(子星相互交食造成亮度变化的双星)

内临界等势面:

同时包络两颗子星并且相接于其间一点(L1)的等势面;在L1(内拉格朗日点),两颗子星对物质产生的作用力正好相等,Roche势达极大值

洛希瓣:

由临界等势面包围的空间

根据双星中的一颗或两颗子星是否充满洛希瓣,可以将双星分为:

不相接双星(两颗子星均未充满洛希瓣)、半相接双星(颗子星充满洛希瓣,如天琴β)、相接双星(两颗子星均充满洛希瓣,有共同对流包层,如大熊W)

大陵佯谬:

质量小的恒星(0.8M⊙)已是亚巨星,而质量大的仍为主序星,为何质量小的反而演化得快?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质量越大的恒星主序寿命越短,应越早进入巨星阶段。

解释:

亚巨星子星的前身星是此双星系统中质量较大的主序星,它先演化充满洛希瓣,物质传输使得两子星的质量发生逆转。

变星(光变)通常分为三类:

脉动变星(pulsating)、爆发变星(eruptive)、食变(eclipsingvariables)

脉动变星分类:

经典造父变星(I型):

银道面附近,星族I,光度大

室女W造父变星(II型):

远离银道面,星族II,年龄大

天琴RR型星:

周期短(<1天),光度小

(造父变星的光变主要来自表面温度的变化,且与半径变化反位相)

 

爆发变星包括激变变星和超新星。

激变变星:

包含一颗白矮星的半相接双星。

分类:

新星(novae)、再发新星(recurrentnovae)、类新星变星(nova-likevariables)、矮新星(dwarfnovae)、磁激变变星(magneticwhitedwarfbinaries)

超新星:

大质量恒星死亡前的爆炸过程(或白矮星吸积超过1.4M⊙后的爆炸过程(Ia))。

爆发规模远大于新星,爆发时释放总能量1044-1048J,亮度突然增加一百亿倍,变幅超过17等,比一般星系总光度还亮。

分类:

根据光谱谱线的差异,分成I型超新星和II型超新星。

I型:

光谱中没有氢线;II型:

有氢线。

II型超新星在峰值后光度的变化会有一个平台。

(如超新星1987A)

第九讲:

致密天体

白矮星基本特征:

质量M~0.2-1.2M⊙(平均~0.6M⊙);半径R~5×108-109cm;

白矮星质量上限(Chandrasekhar极限质量):

对He白矮星,Mch≈1.44M⊙/对CO白矮星,Mch≈1.4M⊙。

中子星:

特征质量M~1.4M⊙,半径R~10km。

脉冲星的斜转子模型:

•倾斜自转的磁中子星;

•脉冲周期=自转周期;

•辐射能源:

中子星转动能;

•辐射机制:

磁偶极辐射→B~108-1013G。

•灯塔效应:

强磁场→辐射呈束状;倾斜转子→辐射周期性扫过观测者产生脉冲信号。

根据无毛定理,黑洞可分为

按黑洞的质量来划分:

•原初(Primordial)黑洞:

宇宙大爆炸产生,其中一些(~1015g)正在死亡;

•恒星级(StellarMass)黑洞(~10M⊙):

大质量恒星死亡的产物;

•中等质量(IntermediateMass)黑洞(~103M⊙):

星团内部大质量恒星死亡的产物?

•超大质量(Supermassive)的黑洞(~106-109M⊙):

存在于许多星系的中心。

伽玛暴(Gamma-RayBursts)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伽玛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的现象。

•Theisotropicdistribution(各向同性分布)meansthattheburstsmustoriginateatcosmologicaldistances,farbeyondourMilkyWaygalaxy.

第十讲:

星团、星系介质

疏散星团球状星团

星际介质主要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星际气体主要由H构成(90%按数密度),其次为He(~9%),以及少量金属元素;按不同环境下H的存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电离气体、中性原子气体和分子气体。

(后两种在银河系占比最多。

星际尘埃成分:

硅(silicate)或石墨(graphite)微粒,外面被冰或二氧化碳包裹。

星际消光:

星际尘埃对星光的吸收和散射造成星光强度的减弱。

星际红化:

星际尘埃对星光的散射随波长的变化而不同,对蓝光散射较多而对红光散射较少,因而造成星光颜色偏红。

星际尘埃可以有效地吸收光学和紫外光子,在红外波段产生辐射。

第十一讲:

银河系

银河系主要成分:

银盘(disk)、核球(bulge)、银晕(halo)。

银河系是一个具有旋涡结构的盘状星系。

质量~1012M⊙,直径~105ly(>30kpc)

星族I恒星:

年轻的、富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1-2.5倍)主要位于银盘中,绕银心作圆轨道运动;如疏散星团

星族II恒星:

年老的、贫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001-0.03倍),主要位于银晕和核球中,以银心作为中心球对称分布绕银心作无规则的椭圆轨道运动;如球状星团。

由银心附近恒星的运动推测在银心集中了~4×106M⊙的质量;人马座(Sagittarius)A的尺度<10AU->超大质量的黑洞

银河系的起源:

初始状态:

约100-140亿年前,原初气体云(只由H和He构成,没有重元素)(~100kpc)在引力作用下坍缩;有可能由几块较小的云并和成一块大的;在坍缩过程中形成致密的核心和云块;云块在坍缩过程中不断碎裂成为更小的团块

银晕形成:

约100亿年前,团块形成第一代(星族II)恒星(球状星团);球状星团保持坍缩气体云的特征:

球对称分布,以无规则轨道绕银心旋转。

第一代恒星中的超新星爆发使气体云中重元素丰度逐渐增大,迄今球状星团中的恒星只剩下低质量恒星。

银盘形成:

气体收缩的同时旋转加快,形状变扁,银盘出现;银盘密度不断增加,第一代星族I恒星形成,恒星以圆轨道绕银心转动;随着恒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爆发,新生恒星金属元素丰度逐渐增加

银河系外晕可能形成于银河系和其他小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讲:

河外星系

1924年,哈勃分解出“仙女座大星云”(M31)中的造父变星。

→证实“仙女座大星云”确实是恒星系统。

由造父变星周光关系估计“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150kpc(实际距离800kpc)>银河系最远的球状星团的距离(100kpc)。

->因此“仙女座大星云”必定是河外星系!

根据星系形态的不同,哈勃首先提出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E)、透镜状星系(S0/SB0)、旋涡星系(S)、棒旋星系(SB)和不规则星系(Irr)5种类型,称为哈勃分类。

银河系可能是一个SBb或SBc型星系。

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较小的(~106M⊙)、不规则星系首先形成;星系合并形成较大的(~109-1011M⊙)星系;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星系团和超星系团,产生星系团间的巨洞。

观测证据:

Hubble空间望远镜的深场观测发现位于2000Mpc距离之外存在大量的不规则的小星系(超过同类星系在近距离星系中的比例)。

本星系群(theLocalGroup):

银河系所处的星系群,大小约1Mpc。

由银河系、仙女星系(M31)等附近约30个星系组成。

包含3个旋涡星系(银河系、M31、M33),4个不规则星系(大、小麦哲伦云等),和20多个椭圆星系。

不规则星系团—形态松散,主要由旋涡星系组成

规则星系团—结构致密、球对称分布,主要由椭圆星系和透镜状星系组成

活动星系(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射电星系(radiogalaxies)、赛弗特星系(Seyfertgalaxies)、蝎虎(BLLac)天体、类星体(quasars)

星系的活动源于核心区域(活动星系核)超大质量(106-1010M⊙)的黑洞,黑洞的物质吸积提供了活动星系的能源。

黑洞吸积盘周围区域的结构

(1)宽发射线区,大小约几光月,其中电离气体具有较高的(~104km/s)运动速度;

(2)窄发射线区,大小约10-104光年,其中电离气体具有较低的(~103km/s)运动速度。

(3)尘埃环,在宽线区和窄线区之间,大小约10-103光年。

 

第十三讲:

宇宙学

宇宙学原理:

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的;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各项同性的。

奥尔伯斯佯谬(Olbersparadox):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且恒星的分布是均匀的,那么,在任意视线方向都有一颗恒星,或近或远;远处的恒星更暗,但是它们的数量更多,两者抵消,从而夜晚的天空应该像白天一样明亮。

现代解释:

由于宇宙膨胀,星系在离我们远去,发出的光子发生红移;宇宙的年龄不是无限的,遥远恒星的光子迄今尚未到达地球,故我们只可能观测到宇宙视界内的天体的辐射。

温度为~3000K(红移~1000,年龄40万年)时,自由电子与原子核结合形成原子(复合),辐射与物质(重子)退耦(光子可以自由运动)->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5年贝尔实验室Penzias和Wilson在微波波段发现稳定的、温度只有几度的噪声,怎么也去不掉->它被证实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JohnC.Mather和GeorgeF.Smoot,表彰他们利用COBE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辐射相(0-103yr)

(1)Planck时代;

(2)大统一理论时代;(3)重子时代;(4)轻子时代;(5)核时代

氦元素丰度比理论预计高25%:

当t=103s,T=3×108K,宇宙元素丰度确定。

核合成开始时质子与中子数目比为7:

1→质子与氦核的数目比为12:

1→氦丰度25%

暴涨理论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宇宙视界问题(为何视界会大大小于宇宙尺度)与平直问题(为什么Ω0应该极其接近于1,从而宇宙是平直的?

)。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证据一:

星系旋转曲线;有些星系团和矮星系中暗物质的比例可达95%以上

证据二:

子弹头星系团(被认为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两个较小星系团相碰撞而成。

两个星系团中的星系在暗物质势井随暗物质几乎无摩擦的穿过;而气体由于摩擦的作用,明显滞后于暗物质。

证据三:

引力透镜(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光线偏折)。

利用引力透镜可以计算引力源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