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docx
《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看着很多网友对大方的建设都很热心,我也班门弄斧东拉西扯说两句——题记
大方县城位于大方县中部,县城由云龙山环抱着,三面环山,属典型的“山城”。
城镇总人口约7万余人,整个县城占地4平方公里左右。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
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1992年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大方的城市建设,纵向看,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县城建设改造力度,新改扩建了部分街道,规模逐年扩大,环境逐年好转,县城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横向相比,抛开处在地区所在地的毕节市不说,金沙早就与我们拉开距离,织金占尽地理优势,发展迅速,而15年前还处于同一起点的黔西现在也跑到我们前面,与我们的差距逐渐拉大。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城基础设施陈旧,街道狭窄、拥挤,老城区街道最宽处13米,最窄处才6米,新规划的新民路、莲花塘、利民路、杨家大沟、三善街、红旗小区等小区,还未相互贯通、融合,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处于比较分散、相互孤立的状态,小区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几个小区的街道仍然十分狭窄,没有一条街宽超过20米,都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从长远来看,这些小区仍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经过改造的西大街环境虽然大大改善,但由于处在大方东西南北道路的交汇点,县城绕城、环城公路欠发达,目前其交通要道的作用还不可替代,加之从杨家大沟以北的大部分街道还未与老城连通,西大街所承载的“交通要道”的内涵大于“城市街道”的内涵,因此,目前还没有一条街道能作为大方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老城区建筑布局无序,旧城改造进度迟缓,新城街道尚未互通,这就是大方县城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大方已成为“西电东送”电煤能源基地县之一,城镇人口在不断增长,而县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县城日益增长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不堪重负,城镇功能下降、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建筑空间布局无序,城镇能源、交通和供水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城镇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方县的对外形象,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加快我县城镇建设与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已是摆在大方城市建设部门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如何做好、做美这个县级城市,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肤浅认识,抛砖引玉,望有识之士不啬指正,共绘方城美好蓝图。
一、科学规划方城新貌、合理统筹有序拓展
大方县城属典型的“山城”,城关镇人口众多,县城三面环山,面积不大,要把这个城市做好、做美,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城市定位及精品的意识。
要走出“旧城改造就是拆旧建新”的误区,防止象火柴盒、麻将牌一样的高楼林立,在总体规划及旧城改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着力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搞好县城体系规划的修编。
大方县城建设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中心区的空间有限,而中心区的空间制约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中心区不能发展,整个城市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要突破空间的制约,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要注重城市定位、县城体系布局、山区特色和城市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突出山城风情、城市个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
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发展框架与体系。
按照“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打造新亮点”的发展思路,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根据大方县城当前实际,西南面(小屯、对江方向)建有火电厂且地势倾斜,只宜规划为工业区;东面(六龙方向)有云龙山相阻,容易有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不宜向东扩展,而326国道、方沙路都绕城向东,云龙山之后也宜作工业园,与五凤煤矿相得益彰;南面(羊场方向)是国有大海坝林场、大海坝水库、黄河谷生态保护区,宜加大公共设施和公益性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开发大海坝、黄河谷资源,如水上游乐、森林公园等,规划为市民休闲、娱乐区域;城北(东关方向)、城西北(龙昌方向)有运煤大道、贵毕公路、杭瑞高速、厦蓉高速及拟建的贵广快速铁路经过,且地势开阔平坦,是扩建新城区最理想的区域。
因此,大方县城新城区最宜向北拓展。
拓展不是新建一个大方县城,而是对老城改造后不断延伸。
大方县城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北门小十字至北门街尾通车困难,有人形象地称“大方有一怪,坐车不得走路快”,出租车宁愿没生意做也不愿跑北门小十字到北门街尾那段路,目前两面街道又住满居民,不可能一时拆迁重建,迫切需要修建一条整洁宽阔的商贸大街满足县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缓解县城北门交通紧张局面,北门小十字到新路口的旧城改造应及早纳入到议事日程,并把这一段与西大街连通,然后再进一步向城西北拓展。
二、加快经营城市步伐,促进县城快速发展
大方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建设县城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现实就是资金短缺。
没有资金,即使做出了再好的编制和规划,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资金,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也如水中月、镜中花,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变为现实。
城市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如何仅靠上级支持,很难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进度肯定迟缓,也不符合城市建设的市场规律。
一些原来经济并不很发达的县,城市建设速度却很快,这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他们在城市建设中之所以能有充裕的资金,其实就是走活了经营城市这盘棋。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构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是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经营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物等有形资产和城市土地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以及城市品牌、人文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一种战略措施。
简言之,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土地国有制度,征地拆迁,为财政谋取最大利益,同时给开发商分一杯羹。
在利益博弈的同时改变城市面貌。
经营城市,是对固有模式的挑战,是对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促进城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而且是可以经营的,经营城市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我县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建设与发展起点低,速度慢,规模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资产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比例低,市民乱搭乱建,“黑开发”见缝插针,方城的容积率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乱批乱占土地时有发生,应由政府取得的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不高,城市建设投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等等。
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城市资源利用率低,大量的土地收益白白流失,说到底,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
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一切体制性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来抓,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用全新的理念经营城市土地,全新的机制整合城市资源,全新的方式盘活城市资产,把城市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单一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部门分割、封闭运行向集中统一、社会参与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从政府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
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使城市建设资金有源头活水,最终走出适合我县“以地建城、以城聚财、以财兴方”的新路子。
三、狠抓土地储备运营,运营土地促进建设
城市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城市的迅速发展一定要做好城市土地这篇文章。
无一例外,大方城市建设要想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必须舞活“土地”这个龙头,确保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最佳效益,才能使龙身、龙尾都带动起来。
如何做到以地生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加强土地市场化管理入手,努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加快土地储备。
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应新机制,彻底根治多头分散批地、管地、供地的现象,不能让“黑开发”有机可乘,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
要抓紧对规划区域内新增和存量国有土地、非法占地、违法供地、土地批租情况等进行清理,分类处置限期收回,并规范供地行为。
二是制定综合措施,盘活城区土地。
对旧城改造,本着“政府要环境,商家要市场,居民要实惠”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旧城改造;对新区建设,关键是筑巢引凤,走地产运营建城的新路子,要筑好巢,就要对新区内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优化开发环境,为“引凤”奠定基础,此外,打造新亮点,开发精品以及道路硬化、绿化等等,都要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做文章,要借助市场这只手,实现城市建设与盘活存量以及土地置换的互动,为经营城市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是抓住商机,加快土地开发,努力掘得“第一桶金”。
目前县城中部至南门、西大街从车站到南门转盘市场繁荣,商业发达,相比之下,城北、城西北缺乏商业气息,但发展空间大,根据平衡发展的原则,应下大力抓好城北、城西北的发展,着力提高商业化程度,建立城北、城西北新区,要加快调研,做好规划,制定方案,把城北、城西北新区列入议事日程。
四、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基础设施市场经营
目前,单位、部门在市政建设中有利可图的多头管理、争着管理,没有利益的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减少直至杜绝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一要优化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
对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均应吸纳社会资本进入。
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城市道路、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经营,都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中标者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管理运营全过程负责,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
对出租车营运权、城市公共空间广告经营权等(城市扩大后还有公交线路经营权)各类无形资产,要采用拍卖、招标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要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法人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外地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三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在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有序开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培育有序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走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经营的路子。
市政设施、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城市公共场所保洁等要逐步推向市场。
五、改革投资融资体制,优化投资市场环境
一是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除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争取各级对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外,同时要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对于不能市场化经营的公益性项目,要调整政府资金投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保证城市功能完善和居民需求。
二是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
进一步清理规范与投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减少和规范投资领域的各项规费。
建立城市信用诚信体系,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规范信用行为,整治信用环境,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三是加强城市管理。
完善“两级政府(县政府、镇政府)、三级管理(县、镇、居委会)”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城市重在建,难在管,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与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整治城市综合环境,要尽快建立一支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专业队伍,彻底改变大方形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城市品牌,实现美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投资又来促进环境美化的良性循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才疏学浅,对城市建设还是初次涉足,拙言难免以偏概全,或驴头马面,让领导及业内人士见笑,但建设方城、美化方城的心却和大家一样是滚烫的。
我们相信,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重大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推动”的战略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与正确领导下,在城市建设部门的科学规划与合理统筹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杭瑞高速、厦蓉高速、贵广快速铁路和飞雄机场的相继建成,作为处于试验区中心的大方县城,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机遇,成为黔西北经济圈中倍受关注和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生我养我的衣胞之地!
建设大方,发展大方,美化大方,是每个大方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不是谁都拥有决策的权力,但人人都有建议的权利。
也许,我们的所思所见决策者早已想到,只是还来不及实施;也许,我们粗略的见解恰好为决策者提醒了某些方面;也许,我们冥思苦想的“良策”在决策者眼中只不过是幼稚而荒唐的笑料;也许,决策者还从未光顾过这里……不论如何,既有为大方发展建言的一席之地,我们就应各抒已见,不论是否会有人聆听,我们说出来了,也不论是否能给大方的发展带来一丝启迪,但我们已经尽力了,这样,我们才可以无愧的说:
我是大方人,大方,我爱过,我深爱着……
鉴于此,在发了一贴《对大方县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之后,再次献丑,如果拙言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敬请见谅!
——题记
对大方县交通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近年来,县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县区位优势,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交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我县交通建设进程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我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的特殊地理结构等条件,影响和制约着我县交通建设的发展,我县交通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下面,笔者就如何推进我县交通建设,把我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谈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基本概况
由于我县中、东部高,南北部和西部低的地理特点,现有公路主干道分布南北部和西部多于东部。
整个公路主干道网路布局呈“≠”形,即326国道贯穿全县东西,321国道、贵毕路连接全县南北,正在建设中的杭瑞高速公路,与原有的国道、省道一起,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井”字形交通主动脉,县道、乡村公路如毛细血管与主动脉紧密相接,渗透到全县各乡(镇)、村,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共同组成我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2193公里,县域内公路网密度为62.56km/百平方公里,2007年旅客发送量为480万人次,公路货运量为105万吨,全县367个行政村中,已有350个村通公路,占95.36%,有334个村通汽车,占91.01%。
从运输方式的角度看,我县目前一无铁路,二无港口,三无机场,公路运输是客货运送的主要方式,属典型汽车轮子经济的“旱码头”。
二、取得的成绩
1.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按照大力提高公路等级和乡村通达密度的目标要求,几年间,大方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网络化程度得到了长足发展和有效提高。
“光2008和2009年,就改造了通乡公路13条315.385公里,通村公路228条1563.2公里,通村油路建设5条37.8公里,新增建设客运站11个,实施了长达25公里的公路大中修项目一个,危桥改造6座,新建桥梁一座86延米,建成了6.989公里的绕城运煤专用公路建设及杭瑞高速施工便道10条34.3公里,共计完成项目投资近6个亿”(《走在发展的道路上—大方县交通公路建设由追赶式向跨越式发展的蜕变历程》—大方信息港,李亚元,2009.12.17)。
这些项目的实施,公路技术等级尤其是路面结构得到很好的改善,公路的通达深度得到扩大,公路通乡率和汽车通村率有了很大提高,为公路“村村通”的目标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交通运输和交通建设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公路道路如同毛细血管,渗透于全县各地,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同时,近年来我县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作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的交通建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投入,直接拉动了我县的经济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
1.现有交通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向上看,我县的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了,但从需求实际,现有交通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一是公路等级低,路面结构亟待改善。
我县一、二、三级公路少,四级公路和等外级公路占现有公路的70%以上。
从路面的铺装情况来看,全县水泥路面40km左右(主要是大纳路),而且都是建成在上世纪90年代,已使用10余年,目前损毁严重;沥青油路不足500公里,占不到总里程的30%;除国道省道外,县道基本还未硬(油)化。
二是总量的不足。
初看起来2193公里的里程总数好象不少,放在全县3505.2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来,公路网密度还相对较低,仅62.56km/百平方公里。
全县可通客运班车的村还不多,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公路等级低、路面差,导致像“九洞天”这样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未得很好的开发,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公路里程不足,农村交通欠发达,导致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等。
如此种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了制约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公路(包括县、乡、村三级道路)缺乏管理和养护。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
但在目前县道及以下公路建设资金以县为主、补助为辅的公路管理体制下,县里资金大多用于解决“村村通”的新建公路,再无管养资金,农村公路失管缺养,形成“政府无钱、部门无奈、镇村无序”的公路管养状态,修建的成果得不到巩固,大量重载车辆通行,损毁严重,造成许多公路“通”而不“畅”,使用不到三年,又得从头再修,农村公路成了永无“修”止的无限循环。
总的来说,我县的交通建设不管是网路结构还是建设的总里程,道路的等级和畅通,以及道路的管养等情况,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推进我县交通建设,建立和完善交通建设与管养措施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四、对策及建议
国道、省道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其规划、投资、建设、养护的组织和实施县级只是配合参与,笔者不妄作建议,这里只谈由县级组织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基本解决了“通”的问题,但仍有少部分行政村还未通公路,已通公路的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尤其是路面结构也还比较低,“畅”和“快”明显不足,为此,我县交通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
一中个心即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中心,两个目标一是实现乡乡通油路,二是实现村村通路。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应围绕农村公路这个中心,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及早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充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打破我县目前农村自然封闭的状态,使我县农村丰富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线长,要建好农村公路,摆在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基本上靠上级补助,县里没有固定的配套资金,乡(镇)、村自筹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的特殊地理结构,公路建设的造价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建设规模越大,建设里程越长,融资的压力就越大。
解决好这个困难,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的大头建设项目资金。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
”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重要内容的农村公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地委行署2010年的十项重点工作、十项民生实事及十项重点工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首当其冲。
我们要紧抓国家西部大方发、扶持欠发达地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好机遇,在用足、用活、用好上级专款的同时,争取更多建设项目资金,并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适当倾斜。
二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政府可以采取“以地换路”,在公路两侧适当的地方,划出一块土地,给公路建设投资者经营地产、加油站、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进行综合开发,或以优惠价格划拨给投资者与农村公路造价相适应的城镇土地,供其开发作为投资补偿。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企业家投资、华侨捐资,形成多元的投资体系。
2、建好一个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公路建设是基础,养护是保障。
建而不养,建的成果得不到巩固,使用寿命就不长久。
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道路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农民百姓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公路的迅速增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需求与管理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与农村公路建设的丰硕成果相比,我县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显得相对滞后,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维护、资金的筹措、以及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管理等问题,都亟待去认真探索和解决。
应及时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养护机制,使农村公路得到及时养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农村公路的“通”和“畅”。
目前农村公路疏于养护,主要原因一个方面是存在“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的思想,另一个方面同样是资金缺乏。
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
一要转变观念,要以“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农村公路养护,做到“建养并重”,彻底改变“有钱修路、无钱养路”的现状。
二要充分利用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挖掘农村公路资源筹措资金的潜力,逐步实现“以路养路”。
一是采取以树养路筹资。
速成杨树易成活,种植成本低,成长快,以1公里计算,在公路两侧植树两行,株距2米,可植树1000棵,10年左右即可成材,以每棵200元出售,可获取资金20万元,平均下来,一年能为农村公路提供2万元/公里的养护资金。
这样,不但可以把行道树变成储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绿色银行,弥补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不足,而且绿化了公路环境,使农村公路成为“绿色通道”。
二是利用农村公路沿线设立广告载体筹资。
我县目前公里路里程2193公路,绝大数是农村公路,已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农村公路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的消费市场将被一步步开发出来,有许多商品急需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公路沿线的广告载体将成为他们的首选,农村公路“沿途生钱”大有可为。
其广告宣传效应虽不能和高速公路网络相媲美,却也有巨大的潜力,成功开发后,将是对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的有效补充,形成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期现金流。
三是充分利用民工资源。
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大巴山区视察谈到农村公路建设时指出“公益事业要靠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
农民以自己的双手改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受益的、像乡村道路这样的公益设施,不能算增加农民负担。
农村公路建设要学会用民主协商的办法,从为贫困地区服务的实际出发来解决。
”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可以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动员广大群众自愿备料、出工投劳,参与农村公路养护。
3、加大基础建设,落实两项重点。
大方物化天宝,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被列为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同时,大方山川秀丽,胜景天成,有国家森林“百里杜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由洪家渡电站蓄水形成的支嘎阿鲁湖等。
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差,这些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要把我县的旅游资源及蕴藏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