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032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面。

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

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

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

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

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②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

儒学文化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

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

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

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

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③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

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

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面挑战。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

然而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化改良主义方针。

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伦理臧否有别。

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

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会超越据乱世①“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言“冲决伦常之网罗”。

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

伦理因时势而变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

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

他们虽然观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

据乱世,升太平,太平世。

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1.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仁”与“礼”的冲突与博弈是一个逐渐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屈从”或被“扼杀”应自宋明理学始。

)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③)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因果倒置,“解体”是因,“儒学的危机”是果。

)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的解体以及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在了以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家族累世为官珪组:

1.玉圭与印绶。

引申指爵位﹑官职。

2.借指文武官员。

,家世非常显赫。

其间并未犯法,却被贬谪到了条支,改名换姓隐居下来。

不过祖先从穷蝉到舜的时代,(应是因涉及所尊敬的对方几世祖而采取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第四世到第八世。

穷蝉:

姑幕国领袖。

他是少典的玄孙、黄帝的曾孙、昌意的孙子、玄帝颛顼的儿子、敬康的父亲、帝舜的天祖(五世祖)、商均的烈祖(六世祖)。

)五代人都是老百姓,名声没有多显赫,真是令人叹惜。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唐代神龙(唐中宗年号)年初,从条支逃回四川,又对着李树生下了伯阳(伯阳,即老子。

李耳字伯阳,号老聃。

李姓人奉老子为祖先。

此用老子代指李白)。

孩子生下来的那天晚上(惊姜,用《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生郑庄公的典故),梦到长庚星(又称太白星)进入梦境,所以生下来就命名为“白”,用“太白”来作字。

世人都称这孩子是太白星的精灵,的确如此。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这孩子生下来后,)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说的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

从夏、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雄视千载无人抗衡。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所以王公贵族纷纷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

卢黄门云:

“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

卢黄门说:

“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

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金马,汉朝宫殿之门列置金马,故称金马门喻指朝廷皇帝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绮、皓(指商山四皓,汉代著名贤人)。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

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

“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样?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因为一些利害关系就会成为诽谤的借口;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

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雄才大略)。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晋谢安隐居东山,后来重新做官。

成语“东山再起”即用此典故)。

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一并自称为“饮中八仙”,(贺知章等)称李白是谪仙人。

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朝中官员赋谪仙之类的诗歌多至数百首,大多是写李白不得意的事。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

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于是到从祖(从祖,俗称“叔公”)时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儿,请北海高天师在齐州紫极宫给李白授道箓。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

我李阳冰在当涂任职,当官不是我内心所喜欢的,李白不嫌弃我,来与我同舟欢游。

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

他写有书稿上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

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安禄山起兵造反,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璘败,当诛。

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其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

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

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

因事获罪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道经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言多讽兴讽:

劝谏

B.横被六合被:

覆盖

C.害能成谤害:

害怕

D.手集未修修:

编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3分)

A.公乃浪迹纵酒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B.御手调羹以饭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俾予为序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今所存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李白远祖显赫。

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

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

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

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4分)

你(只)是个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

(假若)不是平日里积累道义:

凭什么会这样呢?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2分)

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就赏赐他金银让他归乡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4分))

皇上下令:

(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又因事犯罪而被关进监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

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②酝藉:

同“蕴藉”。

③木犀花:

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4分)

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2分)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2分)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运用了拟人手法。

(1分)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1分)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1分)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1分)

此词写她一场重病后的生活情状,为晚年流寓越中所作。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

“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

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

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

想当年,①金戈铁马,②气吞万里如虎。

③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赢得仓皇北顾。

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官,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李密《陈情表》)

④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琵琶行》)

⑤吴质不眼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废墟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

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

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

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

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

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

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

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

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

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

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

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

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

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

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

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

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

当它胆怯、疲倦,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

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

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

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

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

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

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

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

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

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

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

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

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

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

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

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

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

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

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

“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

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

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12)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

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

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

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13)美若深渊,不可测探。

圆明园:

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选自2013年第2期《十月》,有删节)

11.根据

(1)~(5)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

(3分)

答:

不太理解其历史底蕴;(1分)认为其建筑残损破旧,毫无趣味;(1分)觉得其环境荒凉开阔,可以嬉戏(1分)。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

(3分)

答:

第一种:

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万花阵;

第二种:

阻碍蜗牛前行的砖墙上的图案;

第三种:

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体制;(抽象的迷宫)

第四种:

鱼龙混杂的圆明园艺术村。

1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

(4分)

答:

①围绕废墟组织材料。

全文既写了作者游历废墟圆明园的所见所思,又写到其它圣地遗迹的废墟给人带来的感受。

②“废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13.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有哪些“美”?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残存的建筑之美。

这些未被摧毁的遗迹,闪烁着前辈工匠的智慧光芒。

②凄怆的诗意之美。

废墟空旷、盛大而神秘,让人感悟到悠久的历史和沧桑的岁月。

③虚幻的想象之美。

消失的圆明园被视为奇迹和神话,成为往昔理想世界的象征。

14.对文中划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示例一:

重在歌颂与赞美。

圆明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成为人们缅怀、重振昔日辉煌的寄托和象征。

“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而这种包含不屈奋斗精神的“大美”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示例二:

重在讽刺与批评。

文章强调圆明园之美从未被我们“目睹”,也不能“复活”,却已沦为人们怀旧与自恋的虚幻载体。

美不应“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也不能用对美的渲染来回避、取代对民族耻辱的反思。

示例三:

既应该赞美,更需要反思。

圆明园既是民族昔日辉煌的象征,更是祖国饱受列强欺凌的见证。

如果囿于孩童般的无知,困于年轻时的困惑,沉溺于虚幻中的奇迹,就不能深刻认识开篇所言“历史的耻辱”,为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示例四:

感悟悲剧之美,洗涤净化心灵。

作为被毁灭的“至美”,圆明园能够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七个民族必须坚强,才能直面历史悲剧性的一面;有必须深刻,才能从悲剧的壮美中反思整个人类的未来。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瞭望重叠精兵减政贸然行动

B.陷阱沉湎掎角之势要言不繁

C.诀窍宣泄山青水秀墨守成规

D.锤炼编纂事必躬亲不计其数

D精兵简政精在这里是少而好的意思,引申为使动词,可解释为“使……精”所谓精兵,使部队精良。

就是要把部队的优秀分子留下,淘汰那些不合格或者不够优秀的分子。

简,简单的意思,在这里可解释为“使……简单”。

简政,就是要使政策法规简单。

减去大量的不重要的繁琐的政策法规,把能够合并和组合的政策和法规并到一起来。

精兵简政一般是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减少浪费。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要:

简要。

烦:

烦琐。

指说话简明扼要

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墨守:

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

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山青水秀”,从词语结构来看,“山”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