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491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docx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

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

 

  季羡林都说过哪些经典的名言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季羡林写的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1、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

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

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

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Putzteufel,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Teufel的意思是“魔鬼”,Putz的意思是“打扫”。

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

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留德十年》

  2、《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

这是一群酒徒。

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

“死便埋我!

”对死看得十分豁达。

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3、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

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

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

让我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

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

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4、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

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

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

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

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

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

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

在车上的八九天中,我们就没有胜过一局。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5、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6、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

——季羡林《寂寞》

  7、此外,我还旁听了或偷听了很多外系的课。

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谢婉莹(冰心)、郑振铎等先生的课,我都听过,时间长短不等。

在这种旁听活动中,我有成功,也有失败。

最失败的一次,是同许多男同学,被冰心先生婉言赶出了课堂。

最成功的是旁听西谛先生的课。

西谛先生豁达大度,待人以诚,没有教授架子,没有行帮意识。

我们几个年轻大学生——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还有我自己——由听课而同他有了个人来往。

他同巴金、靳以主编大型的《文学季刊》是当时轰动文坛的大事。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8、“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

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

  9、“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

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

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

但是,这一部长达五百一十八页的煌煌巨著,却决非一般的入门之书,而是异常难读的。

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艰险复杂,歧路极多,没有人引导,自己想钻进去,是极为困难的。

读通这一种语言的大师,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季羡林《留德十年》

  10、谈到口试,我想在这里补充两个小例子,以见德国口试的情况,以及教授的权威。

19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

“这是什么?

”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

结果是口试落第。

微耳和对他说:

“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

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

”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问:

“这是什么颜色?

”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

“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

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

”微耳和大笑,立刻说:

“你及格了!

”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季羡林《留德十年》

  11、“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

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

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

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季羡林《留德十年》

  12、这里斗争的对象也是外交代表。

我们去见外交特派员郭德华,商谈到上海去的问题。

同在西贡一样,船期难定。

这就需要特派员大力支持。

我们走进他那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

他坐在巨大的办公桌后面,威仪俨然,戴着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小胡子,面团团如富家翁,在那里摆起架子,召见我们。

我们一看,心里全明白了。

俗话说“不打不成相识”,看样子须要给他一点颜色看。

他不站起来,我们也没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办公桌上。

立竿见影,他立刻站起身来,脸上也有了笑容。

这样一来,乘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季羡林《留德十年》

  13、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

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

诗中有这样的话: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

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14、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

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

洋泾浜姑无论矣。

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季羡林《留德十年》

  15、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16、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

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

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

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

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

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17、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

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18、梦里遇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季羡林

  19、在旧中国,清华西洋文学系名震神州。

主要原因是教授几乎全是外国人,讲课当然用外国话,中国教授也多用外语(实际上就是英语)授课。

这一点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夷考其实,外国教授几乎全部不学无术,在他们本国恐怕连中学都教不上。

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课中,没有哪一门课我感到满意。

反而是我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令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旁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美学。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20、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季羡林

  21、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

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

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

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

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22、这几年,我们家庭的经济情况颇为不妙。

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时筹集学费和膳费,就煞费苦心。

清华是国立大学,花费不多。

每学期收学费40元;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毕业时学校把收的学费如数还给学生,供毕业旅行之用。

不收宿费,膳费每月6块大洋,顿顿有肉。

即使是这样,我也开支不起。

我的家乡清平县,国立大学生恐怕只有我一个,视若“县宝”,每年津贴我50元。

另外,我还能写点文章,得点稿费,家里的负担就能够大大减轻。

我就这样在颇为拮据的情况中度过了4年,毕了业,戴上租来的学士帽照过一张相,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23、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

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季羡林《听雨》

  24、”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

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

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

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学生的真面目!

”这都是原话,我一个字也没有改,从中可见我当时的真实感情。

我曾动念头,写一本《新留西外史》。

如果这一本书真能写成的话,我相信,它一定会是一部杰作,洛阳纸贵,不卜可知。

可惜我在柏林呆的时间太短,只有一个多月,致使这一部杰作没能写出来,真要为中国文坛惋惜。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25、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季羡林《留德十年》

  26、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27、蒙田说:

我们不可能将爱情放在友谊的位置上。

“我承认,爱情之火更活跃,更激烈,更灼热……但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感情,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

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再者,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弱和消逝。

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28、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

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季羡林《留德十年》

  29、记得鲁迅先生说过:

“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

“食色性也。

”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30、养生无术是有术三“不”主义:

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

锻炼但不要过头。

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的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31、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

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的人,就是英国人——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32、我们六个中国学生此时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

王是此道高手。

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

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

哲学家乔的哲学也帮不了他。

——季羡林《留德十年》

  33、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

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34、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季羡林

  35、1985年,李肇星当上外交部发言人,他向季羡林先生请教发言人该怎么说话。

季先生说:

说话要注意两点,第一假话不说,第二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

  36、要说真话,不讲假话。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季羡林

  37、西贡地处热带。

我从来还没有在热带呆过,熟悉热带风光这是第一次。

我们来到的时候在当地算是春末夏初了,骄阳似火,椰树如林,到处蓊郁繁茂,浓翠扑人眉宇。

仿佛有一股从地中心爆发出来的生命力,使这里的植物和动物都饱含着无量生机。

说到动物,最使我这个北方人吃惊的是蝎虎子(壁虎)之多,墙上爬的到处都是这玩意儿。

这种情景我以后只在西双版纳看到过。

还有一种大蜥蜴,在不知名的树上爬上爬下,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我用小树枝打它,它立即变了颜色,从又灰又黄变得碧绿闪光,难道这就是所谓变色龙吗?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38、他也竟让我们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充当《季刊》的编委或特约撰稿人,名字赫然印在杂志的封面上,对我们来说这实在是无上的光荣。

结果我们同西谛先生成了忘年交,终生维持着友谊,一直到1958年他在飞机失事中遇难。

到了今天,我们一想到郑先生还不禁悲从中来。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39、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

  40、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校友也无不如此。

清华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

眼前清华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漫卷诗书喜欲狂”了。

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41、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季羡林《留德十年》

  42、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

——季羡林

  43、山林本身不懂什么饥饿,更用不着什么安全感。

当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

我真爱这样的山林,这里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了。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44、热带的天气必有与之相适应的热带的衣着,这在妇女衣装上更为明显。

越南妇女的穿着非常有特点,有点类似中国的旗袍,但都是用白绸子缝制的。

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开衩极大,几乎一直到腋下。

裤子都是用黑绸子缝制的,上白下黑,或者里黑外白,又由于开衩大,所以容易飘动。

年轻倩女,迎着热带的微风,款款走来,白色的旗袍和黑色的绸裤,飘动招展,仿佛是黑白大理石雕成的女神像,不是兀立不动,而是满世界游动,真是奇妙的情景!

她们身上散布出青春的活力,使整个街道都显得生气勃勃。

这是一种东方美,西欧国家是找不到的,越南以外的东方国家也是找不到的。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45、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季羡林

  46、但是,北大和清华,对我来说,却成了鱼与熊掌。

何去何从?

一时成了挠头的问题。

我左考虑,右考虑,总难以下这一步棋。

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天,我未能免俗。

如果从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清华似乎有一日之长。

至少当时人们都是这样看的。

“吾从众”,终于决定了清华,入的是西洋文学系(后改名为外国语文系)。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47、学生中国共两派的斗争是激烈的,详情我不得而知。

我算是中间偏左的逍遥派,不介入,也没有兴趣介入这种斗争。

不过据我的观察,两派学生也有联合行动,比如到沙河、清河一带农村中去向农民宣传抗日。

我参加过几次,记忆中好像也有倾向国的学生参加。

原因大概是,尽管蒋不抗日,青年学生还是爱国的多。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48、美丽安静的清华园也并不安静。

国共两方的学生斗争激烈。

此时,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同志正在历史系学习,与我同班。

他在进行革命活动,其实也并不怎么隐蔽。

每天早晨,我们洗脸盆里塞上的传单,就出自他之手。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人皆知。

他曾有一次在深夜坐在我的床上,劝说我参加他们的组织。

我胆小怕事,没敢答应。

只答应到他主办的工人子弟夜校去上课,算是聊助一臂之力,稍报知遇之恩。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49、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50、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季羡林

  51、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长寿之道》

  52、法国人是一个愉快喜欢交际的民族。

有人说,他们把心托在自己手上,随时随地交给对方。

同他们打交道不像德国人和英国人那样难。

一见面,说不上三句话,似乎就成了老朋友,船上年轻的男女法国兵都是这样——季羡林《一生的远行》

  53、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季羡林《八十述怀》

  54、1930年夏天,我们高中一级的学生毕了业。

几十个举子联合“进京赶考”。

当时北平的大学五花八门,国立、私立、教会立,纷然杂陈。

水平极端参差不齐,吸引力也就大不相同。

其中最受尊重的,同今天完全一样,是北大与清华,两个“国立”大学。

因此,全国所有的赶考的举子没有不报考这两所大学的。

这两所大学就仿佛变成了龙门,门槛高得可怕。

往往几十人中录取一个。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

  55、老与贫皆非人之所愿,然而谁也回天无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叹而且嗟,聊以抒发郁闷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壮语,表面强硬,内实虚弱。

最有名的最为人所称誉的是曹操的名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初看起来气粗如牛;仔细品味,实极空洞。

这有点像在深夜里一个人独行深山野林中故意高声歌唱那样,流露出来的正是内心的胆怯。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56、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

?

?

中国老话: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57、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58、我不哭,但是眼泪却流在肚子里去了,悲哀沉重地压在心头,我想到了故乡里的母亲。

  60、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61、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

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62、腐败的东西终究会灭亡,这是人类和大自然不变的规律。

  63、有时候,这星光的海洋似乎已经达到了黑暗的边缘;我满以为,在此之外,已是无边无际的大黑暗了。

然而,只要一转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

  64、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66、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67、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时分,我们往往走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烟,景象萧森,举目四望,不见人家,但见野坟数堆,暮鸦几点,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残阳如血,余晖闪熠在枯草叶上。

此时我感到鬼气森森,赶快收住脚步,转身回到清华园,仿佛又回到了人间。

  68、专家们讨论完了,一哄而散,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原封未动。

  69、早生有早生的好处,但也有早生的包袱。

  70、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