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247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

第19课* 登勃朗峰

教材解读:

《登勃朗峰》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选文均为“游记”,分别选取中外游记名篇。

《壶口瀑布》写作者游黄河壶口瀑布的经历,《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写作者游长江源头的经历,《一滴水经过丽江》则写作者游丽江的经历,而《登勃朗峰》作为唯一入选的外国作品,则写马克·吐温游欧洲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经历。

而四篇课文有紧扣本单元写作训练指导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游记,让学生来体悟游记散文的写法。

《登勃朗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前半部分写上山经历,重在写景,作者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后半部分写作者下山经历,重在写人,作者以小说笔法,重点刻画了“车夫之王”这一形象。

从文中可以看出,整个旅途,作者心情愉快。

徒步上山,没有那些乘车骑骡人的酷晒之苦,沿途的奇山美景纷至沓来,嶙峋怪石,变幻光影,引发作者对绚烂美丽存在之短暂的感慨;下山旅途,因为“车夫之王”技术娴熟,幽默风趣,旅途虽惊险刺激,却能如愿到达,旅途快乐圆满。

本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写游览之景,还写所遇奇人,写景绘人相映成趣。

文章有写景的精彩,写人的妙笔,有生发的感慨,有幽默的语言,文质兼美。

本文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写作的例子,可以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笔法,学写游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勃朗峰”缺乏了解,对文章所提到的地名陌生,在梳理作者游踪时可能缺乏方位感。

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

对作者观景时所引发的的感慨,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合作讨论。

本篇写景写人平分秋色,不同于其他游记类散文,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也给学生后面的单元写作训练提供了一个范例,便于学生模仿。

通过前面两篇讲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应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自读本篇时,重在阅读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学习写景方法,赏析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重难点突破

重点:

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

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

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学法:

1.阅读品味法:

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勃朗峰,被人称为“银白色山峰”,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是许多游览者最喜欢登临的山峰。

今天,我们来看看马克·吐温登勃朗峰的过程。

 

听。

用图片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课文内容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什么?

明确:

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1-6)惊叹于勃朗峰美丽的景色。

第二部分(7-11)“车夫之王”的幽默风趣及给旅途带来的快乐。

2、作者登勃朗峰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明确:

马蒂尼——黑首——阿冉提村——勃朗峰。

作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风景。

3、除了写登勃朗峰的所见所闻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

还写了从勃朗峰回沙蒙尼旅馆过程中的一段轻松愉快的旅程。

 

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能力。

 

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分析。

 

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

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积累

1、生字积累

翌日(yì)   辚辚(lín)   巉峻(chán)

灼灼zhuó拾级(shè) 霓裳(ní) 

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 

皑皑(ái)妩媚(mèi)醺醺(xūn)

缭绕(liáo) 沟壑(hè) 打嗝(gé)

焦炙(zhì)急湍(tuān)穹顶(qióng)

骤然(zhòu)纤指(qiàn)纷至沓来(tàxiān)

色彩斑斓(lán)瞬息万变(shùn)

2、生词积累

拾级:

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巉峻:

险峻陡峭。

骤然:

突然,忽然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色彩斑斓:

斓〔斑斓〕灿烂多彩:

色彩斑斓。

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络绎不绝: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

纷:

众多,杂乱;沓:

多,重复。

连续不断地到来。

灼灼:

耀眼的样子。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笔记。

 

积累字词。

深层探究

1、第一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

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

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

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写勃朗峰的美丽景色时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联想:

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

感悟:

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本文标题为“登勃朗峰”,但为什么作者要写之前所经之地的景色?

明确:

在登上勃朗峰之前,作者写了从马蒂尼到黑首及从黑首到峰下所见到的景色。

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为写勃朗峰的美景蓄势,意在告诉读者,不仅勃朗峰的景色美,途中的景色也非常优美。

5、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明确: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

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

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对重点语段进行赏析。

 

对重点段落的理解分析。

 

对重点情节的分析。

 

语言探究

1、多用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

如: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幽默风趣的语言,读来饶有趣味。

如: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讨论交流并作笔记。

 

通过具体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写法探究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寥寥数笔,却让眼前的景致妙趣横生。

2、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第6自然段的联想,就是通过议论写出观景后的感悟,加深了游记的主题思想。

3、写景叙事相结合。

文章前一部分写景,后一部分叙事,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为勃朗峰的景色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笔记。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读《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两篇,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课后课佳作。

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习惯。

巩固提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翌日(yì)  暇畅(xiá)妩媚(wǔ)络绎不绝(yì)

B.灼热(zhuó)焦炙(zhì)纤指(qiān)巍峨壮观(é)

C.俯瞰(hàn)巉峻(chán)沟壑(hè)瞬息万变(shùn)

D.苍穹(qióng)急湍(tuān)诺言(ruò)天衣云锦(j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浮躁  颠簸  蔓延  名附其实

B.妖媚  摄入  旷野  一如即往

C.敞篷  宛如  顷刻  腾空而起

D.饱览  变幻  陡峭  五彩斑澜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课内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马克∙吐温不愧是语言大师,一次登山旅行也能写得如此生动风趣,妙趣横生。

同学们课后多读马克∙吐温的作品,从中吸取他写文章的精髓,提高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更多的了解。

课后板书

 

笔记。

 

形象地掌握本课知识结构。

推荐阅读:

《马克•吐温散文》(叶冬心译本)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叶冬心译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较长,一定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1课时内完成既定目标。

因为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1.给课后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义;2. 赏析文中的写景句至少3处;3. 初步思考,回答旁边的问题;4. 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在学习本文中,学生对安冉提村的方位不明,所以在找作者游踪时,误将“勃朗峰”认为是“阿冉提村”。

对本文的结构思路,学生把握准确。

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察点和写景角度,并深入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对写人部分,学生能结合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特征,体会到人物风趣幽默的特点。

用一课时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因本文是一篇游记,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模仿课文,找好立足点观察景物,有层次地写好景物。

通过写景引发人生感悟的训练,这也是学生学以致用中的一处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