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206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docx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

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2010年01月01日14:

05凤凰网历史专稿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王龙供稿

原标题:

李鸿章和伊腾博文的差距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

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

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这样悬殊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

还是真如李鸿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齐”?

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

一代大家梁启超便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一书,该书叙述评价了李鸿章的风云一生。

并率先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作了比较分析。

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在早年的“栉风沐雨之阅历”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识见和客观环境方面,难比伊藤。

梁还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梁启超不愧目光如炬,巨笔如椽,其学贯中西,识见犀利,一剑封喉。

千载而下,恐怕对李认识评判的客观全面,无出其右者。

不过,梁任公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只见其果,未证其因。

苹果进埋进肥沃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投进五色酱缸只会腐烂变质。

让我们试着从文化结构上找找原因。

据李鸿章的幕僚范当世说,李在直隶任内,喜看《管子》,甲午战争后喜看《庄子》。

就这么两本书。

李鸿章在给一代大儒吴廷栋写信的时候,自己也说“鸿章少年,有志于学,不得已为事情所累。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李鸿章是沿着传统的科举道路进身的,他的知识结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这种知识结构本身的弱点与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走得更远。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指出:

“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善于做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所以对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种猜测,缺少科学根据”。

已故学者冯建辉在其《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中进一步阐明,欧洲的自然科学知识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迅猛发展,促进了整个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

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尽管不乏深刻的见解,合理的成分,但总体上,其基本主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就连被称为“东方圣哲”,终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晚年也曾深刻反思说:

“儒学开不出新天地来”。

伊藤博文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显然要比李鸿章开阔新颖得多。

梁启超说:

“伊有优于李者一事焉,则曾游学欧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

”他学过汉语,在倒幕运动中又学会了英语,不断从洋学中获得启益。

1863至1864年间,他曾留学英国。

时日虽短,见识颇丰。

他在日本政要中向以“勤学家”和“读书癖”著称。

据记载,他不断读书研究,直致做了总理大臣后,依然驱车至丸善书店看书,连外国的新闻杂志都期期必看。

然而,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练淮军、兴北洋;开招商局、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倡设铁路……如果没有点儿真功夫,能办出中国47个“第一”?

仅仅从自身文化结构上找原因,显然是不够的。

伊藤博文照样精通儒学,乐此不疲(他的姓名就来源来《论语·雍也》:

“君子博学于文”),甚至他的治国名言就是“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

他为什么没有“中毒”呢!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

如梁启超说:

“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尽管他接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

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物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一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如何正确对待“西化”和西方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大清朝就象一个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老拳师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

李鸿章并非有接受外来文化,但作为士大夫的主流意识,他一方面固守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另一方面以羡慕西洋文明的巨大威力。

中西文化的矛盾与不调,妨碍了他在深层次上吸取西方近代文化,成为他难于摆脱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他培养西学人才,要么为军事人才,要么为翻译人才,比如他在19世纪70至80年代,所奏派的200余名正式留学欧美的学生,全是学习军事和工程技术等,没有学习西方哲学、政治和文史等学科的。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上,他未能突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弊政,重军事工业轻基础工业,害怕商民壮大,只为清政府谋财,不重视为老百姓谋利。

这种推行缺乏近代经济灵魂的错误产业政策的结果,是李鸿章只重视“劲卒”,不重视“豪商”,结果中国没有“豪商”,也没有“劲卒”。

整个中国的近代化,都是在畸形的轨道上爬行。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面“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明开化”的狂潮。

外相井上馨认为,日本只有成为“欧化新帝国”,才能获得列强好感,修改不平等条约。

一场狂飙突进的全面“西化”运动开展起来。

在政府的带领下,天皇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起了燕尾服,举国上下刮起了铺天盖地的“欧风美雨”:

吃西餐、穿洋服、说英语、理分头、跳交谊舞甚至嫁洋人,都被视作“上流生活”。

有一首打油诗说:

“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伊藤博文“喜好洋风”,是“欧化政策”的积极倡导者。

但当他以现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后,及时调整政策,顺应大势,照顾国情,恢复传统文化,扭转了浅薄庸俗、极端西化的倾向。

日本一时出现了西服与和服并存、酒吧与茶室共处、西洋歌剧和日本浮士绘竟相夺目的奇观。

在此基础上,伊藤博文大力“劝奖百工”、扶持私营企业,使日本经济欣欣向荣。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强调“富国强兵”,但伊藤博文却没有推行片面的唯军事的产业政策,始终把“殖产兴业”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伊藤博文既重视“劲卒”,更重视“豪商”,结果日本“豪商”遍地,“劲卒”无敌。

按近代文化标准,伊藤博文要比李鸿章“文明开化”得多。

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的印象说:

“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在维特评价李鸿章5年之后,伊藤博文于1901年9月获赠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学位。

李鸿章呢,也许在喝着洋咖啡,吟诗作赋吧!

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然崛起,但由于自身先天因素不行,国内税率是清朝的四倍,陆军只有六个整编师团,海军虽然有当时秘密建造对付威远铁甲舰的重炮舰,但北洋水师实力依然不容轻侮,因此当时的日本议会认为对清开战未必会顺利,所以驳回了以增加军备开支为主要内容的财政预算案,并且当时残存的地方势力和民党试图弹劾伊藤,但是伊藤博文策动天皇发下诏书,迫使议会在圣断下让步。

首开用天皇压制议会的先河。

当时的整个亚洲局势是俄国和德国的结盟导致俄国无法在东欧和中亚扩展,是的俄国转而经营亚洲方面,而那时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快要竣工,英国想要限制德国的发展并且担心俄国会占据新疆进而对印度产生压力,所以迫切希望亚洲有国家能压制俄国的东扩,使其将目光转向欧洲,伊藤博文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1894年7月签订了新的英日通商条约。

新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还取得贸易上的最惠国待遇。

但是,关税自主权仍未收回,只是规定特定的品种可以提高税率。

此后,美、德、奥等国都仿照英日新条约,与日本签订了新约。

而后伊藤博文又在英国股市发行国债,英国银行团吃进大批使得日本有了更多的开战资本,后来就不用说了甲午一战,清朝惨败,但是伊藤不想再打下去,当时的经济危机使得日本没有能力再打下去,而且虽然在辽南和山东取得胜利但进一步打到京畿甚至北京就会刺激西方列强,而日本军部什么德行大家也都知道,大批长洲萨摩两藩军官对伊藤的保守政策不满,这就是第二次伊藤被弹劾,但伊藤依旧请出天皇这把尚方宝剑,而且当时伊藤已经在广岛组建大本营,所以这一次他又将事态压下,而后就是《马关条约》。

直到1898年,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

他本想拉自由党领袖板垣退助、进步党领袖大隈重信入阁,建立所谓的举国一致内阁,强化其统治基础。

但因板垣、大隈争夺内务相要职,预定计划落空。

其后伊藤制定的预算案和增加地税案,被自由、进步两党议员控制的议会否决,伊藤粗暴的解散了议会。

这一行径立即激发了民党的反政府情绪,促进了自由,进步两党的联合。

6月22日,两党召开合并大会,组成宪政党,联合对抗政府。

这届短命的内阁,在民党打击下,不到半年便告瓦解。

日本天保十二年出生於长州藩(今日本国山口县)山村的贫农家庭。

其父被下级武士伊藤家收为养子,并被选为继承人,遂继姓伊藤。

幼名俊辅,号春亩。

早年曾入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村塾学习,并与井上馨一起被秘密带往英国学习现代海军技术。

在英期间,了解到英国战舰炮轰萨摩藩,於是回到日本,回国后发现长州藩也被炮轰了,即加入长州藩军队,反对幕府统治,主张「开国进取」。

明治维新成功后,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细田道一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历任外国事务局交涉员、判事,兵库县知事,会计官权判事,大藏少辅兼民部少辅,工部大辅等职。

1885年12月根据他的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开始起草宪法的任务。

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后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时前往北京访问,面见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改革方针。

政变后,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日本。

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他残酷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创立政友会,自任总裁,开日本两党政治的先河。

1905年,日本在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於1907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但是伊藤博文本人反对立刻合并韩国,在1909年7月决定合并韩国的内阁会议上他便公开表达反对立刻合并,表示「目前还没完成讨伐匪贼」「合并韩国是长期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鲜政策参与者的想法并不同。

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谈判,当他乘坐的火车在10月26日9时抵达哈尔滨车站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

反对立刻合并韩国的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导致主张立刻日韩合并的一派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主导者。

死后,在日比谷公园举行国葬。

日本的民族英雄,但在我们看来,却是罪恶的.日本有一部电影,是演古田任三郎的那位田村正和和美女黑目瞳主演的[鹿鸣馆],就是根据伊藤和井上馨的实事改编的,女主架设得不太合理之外,拍得蛮好的.井上其人也是大大有名的,我们讲侵略朝鲜,日本人当然不会这么认为,他的功劳大大的,最后成为三井财阀的最高顾问,被称为“三井的大番头”。

可以说日本有今天的地位一切的因素都是来自于明治维新,所以在历史贡献的角度下,日本人是对明治维新的人物持有膜拜的态度。

明治维新就问题提及到的几个人之中作出大贡献的就只有大久保利通,福泽谕吉和明治天皇,(题外话伊藤博文可以说是明治后期的贡献者,涩泽荣一是个商家可以说是明治的受益者),其中天皇不用说了,明治维新真正起到作用的人不是他,我们来说说剩下的两个。

大久保利通是个很狠的政治家,对待改革,创新基本上都是以铁血统治的形式进行,虽然对明治维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记忆中最后也是死于暗杀,历史上贡献很大,但名声不好。

福泽谕吉,这个人基本上可以说是日本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矛盾的激化,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往往就是吸收新的知识,福泽谕吉做到了这一点,日本的资本主义苗头就是由福泽谕吉的教育活动,传播西方文化而萌发的,同时福泽谕吉还创建了庆应义塾大学,这是日本第一间私立学校,现在还是一间名校,呵呵。

所以福泽谕吉才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可以说因为他,日本整个国家都改变了。

中国百元纸币头像之所以是毛主席,是因为他带领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祖国的统一,“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为了纪念他而取的。

同理

日本万元纸币头像之所以是福泽谕吉与他的卓越贡献有很大的关系。

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期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

中文名:

伊藤博文

外文名:

いとうひろぶみ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长州藩(今日本国山口县)

出生日期:

1841年9月2日

逝世日期:

1909年10月26日

目录

个人简介

从攘夷到尊王

维新后的财长

政府第一元老

发动甲午战争

组建政党内阁

外任朝鲜统监

伊藤的女人缘

附1:

伊藤内阁

1.第1次伊藤内阁名单

2.第2次伊藤内阁名单

3.第3次伊藤内阁名单

4.第4次伊藤内阁名单

附2:

刺杀事件

个人简介

从攘夷到尊王

维新后的财长

政府第一元老

发动甲午战争

组建政党内阁

外任朝鲜统监

伊藤的女人缘

∙附1:

伊藤内阁

1.第1次伊藤内阁名单

2.第2次伊藤内阁名单

3.第3次伊藤内阁名单

4.第4次伊藤内阁名单

∙附2:

刺杀事件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

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出身。

  

伊藤博文一家

青年时即参加“尊王攘夷”运动。

1863年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与高杉晋作等积极从事倒幕运动。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任外国事务局判事,以后历任大藏少辅、民政部少辅、工部大辅、工部卿、内务卿等职。

1882—1883年赴普鲁士研究宪法,归国后致力于订定日本宪法,并订定华族制度、内阁制度、皇室典范,设立枢密院等。

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

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1889年国会组成,又任贵族院议长。

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一度任台湾事务总裁。

1898年9月曾来中国,维新派欲请其赞助新政,戊戌政变猝发离去。

1900年组织立宪政友会,自任总裁。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以元老身份,指导战争。

1906年任特派大使,与朝鲜签订《日韩协约》,任第一任韩国统监,积极推行朝鲜殖民地化政策。

自1884年至1907年由伯爵、侯爵递升为公爵。

1909年10月26日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死。

编辑本段从攘夷到尊王

  

志士时代の伊藤博文

[1]

日本天保十一年出生于长州藩熊毛郡束荷村。

幼名利助,后改称利介、利辅、俊辅和舜辅。

父林十藏,母名琴。

其父原在村务农,后去萩城谋生。

不久,入伊藤武兵卫家做工。

武兵卫年老无子,收十藏为养子,博文即随父母入伊藤家。

  伊藤博文自幼备尝辛苦,其父外出打工时,伊藤随母寄居外祖父秋山家,过着贫困的生活,那是他是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村里的孩子叫他饿鬼大将,胡说利助。

[2]11岁时曾寄宿于寺院,后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时做杂役,闲时习文识字。

16岁往相州服役,守卫边防。

次年返回长州,他先是投奔来原良藏,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

1858年10月,伊藤去长崎,入幕府办的炮术传习所,学习军事。

1859年6月回长州,认识了桂小五郎。

10月,随从桂小五郎一起去江户。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大动荡时代。

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加深了封建幕府体制的固有矛盾,而且使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

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妥协态度,以萨摩、长州等西南藩为中心的下级武士阶层,与豪农巨贾结成联盟,开始了尊王攘夷。

伊藤博文登上政治舞台后,即投入尊王攘夷运动。

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

伊藤在前面开路,手持木锯,锯断使馆四周的木栅栏,其他人随即鱼贯而入,扔出自制的燃烧弹。

随后,伊藤等人返回附近住处,彻夜痛饮,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3]。

  1863年5月,伊藤同井上馨等5人,受长州藩派遣,去英国留学。

他亲眼见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到仅仅凭着一股保卫民族独立的热情去盲目攘夷,决非上策,只有开国,向西方学习,才能成就倒幕大业。

在英期间,了解到萨英战争爆发,1864年6月,伊藤同井上回国。

此时正值英法等四国联合舰队攻打下关前夕,伊藤即力劝藩主毛利敬亲不可攘夷。

指出,与其空费国力,不如将此力用于恢复王政,以完成国内统一。

后因藩主执意攘夷,终发生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

不久,幕府第一次讨伐长州,藩内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顺”。

1865年初,高杉晋作等改革派下级武士起兵,夺得藩政,伊藤坚决支持。

伊藤是从攘夷到“开国进取”转变的先行者和促进者。

  1866年1月,萨、长两藩下级武士结成倒幕联盟。

6月,幕府第二次讨伐长州。

伊藤前往石州,准备参战,抗击幕府。

后受长州藩之命,去长崎向外商购买轮船,以对付幕府的海军,但未成功,又转往上海。

8月底买回两艘轮船。

此时,征长战事以幕府失败告终。

  在同幕府斗争中,倒幕派势力不断壮大。

1867年10月14日,朝廷向倒幕派发出讨幕密诏。

同一天,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

12月9日(阴历),天皇发表“王政复古”大诏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建立新政府。

伊藤得知讨幕消息后,即从长崎来兵库,欲与长州藩诸队一起战斗,后因故回长州。

1868年1月初又来兵库,1月13日,被明治新政府任命为外国事务交涉员。

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细田道一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后又任外国事务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国官判事、兵库县知事。

编辑本段维新后的财长

  

维新后,伊藤博文积极主张把“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习尚、教育、生产”的“开明风气”移入日本,使日本进入“开明诸国之行列”。

新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就向木户孝允提出废封建诸藩,立府县之制。

1869年2月,又草拟“国是纲要”,详细阐述设郡县,统一兵力、财力及发展教育的好处。

1869年5月,伊藤博文任会计官权判事。

7月,又任大藏少辅。

8月,兼任民部少辅。

任职中,大力推进改革,其中尤以修建铁路和改革货币制度的成绩最为显著。

  9月,英国公使提出帮助日本修建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伊藤表示同意。

经政府批准,伊藤全权与英国交涉借款事宜。

当时反对者甚多。

伊藤不顾反对,坚持己见,经英国东洋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合488万日元),并从1870年4月起动工修建铁路。

于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车。

以此为开端,其他铁路干线陆续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1870年10月,伊藤提出建立新的统一的货币制度,并于同年12月赴美考察,向大藏省提出有关金银货币的铸造法、新纸币发行法等建议。

日本政府根据这些建议,于1871年5月,发布新的货币条例和造币章程。

不久,伊藤回国,又负责监督新货币的铸造及新货币制度的实施,推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1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参加由右大臣岩仓具视率领的使节团。

历时近两年,访问欧美10多个国家,参观考察了金融、商业机构、军事工业、重工业和轻纺工业部门以及文化教育设施等。

访问中,伊藤更加深切感到,必须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工业。

1873年9月,伊藤回国。

10月,任工部卿。

他领导工部省,大力“劝奖百工”。

大力修建铁路,创办国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改造和扩建了佐渡金矿、生野银矿和三池、高岛等煤矿以及赤羽机器制造厂、深川水泥厂、品川玻璃制造厂、兵库和长崎造船厂等,70年代中期起,扶持三菱会社等航运企业与英、美等国轮船公司开展国际航运竞争,又采取多种示范与保护措施,把出口工业转向民间,使“殖产兴业”达到了新阶段。

为日本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877年,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封建武士,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伊藤坚决主张平定叛乱。

他曾派人去山口县,征募壮兵1,300多人,军夫7,600余人,送往前线,支援政府军。

1878年5月,伊藤博文成为内务卿。

在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成为由萨摩、长州藩出身的下级武士组成的藩阀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员。

编辑本段政府第一元老

  

1881年,由于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后死去,政界最有实力的人物当属伊藤和大隈重信两人。

就在这一年,伊藤秘密联合政府中的萨摩,长洲系官僚及皇室公卿,发动明治14年政变,排斥了政治上的强硬对手大隈,从此他便成为政界的头号人物。

  当时的日本,虽已进行了种种改革,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对外关系上,以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成为压制日本独立,束缚其发展的的严重威胁和障碍。

欧美列强以日本法律不完备为由,拒绝修改不平等条约。

在国内,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先后组织自由党和改进党,发起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开设国会和制定宪法。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加强天皇统治,并在法制健全的名义上与欧美列强展开修约谈判,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宪政就成为刻不容缓的急务。

具体负责立宪准备的就是伊藤博文。

他向政府提出建议书,指出立宪思想已成为世界潮流,要顺应潮流,先发制人,循序渐进,按政府意图制定宪法。

1881年2月,明治政府派伊藤赴欧洲考察宪政。

通过考察,他对英、法、德三国宪法加以比较,认为英国宪法中“国王虽有王位而无统治权”,“与我国国体不相符”;而“德国政府虽采众议,却有独立权”,“君主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不经君主许可,一切法律不得实行”,“可见,邦国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国”。

对德国宪法推崇备至,认为适合日本国情。

  1883年8月,伊藤回国。

1884年3月,任制度调查局长,进行体制改革,为立宪做准备。

同年7月,根据“华族令”,伊藤被授予伯爵爵位。

1885年12月,按伊藤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内阁制。

伊藤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执掌大权。

同月,制定“保安条例”,镇压民众运动,以便按政府意图制定宪法。

  从1886年6月起,伊藤博文组织人员起草宪法。

9月,草成“日本宪法修正案”。

经反复修改,于1888年4月呈奏天皇。

并提出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顾问府,网罗天下元勋及贤达,在天皇监督下,审议宪法。

日本政府按此提议,于同年4月28日,设枢密院。

30日伊藤辞去首相职务,改任枢密院议长。

1889年2月11日,枢密院正式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

同一天,天皇授予伊藤旭日大桐花勋章。

1890年宪法开始实施,7月进行第一次大选,选举众议员。

10月,伊藤任贵族院议长。

11月,帝国议会正式成立。

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它保留了天皇的统治,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