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842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名句译解.docx

道德经名句译解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

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下略)第二十三章

【译解】:

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  

【译解】: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译解】: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译解】:

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

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译解】:

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九章  

【译解】:

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六章

【译解】:

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译解】:

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

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十。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译解】: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十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译解】: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十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四章  

【译解】:

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十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译解】: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十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译解】: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

“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十五。

物壮则老。

——第三十章  

【译解】:

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译解】:

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译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十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

【译解】: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十九。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译解】:

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二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  

【译解】:

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

“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二十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译解】:

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译解】:

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

【译解】:

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

【译解】: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系统屏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译解】:

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

毛传云:

“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第六十三章

【译解】:

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

【译解】: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

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

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六十四章

【译解】:

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

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二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译解】: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三十。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  辅物

【译解】:

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三十一。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译解】:

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

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三十二。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  

【译解】:

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

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三十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六十八章  

【译解】:

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

爱民群众篇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

黄宗羲)

释:

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

胡宏)

释:

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汉?

王符)

释:

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

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

(宋?

石介)

释:

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

李世民)

释:

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

为政,通下情为急。

(明?

薛渲)

释:

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汉?

荀悦)

释:

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宋?

张端义)

释:

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明?

谢榛)

释:

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

(宋?

林逋)

释:

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三国?

诸葛亮)

释:

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

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

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

(明?

吕坤)

释:

干大事情,动大人众,必须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才能行动。

如果不能协调,必须以诚意要求,以恳切的语言打动;如果还不行,就必须暂时委曲求全,以成大事。

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

一种人是哪个?

曰民。

一个字是什么?

曰安。

(明?

吕坤)

释:

夺取天下,守卫天下,只需要在一种人身上打主意,在一个字上下功夫。

这一种人是谁,回答是:

“人民百姓”,这个字是什么?

回答是“安定”。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汉?

司马迁)

释:

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唐?

白居易)

释:

哪里能得到万里大的皮衣,把天下四方都盖起来,使人们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天下就没有受寒冷的人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

郑燮)

释:

卧在府衙听着竹子被风吹的萧萧作响的声音,我象是听到民间的疾苦声。

我这小小的州县官吏,对民间一枝一叶都是有感情的。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清?

龚自珍)

释:

拉粮船的一根缆绳要十个纤夫,细算起来每天有千艘粮船渡过运河。

我也曾在京城作官,消耗过国家的俸米,今夜间听到纤夫的呼号,忍不住泪如雨下。

(邪许:

纤夫劳动的呼号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

释:

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

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宋?

欧阳修)

释:

上不能为国开拓利源,下不能使你们解除饥饿。

我在喝酒,你们在吃酒糟,你们虽然不责怪我,但我的责任又怎能逃脱呢?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宋?

王令)

释:

高高的昆仑山上有常年积雪,蓬莱岛上经常是阴凉。

我既不能用手提起天下受暑热之苦的人同去乘凉,又怎么能忍心独自到那些地方去避暑呢?

诚信篇

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

(毕达哥拉斯)

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

(洪都拉斯)

坦白是诚实与勇敢的产物。

(马克?

吐温)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富兰克林)

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

(鲁迅)

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高尔基)

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刘向)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列宁)

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毛泽东)

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

(费尔巴哈)

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西塞罗)

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鲁迅)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

(别林斯基)

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塞万提斯)

坦白真爽,最能得人心。

(巴尔扎克)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创新与实践篇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

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

……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

应该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助于培养创造性。

就是说,教育道德应该有助于造就一种更佳类型的人,这样,附带地也自然会使他在生活地各个方面更有创造性。

道德修身篇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

刘基)

释:

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宋?

李觏)

释:

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天下有三危:

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

人间训》)

释:

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

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

唐甄)

释:

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

释:

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

释:

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明?

李廷机)

释:

人们敬重官是敬重作官人的品德,而不是官职官位使作官的受人敬重;做人、作官应是德行比才能高,而不应让才胜过德。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明?

薛喧)

释:

一有错误的念头要立即遏制住,一有错误的举动要立即改正过来。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

冯梦龙)

释:

刻薄奸诈的终归不会赚便宜,忠厚老实的人终归不会吃亏。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重订增广》)

进德修业,要个木石的念头,若稍涉矜夸,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

(古楹联)

释:

树立道德进行事业,要有个真实无妄的念头,如果稍微涉及有骄傲自满过于夸张,就走向欲境;济世治国,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如果一为名利所缠绕,就要出现危机。

合作与团结篇

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

(苏联高尔基)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光,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

惟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

(印度泰戈尔)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团结就是力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人心齐,泰山移。

民本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五子之歌》)

释:

惟,惟独,只有。

邦,国。

本,根本。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管子?

君臣上》)

释:

夫,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全面听取。

圣,无所不通。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

王符《潜夫论?

务本》)

释:

为wéi,治理。

正,使正当。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

吴书?

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明?

王廷相《慎言?

御民篇》)

释:

兴行,重德行。

民心篇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三国志?

魏书?

袁涣传》)

释: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同“猝”,突然。

顺,顺其意。

逆,背其意。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三国志?

魏书?

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释:

怀,怀柔,感化。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宋?

苏辙《新论下》)

释:

宽,为政宽大。

信,建立威信。

任,信服。

纳谏篇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

大雅?

板》)

释:

先民,古代贤人。

询,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宋?

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释:

夫,一般人。

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

士,有识见的人。

谔è谔,直言争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汉?

王充《论衡?

书解篇》)

释:

宇,屋檐。

失,失误。

草野,指民间。

经,儒家经典。

诸子,诸子百家。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黄石公)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

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

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徐特立)

审时适变篇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氾论训》)

释:

苟,如果。

法,取法。

周,合。

循,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

释:

治,治理,掌握。

不若,不如。

时,时机,时势。

谦虚篇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鲁迅)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德国?

保罗)

决不要陷于骄傲。

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巴甫洛夫)

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麽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斯大林)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礼仪不良有两种:

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

洛克)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廉洁清正篇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汉?

桓宽)

释:

要想影子正时就把个人仪表搞端正,要叫下属廉洁先要自身廉洁。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旧唐书》)

释:

只要立的标杆是直的,就不会照弯曲的影子。

大臣法,小臣廉。

(明?

黄绾)

释:

大臣能够遵纪守法,小臣就能廉洁。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

(宋?

陆游)

释:

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当吏的不横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拥护,就可歌舞升平了。

为政篇

上者,民之表也。

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

释:

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

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汉.贾谊)

释:

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

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释:

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释:

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严格执法篇

出政施教,赏善罚暴。

(墨子)

释:

出任政事和实施教育,就要奖赏善良和惩罚暴虐。

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

(宋?

林逋)

释:

邪恶和正直是决定太平或混乱的根本,赏和罚是保证太平消除祸乱的工具。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

张居正)

释:

天下的事情,立法并不难,难的是立了法必须执行;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并不难,难的是听了后能去照着做。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