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449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组合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

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

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

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

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

(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

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

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

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他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

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

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

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

水滴里的生物

水藻、蓝藻、团藻、金燥

钟形虫、草履虫

细菌等

 

教后记: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

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

课时安排

2阶段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谈话:

你吃过酸奶吗?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布置作业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

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阶段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谈话:

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

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讨论并交流:

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

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

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

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

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

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教后记: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

●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

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难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

2阶段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

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

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

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

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

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

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

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初步设计如下实验表格:

假设的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