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426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测卷.docx

学年湘教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检测卷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检测试卷

(时间:

8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B 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图中平原地区具备上述条件,故选②。

  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图”,回答2~3题:

2.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  )

A.多边形聚落B.带状聚落

C.环状聚落D.团状聚落

3.图中a、b、c、d四城市沿河分布,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是(  )

A.aB.bC.cD.d

解析:

2.B 3.D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村落沿河流分布,呈带状。

第3题,d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形比较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城市的发展。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如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

据此回答4~6题:

4.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D.环状分布

5.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6.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B.地势较高,坡度大

C.水源短缺,近水源D.土壤肥沃,梯田多

解析:

4.D 5.C 6.B 第4题,交通线包括铁路、公路等,图中显示交通线从整体上呈环状分布。

第5题,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降水少,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城镇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冲积扇地带,水源是主导因素。

第6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

据此回答7~9题:

7.图示信息显示我国(  )

A.温暖期旱涝灾害次数相对较多

B.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高

C.历史时期温暖期长于寒冷期

D.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

8.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

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

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减少

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小

9.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  )

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

解析:

7.D 8.C 9.C 第7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温暖期与旱涝灾害次数没有明显相关性,A错,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低,B错。

历史时期温暖期短于寒冷期,C错。

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灾害年份,粮食减产,米价上涨,D对。

第8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减少,C对。

有些地区气候变干,动植物数量可能减少,A错。

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南移,即向较高纬度移,B错。

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增大,D错。

第9题,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植树造林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升温,C对。

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全面限制工业发展不符合实际,A、D错。

提高煤炭消费比重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B错。

  读“我国北方某省1971~2011年气温累积距平(即距平均值的累加)曲线图”,回答10~12题:

10.该省近四十年来(  )

A.气温波动上升

B.2011年气温约等于平均值

C.前期偏冷,后期偏暖

D.气候寒冷

11.如果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一致,则(  )

A.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南移

B.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

C.水热资源改善,更有利于人类的开发利用

D.有利于全球各地的生态保护

12.冰川面积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一般来说(  )

A.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加速

B.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减缓

C.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减缓

D.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加速

解析:

10.C 11.B 12.A 第10题,根据图示气温累积距平,该省近四十年来气温先降后升,前期偏冷,后期偏暖,C对。

A、D错。

曲线表示2011年气温累积距平接近0,不表示气温约等于平均值,B错。

第11题,如果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一致,则表示气温升高,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北移,A错。

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B对。

热量条件改善,不表示水资源改善,C错。

有利于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有些地方气候变干,可能不利于保护,D错。

第12题,冰川面积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一般来说,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加速,A对,B错。

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减缓,C、D错。

  读“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特点是(  )

A.清洁能源比重上升B.原油比例大幅下降

C.煤炭消费总量下降D.能源类型逐步减少

14.我国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①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②能源需求总量下降 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常规能源利用率将下降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13.A 14.C 第13题,由图可知,2008年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其次是原油。

未来非化石类能源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原油比重有所下降,但不是大幅下降。

煤炭比重下降,但消费总量上升。

由主要使用煤炭向能源利用多样化发展。

第14题,清洁能源比重上升,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如图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图中曲线分别代表煤、石油和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读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曲线分别表示的能源名称是(  )

A.①煤炭、②石油和天然气、③水电和核电

B.①石油和天然气、②煤炭、③水电和核电

C.①石油和天然气、②水电和核电、③煤炭

D.①水电和核电、②煤炭、③石油和天然气

16.结合我国国情可知,能源开发前景最广阔的是(  )

A.水能B.风能C.核能D.太阳能

17.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①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小 ②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③人均能源消费量过高 ④水能开发比核能开发快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②③

解析:

15.B 16.A 17.B 第15题,当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之和比重最大,其次是煤炭,故①为石油和天然气,②为煤炭,③为水电和核电。

第16题,我国地势起伏大,且降水较丰富,故水能丰富,且水电较其他三种能源易开发。

第17题,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能源消费总量高,但因人口总量大,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小,④不属于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8.生物燃料是指利用生物资源生产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等。

如图为2006~2012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图(单位:

108升)。

促使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全球粮食供应充足 ②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③森林面积持续增加 ④化石能源污染环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D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

根据生物燃料的定义,利用生物资源生产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最常见的生物资源就是玉米、甘蔗。

再结合图形,生物燃料增多,消耗的生物资源多,因此易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森林面积减少。

生物燃料对环境影响小,可减少化石能源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年均人数(单位:

万人),下图为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

读图表,回答19~20题:

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

地震

洪涝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影响

168.83

6004.13

6069.26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331.61

6078.89

11.07

19.由图表可知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A.干旱、地震B.洪涝、火山

C.洪涝、地震D.火山、地震

20.能给人类带来一定资源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B.火山C.洪涝D.干旱

解析:

19.A 20.B 第19题,由图表可知干旱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地震突发性最强。

第20题,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能增加土壤肥力,肥沃土壤。

  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D.支流众多

22.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解析:

21.C 22.B 第21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

水库多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22题,图示区域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

  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图”,回答23~25题:

23.该图所反映的时间是(  )

A.3、4月份B.5、6月份

C.7、8月份D.9、10月份

24.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受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台风

C.纬度D.副热带高气压带

25.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农作物生长受到威胁的原因是(  )

A.洪涝B.春旱

C.伏旱D.寒潮

解析:

23.C 24.D 25.C 第23题,图中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处于雨区内,而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处于雨区内,判断应为伏旱期,发生在7、8月份。

第24题,伏旱主要发生在夏季,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西进北移”,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

第25题,由于7、8月正值水稻生长季节,对农业造成影响的是伏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影响图甲中的城市和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主要分布在         。

图甲中M处聚落较少,是因为该处地形为        。

(3分) 

(2)图乙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           ,其目的是为避开         。

(2分) 

(3)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      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2分) 

(4)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      ,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盆地和     地带。

(3分) 

解析: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应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区修建交通线应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分布,这样坡度小,工程量小,行驶安全。

答案:

(1)地形 沿海平原 山地丘陵(3分)

(2)呈“之”字形分布 陡坡(2分)

(3)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2分)

(4)公路 山间 河谷(3分)

27.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        ,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国家是      。

(2分) 

(2)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      (填字母)。

(1分) 

A.福建B.黑龙江

C.四川D.甘肃

(3)图2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说明理由。

(4分) 

(4)荷兰(见图2)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3分)

解析:

(1)题,读图1可知,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中东地区。

读图2中显示,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2)题,我国风能资源东部沿海和西北部地区丰富,选项中的福建和甘肃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能主要受大气状况的影响,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太阳能丰富。

第(3)题,甲地位于美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阴天多;乙地位于俄罗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量小;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晴天多,纬度低,太阳能最丰富。

第(4)题,荷兰位于西风带,风力大,加上位于迎风岸,地势平坦,风力毫无阻挡。

答案:

(1)中东地区 美国(2分)

(2)D(1分)

(3)丙地 理由:

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

(4分)

(4)原因:

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3分)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    ,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有 。

(3分)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      。

其中,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

(3分) 

(3)气候变暖对江苏省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至少列举三点)(6分)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3分)

解析:

(1)题,从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看,气温总体上波动上升;人为原因可从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方面作答。

(2)题,从我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幅度的分布图中看,我国西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由此可判定气候变暖具有地域差异。

第(3)题,气候变暖对江苏省的影响从海平面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旱涝灾害等方面分析。

第(4)题,“节能减排”的意义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3分)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3分)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

(任答三点即可,6分)

(4)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3分)

29.阅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5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5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6分)

解析:

(1)题,考查提取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图表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题,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灾最严重,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降水时间长的特点;地形抓住地势特征。

第(3)题,可根据两地区的地势特征加以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应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耕还湖,裁弯取直等;江南丘陵地势有起伏,应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修建水库等。

答案:

(1)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2分)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分)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5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裁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