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298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docx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Geschke)离开施乐,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

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

例如,Adobe的第一个标志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苹果的标志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计算机AppleI。

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拒绝。

为了制造Apple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

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II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

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志设计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Computer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

”这一标志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Wayne),他实际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

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志设计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Rob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志。

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志——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

1976年到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志。

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

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志,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志。

佳能的标志

  1930年,Goro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

4年后,他们制造了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

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志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Page)和塞吉·布林(SergyBrin)联手打造了一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

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

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

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志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志,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

此后不久,谷歌又在标志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

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尔(Ruth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志,并沿用至今。

IBM的标志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

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志,新标志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Watson)。

汤姆·华生行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志。

新标志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Rand)设计,用City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Bold字体,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志,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量”。

LG电子的标志

  LG最初包含两家公司,分别是Lucky化学工业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以及GoldStar公司,主要生产无线电设备。

GoldStar后来扩大的业务,由单一生产无线电设备,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电子和家电产品。

1995年,LuckyGoldstar更名为LG电子。

事实上,LG是一个企业集团,因此其旗下公司也相应地更改了名称,出现了LG化学、LG电信、甚至LGTwins篮球队。

在这些公司的标志旁边,均有“LifeisGood”字样。

有趣的是,LG否认公司名称是“LuckyGoldstar”或其它单词的缩写,LG就是LG。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Allen)开始为Altari8800计算机设计BASIC编译器,当时他们将二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称为“Micro-soft”。

1977年,微软成为一家正式公司。

  1982年,微软公布了新标志,其中的字母“O”别具体色,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Bibbet”。

1987年,斯科特·贝克尔(ScottBaker)为微软设计了现在的图标。

在新标志中,字母“O”被砍掉了一角,看起来就像是Pac-Man,因此这一标志也被称为“Pac-Man标志”。

摩托罗拉的标志

  摩托罗拉创建于1928年,公司的最初名称为Galvin制造公司。

上世纪30年代,Galvin开始生产汽车无线电设备,因此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Galvin)创造了一个新单词“Motorola”,即“Moto”加上当时最流行的后缀“ola”。

1947年,Galvin正式更名为“Motorola”。

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开始生产和销售手机。

MozillaFirefox的标志

  1998年1月,网景宣布将公布Netscape浏览器源代码。

2002年6月,Mozilla1.0发布,它包括了浏览器、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

2002年9月,独立网络浏览器Phoenix0.1版发布。

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Phoenix改名为Firebird。

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将Firebird改名为Firefox浏览器,因为Firebird与另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商标名称冲突。

诺基亚的标志

  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公司曾进军不同的行业,包括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等等。

1992年,诺基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即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行业向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转型。

目前,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1895年,贝尔电话加拿大公司将非电话硬件业务分拆,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方电子和制造的新公司。

1976年,北方电子更名为北方电信,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核心业务。

19年之后,北方电信又更名为北电网络,并沿用至今。

Palm的标志

  杰夫·霍金斯(JeffHawkins)于1992年创建了Palm计算公司,他还是PalmPilotPDA的发明者。

这家公司随后的命运非常坎坷,其第一款PDA就以失败告终。

Palm计算公司后来被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收购,而后者又被3Com收购。

霍金斯最终离开3Com,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andspring。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离开后不久,3Com就将Palm分拆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此之后,Palm分拆为两家公司PalmSource(操作系统)和PalmOne(硬件)。

PalmOne随后与Handsprint合并,又收购了PalmSource,这就是现在的Palm。

施乐公司的标志

  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创建于1906年,主要生产照相纸和设备。

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Carlson)发明了一项名为“electrophotography”影印技术,后来他又将其更名为“xerography”。

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游说通用电气、IBM和RCA等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

最终,他与Haloid合作,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影印机HaloidXerox914。

由于这一产品非常成功,Haloid于1967年更名“Xerox”(施乐)。

广州羊城药业近日更名王老吉药业

文发布者:

宋磊来源:

  我国中药界著名企业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更名为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恢复了有176年历史的老字号。

该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828年的王老吉药厂,以生产“王老吉”牌系列中成药著称。

为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企业名称与品牌名称的统一,最近公司决定恢复王老吉字号。

近年来该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经济效益三年翻了一番,去年销售额比前年增长了28%,增长速度在广药集团名列前茅。

 

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更名

查看原文:

    意大利著名企业菲亚特集团所属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已从2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该公司还将进行大规模重组,将其所拥有的4个品牌分别组建成单独的子公司,由母公司完全控股。

这4个公司是菲亚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阿尔法-罗密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兰西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菲亚特轻型商务车股份有限公司。

    报道称,新组建的4个公司的执行董事仍将由原菲亚特汽车公司内部4个部门的负责人出任。

此外,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均不变,经销商及供货商也不会受到此次更名和重组的影响。

    业内人士称,菲亚特集团此举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

一是保持整个集团的统一性;一是考虑到每一个品牌不同的发展需求。

(丁莹)

凌志更名雷克萨斯,解读丰田汽车品牌新战略!

中华品牌管理网,2006-9-20,作者:

李玉国  ,访问人数:

2927

标签:

品牌

第 1 2 3 4 页 

  

  两大全球冠军品牌先后更名

  2004年6月,丰田在北京宣布,旗下的高端品牌LEXUS于1989年创立至今15年后,其中文名称将从目前中国人熟悉的“凌志”变为“雷克萨斯”。

在北京车展期间,丰田还宣布在中国建立独立的雷克萨斯特许经销商网络。

在当年第4季度,雷克萨斯将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建立6个雷克萨斯独立的特许经销店。

这意味着雷克萨斯品牌专卖店正式进驻中国。

  2005年11月,在第三届广州国际车展期间,丰田汽车公司携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强势亮相。

作为丰田汽车公司在华的第二个乘用车合资公司,广州丰田借此良机推广自己的品牌,并在展会上正式宣布,即将在2006年下线的国产Camry将使用全新的中文名称"凯美瑞",该车将在广州丰田建立的"广州TOYOTA"销售渠道中进行销售。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丰田汽车,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将旗下的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在全球创下冠军销售纪录的凌志和佳美,在中国前后更名为“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似乎并无关联性,而且在一部分眼里,似乎丰田公司有些多此一举,明明是现成的品牌,却主动丢开,然后找到两个生僻的组合词来推广,完全是傻到了及至!

  如果是对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丰田汽车,把自己的产品简单的更名已经肯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对于一个品牌价值248.37亿美元(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总评榜),惟一在全球100大品牌中跻身前10位的汽车品牌,连续两年荣登世界十大汽车品牌排行榜榜首的丰田汽车来说,大智若愚的举动肯定内部有太多玄机!

尤其是主动丢弃在中国多年品牌经营的价值沉淀,而推广一个相对陌生的汽车品牌,背后肯定有耐人寻味的动机!

  关于品牌更名丰田公司如是说

  

  尽管中国人觉得“凌志”有着厚重的中文含义,而“雷克萨斯”则干巴巴,含义十分空洞,但丰田公司却不顾这些,它所要追求的是“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

  拥有26年销售高档车经验,由香港派往中国内地,全面主持雷克萨斯的销售工作的曾林堂说:

“不能让美国客户与中国客户谈到同一款车时,因为称谓的不同而不能有效沟通,那样将是一个全球品牌的极大缺憾”。

在这一点上,他们考虑的是不是更远?

同时在丰田品牌之外建立完全独立的雷克萨斯销售体系

  关于佳美更名,广州丰田的副总经理胡苏解释,广州丰田之所以将Camry命名为"凯美瑞",一方面是希望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通过升级,使产品在各方面都"脱胎换骨",另一方面Camry是一款全球车型,以音译的方式命名,也是想强调该车型的全球同步概念,"再者,凯意味着凯旋,美的意思是美好,瑞代表瑞雪,都是吉祥的意思"。

用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的话来说,"凯美瑞"是一款源于"佳美",高于"佳美"的车型。

  "锐志高于佳美,凯美瑞也是源于佳美、高于佳美,这两款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竞争,但是两款车在设计时针对的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

根据在北美市场上的经验,这两款车都有各自的客户群,发展也都非常好。

"广州丰田公司的总经理葛原说。

不能不被提及的品牌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丰田用小型车撬开了美国汽车市场,但高档车皇冠却败走麦城,丰田因此背上了“廉价、低档车”的坏名声。

4年的卧薪尝胆,经过精心筹划,1989年丰田在美国推出了LEXUS。

为了不让丰田品牌连累了LEXUS,在美国LEXUS是独立的渠道,独立的专卖店,一切都与丰田品牌迥然不同,甚至长期不在日本本土销售,直到去年8月才开始“出口转内销”。

  1999年起,LEXUS在美国销量超过奔驰、宝马,此后6年,连续摘走了豪华车销量第一的桂冠。

2005年,雷克萨斯全球销售了39万辆,其中30万辆销售在北美。

据J.D.POWER调查,雷克萨斯的新车质量、可靠性、顾客销售满意度,均列美国豪华车市场第一位,被美国人称为“雷克萨斯奇迹”。

  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使丰田有了充足的底气,下一个目标锁定了中国。

他们调查分析,全球华人奢侈品消费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40%,“对中国未来豪华车市场的潜力与规模,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让LEXUS在中国重现美国市场的辉煌”,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任重而道远!

  按照丰田公司的长期战略,雷克萨斯在中国并不是急于提升销量,协助完成丰田的销售目标。

攻克销售目标有丰田品牌担当,雷克萨斯首先要把形象立好。

  诞生仅23年的Camry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全球年销量达60万辆,多年高居美国中级轿车销量榜首,并成功开拓了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丰田汽车最有价值的主流代言车型。

  对于旗下这两个曾经独霸全球汽车的冠军品牌,丰田公司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大胆进行品牌创新,体现了丰田汽车确实是高人一筹的胆识和远见!

对于业界一直攻击日本企业缺少创新的指责已经是踪影全无了!

日本汽车品牌的创新要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更名只是简单的来自锐志的压力吗?

  业界一直分析广州丰田将佳美更名为凯美瑞,是感受到来自一汽丰田锐志的压力,尽管丰田此前并没有给Camry确定正式的中文名字,但是Camry进口中国已有多年,并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一直蝉联中国进口车的销量冠军,"佳美"这个名字也早已被中国的消费者所熟知。

业界普遍认为,广州丰田之所以把Camry命名为"凯美瑞",而非早已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佳美",主要是源于一汽丰田锐志的竞争压力。

就在广州佳美上市的几个月前,一汽丰田强势入市,以低价策略推出了锐志,给参与中高级车市场角逐的厂商们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尤其锐志推出时曾这样宣传自己:

锐志是丰田产品系列中高于佳美、低于皇冠的一款中高级车。

  但是,仅仅从产品线的内部竞争方面解读丰田对汽车品牌更名,并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即使这样可以解释佳美更名为凯美瑞,那么凌志品牌,作为丰田公司最高端的豪华车,并没有承受来自内部产品竞争的压力,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更名为稍显晦涩的“雷克萨斯”?

  作为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对旗下的品牌进行更名,这其实本身就是新闻,本身就具有品牌传播功能!

因此,在业界和消费群体中根本就是花费为0的传播费用,因此,对于这样汽车巨头,新品牌的增值和传播几乎是唾手可得的!

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通过品牌更名,丰田公司旗下其实不费一枪一炮,又白白多了两个品牌。

即使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不成功,那么至少原先的凌志和佳美两个品牌却不会有任何受损!

从品牌安全战略上讲,丰田公司巧妙的避开了未来因为单一品牌经营不善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是丰田公司的高明之处。

品牌老化下的品牌创新战略如何进行?

  

  

  品牌如同普通的产品一样,存在着必然的生命周期的!

凌志和佳美两个汽车品牌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凌志和佳美已经耳熟能详——几乎是相同的两头平平的汽车形象。

但是经过改动后的雷克萨斯和凯美瑞,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前的老的产品形象,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包括丰田旗下的新皇冠,整体给人以饱满、成熟、沉稳和大气的感觉!

其实,简单的可以归结为一句——新产品,新形象,新品牌,新生代,新希望!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雷克萨斯中国事务董事曾林堂对记者表示:

“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已经成熟,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着力塑造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形象。

建设雷克萨斯专用的销售渠道只是第一步。

”从细节处入手和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强调血统、强调尊贵的大气不同,雷克萨斯的高层似乎更愿意体现出这个品牌更加细腻、更具亲和力的一面。

  因此当产品形象变得更加细腻和具有亲和力的时候,赋予一个更加感到新鲜的品牌名称,其实能够把购买者的思绪从逝去的记忆中慢慢拉回到现实中来。

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就在顾客的大脑中从模糊向清晰逐渐形成!

  另外,对于曾经对凌志和佳美怀有并非美好美好联想的群体来讲,丰田公司轻松的达到了二次进入这部分群体印象的目的!

从而扩大了自己品牌的潜在市场。

  品牌创新的最终落脚是品牌的溢价能力,由于新的产品形象,新的配置和新的品牌形象,雷克萨斯和凯美瑞都可以表现出超越凌志和佳美的更高的产品溢价能力!

因为,由于品牌的变化,顾客简单的把现在的价格与以前的品牌售价进行比较已经不太可能!

尤其是凌志更名为雷克萨斯,丰田公司欲染指第一豪华车品牌的宝座昭然若揭。

近乎中性,甚至略显晦涩的欧美品牌名称,连同凯美瑞,介于中文和西方译音,丰田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超越日本血统,向欧美品牌靠拢的品牌创新战略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相比德国大众汽车的桑塔纳品牌,美国通用的别克品牌在品牌创新上面明显乏善可陈。

因此,丰田公司在引领世界汽车的技术和质量的优势地位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品牌营销大师的当仁不让的主导地位!

  日本汽车品牌与欧洲汽车品牌的对比

  在汽车行业,尽管韩国、中国的汽车业增长迅速,甚至近几年中低档车的销量大有超过日本的趋势,但是在中高档车市场,主角仍然是欧洲、美国、日本,这一点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当日本丰田推出了全球统一品牌的雷克萨斯的豪华车,大有要与德国的劳斯莱思一比高低的气势之时,我们有必要对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品牌策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德国宝马公司和法国标致公司,在推广不同系列的汽车产品时,往往采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来加以区分。

比如

著名企业标志演变收集大全

视觉文化  2008-03-0816:

18  阅读1332   评论1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01-

Adobe公司的标识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Geschke)离开施乐,

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

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

例如

,Adobe的第一个标识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02-

苹果的标识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

计算机AppleI。

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

拒绝。

为了制造Apple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

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II

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

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

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识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

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

”这一标识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Wayne),他实际

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

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识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

(Rob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识。

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

1976年到

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识。

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

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

达到的效果。

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识,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

03-

佳能的标识

1930年,Goro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

4年后,他们制造了

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识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

尽管如此,他

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识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04-

谷歌的标识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Page)和塞吉·布林(SergyBrin)联手打造了一

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

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

”。

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

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

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识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识,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

此后不久,谷歌又

在标识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

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

尔(Ruth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识,并沿用至今。

05-

IBM的标识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

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

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

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识,新标识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Watson)。

汤姆·华生行

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